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7篇 暢遊古風,品讀詩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7W

本文主要介紹瞭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教授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通過分析詩歌形式和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和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和欣賞這首千古名作。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7篇 暢遊古風,品讀詩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第1篇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古詩文教學更應該重視對學生人文情懷的薰陶和感染。基於以上認識,我確立以“情”為切入點,通過“觸景情更深、事世難料情難捨”層層推進的誦讀來幫助學生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實現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引導學生誦讀是經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讀”是主線,要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

1.讀準字音,正確書寫“陵”字。瞭解兩首古詩的大意。背誦古詩。

2.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受到古詩文化的薰陶。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你們想聽嗎?播放。這是李叔同的《送別》。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因為送別而憂傷落淚,並揮筆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

2、隨着樂曲,你能想起自己讀過或學過的 哪句詩、哪首詩來

3、師:同學們隨着樂曲想起的詩都與一個詞有關,那就是送別。為什麼古代那麼多送別詩呢?有知道的麼?(環視,等待)好,老師告訴你:古代呀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朋友一旦分別就很難再見面,於是呀,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送行表達深情厚誼就成了當時一種習俗!這種詩就被稱為送別詩。當時的送別詩就 喝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送別詩裏的 傳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師:自己再輕聲讀讀課題,看看題目中告訴我們哪些送別的內容?

生:送別的地方是黃鶴樓,要去的目的地是廣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師:你真能幹!一下子找到了三處!黃鶴樓瞭解嗎?(生介紹)

師:嗯!李白還誇過這首詩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一來更讓黃鶴樓名聲大振。廣陵瞭解嗎?

師:黃鶴樓也好,揚州也罷,都在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流域(師隨機板畫長江略圖,明確地理位置)誰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情況?

師:聽了這些資料介紹,誰能連起來把題目的意思説説。

師: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被稱為“三名一別”。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古詩見證這場送別。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師:古人讀詩講究節奏感:“故人/西辭/黃鶴樓”—這是二二三節奏。誰能接着往下讀?指名讀。齊讀。

師:還可以把 “故人西辭”四個字連起來讀,變成四三節奏(範讀),誰來讀?師生4字和3字輪讀。

師:用你喜歡的方式再大聲朗讀這首詩,用一個詞概括你讀完這首詩之後的感覺。

師:詩讀通了,詩句的意思你能讀懂嗎?怎樣讀懂古詩,你有什麼好方法嗎?

師:好,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師:聽明白了麼?西辭就是辭西,辭別西方,向西邊告辭。這句詩交待了(送別地點)如果老師去南方城市廣州,我就要-----生:北辭。

師:誰能用一句詩來説明老師要去廣州?(老(恩、吾)師北辭洮南府、)

師:好,就 這樣先解詞再連在一起理解整句詩。接着彙報。

師:煙花三月”就是公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鮮花盛開的時節,揚花柳絮再江面隨風飛舞,遠遠望去,如煙似霧,唐代詩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憶江南》向我們展示了江南春天秀麗的風光。(出示2個紙板,指名讀)

師:你還想起了哪些優美的詞語可以描繪這美麗的景色?

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季節?

師:誰能説説你剛才彷彿看到的煙花美景,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詩,當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話。

師描述:整個長江中下游一帶,一路的繁花似錦,沿途的春意濃濃,在唐朝,三月的揚州是江南最繁華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楊柳依依,從寧靜的樓閣向外望去,一片煙雨迷濛,等到百花盛開之時,整個揚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詩人都向往到揚州一遊。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這樣一個地方,李白的心裏會怎樣想?那我們來讀一讀前兩行詩。(指導學生讀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讀出李白的嚮往,羨慕。讀出詩句的美麗。)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遊玩,李白的心裏很羨慕,很嚮往。但是,當他看着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裏又是什麼滋味?誰來理解3、4兩句詩的意思?生理解略。

師: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還在黃鶴樓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麼啊?(船)師:幾隻?(一隻)

師:對!孤帆就是孤孤單單的一隻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長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為什麼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

師: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為李白的心裏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這是多麼深厚的友誼啊!

師:大家看插圖,此時李白就站在黃鶴樓上,望着帆影遠去,船開了好一會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湧起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成一點小影兒了,李白捨不得啊,不想走啊!還有哪裏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唸——生深沉地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消失在了藍天碧水的盡頭,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聲誦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此時,盡了的帆船,未盡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孟浩然説,拿起你手中的筆用幾句話寫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漸漸遠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師:黃鶴樓的這一別,別出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別出了孟浩然與李白的厚誼。時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懷,又為這次送別寫下了一首五言詩。

師:帆去遠,心相隨啊!多麼的情深意長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滾滾長江東逝水, 千年已是人去樓空。不思量,自難忘。名樓,名城,名士,成就了這首千古名詩。

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 憑欄遠眺,浮想聯扁,面對滔滔江水,你一定會情不自禁想起兩個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7篇 暢遊古風,品讀詩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描繪的是詩人送別朋友的情景,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敍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着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學習這首詩旨在使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體會詩人的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1、播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歌曲,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1、找學生讀古詩,要求把字音讀準,把古詩讀通順。

2、教師小結,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中就有一個“送”字,以“送”為中心,能提出什麼樣的問題?

