《如何閲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共如何有效閲讀一本書筆記8篇 「工具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工具,就什麼也做不了:《如何閲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3W

《如何閲讀一本書》是一本關於閲讀的經典著作。在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方法和技巧,幫助讀者提高閲讀效率、深度和廣度。本文將分享作者的一些核心觀點和方法,幫助讀者更加有效地閲讀一本書。

《如何閲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共如何有效閲讀一本書筆記8篇 「工具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工具,就什麼也做不了:《如何閲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

第1篇

言歸正傳。《如何閲讀一本書》不用俺説,這本書的名氣已經如雷貫耳,它太久遠(初版1940年)又太經典,記得有一次在北大圖書館,看到他們的年度閲讀排行榜,這本書穩穩位居第一。

懷着膜拜的心情捧起這本書的,怎麼説呢,可能是自己已經多多少少學到悟到了一些讀書的方法,所以,並沒有太過驚豔,不過這本書驗證了我一些讀書方法和觀點的合理性,還是很開心的。簡單捋幾條印象深刻也比較重要的點。

這一點尤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常識,您覺得應該怎麼開始閲讀一本書呢?您可能要笑了,那當然是直接拿出來書翻開第一頁正文就開讀嘍。如果您真的這樣認為,而且一直是這樣做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別想抬槓,就問你是不是讀完一本書,常常有列不出提綱,畫不出重點,拎不出主線的毛病?別不承認,有就對了,這一步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

那麼,究竟怎樣才是打開一本書的正確方式呢?首先把華麗的封皮撕掉扔垃圾桶(本人做法,謹慎仿效),看看封皮和封底,有的會有字,比如這本書,就有一段短小精悍概括整本書內容和價值的特別經典的一段話,非常重要。

(這段話附在這裏: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閲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着骨頭,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説是盛裝而來。你用不着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開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瞭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後面不寫了,有機會你們自己看吧。

其次是,讀作者簡介、序言、以及後面的附錄等,這些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而這恰恰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序言,裏面一般會交代作者寫作的目的、書的框架,以及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還有作者對讀這本書的建議等。

再次便是目錄,目錄一定要認真用心讀,而且我認為要讀上幾遍,從章節標題到章內每節的標題,彼此之間的邏輯關係,從大到小,再從小到大,直到合上書自己能説出來這本書的大致邏輯和主要內容。一般來説,一本好書,作者的邏輯都是比較清晰,目錄設定就很順。反過來,如果目錄不咋地比較混亂,這本書的質量也可見一斑,目錄是衡量一本書優劣的很重要的標準。

閲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級別逐次提高,難度逐次升級,從方法和程序上,後者包括前者。

簡單説,基礎閲讀就是掃清障礙,做好閲讀的準備,主要是語言上的。比如你英語不咋地,如果想要讀全英版《資本論》,就要先把語言關過了。

檢視閲讀,分兩種,一種是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一種是粗淺的閲讀。略讀適用於你到了書店瀏覽書,花上10-15分鐘時間,利用前面第一條寫的打開一本書的正確方式,完成了前幾步,掌握了書的骨架,然後在正文中,從某章你感興趣的看1-2頁,或是隨便挑上幾段讀一下,這就夠了。這樣,你會形成一個基本認識,明白這本書在説什麼,是怎麼説的,這本書的水平如何,是否值得買。粗淺的閲讀,主要是針對大部頭或者比較深奧難讀的書,仔細啃很慢而且會逐漸喪失興趣,所以第一遍應該粗淺的閲讀,最緊要的,就是要忽略掉一切細節,比如這一段晦澀難懂,就可以跳過,跨節、跨章都無所謂,不要在乎一個概念、幾頁文字,讀下去!讀完!這是最重要的!哪怕只獲取30%-50%,也是值得的。等你過段時間具備了更高的能力,就可以更深一步了。

