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數學的設計教案8篇 "精彩紛呈的四年級下數學課程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2W

本文主要針對四年級下冊數學的設計教案進行探討。通過系統的教學設計和教案編寫,可以幫助教師更加有效地傳授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興趣。同時,本文還將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總結,為優化教學過程提供參考和借鑑。

四年級下冊數學的設計教案8篇

第1篇

2、能用準確的語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並能初步運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4、滲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探究、自己得出結論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請兩位同學到前面)假如20年後,二位在機場見到了我,你們會怎麼樣?

師:我把這個過程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來,提問是有兩個宋老師嗎?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為學習新課埋下伏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師: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學習,老師非常高興。現在正是陽春三月,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的好季節。

1、引入主題圖(:植樹情景及信息):每小組要4人挖坑種樹、2人抬水澆樹;有25個小組。求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這次植樹活動?

生1:已知每小組要4人挖坑種樹、2人抬水澆樹;有25個小組。求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這次植樹活動。

學生彙報自己的解法,引導學生説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2.兩個算式的結果怎樣?用什麼符號連接?生讀等式

3、春季運動會李老師欲訂購9套運動服,上衣每件58元,褲子每件42元,一共需要都少錢?

每個學生都能正確寫出幾組算式,有很多學生已經用字母或圖形表示的。(3個學生寫錯,2名學生自己改過來了)

生:兩個數相加,乘第三個數,可以先把第三個數分別與前兩個數相乘,再相加。、、、、

小結:這個規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就是我們的數學前輩們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乘法分配律)也就是---(電腦出示下面的文字)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數分別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

師:乘法分配律與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不同,大家討論一下記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生1:就像課前老師與兩位同學見面一樣,老師和兩位同學分別握手再求和。

生2:括號外面的字母c就像我自己,放學回來,站在門外,爸爸和媽媽在房子裏,我進門後先和爸爸打招呼,再和媽媽打招呼,最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

(設計意圖:通過自己模仿寫算式和尋找記憶方法的環節,讓學生體會理解分配律的本質特點,激發學習興趣)

1、數學王國正在舉行有獎競猜的活動,你能拿到那些精美的獎品嗎?

(1)找出得數相等的兩個算式,(將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一共出示了四組算式,讓學生在辨別正誤的同時,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習興趣)

提問: 22×7+18 和(22+18) ×7 是朋友嗎?如果要讓它們成為朋友,該怎麼改?

分組計算比賽: 女生計算甲組的三道題,男生計算乙組的三道題.看誰算的快。

男同學這組為什麼算的慢?你們認為這樣比賽公平嗎?你們有沒有辦法很快算出得數?(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簡便計算的方法:把乙組題轉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種形式,使計算簡便。)

小結:能口算,並且能湊整十、整百數,算起來比較簡便。

先觀察,説一説算式特點,再嘗試計算、 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前後呼應,既顯示了內容的完整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意識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四年級下冊數學的設計教案8篇

第2篇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小數的性質;能運用小數的性質正確地化簡小數和改寫小數。

2、能力目標: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

理解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的道理。並正確運用這一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掌握在小數部分什麼位置添“0”去“0”,小數大小不變。

1.師:同學們,第一次給你們上課,作為禮節,我給大家表演個魔術——數字的變化。看這是數字1?等會你們一起小聲喊:1,2,3,大,老師就可以把這個數變大了。信不信?

(設汁意圖:是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在國小生喜聞樂道的遊戲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進入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小數末尾“0”對小數的大小的影響。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內容——小數的性質。

彙報:請學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較發現一樣,從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學中讓學生説説你是怎樣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數,它的計數單位是1/10,有1個1/10,也就是説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兩位小數,它的'計數單位是1/100,有10個1/100,也就是説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釐米,10份是10釐米。所以0.10米=10釐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數,它的計數單位是1/1000,有100個1/1000,也就是説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師:0.1米=0.10米=0.100米(板書)這三個長度是一樣的,都是以“米”為單位,我們就可以把數抽象出來0.1=0.10=0.100。

(設計意圖:這樣,學生根據小數的意義,主動從“0.l米、0.10米、0.100米”出發研究問題。在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中,學生鍛鍊了運用已有知識解答新問題的能力,培養了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

師:同學們的眼光真鋭利。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我現在有個疑問,其它的小數也有這樣的特點嗎?

師:現在請同學們翻開學習紙,根據方格圖,自己想一組小數把它表示出來。

2.師: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上面的題目中的小數,你能説出幾組和它們類似的小數嗎?