3、學生質疑,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寫到小黑板上。

①黃鶴樓、西辭、煙花、下、孤帆、碧空、天際等詞語。

6、將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連起來説一説。注意要先想好怎麼説,要説的美一點。

第3篇

這是我去年進入課題組上的一節公開課,也是我第一次呈現我的真實課堂,第一次毫無顧忌上公開課.雖然不是大家眼中的最好,但我卻勇敢地挑戰自己,挑戰虛擬的公開課.下面是我整理的課堂實錄,還有陳教導的評析.在此我特別感謝陳教導的鼓勵,是她的鼓勵讓我恢復了久違的自信.

2、理解“西辭”、“煙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理解詩意,在創設的意境中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1、創設意境走進詩歌,理解詩歌,想像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生2:在一次少兒節目上,我聽過《鵝》、《望廬山瀑布》等由詩譜寫的歌曲,非常有韻味。

生3:老師,我們班上的很多同學都會吟唱《春曉》,好聽極了!

師:好的,就讓我們一起來吟唱一首《春曉》:春眠不覺曉,

師:老師也非常喜歡吟唱詩曲,現在,老師唱一首歌,你們幫老師聽一聽,看看這首歌在哪種場合唱較合適?

師:(歌曲完畢,故作遲疑狀)誰能幫老師這個忙呢?

生3:我想這首歌曲應該是表達一種依依惜別的感情。

師:你是個心思細膩的孩子,感情也很豐富,謝謝你!其實不僅歌曲能表達難分難捨的離別情意,古詩也有許多是表達與友人送別情意的。今天老師就向同學們推薦一首詩歌。

評析:由詩譜曲師生吟唱是本課開場的一個亮點,在師生、生生輕柔、平緩富有韻味的曲調聲中,詩韻、詩情已瀰漫整間教室,並悄無聲息地融進學生的心田。

生2:更具體的,應該是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孟浩然餞行,送其去廣陵。

師: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麼人嗎?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師(補充):李白和孟浩然不僅唐朝著名的詩人,還是好朋友,而且是——師生關係。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平日裏,他們無話不談而且興趣愛好相同,都喜歡把酒吟詩作對。可以説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間的感情是難分難捨的。

師:題目中有兩個詞表示地點,你知道他們的地理位置嗎?

生:我只知道廣陵就是今天的揚州。(其他學生滿臉疑惑)

(師一邊在黑板畫出黃鶴樓和廣陵的示意圖,一邊介紹他們的地理位置。學生頻頻點頭,臉上露出會意的笑容。)

評析:適當的時候,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要錯誤地以為“講”多了導多了就是違反新課程理念。本環節,在學生“滿臉疑惑”的情況下,教師板畫了黃鶴樓至廣陵的示意圖,學生便能一目瞭然。

生3:我覺得還應該看着插圖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這樣有助於我們對詩意的理解,進而體會詩歌要表達的感情。

師:是的,我們讀懂一首古詩,首先要讀通古詩,再理解詩句的意思,接着藉助畫面想像當時的情景,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最後把詩歌背下來。這是一種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師板書:讀通——理解-——想像——體會——背誦。)

評析:“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理,“學無定法,貴在得法”。中年級學習古詩應有別於低或高年級,中年級學習古詩應有所側重,重在抓重點字詞引發想像,重在感悟詩境、體驗情感。本環節,教師的“你想怎樣讀懂這首古詩”一問猶如拋出一條紅細繩,把學生個人獨特的學習方法這一顆顆珠子串起來,形成一法,並引導學生順着紅繩上的這一顆顆閃亮的珠子美美的學文。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遇到生字多讀幾遍,再讀給同桌聽一聽。

(學生紛紛朗讀起詩歌,同桌互相檢查朗讀,師下去巡視指導。)

師:請各學習小組,根據自學要求自學,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學習成果最豐碩?

(師用幻燈出示學習要求:1、藉助註釋理解字詞意思;2、聯繫詞義理解詩句的意思;3、在古詩旁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師:現在是展示你們小組學習成果的時候了,既然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上來彙報的時候,老師建議用“我們小組認為”等來彙報較為合適。哪個小組先來説呢?

生2:從文中註釋,我們瞭解到“唯”的意思是“單單”、“僅僅”。

生3:小組一致認為“盡”的意思是“沒有了”、“消失了”。

生1:我們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了。“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生2: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是“我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師:集體的力量是偉大,看來通過自學,大家學到的內容還挺豐富的。好,再自己讀一讀詩句,看看你還有什麼疑問嗎?