分析閲讀,這種閲讀,一是要能提煉出書的大綱。二是能讀書聯繫自身,思考出這本書跟自己的關係,也就是我能從這本書中獲取到什麼,知識還是啟發還是什麼?三是能寫出書評,對這本書作出你的評價,好在哪裏,不足在哪裏等。讀書一定要聯繫自身,要讀書為自己所用,若非如此,讀再多的書也無益。這一點也是我從讀這本書學到的最有用的一條!讀書、讀報、讀人、讀事,概括説就是但凡輸入,都要聯想一下自身,時刻想着問自己,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所以讀書筆記,就可以這麼做,哪句話自己特別有感觸,就可以順勢把感觸啟發記錄在側。評書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尊重作者,尊重不是指不能批評,而是要客觀,一定要懷着空的心態跟着作者的邏輯去充分理解作者的觀點和意思,然後再客觀地予以評價。讀書切記帶着偏見或帶着觀點讀,甚至是帶着挑毛病的心理。不要為反對而反對,成了情緒化的好辯者。要知道讀書難道不是為了豐富自己的認知,而是要打壓作者一番顯得自己更牛麼?

主題閲讀,這是閲讀的最高階,也是最難的,包括了前面三個步驟。所謂主題閲讀,就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閲讀,可能需要讀好幾本書,讀不同作者的書,讀同一作者不同的書,就是為了弄清一個問題,理清一個脈絡,這樣寫出來的書評旁徵博引,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是比較牛的。

總之,通過這些記錄,希望大家可以對如何讀一本書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從而更加高效地開始自己以後的閲讀。

《如何閲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共如何有效閲讀一本書筆記8篇 「工具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工具,就什麼也做不了:《如何閲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 第2張

第2篇

在《中國教育報教師最喜愛的100本書》中,看到了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由於職業習慣所以就對這本書特別關注,在噹噹網看了簡單的書評後,就決定要閲讀此書。書中提出不少東西和我曾經的閲讀體驗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帶領我進入了一個不一樣的閲讀世界,讓我能夠更好的把握閲讀,提升自己閲讀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閲讀一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本書要解決的問題在於:書應該怎麼讀?在這本書的一開始,作者就在強調這樣一個觀點:“閲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閲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通過主動的閲讀,通過在閲讀中投入心思去不斷的思考,這樣的閲讀才會收效越大。閲讀的目標,是為了獲得資訊,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書中有這麼一段,説真正的閲讀,是“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只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為止”。這是讀書最基本的目標,也是最終的目標。我們是如何理解讀書的?抱着某本書,從書的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那就是讀書?我平常在讀書的時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書,但在看完書之後,有時卻覺得記不住,或者領會不到書中的意義,這樣的讀書方法“不值得羨慕,而應該同情”。讀書的目標不明確,更沒有任何方法可言,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讀書只是為消磨時間甚至是催眠,有人讀書是為了個人學業,有的.人讀書時為提高自身,有的人讀書就是純粹的喜歡,閲讀目的多種多樣,個人認為,不管何種目的,何種方式,只要能拿起書籍,開始閲讀,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們要培養孩子們從小就對讀書產生興趣,不要強行規定他們那些書能讀,那些書不能讀,關鍵在於家長的正確引導,言傳身教,讓讀書成為他們生活的一種常態,那麼他們將會獲益一生。

如果説每本書都是一條幽黑的通道,通向一個神奇的地方,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便是尋寶指南,使我們順利抵達,滿載而歸,不至於迷失途中。它教會人們避免在書山中毫無頭緒地亂轉、走彎路,儘可能減少讀書時的迷思困擾,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讀書的愉悦。它時刻提醒人們,要做一個主動的讀者。閲讀不僅是消遣、獲取信息,而是挑戰自己,讓心靈豐富、成長的過程。相信正如書中所説的一樣,久而久之,堅持下去,讀書便會成為一種習慣、一門藝術!

