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讀後感7篇 華夏曆史之圖譜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5W

《中國通史讀後感》是一本以系統梳理中國歷史演進為主線的圖書。通過深入解讀歷史事件及相關文獻,讀者不僅可以領略到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也能深刻理解歷史對現實的啟示。本文將結合作者的觀點,對該書的價值與意義進行探討。

中國通史讀後感7篇 華夏曆史之圖譜

第1篇

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我很喜歡,因為我一向沉迷歷史,鑽進去就不出來了。

這套書有六本,書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紅色的,中間一條黑框閃閃發亮,又用金色繪出四個大字:“中國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線縫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書掃了一遍,特別是秦二世如何奪取王位,他殺了兄弟扶蘇太子,與趙高狼狽為奸,殘害百姓;秦始皇在駕崩前,曾命李斯和趙高寫信給扶蘇太子,要他離開邊疆趕到京城咸陽即位。但是胡亥拉攏李斯和趙高密謀篡位,還逼扶蘇自殺。二世認為現在天下太平,不用忙於朝政,應該專心享樂,他從各地調來幾萬囚犯和農夫大規模修築秦始皇的墳墓,先把銅鑄(zhu)化了倒進去,再把水銀灌下去,最後居然把所有造墳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讓一個人活着出來。之後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宮,為了讓自己住得更舒服、華麗,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過着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發了烽火連天的農民起義。秦始皇建立起來的秦朝江山可謂宏大,但是卻因為二世的昏庸無道、荒淫無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裏。

這套書可謂是讓我心中的疑問揭開了:秦朝為什麼會失去江山呢?這就是因為朝廷大肆剝削壓迫人民,導致百姓苦不堪言,農民起義紛發而使秦朝被滅亡。……

?中國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書。有一段我也很喜歡: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訴太宗,有個叫魏徵的官員曾讓太子殺了太宗。太宗就問他:“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關係?”魏徵答:“因為我那時是太子的部下,就要盡心盡力的為太子着想,可惜他沒聽,要不然也不會落到今天的下場。”太宗認為他很有才幹,便被封為建議大夫。後來魏徵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説:“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衰。如今魏徵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呀!”

?中國通史》讓人知曉歷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薦她,開卷有益啊。

中國通史讀後感7篇 華夏曆史之圖譜 第2張

第2篇

這個暑假我看了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中國通史》。《中國通史》是一部百集紀錄片從第一集中華道路,第二集中華祖先,第三集農業起源,一直到第一百集帝制的終結。從遠古社會到封建帝國的敗落,一集集,一段段,為我們展現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這部紀錄片堪稱一本完整的中國歷史。

看了這部紀錄片完全改變了我內心對於歷史這門學科的偏見,或者説,終於滿足了我內心對於歷史的需求。以前我認為歷史十分乏味,無趣,但現在《中國通史》這部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一個生動的歷史,一個生動的中國。

在這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集“孝文帝改革”,從拓跋鮮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嘗試失敗,進而回溯為什麼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轉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後,由孝文帝與馮太后的親民之舉,帶出春耕傳統、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黃糕習俗、秦漢以來的籍田活動等。因而有了橫縱大背景與個體人物事件交織的邏輯,讓用“穿越”去了解歷史不再只是無厘頭惡搞,而變成了一種精彩的敍事手法。

邏輯線索的另一個好處,是提供給觀眾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第三十三集“魏晉風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看完第三十九集“魏晉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遠和尚的《沙門不敬王者論》。這些史料,除非專業需要,很少有人會主動想起去研讀。

在看到《中國通史》的最後幾集時,基本上已經沒有人評論,觀看量也很少。但其實每一段歷史都會給人們帶來一份獨特的感受,一份別樣的體會,所以讓我們珍惜每一段歷史,別讓它被埋沒,讓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國歷史的輝煌。

第3篇

顧名思義,《中國通史》講的就是中華源遠流長的歷史,中華的興衰,縱跨中華五千多年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門迴歸。

翻開第一頁,沉重而緩慢。凝視着它淡黃的書頁,讓那來自遠古的風,把我的心吹得透徹、空靈、沉重,讓那來自遠古的長嘯,震撼我的心靈。前言一開始就説道:“悠悠歲月,淵源流長;華夏文明,萬古相傳。古今風雲,變化莫測;葷葷學子,筆耕不輟。風雨歷程,驚濤駭浪;思接千載,浪裏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鑑今;昭示未來,留芳百世。”每個人的生命就像樹上的葉子一樣,盡不相同。可為什麼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歷史的洪波湮沒,甚至悲自己忘卻?為什麼有的人可死得重於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輕於鴻毛?

岳飛的人生因為“忠”而風波亭的點點殘血未曾被洗去,項羽的人生因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為“豪”而烏江前的悲壯未曾被江聲湮沒,魯迅的人生因為“鬥”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遺忘。

沉重,是圓明園那殘痕斷壁中殘留的血淚,是莫高窟中丟失的一卷卷經文,是七君子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個泱泱大國,有過蒙古鐵騎的強悍,有過大唐盛世的輝煌,卻被幾個西方列強蹂躪着,踐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詩酒文華,五千年的封鎖閉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藝術成就,五千年的珍貴文物在頃刻間瓜分殆盡。尊嚴,榮譽,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腳下,踐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還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現在,中華站起來了,東方睡獅甦醒了,我們中華少年將再次譜寫中華璀璨的詩篇!