師:(一邊引導學生看黑板上的地理示意圖,一邊講解)因為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邊,孟浩然正要離開黃鶴樓遠去廣陵,所以説成是“西辭”。

師:同學們都是愛動腦筋的同學,提出的問題都非常重要。

(正當老師表揚同學的時候,一向較調皮的一個男孩舉起了小手。)

生:老師,為什麼題目不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呢?我感覺挺恰當的。

師:(又驚訝又興奮)你真是個非常細心而且大膽的同學,敢於向詩人提出挑戰。我想,這些問題還是由同學來解答吧。同桌間可以議一議。

評析: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種品質,有智慧的教師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鋭的觀察力,能系統地感受和準確地判斷教育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細微變化。本環節中,教師關注學情,善於捕捉學生問題的亮點,並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展開探究進行有效的對話。

生1:沒有點出是誰送孟浩然到廣陵,更能激起讀者的閲讀興趣。

生2:我仔細地品味了一下,還是原題目好,為什麼呢?比較有味道,改正的題目太直白了。

師:是的,或許黃鶴樓是李白與孟浩然兩人友誼的見證地,或許李白過份難過,不想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作題目。老師和同學的解答,你們能滿意嗎?

師:呵,全是一個個那麼美好的詞語。能用具體的語句來描述嗎?

生:在草如蔭花似錦的陽春三月裏,微風輕拂着大地,彩碟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一羣羣扎着小辮子的小孩兒在青草地上放着風箏……真的很美!

師:是呀!那是個花枝招展,如煙如霧的三月,彷彿每逢過節夜空煙花璀璨的美麗畫面。想繼續想像畫面嗎?

生1:我彷彿看到了各色細細的碎碎的野花遍佈野外,就如給大地披上了一件碎布花衣,太迷人了!

生2:我想用詞彙來描述,那是個像煙花一樣撩人眼、擾人心的美好三月,人們的生活是那麼快樂!

(師點示課件,出示“煙花三月”的美麗畫面,學生“呀”地興奮地叫起來。)

師:讓我們把從美麗的畫面中獲得的美好情感帶入古詩中,一起再次美讀古詩吧!

評析:表面上看,好像是牽引,似乎學生處在被動狀態,但實際上並非是攙扶着學生在走路,而是教師指點給學生一個個前進的路標。詩中的一個個意象,就是一個個明亮的路標,尋着它們,引發豐富的聯想,學生就可以輕鬆地走進意境,感悟詩境了。

生1:我彷彿看到了江面上波濤洶湧,船隻猶如一葉葉扁舟在江面上起起伏伏。

生:不。此時,李白心情非常難受,因為好友即將與自己離別了。

師:哦,懂得從古詩中的字詞感覺出,了不起!思考一個問題:這時候的江面上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船隻呢?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隨着好友孟浩然,別的什麼都沒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評析:語文教學要做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以學生為本,就要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教師在引發學生情感之前的鋪設無疑是成功的。由一段浪濤激打海岸的聲音勾起學生無限想像,無邊的離別愁緒,因此才有了“李白的目光追隨着好友孟浩然,別的都沒有在李白眼中停留”的絕妙體驗。

師(點擊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想像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離別時可能會説些什麼?同桌兩人分別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演一演、説一説。

(學生興致很濃,有的深情地告別,有的“揮淚”作別,有的拱手相送——老師認真地巡視全班,不住地點頭)

師:(拱手)是呀,今日相別,後會有期!可是,相見的日子遙遙無期呀!

評析:走進詩境,融入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此時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離愁別緒是執教者設計本環節的意圖。當江濤聲聲擊打在孩子的心坎上時,他們的眼前彷彿浮現出當時詩人與好友的離別情景,於是,情不自禁地拱手互道珍重,真誠地道聲:“朋友,一路走好!”在《送別》的樂曲聲中,濃濃地不捨、深深地傷感之情悄然浸濕了孩子的眼睛。

師(傷感地):帆影已遠逝了,詩人李白仍翹首東望,此時他的心情如何呢?

師:你試着讀一讀,看看怎樣才能讀懂詩人此時的心情?(音樂繼續播放)

師:誰來讀一讀?請同學們聽一聽誰的讀最能打動你心?

生1:我欣賞丙同學的讀,甲同學讀得太快了,好像要將孟浩然快快送走似的。

生2:乙同學讀得較慢,能體現李白捨不得孟浩然,但情感的投入不夠濃。

生3:丙同學在重點處讀出重音,還能延長,依依不捨之情在其表情上也能體現出來,深深地打動了我。

師:老師覺得這幾個同學都讀得不錯,尤其是丙同學。老師還發現了我們班的同學都是點評專家,評得非常準確、到位。老師也禁不住想參加你們的朗誦會。

師:這一節課,同學們學得非常認真、投入。現在該是收穫的時候了。請從“課堂大闖關”中,任選一個過關,有信心嗎?