第3篇

今天的閲讀內容為主題閲讀、閲讀與心智的成長兩個板塊。

閲讀的第四個階段:主題閲讀。其實主題閲讀挺像我們在寫論文的過程,通過不同書籍的閲讀,截取相關性的東西來完成整個閲讀過程。

主題閲讀也分為兩個階段:一為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裏,我們需要針對研究的主題,參考圖書館目錄、相關專家意見列出一系列書目,並通過對書目上的書進行瀏覽,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並對你的主題確定清除的概念。

第一步驟為:檢視閲讀所有書籍,並找出與主題相關的關鍵章節。

第二步驟為:根據主題創立一套中性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形成共識。

第三步驟為:根據主題建立一箇中性的主旨,並就此主旨列出相關問題,並在書籍中尋求解答。

第四步驟為:界定主要議題及次要議題,然後將作者對各個議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議題之旁,形成不同作者間的討論。

第五步驟為:分析討論,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凸顯主題,並將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清楚的界定出來。

在主題閲讀的過程中,要注意用自己的詞彙表達作者的意見,但形成議題的觀點時儘量用作者的原句,避免自我設限,更為客觀。

在閲讀與心智成長這一塊,作者強調如果你的閲讀目的是想成為一個更好的閲讀者,你就不能任何書任何文章都讀,你必須有所揀選,對你所讀的書要有所要求,這些書一定要看起來超過你的能力才行,這樣在閲讀的過程中,你才能不斷提高自己。

心智其實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而主動的閲讀,思考對於心智就是一種運用,雖然社交媒體發展迅猛,我們看似動動手指就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任何信息,可是那些信息並不是來自於我們,往往會看過就忘了,並不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成長。

所以,今天起開始閲讀吧,拿起你手邊的書,去主動閲讀,取主動思考,去讓每一本書帶領你邁向更好的自己吧。

第4篇

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在他的著作《如何閲讀一本書》中曾經用了大篇幅來介紹閲讀的不同層次。因為這本書對我來説還是比較艱澀,其中講解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的部分內容,可能對在寫論文階段的研究生來説更為適用,對於我本人的閲讀生活來説,目前還沒看出跟我有很大的聯繫。

因為自己也曾經經歷過基礎閲讀的階段,加上家中有正在經歷“閲讀準備階段”的小娃一枚,所以本文會簡單介紹一下閲讀的四個層次,並重點介紹書中關於基礎閲讀階段的內容。

艾德勒把閲讀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每提高一個層次,就需要閲讀人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更高的主動性,以及熟練運用更高級的技巧。

基礎閲讀階段是最廣為人知的階段,也是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的重點。這一階段又可以細分為四個層次:閲讀準備階段、簡單讀物學習階段、快速建立詞彙階段,以及技巧增進階段。

一般認為,閲讀準備階段是從出生起直到六七歲為止,也就是到學齡前。

在這一階段裏,兒童需要在身體、智力、語言以及個體等四個方面發育成熟,才算是“完成了閲讀準備階段”。例如,如果身體發育階段還未到、認知水平沒跟上,就很難真正度過閲讀準備階段。

全球大部分國家的入學年齡均在6—7歲間,部分也是出於這一考慮。到了六七歲,兒童的身體協調發展成熟,認知能力大大增強,語言溝通也可以讓成人聽懂95%以上,加上個人的專注力和服從度也有所提高,開始適合展開系統的閲讀教育。

這一階段是廣大父母的“雞娃”重點,可以説,大部分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早認字、越早進入自主階段就越好,為此不斷各出奇招。

然而,莫提默·j·艾德勒特別提醒各位父母,在這一階段需要“注意循序漸進,三級跳的做法通常會造成失敗”。艾德勒特別指出,很多學生的閲讀技巧在經過大學甚至研究生的學習後,依然未能跳出基礎閲讀的階段,一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因就是“過分強調閲讀的準備階段,過分注重教導孩子初步閲讀的方法”,因為這“往往意味着其他更高層次的閲讀可能遭到忽視”。

這一階段,作為過來人的我們,以及廣大父母也是毫不陌生的。我們之間很少有人沒有通過看圖識字來認識最初的漢字,在國小低年級階段學習字句使用、字詞含義和拼音等記憶也是歷歷在目。

