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及反思7篇 教學實錄與反思: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4W

教案及反思是教育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教案的制定與實施,教師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同時,反思也是教師職業生涯中的重要一環,可以幫助教師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並加以改進,提高教學質量。

教案及反思7篇 教學實錄與反思: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第1篇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進行《慈母情深》教學中,充分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情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與作者一起走進文本,感受一個母親的慈愛和善良愛,同時體會母親的慈愛和善良。教學環節是這樣設計的。

在教學本課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我採用回顧導入誘發興趣方法:同學們,我們學完了《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後,我們深受感動。一位父親經過36小時挖掘終於救出了遇險的兒子。這件事讓我們深深的感受到:父愛所迸發出來的力量在是巨大的,這種愛是無私的、偉大的。那麼母愛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要學習課文《慈母情深》,讓我們深深地感受一番母愛。通過這樣的談話導入,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很快進入了讀書狀態。

新課程實驗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是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對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讓他們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豐富學生的情感積累,讓學生走進了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裏,從而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讓閲讀教學變成了一個雙向的對話交互過程。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師適宜輔導的學習方式。在學生正確把握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本課是怎樣表達慈母情深的?學生充分閲讀、相互合作、找出了很多答案。例如,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接着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和段落,有感情的朗讀,感悟課文的內涵,用自己的話説出所表達的思想,調動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也完成了教學目標。

在學生明白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以及神態的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的基礎上,聯繫實際讓學生訓練。課堂上,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同時體會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寫出自己母親對愛的表達方式。學生的作文感情真實,樸實的語句中透出對母親偉大、無私的愛的讚揚。從而也完成了三維目標,教育了學生:作為子女永遠也報答不了母親的愛,正如唐代詩人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深深的感受到;語文課堂上學生動口又動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地閲讀能力,寫作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地提高。同時,還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習的主動性,既強化綜合訓練,又促進學生讀、寫、思的有機結合。

教案及反思7篇 教學實錄與反思: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第2張

第2篇

1、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利用現有的生活經驗,認識上、下、左、右、前、後等方位,在此基礎上認識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能用方位名詞去形容物體的位置。一年級學生新課的設計情境很重要,可以很快吸引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2、為了方便認識和實踐操作,我選用了書本的教室情境圖,結合實際教室一同用作材料,可以讓學生邊學邊操作。本節課主要採用教師先教一個方位,學生跟着做、練習、説一説的方式進行。教師的.教佔小部分,學生的練、説佔大部分。大部分學生能跟上節奏,一起説一説、練一練。少數學生對於左、右方位分辨存在困難。

1 六個方位中學生分辨困難的是“左、右”,教了方法:吃飯、寫字的手是右手,聽到“右”,就想到吃飯寫字的手那邊。但是有的學生反映還是有點慢,後面還需要再多問、多練。

2 學生能説出物體的位置關係,但是對於題目中要求全出正確的答案就有困難了,學生對於表示方位的這幾個字,認識不到位,知道答案是“左“,但不知道哪個字是“左”。所以對於方位的詞,之後還要加強認識一下。

3 對於兩個物體的位置的相對性掌握不好,“誰在誰的哪邊”,有學生分不清楚誰是主體,像這類題還需要多練習,對於個別學生要個別指導。

一年級學生有個別注意力特別不集中的,就可以選用單獨輔導,平時還是要多做練習,多説一説。

第3篇

1.讓幼兒知道小貓搬家的原因,樹立保護水質等環境意識。

(幼兒答:河水清,有小魚,樹木,居民住房,×河邊堆放垃圾,河水混濁,沒有小魚……)

3.總結幼兒回答情況,問幼兒,小朋友,×條河邊被居民倒垃圾,水變髒了,小魚沒了,小貓釣不到魚吃怎麼辦 ?誰能替小貓想辦法 (加以總結)(幼兒討論:給小貓搬家,買小魚給小貓吃,爬到樹上去讓爸爸開大卡車把垃圾運走,找環保叔叔……不讓倒垃圾……)

1.師:小朋友們真聰明,知道××河裏沒有垃圾污染,那裏的魚多,我們先幫小貓把家搬到那條河邊去住,好讓小貓能釣到魚吃,小朋友扮演小貓,把釣竿子帶上好不好 (好)待小朋友的爸爸把×條河邊的垃圾運走後再搬回來。

2.向幼兒講清遊戲規則玩法:全班分成6隊,每隊人數相等,每隊第一個幼兒頭戴小貓頭飾,手拿釣魚竿,要翻過小山,走過小橋(注意安全)魚竿和頭飾不準丟,到小貓新家後站好(每隊前一個幼兒到“家”後,後一個幼兒才能“搬家”。看哪隊幼兒搬得快,先結束的一隊是優勝者,選出前三名)

3.老師作示範表演後,幼兒開始遊戲,不該“跑”的幼兒喊“加油”。

4.第一次搬完後總結髮獎,這時電話鈴聲響起,教者接電話:

內容:小貓原來的家小河的垃圾運走了,居民們不再倒垃圾,河水清了,小魚又游回來了(表揚小朋友環保意識強)

5.把消息告訴幼兒後,再把“家”用同樣方法搬回去(放音樂,增加幼兒高興的氣氛)

通過本課學習,使大部分幼兒懂得了水的重要性,也懂得水被污染後的危害。更加懂得了怎樣去保護好水源。本節課結束後,我覺得不足之處是還是有一小部分小朋友的注意力不夠集中,課堂有點乏味。今後我會在教學中多下功夫。

第4篇

2 能根據不同的聲音進行聯想、想象、用語言大膽表達。

引導小朋友四散,拍打市內的各種物體或自身,使之發出聲音。教師將聲音錄下來。

2 請小朋友拿出字卡,聽清三種聲音的'順序,用字卡排出順序。

例:(1)笑—哭—車 (2)哭—笑—車 (3)車—笑—哭 (4)哭—車—笑

漸次縮短每種聲音的時段,加快速度。要求幼兒聽完再排序。

提問:聽到這三種聲音,你想到了什麼?你笑過嗎?為什麼笑呢?

提問你聽到了什麼動物的聲音(幼兒回答的同時教師出示投影圖片)

(如:小羊咩咩……我獨自好餓呀,哎,前面有青草,太好了!)

聲音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對於大班幼兒來説,聲音是十分熟悉的,在桌面遊戲時,孩子們總愛用不同的玩具敲擊,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並對聲音是怎樣來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整個活動設計合理,環環相扣,重難點把握得當,幼兒在自主的探索中、在輕鬆遊戲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參與的積極性高。

第5篇

2、 瞭解《大學》中體現的儒家思想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3、 理解《大學》中經典名句的含義,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2、 理解《大學》的相關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古詩文的內涵,陶冶情操

學習目標、內容、考試、要求由教師講解,分析內容和手法採取提問和講授相結合辦法。

1、導語:大學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時間段之一。在我國古代,有一部經典著作與這一學習、生活階段同名,這就是作為四書之一的《大學》。

2、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關於“國學”這一單元的基礎知識。什麼是國學?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一般來説,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同時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等等。按照劃分方法的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學科分: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

?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因此,就國學的內容而言,占主導地位的應是儒家的著作和學説,尤其是經典著作“四書五經”

3、國學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儒家經典。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於主導地位。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範、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

制典修儀多取:三禮——《儀禮》、《周禮》、 《禮記》

儒家經典最初 “六經” ,“樂( 樂經)”戰國末亡佚。

漢朝:五經。漢朝時,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立於學官。

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四書”中的《大學》和《中庸》原來分別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章,《小戴禮記》也即“十三經”中的《禮記》。

在唐代,韓愈等人從維護儒家的所謂“道統”出發,十分推崇這兩篇文章,把它和《論語》、《孟子》相提並論。到了宋代,程顥、程頤更是竭力推崇這兩篇文章。

南宋的朱熹繼承了二程的思想,也竭力推崇《大學》和《中庸》。

在二程和朱熹看來,《大學》和《中庸》,一個是“初學入德之門”,一個是“孔門傳授心法”,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所以把它們從《禮記》一書中提取出來,作為單行本刊印,並且和《論語》、《孟子》並列在一起稱為“四書”。在經歷宋、元以後,《大學》就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道德人文教育理論的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4、《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的核心內容就是講“禮”:

禮,是維護古代道德規範的重要工具。禮,儒家學説中核心部分。

?禮記.曲禮》開宗明義:“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li)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dao)祠祭祀(si),供給鬼神,非禮不成不莊。”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説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聖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後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注,於是地位上升為經。

?大學》作者,漢唐諸儒無説。朱熹整理《大學》時,將其分為“經”一章(“經”是基本的觀點),“傳”十章(“傳”則是對“經”的解釋、闡述)。 朱熹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20世紀30年代初期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者所作。張岱年説:“《大學》強調‘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所謂家指大夫之家,不是一般家庭之家。這裏反映的是諸侯紛爭、大夫專權的局面,這是戰國時期的情況,不是秦漢時期的情況。所以,從這點看,《大學》應是戰國時期儒家的著作。”(《中國哲學史史料學》第83頁)

(1)指成人所受的教育,與“國小”相對而得名。古代把童子所接受的啟蒙教育稱為“國小”,而把成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稱為“大學”。

(2)大人之學。“大人”與“小人”相對而言,“大人”指貴族,“小人”指一般平民。大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小人則沒有。

上述三種意思,第一種最接近《大學》的原旨,所以朱熹加以採用。古人八歲入國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2)“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為過程。

首先,“明明德”。程頤説:“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其次,“親民”。程頤:“親,當作新。”朱熹:“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王陽明:“親民,親近民眾”。即:“本其一體之仁心,以感化民眾、革新國家與社會。”(蔣介石)親民是在明曉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後,幫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

