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4篇 "剪紙教學反思:姥姥的智慧"

來源:巧巧簡歷站 9.6K

近日,一名老師通過社交媒體分享了自己教學姥姥剪紙的經歷,引發了廣泛關注。文章中展現的姥姥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讓我們不僅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反思了自己在教學中是否準確把握了重點。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4篇

第1篇

張博文 《姥姥的剪紙》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採用了第一人稱,敍寫了姥姥心靈手巧,剪紙技藝精湛,整篇課文語言優美,飽含深情,表現了姥姥對“我”的深情以及“我”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

縱觀整篇課文,我們不難發現“剪紙”一詞既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又是情感變化和流露的載體。因此如果抓住這條主線,披文入情,就能走進姥姥與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學中,我始終圍繞姥姥的“剪紙”開展教學活動。我把全文分為兩部分,先是讓學生找描寫剪紙的語句,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精巧細緻,在感官上有一個形象的瞭解。在這部分,我讓學生能夠抓住關鍵詞語以及感歎號的使用,體會姥姥剪紙的“神”,在讀的基礎上,品悟語言,感受技藝高超,學習之後,讓學生會用,我設計了仿照句子,寫句子的題目,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完成了這部分的學習。我還讓學生用幾個詞語來形容姥姥技藝高超。不足之處是,當我加入寫作特點時,引導的不夠好,學生答非所問。

然而,整篇課文要表達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用這樣的一句話過渡,姥姥的剪紙不光栩栩如生,她的剪紙還有神奇的力量呢?這句話很自然的過渡到第二部分,“拴”住我童年的剪紙都有哪些?讓學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紙圖,我還將這部分內容中的幾幅“牛兔圖”展示給學生,

當時,在這塊,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有過多的去強調,讓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情醖釀的不夠強烈,所以,當我讀着作者後來寫對姥姥的回憶時,個別的男同學還忍不住笑出聲來,我想就是因為在這一部分的教學,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體會不到親人的關愛,在朗讀最後一自然段時,學生跟我一起讀,我應該再讓學生多讀幾遍。

學生的感情是需要老師去激發,我應該捉住時機,適時的“煽風點火”。這兩部分的內容,前者是在歡快中度過,後者則需要陷入深深地回憶中,讓學生切身的體會到姥姥對孫兒的疼愛。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加強朗讀,通過讀,來體會感情,一切盡在不言中。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4篇

第2篇

1、上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文章寫了三個部分的內容:剪紙贊人,我們看到了姥姥的心靈手巧,剪紙喻理,姥姥通過剪紙告訴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剪紙傳情,小小的剪紙卻傳遞着濃厚的祖孫情。

2、三個部分都在寫情,作者又有所偏重,把祖孫情放在第三部分着重描寫。好,今天我們進一步來學習課文。

1、先看第一部分剪紙贊人。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的第1-3段。

2、姥姥的心靈手巧具體表現在哪兒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在姥姥的手裏翻來折去,便要什麼就有什麼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

(這個句子寫出了姥姥剪紙工具雖然簡單,但作品內容廣泛,也説明了姥姥的確是剪紙行家,“無所不能”。)

“我從小就聽人嘖嘖讚歎:‘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

同學們,這句話中鄉親們僅僅是在讚歎姥姥剪什麼都剪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形象逼真)

大平原託着的小屯裏,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着姥姥心靈手巧的勞作。 你從哪兒看出姥姥的心靈手巧?(體會“左鄰右舍”、“都”)

1、過渡:姥姥是個心靈手巧的`人,在剪紙的過程中還教會我一個道理——到底是什麼道理呢?我們接着學習第二部分。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讀這一部分,想想教會我一個什麼道理?

5、課文為什麼要着重刻畫我的“調皮蛋”、“刁蠻”、“耍賴”呢?

6、過渡:同學們到這裏作者覺得還不能説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為了使道理更加明白還加了一段。

第3篇

?姥姥的剪紙》是蘇教版國標本十一冊語文教材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她有一手深入人心的剪紙技藝,讓鄉親們讚不絕口。姥姥手中的剪紙會説話,會傳情,永遠牽動着作者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快樂回憶。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依託語詞、學生經歷,引導學生把課文讀薄,把課文讀厚,把課文讀活。我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部分,複習導入,把課文讀薄。導入課題非常簡單,“姥姥“是北方人的叫法,十分親切,學生親切地讀一讀課題。樸實的開頭,意在營造輕鬆的、有趣的、親切的氛圍。接着將第一課時所學內容濃縮成幾個鏡頭,即鄉親誇讚姥姥,作者思念姥姥,引出作者的心夢之境,即文章中心“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憶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紙聲,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