師:能説出這麼多組,你們一定發現了什麼規律吧?(交流,彙報)

總結: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設計意圖:這樣教學,把靜態的知識結論轉化動態的求知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所學的內容理解深刻,記憶牢固。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事物本質屬性的能力。)

3.聯繫生活,再現新知:還有同學們在商場看到貨物的標價如:這樣寫,不但沒有改變小數的大小,而且讓顧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幾元幾角幾分。

師:現在我們認識了小數的性質,那麼應用小數的性質,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對小數進行改寫。

問:①你是怎樣化簡的?(根據小數的性質,去掉小數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數化簡)

問:小數裏的其他“0”可以去掉嗎?為什麼?(不可以,大小改變。師要強調末尾)

電腦演示:不改變數的大小,把下面各數寫成三位小數。

師:你是如何把它改寫成三位小數的?(根據小數的性質,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3如何改寫成三位小數?這個小數點不點的話可以嗎?

b、當這個數是整數時,在整數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0”。

課本59頁的做一做。2、開火車的形式回答59頁的做一做。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在整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數的大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在小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卻不變,但是通過在小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們就給一個小數找到了許多大小不變的朋友,0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數字。其實,數學王國裏有許多奇妙的現象,等着我們不斷去探索、發現。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第3篇

通過對一些常見容器的實驗,進一步認識容量單位升,並注意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對工作,檢查學生的口算完成情況。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個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較小的容器)

1個電飯煲是2升多,1個大油桶是5升,一個水池30升,一個臉盆5升(較大的容器)

在學生交流的時候,要求其他學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劃該容器的大小;(2)繼續補充

1、用自己製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別倒入下面的.容器裏,看看水面各在哪裏。

2、下面的容器裏大約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適的答案下面畫

這裏的4張圖,可以讓學生先挑一個最有把握的説,並説清楚理由。

也可用排除法進行,但都要學生充分説理,不能是簡單的憑感覺。

第4篇

教學目標:1、通過“在方格紙上塗一塗,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的活動,經歷用幾何模型研究小數的過程。

2、用直觀的方式體會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的規律。

3、在尋找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中,培養數感,獲取數學學習方法。

2、我們一起驗證一下,在圖上塗一塗,再來比一比。學生在書上塗一塗,比一比,再説一説。

4、在下面兩幅圖中塗出相等的兩部分,並寫出相應的分數和小數。

教學反思:學生通過圖一圖、比一比,發現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規律。並能熟練的應用這一規律。

第5篇

2.能根據營養專家的建議,運用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調配成科學、合理的午餐菜式。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與他人合作。

學生依據專家提供的兩條基本的營養標準,判斷食堂師傅推薦的三種菜式,是否符合營養標準,並説明理由。

學生互評相互的發現,並提出不同看法。教師對學生討論結果的合理性予以評價。

這個活動過程的設計我力圖充分地把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把探究、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從而讓學生在有效的探究過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讓學生經歷信息的選擇與處理的過程,經歷觀察、猜想、探索、比較、選擇、判斷、調整、統計等數學活動的過程,從而使學生自己主動參與此活動,並且自己喜歡去驗證自己搭配營養午餐的實踐活動。

懂得科學、合理的`飲食的重要性,使學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1.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給老師提一點合理化的建議嗎?

2.能再對自己的飲食習慣或身材做個評價並提出改進的措施嗎?

學生對老師、同學或自身的身材及飲食習慣進行自評或互評,並提出建議。

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學會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通過小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個總結式的提高,進一步明確學了知識後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與想法,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1.將全班最喜歡的 5種搭配方案,製成複式條形統計圖。

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體會數學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實踐是數學知識的延伸,也是數學知識的。

第6篇

“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思想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體現數學特色的前提下,通過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現數學的“有用”。因此,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情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先讓學生用3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然後用力拉,再讓學生用4根小棒圍成一個四邊形,捏住對角用力拉,通過比較讓學生得出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最後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新知。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教師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探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每人畫一個三角形,再讓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從而明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並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這樣既能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充分地感知、體驗,又能使學生經歷探究數學知識的全過程。

應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是體驗成功的最好方式。在學生體會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時,讓學生説説怎麼修理鬆動的椅子等,這就是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三角形、四邊形教具 投影儀

學生準備 練習紙 長度相等的小棒若干個

(出示課件)同學們請看,你知道圖中呈現的是什麼嗎?(埃及的金字塔和南京長江大橋)從圖中的建築物中你能找到三角形嗎?(學生到屏幕前指出找到的三角形)

同學們的眼力可真好,圖中有很多三角形。(同時點擊課件,抽象出三角形)可見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那它究竟有什麼特點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三角形的特性。(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引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特性的興趣,引發學生對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的思考,為學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準備。

(1)先讓學生畫一個三角形,然後與同桌互相説一説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

(2)讓學生在自己畫的三角形上嘗試標出邊、角、頂點。(教師板書,標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1)大家對三角形有了一定的瞭解,那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呢?