在快速建立詞彙階段,閲讀能力的提高表現在能夠從上下文中猜測生詞的意思。

同時,要抓住這個時期,學習閲讀不同領域的讀物的方法,例如科學書籍、社會學書籍以及語言藝術類書籍(小説、詩歌等)。

此外,也要學習不同目標的閲讀法。我們閲讀的目標可以是僅僅為了滿足好奇心,也可以是為了增長知識,擴大視野。隨着目標的不同,閲讀也就分為了泛讀和精讀。

在這一階段裏,讀者應該能夠綜合運用以上三個階段的技巧,並學習總結和比較同一主題不同作者的觀點,對書中的觀點進行內化和轉化。

基礎閲讀裏所獲得的技巧,應該是終其一生都需要努力維持和精進的`。

我反觀自己的閲讀能力層次,估計現在只是在基礎閲讀的技巧增進階段,在瞭解了閲讀層次的內容後,開始有意識裏鍛鍊檢視閲讀和分析閲讀的能力。因為已經多年沒有做過真正的大量閲讀,因此覺得自己離主題閲讀的層次還有一定的距離。

這本書我讀起來真的是比較不容易,主要是因為作者引用的書籍例子我基本都沒看過(柏拉圖、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還有各種哲學書籍),很難產生共鳴和體會。前後放棄了三次,現在還有主題閲讀的大部分還沒讀完。寫完這篇筆記,就當是與這本書做了告別,除非以後有機會寫論文,否則應該不會再看了。

儘管這書最終沒有讀完,花在這本書上的時間還是沒有白費,至少現在我知道在閲讀能力方面、評判分析作者觀點方面,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要警惕自己在育兒路上,莫要故步自封,要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為其提供適應的閲讀能力的訓練。

第5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我讀了兩遍,第一遍讀下來對書的內容不是很瞭解,但感覺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我花時間去精讀、去消化,所以我潛下心來讀了第二遍。

畢業後一直沒有讀書的習慣,直到去年開始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覆盤》等書籍,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才發現,其實我是熱愛閲讀的。但是對於如何讀書這件事,我卻沒有足夠的認識和相應的技巧,直到接觸到《如何閲讀一本書》。這本書太棒了!通過讀這本書,才發現其實我的閲讀水平——可能我們大多數人——還停留在基礎閲讀階段,我們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更好的閲讀,也沒有辦法通過閲讀汲取一本好書的營養。

這是一本指導我們如何閲讀的書,它把閲讀的終極目的定義為增進理解力和心智的成長,通過閲讀,可以增加我們對世界、對自己的瞭解,增加智慧。它把閲讀分為四個層次,分別為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因為我現在處於的是基礎閲讀階段,所以我給自己定下來的目標是近期重點要學習如何做檢視閲讀和分析閲讀,希望通過對這兩階段的深入理解學習,能夠掌握如何閲讀一本書的相關技巧。

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多全新的理念,比如: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障礙。我們處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是我們的幸運,也是不幸。互聯網使我們足不出户就知道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但是太多的訊息同樣阻礙了我們理解力的增長,現在大多數人花了更多的時間在碎片化閲讀中,微信等平台為碎片化閲讀提供了便利,使我們大多數人不願意花時間在“大部頭”的書籍,也就無法享受閲讀帶給我們的快樂和智慧。還有一個理念是要達到閲讀的所有目的,就必須在閲讀不同書籍的時候,運用適當的不同速度。

不是所有的書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來閲讀,讀的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我讀書很慢,我一直很羨慕那些會速讀的人,夢想着也能像他們一樣幾天讀完一本書。這個理念告訴我,讀的太快或許也會一無所獲,所以要培養自己一種分辨的能力,哪些地方該快,哪些地方該慢,如何用一種合適的速度來閲讀。為了忘掉這些單一的動作,一開始你必須先分別學會每一個單一的動作,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近期我的任務是先學會速讀,再慢慢培養自己的分辨能力。“半瓶醋”指的是一個讀的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如值得同情。曾國藩要求自己,一本書沒有讀懂之前,不去讀第二本書。一個好讀者的理想境界是運用本書的規則,仔細的閲讀一本書,而不是浮面的閲讀大量的書。所以,讀書這件事也需要踏踏實實、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成長。