(頓時四個小組展開過關斬將的激烈場面。學生個個充滿自信。)

(這個學生是班裏朗讀較差的同學,讀得斷斷續續,還讀錯幾個生字,但老師仍然充滿微笑地鼓勵着。)

師:許多同學還想挑戰自我,挑戰同學。那麼,你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選擇沒過完的關卡繼續過關。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幾首表達友人送別的古詩,這些古詩可以説千古傳唱,膾炙人口。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首背下來。

師:(此時,下課鈴聲響起)好,同學們課後再背給同桌聽,比一比,誰最快記下來。

評析:教師能以課堂為主陣地,提供打開學生閲讀視野大門的鑰匙,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外閲讀環境,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做好語文課堂學習的“延伸”,引導學生在課外這個大天地裏無止境的學習,是新課程語文教師的另一角色功能。

(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原文地

第4篇

師:讓我們穿過時光隧道,去看看古人怎麼送別?古人是怎麼寫送別的?下面我們開始準備上課,可以嗎?好,你們不用站起來,我鞠躬,你點頭。同學們,好!

師:同學們,黑板上的兩首古詩,學過了嗎?幾年級?

師:四年級我們就學過了,今天我們六年級了,再次學這首古詩,這是怎麼回事呢?同學們,同樣的一個作品不同的人讀,不同年齡的人讀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你們今天六年級了再讀,等到你們長大了讀大學、讀博士或參加工作了,有豐富生活體驗和經驗的時候,你再去讀,你還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驗,新的收穫,這就是那句話説得好:經典不厭百回讀,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輩子去讀的。現在誰願意把這兩首古詩讀給大家聽,希望高高舉起你們的手。我請兩位同學,一位讀這一首,一位讀第二首,我想請你(手指向一手學生),不舉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沒舉手學生),因為林老師從小就躲在角落,從不發言,所以我要把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請讀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讀得怎麼樣?你們鼓勵他,我要告訴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還不夠好,還不夠好的意思是還可以更好(調侃的語氣)。還有誰願意來?還是送給不發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略好一些,特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地方,有一點點小感覺。同學們讀古詩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靜,讀古詩有特別的節奏、停頓、韻律和情感,現在林老師讀給大家聽,當音樂想起時候,我希望在場的所有的人都靜靜地走進那古詩的意境中。

師:同學們聽出古詩特有的節奏、韻味和情感了嗎?現在我想知道這兩首詩最打動你的?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

生:我認為是故人和作者一種離別的情感,非常的不捨。

生:我認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別之時那一段傷心的情義。

師:同學們,兩位同學都不約而同地講到他們之間深深的“情”字(板書:情),可是我有一事不明白,這兩種詩中有 “情”字嗎?有嗎?

師:那到底作者把這個“情”藏到了哪兒了呢?好!請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這第一首古詩現在只剩下了這四個詞(黃鶴樓煙花 孤帆 長江) ,古詩語言精練,詩中有話,這四個詞的背後有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想象一下,會有什麼樣的人?他們在幹什麼?他們在説什麼?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説一説(巡視課堂)。

師:好!誰來説第一個詞,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我看見了在黃鶴樓裏面詩人和故人在飲酒,互相道別。

師:他們倆訴説離別的情義,朋友,你現在就是李白,我現在就是孟浩然,你會對我説什麼?

師:這是李白嗎?太不瀟灑了?太不熱情奔放了?李白這時候已經酒過三巡,帶着一種醉意啊!會不會?換一個同學,我看你比較像李白。

生:孟浩然,我們今天就要離別了,我們什麼時候還能再見呢?

師:這李白太冷靜,有沒有推薦一位比較激情的人噹噹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揚州去的時候,別忘了給我寫封信。

師:我一定做到,你看他們二位在黃鶴樓裏有説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隨手指向黑板),他們把酒當歌,一醉方休啊!黃鶴樓見證了他們的情,誰還會繼續往下説,在煙火中你又會看到什麼?