生1:有3條邊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或有3個角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2)讓學生對照上面的説法,議一議:下面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學生判斷並説明理由)

組織學生在討論中理解“3條線段”“圍成”。(此處重點解釋“圍成”就是首尾相連或者説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

(4)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為了表達方便,我們習慣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3個頂點,這樣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時課件出示三角形abc)

第7篇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説給小組同學聽,找一組同學彙報他們收集的數據。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數,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3、像這樣我們把量得的數和單位名稱合起來叫做名數

把哪兩部分合起來叫名數?你能舉出一些名數的例子嗎?

4、什麼叫單名數?什麼叫複名數?從剛才舉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單名數哪些是複名數嗎?

師:要想直接比較它們的大小可以把它們改成相同計量單位的數。

在實際生活和計算中,有時需要把不同計量單位的數據進行改寫。

6、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任選其一進行改寫

你們會做嗎?誰能説説你是怎樣想的?(1米等於100釐米,0.95米=0.95乘100釐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數點向右移兩位。)

是米這個單位大些還是釐米這個單位大些?我們把較大的單位叫做高級單位,而把較小的單位叫做低級單位。這道題就是把高級單位“米”作單位的名數改稱低級單位“釐米”作單位的名數。

怎樣把高級單位的單名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單名數呢?

像一想怎樣把低級單位的單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單名數?

能用這種方法解答1米45釐米是多少米嗎?小組討論一下?

(引導學生説出:45釐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來是1.45米 )

第8篇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思想藴涵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知識特點,我設計了以知識為明線,以數學思想為暗線的教學過程:

分類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分類問題。上課伊始,通過播放教師測量情境,讓學生感知小數產生的必要性。然後我出示一組小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給這些小數分類,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並檢測學生對小數的認知程度。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自主探究是獲取數學知識的重要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藉助數形結合思想自主探究小數的意義,在彙報交流中逐漸明晰小數與十進分數之間的關係。這樣設計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小數的意義藉助分數來掌握,必須經歷感悟十進分數與小數之間聯繫的過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一位小數的意義,然後運用遷移的方法去理解兩位、三位小數的意義,發展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感悟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感受遷移在數學學習中的價值。

師:誰能説一説你們都收集到了哪些生活中常用的小數?(讓學生自由説一説)

老師也收集了一些小數,你能把這些小數分一分類嗎?(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理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

師:展示學生分類的情況,這節課就讓我們根據同學們這種分類來探究小數的意義。(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生活情境,引出學習對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生活中的小數分類,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

(1)引導學生動手量課桌、黑板等物體的邊長。(組織學生動手測量,並記錄測量結果,然後分組彙報)

(2)剛才同學們都很認真地進行了測量。如果在記錄測量結果時,要求用“米”作單位,不夠1米怎麼辦?

(學生可能感到很困惑,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用分數表示)

(3)教師小結:在測量和計算時,往往得不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來表示。因為日常生活和生產的需要產生了小數。

②根據分數的意義,1分米=米,米也可以用0.1米表示。(板書:1分米 米 0.1米)

③啟發學生:(指3分米處)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3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引導學生説出:3分米 米 0.3米)

④(指7分米處)你們能説一説這裏用整數、分數、小數分別怎麼表示嗎?(引導學生説出:7分米 米

⑤從前面的學習過程中,你發現分數與小數的聯繫了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然後指名彙報)

生1:我發現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的形式。

⑥教師小結: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

①你能猜一猜兩位小數與什麼樣的分數有關係嗎?[課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長( )釐米,用分數表示是( )米,用小數表示是( )米;這樣的3份是( )釐米,用分數表示是( )米,用小數表示是( )米;這樣的7份是( )釐米,用分數表示是( )米,用小數表示是( )米]

②引導學生觀察米尺,結合教師出示的習題進行分組討論。(指名回答,並板書:1釐米 米 0.01米3釐米 米 0.03米 7釐米 米 0.07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