最後,止於至善。朱熹:“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也,蓋必其有以盡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之慾之私也。” 蔣介石認為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精益求精”、“以求至乎其極的意思”;一種是“擇善固執”、“止其所止”的意思。

10、“八目”是什麼呢?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先來看格物。“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朱熹注)格物就是窮究事物之理。例如《易·乾》象傳中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就是格“天”,認為天的根本就是“行健”——按照客觀規律自覺地運行;再如《易·坤》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同一個道理。

致知。“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大學》傳)同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致知的結果就是通過認識天,我們總結出這樣一種知識與認識:即我們要像天、地學習,得出君子應該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認識並自覺地去遵守它、踐行它。

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朱熹《大學》傳)誠意要求我們要真誠,要自覺地遵循我們天生的“善”。最終要的一種能力便是要“慎獨”。

正心。“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大學》傳)正心即端正我們的思想,不要被外在的物慾所幹擾。

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八目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它是從個人走向國家社會的根本要求。沒有修身,便沒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後三目!

齊家。家國天下是古人的基本觀點,有家才有國。齊家是治國的基礎要求。

?大學》重在闡述教育綱領,其着眼點為教育與國家政治、社會的關係。提出了著名的“三綱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以道德認識(格物、致知)為起點,以克服偏私情感,樹立道德信念(誠意、正心)為根本要求,以“治國、平天下”為實踐目標。核心論點是:治人以修身為本,修身以慎獨為先。(慎獨: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着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 )

朱熹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儒家的全部學説都是循着“三綱八目”展開。

(1)《大學》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現代社會有何意義?有何侷限?

?大學》重在闡述教育綱領,其着眼點為教育與國家政治、社會的關係。提出了著名的“三綱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以道德認識(格物、致知)為起點,以克服偏私情感,樹立道德信念(誠意、正心)為根本要求,以“治國、平天下”為實踐目標。核心論點是:治人以修身為本,修身以慎獨為先。(慎獨: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着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 )

第6篇

本週四我展示了一節數學優質課《大和小》,本次的活動目標是:

1、幼兒學會比較物體的大小,能用“大”或“小”來表述。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幼兒學會比較物體的大小,能用“大”或“小”來表述。

活動一開始,我創設帶來了兩位動物客人做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比比兩隻貓,哪隻大,哪隻小,讓幼兒明白什麼是大小。

第二環節讓幼兒做變變變的遊戲,比較觀察玩具的大小,先給每個小朋友拿兩個同一種玩具雪花片幼兒學會比較物體的大小,再讓幼兒知道大的`雪花片給大貓玩,小的雪花片給小貓玩。接着教師示範變變變的遊戲,並讓孩子們學會把話説完整。隨後教師引導幼兒遊戲。

第三環節:分類遊戲“喂貓客人吃魚”,一條大魚,一條小魚,提問:誰大誰小?讓幼兒自由喂貓吃魚。大魚餵給大貓吃,小魚餵給小貓吃。

為了本次優質課活動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我花了幾天時間準備了充分的教具。今天我的教具讓每個孩子都興奮不已,特別是活動剛開始,看到紅色的大貓和綠色的小貓時,孩子們的眼神吸引過去了。在遊戲這一環節,幼兒的興趣十分高,大部分小朋友能分辨大和小,但在用語言描述時,有的孩子聲音很小,也沒有説清楚,其他孩子語言很清晰,能説明哪個大,哪個小。總之這節活動課教學目標基本完成了。上了這節課我感觸最深的是,託班孩子最喜歡形象生動、顏色鮮豔的教具,在以後的活動中要多下功夫多做孩子們感興趣的教具,不能只圖簡單,更希望孩子們在活動中學收穫多多。

第7篇

晨間活動開始了,角色 區(美食城)裏的孩子發現了區域裏的操作材料沒有按類分放,而且裏面的材料有的已經被拆開。她們交流後想出了和大家共同製作操作材料的決定,最終任務圓滿完成。

當孩子在區域活動的時候,我看到了他們無奈的表情,但當他們互相溝通並尋求小朋友幫忙時我很高興,因為這種研究、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學習品質。其實,昨日操作材料沒有分類我是看到的,我沒有提醒他們就是期盼着今天發生的事情,相信經過孩子今天的自省和我的強調,孩子會記憶深刻:活動後要到物歸原位。

而今天活動中孩子對凌亂材料的'整理和缺少材料的製作,其實是在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這種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更有助於孩子有層次、有系統地提高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

區域是孩子的,我們老師在幼兒園所做的就是讓孩子在合作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需要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逐步促使孩子主動參與到材料的補充與完善的過程中。從而讓孩子成為區域活動真正的主人,形成區域活動探究和參與自主性。

所以,在區域材料投放上,我會在美術區大量投入製作材料和半成品材料,讓孩子在各種遊戲中發現材料缺少的問題同時,解決問題以更好激發他們繼續探索的願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