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學反思8篇 從不同角度反思角的度量教學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4W

本文探討了角的度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針對這些問題的反思與建議。通過對教育教學理念的深入探究和對實際教學過程的反思,可以更好地提高角度度量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能力。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8篇 從不同角度反思角的度量教學

第1篇

讀講精練教學法是以言語訓練為主線組織數學課堂教學,通過指導學生自學教材,變教師講解為學生彙報講解,然後在學生彙報講解的淺顯之處,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難點進行研討、爭辯,促使學生間合作交流,使學生對教材中的每個重點字、詞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從開始時語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從而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本節課我深感此環節處理的不太好,教學法體現極不明顯。

由於學生剛從二年級升到三年級,看書習慣差,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低,加之選用的教學內容文字少,圖較多,這就需要教師應及時給低年級學生以具體的讀書提示,起到指導的作用,而不能範範的讓他們想“從書中看明白了什麼,學會了什麼”。上課時我看到好多學生看書時茫目,不知道讀什麼,怎麼讀,這也是造成後面學生彙報講解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覺得讀書提示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區別對待,低年級學生的閲讀提示必須淺顯易懂,讓學生一目瞭然,然後帶着問題去看書,效果應該會好一些。

以言語訓練為主線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有利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此環節正是突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所在之處,但是低年級學生小,從書中讀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識,只能照書念出看到的一些詞句。這時,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啟發、誘導、點撥、疏通學生講解的積極性,並且及時幫他們掃清思維障礙,講解時的疑惑,這樣使講解的學生學的更明白,沒學到此部分知識的學生也能學會,學的不對或不到位的學生重新學習,達到全體都理解、學會的目的。本節課我感覺學生講解不到位,關鍵在於我引導、點撥不到位,使學生的學習只停留於書面上,沒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終由我牽着學生在看,在説,很牽強。主要表現在:

(1)引導學生關注量角器為什麼是比較角大小的一種好方法時,本意想利用讀講精練教學法中的八個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學生從中找到“方便”、“準確”二字加以理解,教學完用量角器量角後,再返回來理解“準確”、“方便”二詞用在此的含義,但是,課上處理的卻很匆忙,很淺顯。

(2)學生講解把握不夠充分,一名學生講解時,老師應關注到其他學生的反應,有不同意見或補充應及時給其機會,不應為了趕時間而視而不見,打消了學生髮言的積極性,造成學生不再想發言的局面。這一點是我沒有深刻理解“講解”環節的含義,應該讓學生互相講,互相交流,有了爭論,教師再點撥、引導,這樣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使課堂活而不亂,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角1與角2的測量方法相同,學生講出了其中一個角的測量方法,另外一個角的測量方法一帶而過,沒讓學生説一説或嘗試操作一下,感覺處理欠紮實。現在想想,如果將另外一個角的測量放在初試驗證環節,讓學生用量角器仿照書上的樣子,實際擺一擺,放一放,這樣降低了擺放量角器的難度,也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方法落實到操作體驗上,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掌握。

4、練習是本節課處理最失敗的環節。時間再短也應保證練習的紮實與有效。

練習是為了鞏固新知,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所以它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讀講精練教學法將練習定為分層精練,要求練習的數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維程度要大,這樣提高了練習的效率,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1)本節課的第一個練習是為了檢驗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但是教學中我處理此題非常欠妥。對於第3個角“鈍角”的測量,學生彙報出現了不同答案,我沒有在課堂上處理、糾正,而是為了趕時間獎其放在課下進行。問題的出現就説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學會用量角器準確測量角的度數”掌握還不太明白,草草處理只會使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模稜兩可,本節課的教學也沒有真正落實教學目標的要求。從教以來從來沒有犯過的錯,在這麼重要的比賽中卻因自己只顧一味的考慮時間而鑄就了教學中不應該出現的嚴重錯誤。這是一個教訓,類似的事情決不會再次在我執教的課堂上發生,再精彩的練習可以不要,不處理,但是既然練習了,就一定要進行的紮實、到位,為學生的學習負責。