生:在煙花中我看到有一陣陣微風把花瓣吹起,隨着孟浩然走的方向跟着他一起飄過。

師:他們在揮手告別,你看正是現在這樣花紅柳綠,桃花盛開的季節,煙霧瀰漫,他們正在依依不捨地送別,這煙花也見證了他們的情啊!(一手指向黑板)誰會繼續説“孤帆和長江”連起來説,你又會看到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

生:看到在長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邊李白看着這艘船不停地在揮手,等船遠去的時候,他還一直在那邊揮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邊揮手邊説)。

師:依依不捨,同學們,李白他是偉大的詩人,同意吧!但是我發現在偉大的詩人也有出錯的時候,信不信?你看他寫的是孤帆,不對吧!長江之上那船隻來來往往,目不暇接,怎麼可能只有這一隻帆呢?李白寫錯了,我很有意見。

生:他這裏寫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這裏寫“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師:江上的所有的船隻他早已視而不見,他的眼裏只有那隻帆,那個人,那片情啊!同學們這“詩”,這“孤”看似不正確(隨之走向講台),看似不合情理,但是,正是“孤”字境界全出啊!所以,以後我們讀名詩就要善於抓住這樣的不合常理之處,去仔細地揣摩,仔細地研究,一定會別樣地發現。同學們,這下我們發現在這首詩歌中“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無不訴説着詩人與友人的情,而這些“情”都藴藏在“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這些什麼中?

師:對,這些景中(板書:景),表面上看沒有一個字在寫景,表面上看沒有一個字寫離別,但是,你仔細讀,沒有一個字不是在寫離別,表面上看似乎都在寫景,但所有的景中都藴含着情,這種寫法叫什麼?

師:很好!(板書“借景抒情”)像這樣把情藏在景中,融在景中,我們也可以説是情寓景中,怪不得我國近代的語言大師王國維説過這樣的話,説過什麼?一起讀——

師:一切景語都是情語,還有我們知道了原來“景”是為“情”而設,詩人寫景,意在言情(屏幕顯示:詩人寫景,意在言情),也是詩人寫景,他的目的是在寫情。同學們,林老師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這樣説嗎:“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牽掛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這樣寫不是很好嗎?就像現代很多歌詞寫離別,你看看,(大屏幕:緊緊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説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説着別送別送。)這首歌聽過嗎?趙薇的,《離別的車站》,一起讀一下。

生:(高聲齊讀)緊緊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説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説着別送別送。

師:多好啊!直抒胸意,心要讓你聽見,愛要讓你看見,明明白白我的心哦!幹嘛作者不這樣寫呢?幹嘛還要把 “情”含在、藏在那個景中呢? 不明白!不懂!你們明白嗎?

生:我覺得如果就這樣用語言説的話,可能用景物裏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語言的話,我覺得它所表達的情感有些太煩了。

師:太白了,一下子都説完了,就沒了。噢,你想説——

生:我覺得首先中國古代文人比較含蓄,不是直接説出來的,然後景中包含着情,這個情的含義就深,顯得比這些直接表達的情要濃厚。

師:你剛才説中國古人,中國文人特別喜歡那種霧裏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歡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使出來,對啊!就是那種你想看,又不讓你看清楚;你想聽,又不讓你聽的很明白。就是這種什麼樣的美啊?温柔的美、朦朧的美、曲折的美、還有含蓄的美,對啊!(走向講台)這就是古詩借景抒情那種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書:含蓄之美),美得動人,美得醉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把這首古詩讀一讀,讀的時候突出那個景,就能表達那份情。好,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誰願意試着帶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來。

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他們的告別之地,有點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失落,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故人西辭——

師:那麼美的季節,去那麼美的地方,作者真為朋友高興啊!你能不能再讀出這種複雜的心情和變化。

師:這就是複雜的變化的心情,大家一起來朗讀一遍。

師:對,就是那樣的跌蕩起伏的心情啊!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師:同學們,這時候李白在岸邊送別孟浩然,原來眼前還是一艘怎樣的船呢?怎樣的船?大大的船。接着船變成了什麼?小小的帆。這帆越走越遠,越走越遠,已經變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後連這影都不見了,變成了滾滾的長江。同學們就這樣的長長久久,就這樣的心潮澎湃,誰能把它讀出來。

師:心都為之而去了!同學們,我們一起配上音樂完整地讀一遍。(悠揚的音樂響起)一起在音樂聲中感受他們深深的情誼,注意作者那種跌蕩起伏的心情,複雜變化的心情。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瞭解了第一首古詩,(指向黑板)發現李白是借景抒情,情寓景中來寫什麼?

師:同學們,景是通向詩人內心的路,景是瞭解作者情感的一座橋,我們現在就可以通過研究這個“景”來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 “情”。現在我們看第二首,這一首有寫景的句子嗎?有嗎?

師:對了,第一首分散寫,第二首一、二兩句寫景(擦去黑板三、四兩句),這第二首林老師不教了,剛才第一首的教是為了現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師不教,你也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穫,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樂,那就是我的成功。現在這樣你們就讀第二首的景,仔細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錶達了詩人怎樣的情?看看作者是怎麼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會説的是有根有據,而不是隻字片語,這個比較難,我們可以四人小組合作交流,合作探討,好不好,快速!

師:來看看這首詩作者又是怎麼借景抒情的?(巡視課堂,俯身與生交流)同學們在想的時候注意這景和情是怎麼樣的聯繫?