第二部分,感悟舐犢之情,把課文讀厚。分為兩個環節,一是讀出姥姥的心靈手巧。以“熟能生巧”統領4——6自然段的探究,以“甜蜜”、“温馨”為情感基調,由讀而思,訴説心情,引導學生多種多樣的“讀”,體悟姥姥在各時各地的“剪”,饒有情趣。第二個環節是品味濃濃的祖孫情。抓住文章細節“拴”、“纏”,引導學生體悟“拴”和“纏”的傳神,演示“拴”和“纏”的動作,引出用什麼“拴”住了上學前的“我”,怎樣“拴”住了“我”以至於“纏”着姥姥,讀中體悟濃濃的祖孫情,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

第三部分,走進作者的心夢之境,把課文讀活。以填空仿寫式練筆為平台,貫穿全文,讀寫的自然融合,使“讀”觸發了學生渲洩的激情,使寫成了讀的必然延續,形成了一條讀寫一體的“生態鏈”。體現了在閲讀教學中,學生不僅僅是消極被動的“吸收”,更是一種能動的“自我實現”。最後在一曲《感恩的心》動人的旋律中,情感很自然達到高潮。3《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多處抓住了文眼展開教學,可謂“提領一頓,百毛皆順”。教學環節時刻與文章中心“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憶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紙聲,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相呼應,一唱三歎。板書設計成兩顆心聯結在一起,寓意深刻,象徵着姥姥的期待之心與作者的感恩之心,因姥姥那惟妙惟肖的剪紙而牢牢地系在一起,緊扣文章主旨。

但也有不足之處,例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不大。這也是我們要不斷探討的問題。

第4篇

在上《姥姥的剪紙》第二課時,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經過這反覆思索,我將落腳點放在“感受姥姥剪紙技藝高超和他們之間濃濃的親情”上。把握了這個重點,就以“神”為線索展開教學,我採用圈畫關鍵語句、讀、批、悟、談等方法進行了有效的突破。上課就按着“這是一位怎樣的姥姥”——感受姥姥的技藝高超;“姥姥是如何練就這一手絕活的”——讓學生知道姥姥不光是在剪紙,也是在用剪紙教育我,感受姥姥對我的疼愛;“姥姥剪得最多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剪這麼多呢?”——進一步感受姥姥把對我濃濃的愛傾灑在一幅幅剪紙中。這樣學生就深刻體會到姥姥的剪紙會説話,會傳情,永遠牽動着作者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

雖然高年級的語文課堂使用電子白板的機率不是很高,但我還是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使用電子白板中的“筆”圈畫重點詞“剪”,通過反覆引讀,體會姥姥剪的時間長、次數多;使用放大鏡效果出示“鄉親們對姥姥讚歎的話語”,放大鏡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本來板書“神”是在教學完1-3自然段後請學生概括,課堂上有一位學生在讀相應的句子時就把這個字讀好了,我就相機板書。

對“拴”的處理,我認為也較為到位。結合當時是“密雲多雨的盛夏”的危險和作者的活動,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裏游泳出危險,“便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出課文中的“拴”,與學生進行熱烈地討論“課文中用什麼拴住了什麼”,經過追問明白了姥姥用剪紙拴住了我的身體,更用剪紙拴住了我那顆貪玩的心……為領悟祖孫倆那濃濃的情作好輔墊。

在快要結束課文時,因時間還有多餘,我就靈機一動,增加了一個板塊“學完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誰?説説你的理由”,將感恩教育推向了一個高潮,學生在感受姥姥對作者的疼愛時,更激起孩子對自己家人的感恩,我想這正是我要的教學效果,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並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

“神”這一個字是對姥姥剪紙的高度概括與濃縮:姥姥的剪紙的神奇不僅在於本身剪紙技藝的高超,更在於她把對外甥的愛傾灑在一幅幅剪紙中,讓作者的心境與夢境都變得有聲有色。“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是學生習作中常用的方法,通過對例文寫作方法的剖析,目的在於讓學生今後習作中使用好這個方法。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班的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非常強,據此,我為了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在欣賞姥姥的多幅精美的剪紙作品後,請學生提問,並順利成章的引入到了下文的學習。

1、在處理“這是一位怎樣的姥姥” 時,因課前對此部分的教學時間估計可能會比較長,因此課上想抓緊時間。所以當學生結合“一張普普通通……要什麼便有什麼了”回答到“技藝高超”,我就急於讓學生談“還有哪些地方也體現了技藝高超”,而沒有讓學生很好的體會這句句子:材料平常,方法簡單,姥姥卻無所不能以及講正面描寫,到後來才補上去。

2、課堂上學生髮言積極、精彩,理解到位,感悟深刻,但在朗讀上不能很好的將自己的體會融入到情感朗讀中,今後在指導朗讀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此外今後將進一步研究電子白板,儘量讓學生上台使用電子白板,增強師生的互動性。

我想如果在以後的課堂中,教師用心地解讀教材,努力挖掘課文的訓練點,精心設計,爭取讓每節課都精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