(2)拓展練習的處理也很欠妥當。學生猜想完後,都急於知識正確答案,因此,學生髮表了自己的想法後,我應該及時給學生出示答案,消除發言學生對自己答案的懷疑,然後重點讓學生説説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據,這樣既能使學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測量角這一教學重點,又能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起到訓練言語、思維條理性的目的。

從整節課上我看到了自己對讀講精練教學法研究實在不成熟,但是,從這些遺憾中,讓我對讀講精練教學法的認識更深了一層,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有針對性的運用好讀講精練教學法,真正領悟到讀講精練教學法的精髓所在,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本節課看似簡單,其實操作性很強,能上好這樣一節課對我來説也是一個挑戰。課前雖然我對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計劃,但是,具體實施時卻不很理想。

過渡語的使用應該使學生願意聽,能聽進去,並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學生很自然的進入下一步的學習中。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過渡語的精心推敲,語言要簡煉,切實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中,我評價學生不夠及時,評價語不夠貼切,不夠恰到好處,因此,就顯得對學生的評價平淡,無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易使學生體驗到成就感。教師的評價語不能泛泛而言,這樣就顯得評價語蒼白無力,而應該要有針對性,起到激勵學生與調動學生髮言積極性的作用。

數學教學要求語言簡煉、準確,每一句話説出來要強調它的作用,要使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沒有用的話儘量不説或少説。在教學中,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還時常有口誤現象,屬於本人教學欠嚴謹,需在以後的教學中,自己要時刻注意嚴格要求自己,把每一節課都當成比賽來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

在教學中,總感覺自己放不開,顧慮太多。有時拋不開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創造性教學的魄力,尤其在比賽時,自己感覺很拘謹,很規矩,怕教學思想或教學方法、手段用不對,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內在的知識欠缺,也缺乏比賽經驗,鍛鍊機會少。

聽完別的老師的課,我更加感覺到自己講課的藝術性不夠好。課上,我應該合理利用自己的體態語,例如手勢、眼神、表情等,這些都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數學課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語氣、聲音的輕重、高低、抑揚頓挫來吸引學生聽講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四十分鐘內始終能緊跟老師的思路專心學習。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8篇 從不同角度反思角的度量教學 第2張

第2篇

本課是認識計量角度的單位和角的度量。新課一開始就引導學生自選度量單位去度量同一個角,並讓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感到困惑:同一個角為什麼有不同的結果?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以及體驗到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在教學量角時,也是讓學生拿出量角器來觀察其構造,然後充分讓學生自己嘗試着去度量,自學角的度量的方法。小組交流,最後引導學生概括出常用的度量方法:點對點,線對邊,只看另一邊,標出角度,再檢驗。在檢驗中,為了讓學生從兩排刻度中正確地讀出角的刻度,我先讓學生討論。學生得出很多方法:

通過學生探究、自學,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培養學生知難而進的良好品德與習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通過加強學生間的合作,既培養了合作能力和習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第3篇

角的度量,一向是許多教師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0°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一次關於手與腦的挑戰。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到達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説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一樣,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經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1、不斷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帶着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中進行學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探索本事,使學習過程成為問題解決的過程;

2、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呈現學習資料,使學生經歷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法的加工,以及必須程度的創造。既能夠充分利用教材的題材,也能夠創設更貼合學生現實的、趣味的情境,使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道理。

3、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初步學習將簡單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4、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數學思想隱含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4篇

通過研究教材,我認為重點是:認識量角器,探索總結量角的方法。把難點定為:理解基於量角器的結構為本的量角的方法。我想只有從知識的邏輯性上來引導學生經歷過程,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努力想象學生認識一個工具的過程,我覺得學生首先要認識到這是一個測量工具,而以前已經學過了直尺等測量長度的工具,這可以説是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同時也有操作測量工具的一般經驗。因此這樣提問“和我們已經學過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比一比,量角器是什麼形狀,上面有什麼?”使學生立即喚起已有認知:都有刻度。故此,先引導學生認識刻度線和刻度是比較自然的。