師:好!同學們時間關係暫時停下,現在誰能説説你剛才自己收穫的體會,收穫的發現,關於這首詩當中作者又是怎麼借景抒情的?我今天發現後面的幾位特別的用心,也特別的有自己的想法,我很想知道這邊有沒有?這邊呢?我還是説我特別關注不發言的你。

生:(一女生)剛剛我們在那邊討論了,我們對有些詞語,就朗讀的時候比較注重,就是要讀重音。

師:那你是怎麼看出他們的捨不得呢?你再想想看,這景與他們捨不得的情又有怎樣的聯繫?

生:我找到的是“朝雨、柳色新”,我覺得剛剛下完雨的早晨,空氣非常清新,代表作者和元二非常純真的友誼,“浥輕塵”代表他們的友誼非常的完美,現在元二要走了,就是心中有些遺憾,就像這些景色也有些遺憾一樣。

師:太好了,高明的作者底下的景物會説話,它會替人傷心,代人落淚,它在替作者説着心中想説的話。你呢?

生:我覺得是“浥輕塵”,渭城朝雨浥輕塵,早上剛剛下過雨,一些細小的灰塵都濕潤了,一切都是很乾淨,給人一種很美的感覺,而在這個時候就在早上剛剛下過雨,元二和王維就要分開了,我可以感覺到他們分別的不捨,是在早上一個美好的景色中分別了。

師:在美好的景色中分別,更是難捨難分。大家有沒有體會到“柳”字,古人就有個折柳送別,這送別就像柳樹那樣纏纏綿綿,這“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同學們都説好,可是林老師還發現有點不好,你看我覺得這句話有錯“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是綠的嗎?全部“客舍”都是綠的嗎?(屏幕顯示: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柳色新”我改了一下,我覺得有點不準確,我這樣改,我覺得雨後“客舍新新”(屏幕顯示:客舍新新),煥然一新,然後呢?柳色才青(屏幕顯示:柳色青)。我改得好,還是王維寫得妙。

生:誰?看不起我?他是大詩人,我是小老師,所以當然説他好,太傷自尊了,好你也要説出理由啊!説出根據來。

生:我認為王維寫的那首詩中,“客舍青青”是因為正在下雨周圍樹的顏色全部映在客舍的顏色上,“柳色新”是因為柳樹在雨水的沖刷下,顏色已經變得很鮮豔了,所以才“柳色青”。

師:很好!客舍在柳樹的映照下全部變成綠的了,如人間仙境,那柳色變得煥然一新,如剛長出來的那樣,那麼鮮嫩,那麼美麗。同學們,這都寫出了渭城的美啊!美得清新,美得令人陶醉,可是有沒想過為什麼寫得這麼美呢?為什麼?有沒想到?他的朋友要去哪?去哪?安西,安西又是個怎麼樣的地方呢?風沙滿天,前不着村,後不着店,那麼的荒涼。同學們對比一下渭城與即將要去的安西,那景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你能體會到朋友要去這麼荒涼的地方,心中是怎樣的感覺?

師:這時候對朋友特別的擔心,特別的牽掛。同學們,這就是高明的作者一切盡在不言中,(指向黑板)一切都在景色中。現在我們也把這首詩完整地讀一讀。同學們你們可知道六年之後王維就去世了,這渭城一別成了永別,這首詩也成了千古絕唱,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啊!我們一起讀一下這首詩。

師:同學們,千百年來感人至深的古詩、送別詩又何止這兩首呢?就舉王昌齡的例子(屏幕顯示:《送別》)他寫的80首古詩中就有40首是寫送別詩的,現代詩當中也有很多送別詩的經典,回去後大家自己可以找這些詩來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學們現在讓我們穿回時光隧道,回到今天。

師:再過兩個月我們就要告別母校了,此時此刻我們多麼希望時光能停下它的腳步,(背景音樂《送別》),讓我再看一眼母校,讓我再聽一次下課的鈴聲,讓我再和同學們嬉戲,讓我再和老師説幾句悄悄話,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們美麗的採荷一小(屏幕:採荷一小校園),美麗的教學樓彷彿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造型別致的塑像伴着我長大,這花花綠綠的牆角邊留下我多少的密祕啊!這可愛的亭子我常常在這裏玩耍,我們在這裏學習,我們在這裏活動,學校的每一處景都留下了我難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憶(屏幕依次出現了:教學樓、塑像、牆角邊、亭子)。同學們現在請提起你手中的筆,寫幾句告別母校的話語,希望在這幾句話語當中找到那麼幾處景,借校園的景表達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愛。

師:同學們我知道你還沒寫完,但是有一句就讀一句,有一句就説一句?有感情地説出來。

生:母校啊!在您的懷抱裏讓我懂得了很多,讓我學會了怎樣做人。老師啊!在您的歌聲中讓我學會了許多別人所教不了我的東西。

生:再見了!母校!再見了操場邊的竹園,再見了!我學習、成長的地方,那操場邊的梧桐樹,正是抽出新芽的季節,我卻要走了,我會永遠記住您!我的母校!