檢視閲讀通過書名頁、目錄頁、索引、介紹等粗讀步驟判斷該書是否值得仔細閲讀;通過摘要、重要篇章、隨機頁、最後頁等略讀步驟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做分析閲讀。粗淺閲讀的重要規則是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時,要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當你再讀第二遍時,你就已經準備好要讀這本書了。這本書要求我們主動閲讀,在閲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閲讀的過程中,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在閲讀的過程中要做筆記,這是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的方法,用你自己的話來説,是測驗你懂不懂一個句子主旨的最佳方法。

分析閲讀有三個階段共十五條規則,第一個階段要求我們將書進行分類,這樣對閲讀有非常大的幫助;用一個單一的句子來敍述整本書的內容;梳理整本書的架構;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第二階段是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要求我們抓住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抓住關鍵句,理解文章的主旨;架構一本書的基本論述;找出作者的解答。第三階段評論一本書,要求我們評論一本書之前一定要了解它;理性評論一本書;在説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和個人觀點的不同;通過閲讀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或者理由不完整等。測試自己是否真的讀懂了一本書的辦法是,問問自己,在你覺得自己瞭解了的某一點上,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來?

如果你的閲讀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閲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閲讀能力。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説的,閲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

讀一本好書,會給你很好的回饋,這種回饋分為兩種:第一,當你成功地閲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之後,你的閲讀技巧必然增進了。第二,長期來説這一點更重要,一本好書能教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止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這些就是《如何閲讀一本書》帶給我收穫,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我多次精讀。

第6篇

大約是一年前,我突然有了讀書的衝動,但因為對自己的目標和興趣都不清晰,不知道該讀哪類的書,於是就去知乎上扒書單,看了若干書單後鎖定了這本書《如何閲讀一本書》,當時特別痛快的就在kindle上買了電子版。

然而本人只能保持三分鐘熱度的特質導致讀書的熱情在買了書之後基本就沒剩多少了,加上這本書初讀的時候感覺十分枯燥,所以這本書的進度條在20%的位置停留了很久。

直到我陸陸續續讀了一些其他書卻始終覺得沒什麼收穫,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閲讀方法,然後這本書重新進入了我的視野。

重讀這本書的感覺是很陌生的,剛開始的時候依然覺得枯燥,好在及時看到了書中對於讀這類書的建議――遇到一本難讀的.書,要從頭到尾讀完一遍,不要停下來,不然很容易就放棄了。

根據第一次讀的經驗,這次我堅持了下來,然後給自己規定了每天的閲讀進度,強迫自己完成閲讀進度,並依照書中介紹的方式邊讀邊做標記,慢慢的讀完了整本書,確實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按照書中的介紹的方式給本書整理的讀書筆記,以便自己能通過經常翻閲筆記強化記憶,每個規則的闡述未做整理,需要大家自己邊讀邊理解。

之所以聊這麼多我與這本書的淵源,是因為對書裏的一個觀點感觸特別深。

其實書對我們來説也只是一種工具,它可以為我們提供娛樂消遣,也可以提供資訊和知識,它能發揮什麼作用主要是看我們想要用它來做什麼。

當我第一次僅是在衝動的驅使下讀這本書時,我沒辦法從它這裏獲得我想要的滿足感,因此很容易就放棄了;

而第二次我是帶着問題去讀的,我想要解決自己在閲讀方面存在的問題,這迫使我要認真的隨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對比然後執行,成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同時,當目標明確的時候,我們自然知道自己該讀哪種類型的書,如何選出其中值得認真讀的好書。

所以,明確自己讀書的目標,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然後再按照這本書裏介紹的閲讀規則更快更好的閲讀,相信大家都會有自己的收穫!