怎樣讓學生關注中心點呢?我想,平均分成180份,這些線都是從一點出發把半圓平均分的,因此,問題設計為“這些等分線從哪裏為起點等分的?”這樣可以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量角器這樣構造的道理。

然後以此為基礎認識1°的角。順着剛才的思路引導學生從1份起認識1°的角。通過用筆尖指、用塑料絲擺、內外圈找不斷深化對1°的角的'認識,由此帶出對“0°刻度線”的認識。

接着安排在量角器上進一步找內外圈指定度數的刻度線;以及在量角器上內外圈擺出指定度數的角。不斷豐富學生對量角器結構的認識,為學習量角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認量角器的過程中,組織了豐富的活動,有觀察、比較、數一數、指一指、擺一擺等活動,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感官、全方位地觸及量角器的構造的各個方面在活動中,都讓學生充分經歷觀察操作活動,並有讓學生反思的空間,如擺角活動之後,讓學生反思“通過剛才的活動,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理解“要擺多少度的角,只要從內圈或外圈的0°刻度線起找出指定角的刻度線,這兩條刻度線所夾的角就是該角”。

在探索量角方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己量出指定的50°的角,。考慮到學生實際,讓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參考教科書上的圖示。讓學生嘗試之後,再來交流。在這個過種中我注意收集典型的錯誤,在交流中讓學生辨析,並提供預設的一些典型錯例作為補充,豐富學生對量角過程中的注意點的認識。

不足之處:在量角過程中,有些學生不太明確0°刻度線,導致量角時弄錯是看內圈還是外圈的刻度。説明在認識量角器時,應重點強調0°刻度線,在擺角活動中還可以適時指出“0°刻度線是擺角的起點,從這一邊到另一邊所夾的部分就是這個角”,以此映射出也是量角的起點。弄清了看角的刻度數的起點,就有利於學生順勢看另一邊所對的刻度數。同時認識量角器的構造需要進一步優化,以節省時間。

第5篇

(1)角的度量一是學生在學習過長度和麪積的測量後,圖形與幾何中圖形的另一內容。《數學課程標準》中有關圖形的測量的具體目標有很多,這些目標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建立測量的度量單位、二是掌握有關圖形的測量的計算方法、三是運用測量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但追其根本是建立測量的度量單位。因為沒有這個作為基礎。後面的目標就變成了空中樓閣。所以本節課的定位應該是在學習了長度和麪積之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度量角。建立其角的度量單位。為後面學習表面積和體積的測量做好準備。學生在本課的學習之前。已經知道了長度、面積的度量單位和度量工具。但是沒有把度量的相關內容建立起。因此,幫助學生感受度量角的意義和認識度量單位是本課的重點。讓學生經歷1°產生髮展過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雛形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所以教學課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一系列的直觀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角的度量單位,形成量角器的雛形,從而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

(2)角的度量一是建立在孩子已經通過靜態定義角的概念和動態的旋轉角的演示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起鋭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的概念,並知道他們的大小順序關係。以及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間的數量關係,是為接下來學生要學會使用量角器去準確測量角,去畫出相應的角做鋪墊,為後續的三角形、四邊形的內角和以及多邊形的內角和拓展延伸打好基礎。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旨在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角度量單位統一的必要性以及1°角的產生和更大角的產生和度量。上課初始我通過創設玩滑梯的三幅情境圖,讓學生選擇想玩哪個並説明理由,從而引出角的大小不同,那如何去比較大小呢?學生通過討論發現可以用重疊法去比較,可以藉助直尺去測量角的張口等方法都值得肯定和鼓勵,其中班裏的一個男孩子雄説:“除了剛才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三角尺中的一個角做為標準去進行比較,發現∠1比標準小,∠2和標準相同,∠3比標準要大,這個思路值得鼓勵和肯定,也就是藉助標準,那我現在有了標準,能不能準確知道這個角的大小?可以讓學生動手嘗試操作用自己的'學具去量一量角並標出結果,引導大家發現一個相同的角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結果引發認知衝突,這是因為度量工具的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同,從而引出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這裏可以複習長度、面積的測量過程中的測量工具、測量單位統一的必要性,建立起度量意識,克服第一個難點。

