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範文集合3篇 古言如夢,冊頁無聲:文言教案精選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6W

本文為文言文教案範文集合,旨在幫助廣大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提高教學效果。這些教案範文包括了古代典籍、名人名篇等多種文本,注重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希望能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鑑,在文言文教學上有所收穫。

文言文教案範文集合3篇 古言如夢,冊頁無聲:文言教案精選

第1篇

1.通過誦讀技巧的指導,讓學生更深切體會作品的情感

2.通過揣摩詞的語言,體會詞的意藴,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1.本篇屬於選修的詩歌部分,這一部分自主賞析作品四篇,兩首詩、兩首詞對於詩的賞析,課本作了賞析示例,而詞的賞析示例沒有,因此選擇這首講讀,為學生鑑賞詞作一個示例詩詞鑑賞歷來強調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這就是要深入吟詠和誦讀,在教學中一定要抓住誦讀,讓學生在這一方法體會詩中的節奏,體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較中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它有利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並擴大知識面因此,教學中選擇了同樣寫鄉思的范仲淹的《蘇幕遮》進行比較,加深對本詞情感的把握

3.對於周邦彥,學生在這以前未接觸過,文學文體常識在講解過程中作簡要補充

1.合作學習,把握詞的內容,揣摩詞中的意象,體會意境

2.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賞析詞的語言,探究詞是如何做到內容與藝術形式的高度統??

3.吟誦,“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有什麼樣的感情,就有什麼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通過誦讀“進入角色”,深切體會詞中的情感

思鄉,自古以來一直是詩歌表現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一旦離鄉,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山重重,鄉書誰人傳遞?於是,遠在他鄉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繼柳永之後“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彥的思鄉情中,看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板書課題)

請學生結合課下註解自由朗讀五分鐘,儘量能背誦下來(老師提示朗讀要求)

點撥:詩是“直覺”的藝術,因此“朗讀”是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朗讀不是機械的讀,而是要美讀,也就是體會詩人情感,要讀出感情,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

b、 詞大多是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組成,緩急要處理好;

c、揣摩作品中詞句聲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緒的變化,在緩急、曲直的語調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帶聲,因聲求氣,聲情並茂

讓學生分組討論下面問題:詞人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成了幾幅圖畫?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好?你喜歡哪些詞句?

(鳥兒們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頭探腦,互相交談;嘰嘰喳喳,清脆的鳥叫聲相互轉告着天氣轉晴的消息

雨後初晴的早晨,明麗的陽光照在翠綠的荷葉上,荷葉上還有昨夜的雨滴在滾動,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曬乾,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葉就像玉盤一樣圓滿,經過雨水的洗滌又那麼清新潤澤,一片一片在微風中亭亭玉立)

煉字:“呼”字表現出小鳥歡快的呼聲和活潑靈動的神態,“窺”字把鳥兒們東張西望的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簡單一個“風”字,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勾勒出來了,“舉”字,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還有“遙”“久”“夢”等

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繞的思鄉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而奔湧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往往因之而揮灑自己的.詩情這首詞中,觸發詞人思鄉之愁的是哪幅圖畫?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讀技巧:上片寫景的整體格調是活潑的,誦讀時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讀出詞人情感的變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緒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鳥雀呼晴,侵曉窺言語”轉為歡快,聲音清脆,節奏加快,情緒飽滿“葉上初陽”三句,詞人已置身室外,視野開闊,境界清遠,誦讀時語勢要連貫,中音中速,“風荷舉”重讀,要讀出英姿颯爽的感覺

下片抒懷鄉之情,格調輕柔,如夢似幻“故鄉遙”四句要放慢語速,以喃喃自語的感覺誦讀出來“五月漁郎相憶否?”三句寫詞人夢迴故鄉,要充滿深情,突出夢幻的感覺

?蘇幕遮》是一首將思鄉情緒和荷花的風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不愧為詞中精品雖寫久居汴京與消夏思歸的情思,但卻以描繪荷花的風神而著稱於世語言樸素生動,創造形象優美整首詞無一句用典,主要用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詞語,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的神韻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仲淹所寫的《蘇幕遮》,看看與周邦彥的有何異同,我們又該怎樣去品讀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文言文教案範文集合3篇 古言如夢,冊頁無聲:文言教案精選 第2張

第2篇

白話文用動詞“是”聯繫判斷句中兩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主要特點是不用判斷詞,而以主語謂語直接相續。文言文表判斷的常見句式有:

1.用助詞“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斷。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夫戰,勇氣也。粟者,民之所種。

2.在主謂間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例如: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樑父即楚將項燕。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⑤環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乃”“則”“即”有“就是”之意。

3.動詞“為”和判斷詞“是”表示判斷。例如:①此為何若人?②問今是何世?

4.“者”也”都不用,完全憑句意去判斷。例如劉備,天下裊雄。

5.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例如:視之,非字而畫。

在動詞作謂語的句子裏,主語不是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的施動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文言被動句有以下幾種:

1.在動詞謂語後邊也用介詞“於”,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例如:①而君幸於趙王。②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介詞“為”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3.在動詞前邊用“見”作為被動標誌,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又可以再在動詞後邊用介詞“於”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例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4.在動詞前邊用“受”,同時在動詞後邊用介詞“於”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5.在動詞前邊用介詞“被”作為標誌,例如:曲罷曾教善才服,粧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詞“於”引出行為主動者,例如:燕以萬乘之國被圍於趙。

在古代漢語裏,賓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一樣,一般都在動詞(或介詞)的後面,但為了強調賓語,在一定條件下,就把它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賓語前置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在疑問句裏,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安、何、誰等),一般提到動詞或介詞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誰與歸?④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裏,作賓語的代詞,也都提到動詞的前邊,例如:①時人莫之許也。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③彼不我恩也。

3.為了強調賓語,藉助“之”“是”等的幫助,把賓語從詞的'後面提到動詞的前面。這“之”“是”便成了賓語提前的標誌,無其他義。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圖。

4.介詞賓語的前置。例如;①國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1.“……者……”為標誌。例: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

2.“……之……”為標誌。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1.“於”為標誌的介賓短語。例: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季氏將伐顓臾》)

2.“以”為標誌的介賓短語。例: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

第3篇

一、導入能理解並翻譯淺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

這是文言文學習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一個知識點。儘管我們平時很重視文言文翻譯的訓練,但同學們翻譯的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與“信、達、雅”的標準相對照尚有很大差距。從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個句子理解錯誤,或者個別詞語認識有誤,都不同程度地影響整篇旨意的準確把握。從翻譯方法上看,許多學生不能堅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致使譯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卻破壞了原文的語言風格。文言文翻譯如何實現“信、達、雅”的目標?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還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體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情感傾向,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並列結構來理解句意。

③對複雜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點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幹,再理枝葉;或抓住關聯詞語,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係。

④調動已有的`教材知識,進行比較推斷,幫助理解。

1. “信”是指譯文的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即譯文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2.“達”是指譯文的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暢,沒有語病。

3.“雅”是指譯文的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優美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中,必須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在具體翻譯時,對文言文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達,還應該用意譯作為輔助方法,使句意儘量達到暢達、完美。

譯錯詞義。混淆實詞的古今意義和詞類活用規律,忽視多義詞的義項選擇,不熟悉詞的通假現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識,都會導致錯譯實詞。例如:沛公軍霸上 譯成:沛公劉邦的軍隊在霸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