第7篇

大約是一年前,我突然有了讀書的衝動,但因為對自己的目標和興趣都不清晰,不知道該讀哪類的書,於是就去知乎上扒書單,看了若干書單後鎖定了這本書《如何閲讀一本書》,當時特別痛快的就在kindle上買了電子版。

然而本人只能保持三分鐘熱度的特質導致讀書的熱情在買了書之後基本就沒剩多少了,加上這本書初讀的時候感覺十分枯燥,所以這本書的進度條在20%的位置停留了很久。

直到我陸陸續續讀了一些其他書卻始終覺得沒什麼收穫,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閲讀方法,然後這本書重新進入了我的視野。

重讀這本書的感覺是很陌生的,剛開始的時候依然覺得枯燥,好在及時看到了書中對於讀這類書的建議――遇到一本難讀的書,要從頭到尾讀完一遍,不要停下來,不然很容易就放棄了。

根據第一次讀的經驗,這次我堅持了下來,然後給自己規定了每天的閲讀進度,強迫自己完成閲讀進度,並依照書中介紹的方式邊讀邊做標記,慢慢的讀完了整本書,確實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按照書中的介紹的方式給本書整理的讀書筆記,以便自己能通過經常翻閲筆記強化記憶,每個規則的闡述未做整理,需要大家自己邊讀邊理解。

之所以聊這麼多我與這本書的淵源,是因為對書裏的一個觀點感觸特別深。

其實書對我們來説也只是一種工具,它可以為我們提供娛樂消遣,也可以提供資訊和知識,它能發揮什麼作用主要是看我們想要用它來做什麼。

當我第一次僅是在衝動的驅使下讀這本書時,我沒辦法從它這裏獲得我想要的滿足感,因此很容易就放棄了;

而第二次我是帶着問題去讀的,我想要解決自己在閲讀方面存在的問題,這迫使我要認真的隨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對比然後執行,成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同時,當目標明確的時候,我們自然知道自己該讀哪種類型的書,如何選出其中值得認真讀的好書。

所以,明確自己讀書的目標,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然後再按照這本書裏介紹的閲讀規則更快更好的閲讀,相信大家都會有自己的收穫!

第8篇

20xx已過去半年,年初計劃,有的實現了,有的沒實現,喜憂參半。

“曾經吹過的牛皮,如今都成了現實”,一位朋友説這句話時滿臉掩飾不住的愜意與驕傲。雖然白手起家、身價過億並非人人都能企及,但牛皮實現後由內而外的愉悦體驗讓人心生嚮往。

關於讀書,自己曾經吹過的牛皮是“兩年一百本書”。在吹過牛皮之後的兩個月,發現進度異常緩慢,不禁焦慮起來。人總是試圖尋求舒適,試圖尋找捷徑來解決問題,甚至試圖一勞永逸。愚笨如我,也曾試圖尋找捷徑來讀書。

微信公眾號斷更期間,也進行了“讀書”,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聽書。在“路上讀書”買了100多本書,準備大幹一場。之所以把“讀書”換成了“聽書”,一來是因為今年特別忙,二來是集體體檢時發現視力下降,醫生建議配一副近視眼鏡。雖然沒配鏡,但聽從了醫生的建議,減少看電子屏幕的時間,儘量保持現有視力水平。於是,手機上電子書數量減少了,看書的數量減少了,甚至連帶着看紙質書的數量也少了。

聽書好處多多,可以在短時間之內迅速涉獵大量書籍,而且不用費眼看。在微信號斷更的這段時間,一共聽了四十多本書。書目的數量幾乎相當於原計劃一年的讀書數量,數據看起來賞心悦目,聽書的時候也聽得全情投入。但是,一段時間過後發現,雖然聽過那麼多書,腦中留下的記憶卻甚少,那些聽過的書就像父母的大部分嘮叨,從左耳朵進從右耳朵出了。

讀書比聽書進度慢很多,若讀後再寫讀書筆記的話用時更長。但讀書的一大好處是記憶深刻,而做過讀書筆記的書更是多年不忘。做人要“老實巴交”,讀書更是要“老實巴交”。於是乎,關於讀書,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

鑑於以上,選擇了一本紙質書《如何有效閲讀一本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