那麼統一了一個標準之後都去測量一個角發現是這個角這樣的8份還要多一些,那多的那一些怎麼辦呢?能不能捨去?不能,捨去後就不夠準確了,那為了更加精確還有什麼方法呢?倒逼學生產生出一個小的度量單位的產生,也就是選擇的這個度量標準越小,測出的結果也就更加準確,長度單位有1釐米,面積單位有1平方釐米,那角的單位呢?學生會自然想到1°。從而水到渠成引出什麼是1°角,1°角將一個360°的周角進行平均分,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自己用筆去畫一畫,描一描感知1°角的大小,那2°角呢?3°角呢?5°角呢?10°角呢?(1°角不好找,十進制10°角就一目瞭然)那20°角呢?是兩個10°的角,是20個1°的角,那30度呢?60度呢?90度呢?120°呢?180°呢……充分去認識角的度量是對標準的累加,為量角器的形成做很好的鋪墊。

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所説:“數(shù)是數(shǔ)出來的,量(līànɡ)是量(līánɡ)出來的。”可謂是概括出了度量的精髓,用在這節課的解釋也是恰如其分。路漫漫其修遠兮,向青草更青處漫朔。

第6篇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為這部分資料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所以這部分資料的學習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個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本課教學中,我給了很多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供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

教學時,先經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我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經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課上開始,同桌之間相互説説,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讓學生試着量,然後説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學生的思維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後讓學生實際操作,除了指名上來量角,團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樣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經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基本上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學效果不錯。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由於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上比較緊迫。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本事的培養。

總之,應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我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第7篇

?角的度量》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資料。學生學習這個知識有以下兩個問題: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在教學角的度量中,覺得學生有必須的難度,異常是中下層的學生,掌握得較累。在課前,我也預設到了這節課學生的難度,可是課上了以後還是不盡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數分內圈和外圈,學生看量角器時,不論角的一邊對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線,他們習慣看的是外圈的度數;有的即使外圈內圈看對了,可是在讀刻度的時候,有時把四十幾讀成五十幾,從哪邊讀過來在他們的頭腦中比較模糊。我認為主要在於學生對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個方向讀數容易受錯覺指引,再加上有兩排數據,有時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線沒找準外,視覺上產生的錯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為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景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

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仍然太抽象。

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變了策略,除了指名上來量角,團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樣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還有,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誌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為的連貫性,“量角器為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

第8篇

1.角的度量這一單元看似內容不多,但比較抽象,學好本單元內 容,對今後學習平面圖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角的度量是本單元的難點,是比較開放的一個章節,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先讓他們觀察量角器的形狀是半圓形的,我們也可以叫它半圓儀,再讓學生拿量角器認真觀察,然後讓他們説説看到了什麼,這樣比直接告訴他們哪是0刻度線,哪是中心點的'效果要好的多,他們的記憶會更加深刻。接着讓他們明白角的計量單位是度,用小圓圈來表示。

3.什麼是1度呢?因為半圓是180度,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對的角就是1度。

4.怎樣比較角的大小,讓學生試着量一量,量後會出現幾種錯誤,

三是看錯了刻度,應看裏圈時看成了外圈刻度或是應看外圈刻度時看成了內圈刻度。

5.這時我給他們他們講解正確的量角方法。並編了一首口訣,

中心對頂點,0度對一邊,要知角度數,分清內外圈。

6.當學生學會了量角,還應讓他們知道,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而是與叉開大下有關。再引導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一個活動角,讓學生自己通過動手操做來體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叉開的越大的角就越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