師:我相信那梧桐樹也會默默地關注你,默默地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母校!再見了!老師您對我們的照顧和關心,我們會永遠記得,我們會永遠記住你對我們的關愛!

生:再見!母校!我們身邊的桂花樹又添了六個年輪,無知的少年又長大了六歲,離別是這樣轟轟烈烈,也這樣平平淡淡,只有在以後的歲月裏我們能夠相互銘記。

師:對!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就是我們的情。同學們,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別離。今天我們在這裏上了一節課,現在我又要和你告別了,同學們舉起我們的手,揮手人生的一次告別吧!再見了!

第5篇

1、理解三首古詩,結合註釋或查字典、詞典,瞭解詩句意思。

一、導入同學們,還記得李白嗎?哪位同學能夠起來為大家背一首他的詩呢?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李白寫的又一首表現朋友相送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解題黃鶴樓最早建於三國時期,有“天下絕景”之稱,歷代詩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詩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誦孟浩然的詩,如《春曉》。

廣陵:地名,現在的江蘇省揚州市,漢朝時稱“廣陵”,隋唐時稱揚州,揚州是唐朝最繁華的都市之一。

2、藉助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自學古詩,記下不懂的問題。

“西辭”,如圖,由圖可見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由西向東,依長江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向西拱手。

“煙花三月”,三月,過去人們稱之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節,在草長花開的季節,空氣濕度增大,遠望去好像有一層薄薄的煙霧籠罩着花草樹木,煙花指的就是這種景色。

在黃鶴樓這樣的千年勝地,又正值繁花似錦的春天,朋友們正應愉快地聚會,可“故人”卻要辭別遠去了。這兩句在敍事之中流露出惜別之情。

在碧波盪漾的江面上,一隻帆船逐漸向前移動,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見了,老朋友不見了,只有江水層層湧向天邊,李白仍呆立江邊。

⑷ 這首詩前兩句敍事,後兩句寫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總結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裏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

2、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完成一幅古詩配畫。

第6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古詩涵蓋面寬,意韻深遠,本課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閲讀實踐中披文入境,唱響“讀”的主旋律,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在讀中悟美,在讀中悟情。

1、學習“孟、浩、陵、辭、唯”5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在老師的指導下,藉助工具書、註釋、圖片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初步感悟詩歌的內容,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教師準備:閲讀了解古代送別詩相關內容,製作多媒體課件。

1、播放《送別》名曲,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

未成曲調先有情。為學生創設一種情景,鋪陳一種調子,使學生較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初步感知古人送別的深情。

3、介紹詩歌創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爭相歌詠的題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兩首詩堪稱送別詩中極品,被人們傳誦至今。

4、板書詩題,學習“孟、浩、陵”三個生字,瞭解詩題中有關“送”的內容:誰送誰?在哪裏送?朋友要到哪裏?

40分鐘的課堂是有限的,教師應珍惜每分每秒的時間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此環節緊扣題目,隨文識字,從詩題入手,設計幾個問題,幫助學生初步瞭解詩歌講述的故事。

2、出示地圖,瞭解“黃鶴樓”與“揚州”的地理位置,教師相機板畫長江簡圖。

3、學生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李白與孟浩然的資料。

古詩的創作年代距學生較遠,長江簡圖板畫不但助於學生明確地理位置,更有助於理解詩中“西辭”等意思。互動交流李白與孟浩然的基本情況,為深悟詩情奠定基礎。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藉助註釋等方式瞭解詩的大意。集體交流:

疑者,覺悟之機也。質疑環節有助於提煉研度專題,體現課標提倡的順學而導的課程理念。

1、引導學生想象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的畫面,並用一、兩句話説一説。

2、共議“煙”的豐富內涵。(如江邊水氣繚繞在繁花似錦的花叢中,具有一種詩意的美感;霧氣時聚時散,繚繞花間,使人產生無限遐想。)

3、出示多媒體課件,配樂欣賞煙花三月的揚州如詩如畫的春景。

介入音樂元素,播放揚州春景視頻,欣賞“煙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由“形真”到“意遠”。

4、“煙花三月”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揚州嗎?你還想到什麼呢?(“煙花三月”不僅僅是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都是春意盎然,一派奼紫嫣紅的景象。當時是盛唐時期,整個社會也如“煙花三月”般美好,詩人愉悦的心情自然流露。)

“煙花三月”的理解是這首詩的重點,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巧設疑問,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層層深入,使學生對其內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

