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好龍》教學反思5篇 "葉公好龍":從教學角度反思如何挖掘學生的潛力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8W

《葉公好龍》是我國古代寓言故事中的經典之作,教師們常將其作為教學中的素材之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並反思自身行為。然而,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值得我們反思與改進。

《葉公好龍》教學反思5篇

第1篇

前幾天,我和劉老師正好集體備課到《葉公好龍》這篇文言文。對葉公只喜歡龍的藝術,見到真龍卻又極度恐懼的這一行為,我們有不同的見解,就像愛畫虎的畫家一樣,如見到真虎也必定會逃之夭夭,是人之常情。如只談個人看法,我從中領會的是“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現象,要通過現象看本質。”劉老師和我也有同感。

但《教師教學用書》中有一個重點提示“從文中體會到做人應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實事求是,不可弄虛作假的精神。”學生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何引導他們去領會這個重點呢?

在上《葉公好龍》的第二課時時,孩子們從“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中領會到葉公對龍藝術的喜愛,又從“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領會到對真龍的恐懼,把兩部分進行比較理解,要孩子們談談自己對葉公的看法。

這時,唐××發言了,“既然我們有這麼的同學都贊成葉公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作者在寫作時也能想到這點,但從文章結尾來看,作者好像故意逃避這個觀點,為什麼?”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句“為什麼?”使孩子們又再一次進入文本,因為他們已養成習慣,相信從文中能找到答案。接着,我是這樣引導孩子們的:

2、好,能感受到諷刺之意。哪個句子體現出這種意味?

3、太棒了,既然是以諷刺的意味來寫,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麼?

4、那他是想讓我們明白什麼呢?或是想讓我們從中吸取什麼教訓呢?

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作者是有意讓我們從中體會到做人應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實事求是,不可弄虛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們熱情高漲,談到了生活中這種“葉公好龍”似的現象。對什麼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認識。

感謝我的孩子們,同時也感謝我自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的真理得以實施,終將得到回報。

《葉公好龍》教學反思5篇

第2篇

?葉公好龍》是北師大五年級語文第二學期第一單元的一則寓言故事。雖然學生接觸過古文,但是它與白話文相比,在用詞造句上還是截然不同的。學生能否正確的斷句,流利的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要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的.重點。從理解課文來看,難點在於讓學生讀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滲透,利用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畫面,創設情境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是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的關鍵。

於是我在教學時儘量讓同學們感覺到它的故事性,具體是這樣教學的:先是揭題,通過題目,讓學生迅速掌握本則寓言要講述的大致內容,講的是一個叫“葉公”的人“喜歡(好)”“龍”的故事。這可以説是文章的脈路,讓學生沿着這條脈路自己去讀,自己想,最後歸納出寓意,這樣可以避免傳統教學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説教。學習寓言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寓意,還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則寓言的現實意義,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因此,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理解寓言並對寓言產生濃厚興趣,並激發他們在課外自我學習的動力,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探索生活中有沒有“葉公好龍”的現象,都表現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體表現形式。聯繫生活談感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一方面不僅能讓學生讀懂寓言故事,體會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讓學生初步領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修養。

第3篇

本課是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第二學期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

高年級學生在學習中能否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還關係到學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從而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問題。所以我不僅把國小語文教育看作是科學知識的教育,更看作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閉在“知”與“不知”的動態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個學生充分活動的“問題”與“解決”的廣闊的空間裏,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一次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本課伊始,我先給學生聲情並茂地講了一個切合文章寓意的故事,再根據故事提出問題導入新課,學生興趣濃厚。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後,再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在理解古文每句話的意思時,我注重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先交流自己預習了哪些詞語的意思,再讓他們質疑,最後運用老師提示的方法,自主、合作譯文。學生在讀完後,都積極地進行思考,我發現他們個個都搶着回答問題,只是在回答的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比較差,但是其他學生能及時地給予更正。

我認為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質疑之後分工合作解決疑難,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方法比較適合高年級的古文教學。在彙報交流中,暢所欲言,打破了傳統,形成了開放式課堂,也紮實、深入地理解了古文每句話的意思,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是這次教學的可取之處。

但是,指導學生理解寓意的教學缺乏層次性,加上對教學時間安排得不夠合理,前鬆後緊,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寓意的時間不夠充分,所以有些學生對《葉公好龍》這個成語的意思理解得可能還不夠深刻。另外,在學習過程中,對葉公這個人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師應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啟發引導,展開討論,對葉公進行多元評價,這節課上教師對這一點也關注得不夠。

第4篇

是一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三方面進行教學:

1、文言文的朗讀,初步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特點,掌握斷詞斷句朗讀的方法。

2、文言文與白話文對比朗讀,結合譯文理解每句文言文的意思,初步解釋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

3、在理解文言文內容的前提下,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説説葉公似的人物,理解文中所藴含的道理。學生經過學習,初步瞭解了文言文按意思斷句朗讀的特點,也明白到這個寓言故事以小故事闡明大道理的寫法

第5篇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都很大,能否正確劉黎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問題。知道學生朗讀和背誦時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教學本文時,我指導學生先從看圖入手,揭示課題,並就題設疑:哪些句子寫葉公喜歡龍?結果怎麼樣?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課課文。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後,再讓學生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當教學課文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寓意。在教學時,我注重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先讀,再讓他們思考,學生在讀完後,都積極地進行思考,我發現他們個個都搶着回答問題,只是在回答的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能力還比較差,但是其他學生能及時地給予理更正。

教學時抓住動物的特點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見、有耐心。以導“説”、導“演”、導“讀”、導“疑”的過程來讓學生學習本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葉公見到真龍時,那種害怕的樣子。

在學習過程中,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啟發引導,展開討論。對葉公應有多元評價。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明白一個道理,讓學生以這個寓言故事來教育自己,使自己不會犯類似葉公這樣的錯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