1、詩中哪兩個詞最能體現李白目送帆船遠去時間之長,對好友的情感之深呢?結合插圖品析“碧空盡”“唯”。

2、浩瀚的長江只有一隻“帆船”嗎?你從中體會到什麼?板畫。

3、帶着自己的體會有感情朗讀三、四句,師生評讀。

4、小結:“帆影盡”而“情不盡”,“過盡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本詩正是表現朋友間依依惜別的這份濃情厚誼。相機板書。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再次奏響,讓學生帶着這份體驗走進文本,以讀悟情,水乳交融,把悟詩情推向高潮。

1、拓展:自古多情傷離別,離別的詩歌何其多。你能將課前蒐集到的送別詩選擇一、兩首用速記的方法背下來嗎?

2、練筆:⑴、人間最美的是真情,我們也曾有過與親人或朋友分別難捨的時刻,你能否用抒情的話,在文中引用送別詩句把當時的感受寫下來呢?⑵、把這首詩改寫成記敍文。

學以致用,是學習語文最終的目的。安排小練筆,進行知識遷移,充分讓學生表達心中的感受,讓情感再度昇華。拓展、速記同類的詩歌旨在於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2、總結全文: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樣的深情,別樣的故事。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送元二使安西》領略詩人王維的送別深情。

1、瞭解其他類別的詩,如思鄉詩、邊塞詩、愛國詩、詠春詩等。

讓學生帶着詩的餘味,帶者一份濃情輕釦詩歌的大門,享受讀詩的樂趣。

第7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20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這首詩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係。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這兩句屬敍事。詩的後兩看似寫景,實則含有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無限依戀的深情。詩中有5個字要求會認,分別是“鶴、孟、陵、辭、唯”;有5個字要求會寫,分別是“孟、浩、陵、辭、唯”。根據教材的以上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定為:(見設計)

1、資料補充法:古詩語言精煉且時代久遠,為能讓學生更好理解詩意,豐富古詩內容,我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李白、孟浩然、黃鶴樓等資料,在課上也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反饋展示。這為學生讀懂詩意,體會詩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2、賞析、比較法: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精品,入選教材的詩更是精中取精,品詩、賞詩是我們古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課堂上主要體現在朗讀與吟誦中,當然,對於詩中較難理解的字詞,也離不開老師的講解分析,如“西辭”“孤帆”等。我在教學此詩時還將它與《贈汪倫》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送別詩”的特點。

3、想象、聯想法:詩中“煙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是學生學習此詩中的一個難點,我通過讓學生(老師)誦讀有關江南春天的詩句(杜牧《江南春》白居易《憶江南》),讓學生想象詩境的美。通過讓學生聯繫生活中的送別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別孟浩然時會“如何説”、“如何想”,讓學生體會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朋友間無限依戀的情懷。

教後單體感覺是教學目標基本完成,課堂氣氛較輕鬆、活躍,學生讀得較多,基本會背誦,但學生讀的層次變化不大,沒達到吟誦的水平,課堂上老師沒能讓大部分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對詩意的理解不夠透,對詩境、詩情的體會不夠深。

反思一:讀詩,古詩教學的主旋律。俗話説“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此話都在告訴我們讀詩是學習古詩的最重要方法。不過,讀詩應與多形式、多層次相結合,它的魅力可能才會更大。如我的課堂上,在理解詩意前雖然採用了自由讀、同桌讀,老師範讀、擂台讀等形式,但學生讀的變化感覺不大,若將以上的形式分散到初知詩意時、理解詩意後、體會詩情後,效果應該會好很多,學生讀詩的興趣也會更高些。可見,學生讀詩有着讀正確—→讀通順—→欣賞詩—→感情朗讀—→自由吟誦的過程,若想讓學生一步到位是很難做到的。

反思二:生成,留下的印象最深。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教育的技巧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我相這位教育家至少告訴我們兩點:1、課前預設很重要,精心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2、課堂生成要關注,精彩的生成猶如課堂裏閃光的金子。這節課我在讓學生説《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是誰送誰時,請了一位學生,他第一遍説:“李白送那個”,第二遍説:“那個李白送那個……”我説:“能去掉‘那個’換成具體人名嗎?”。他第三遍説:“李白送那個孟那個”我只是等待,第四遍説:“李白送孟浩然去廣陵”(當時不少學生,不少聽課老師都笑了)他説完我舒了口氣,但我應該讓大家給他以掌聲。這是我在預設中根本沒想到:用了近5分鐘,讓一位學生説四遍才基本説完一句話。但這5分鐘的價值,可能超過其他35分鐘。課後我瞭解到他是一位有點結巴,平時基本不發言的學生,我請了他與兩次,課堂上個人發言6超過分鐘。這6分鐘給我,給聽課老師都留下深刻印象,而對這位學生更可能是一種轉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