第4篇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此言非虛,沒有誰能阻止歷史的變更演替。每一個朝代從建立到繁榮再到衰敗,都有驚人的相似性。無非是一代君王殘忍暴虐,或者貪圖享樂不得民心之後,就有人站起來推翻腐朽的統治,建立新的政權。新的政權建立初期一定會吸取前一個政權失敗的教訓,勵精圖治,然後走向繁榮。然而,後續的政權繼承者們,不知道先輩們打江山是如何之難,更不知道失了民心就是自取滅亡。然後走向腐敗,又開始一個新的循環。

然而,歷史沒有絕對的正義,成王敗寇才是真理!華夏民族的這一片土地,經歷了時代的更迭,不斷地分分合合,最終都是勝利者擁有了書寫歷史的權利。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戰國七雄當中,不是秦國實力最強勁,而且楚國,或者齊國,那結果會怎樣呢?那麼有可能我們所記住的就不是秦始皇了,而是楚始皇或者齊始皇。但是這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可能並沒有。如果在秦朝末年劉邦項羽楚漢之爭時,劉邦在鴻門宴上被殺害,那麼可能歷史上就沒有漢朝了,取而代之的是楚朝。如果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起義軍建立的政權發展壯大,沒有讓多爾袞的清兵入關,那麼歷史又將改寫。

所以,在朝代的更迭當中,並沒有絕對的正義與邪惡,只有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只有在不同的立場上應該做不同的事。

岳飛精忠報國為後人稱頌,岳家軍威震八方,令金兵聞風喪膽。放在歷史環境當中來看,當時的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即使不被北方的金國侵略,國內也會爆發反動起義。如果金兵順利的推翻的宋朝統治,像清兵一樣在中原建立政權,那麼我們現在讀到的歷史又是另一種版本。

再説到近代,如果孫中山先生沒有早早病逝,那麼國共兩黨的關係是否會是另一番局面?我們現在會不會處於資本主義社會?

總而言之,很慶幸我們現在生在和平年代,要知道這一切都來之不易。我們不用去面對殘酷的種族鬥爭,階級鬥爭,革命戰爭。興許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興許你只用做你自己。

除了歷史的興替之外,本書中還講了很多歷史上的名人事蹟和典故。比如説【聞雞起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蘇武牧羊】,【脣亡齒寒】,【卧薪嚐膽】。。。。。。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當今社會來看並不是一件難事,而且這兩件事都是讓我們的人生經歷更加豐富更加多元的最好的方法,何樂而不為呢。

第5篇

中國——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一。它擁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讀了《中國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麗的祖國——中國歷史的悠久文化的深遠與美麗,它讓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身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你們,是否也為自己美麗的祖國的深遠的歷史感到驕傲與自豪呢?

從傳説中的“人文始祖”——黃帝、堯、舜、禹的傳説到最後的帝國,經歷了何等漫長的年代!還記得國小五年級時學過的那首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沒錯!這件簡單單的四十二個字就説了我們偉大的祖國經歷的源遠流長的歷史年代。

?中國通史》的前言一開始就説到:“悠悠歲月,淵源流長;華夏文明,萬古相傳。古今風雲,變化莫測;葷葷學子,筆耕不輟。風雨歷程,驚濤駭浪;思接千載,浪裏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鑑今;昭示未來,留芳百世。”僅此六十四字,卻意味深長,細細品味,這正是悠悠華夏文明的漫漫歷程,這正是泱泱中華歷史的這是寫照,不是嗎?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寫過史書 ,有多少人用筆墨來讚美歷史!歷史的每一瞬間都那麼的激動人心,讓人震撼!歷史將會讓我們明白許多 ……

難道身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我們不應該將歷史牢記在心,放眼未來嗎?身為青少年的我們,身為祖國花朵的我們不更應這樣嗎?

來吧!大家一起來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喝彩吧!炎黃子孫們!華夏兒女們!

第6篇

呂思勉是一位具備史才、史德和史識的歷史學家。《中國通史》是呂思勉的第二部通史著作,由於成書於國難當頭、日本侵略中國最危急的時刻,所以《中國通史》在很大程度上肩負起了呂思勉期望的宣揚民族文化、砥礪民族士氣的重任。在本書的出版序和緒論中,我瞭解到呂思勉先生的生平,和他所處的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在那個民族生死攸關的年代,在漫天硝煙中,先生為滿足大學歷史教學需要,嘔心瀝血編寫此書,留下了堪稱經典的通史。

與同時期的其他通史著作相比,《中國通史》在內容和思想方面都有着自己的顯著特點,備受世人關注。上編主講文化現象,下編則按照歷史順序加以串聯,在理亂興亡的同時講歷史知識更系統地進行梳理,敍述中兼有議論,上下兩冊各自為篇,相互貫通,採取了一種新的體例,即將政治和經濟文化平行敍述。有評論家認為“這種體例表面上是把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割裂開來,實際上卻是將政治軍事的發生放置到了文化發展的內涵中,並且從根本上解釋了幾千年來政治發展的內在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突出了文化史的重要地位,不僅使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自成系統,而且使政治軍事是通史,社會經濟文化也是通史,可以説是別具一格、新穎獨特。”

歷史到底是什麼?是前車之鑑?什麼是前車之鑑?答曰:昔人所謂而得,我可以奉為模範;如其實測,便當設法避免;這就是所謂“法戒”。呂思勉先生告訴我們,世上沒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謂相同,都是察知不精,誤以不同之事為同罷了。歷史雖是記事之書,我們所探求,則為理而非事。這正是史學之所求,對以往的事實加以解釋,用以説明現社會,因以推測未來,指示我們進行的途徑。

先生在抗戰時期編寫此書,對於抵抗外來侵略的歷史尤為重視,比如講兵制、講朝代更替、講民族對外戰爭都有所側重。不僅用簡潔易懂的語言講歷史,更是帶着讀者去探尋歷史事件背後的“理”,瞭解歷史的真正形態。在當時艱苦的治學條件下,能遍覽古籍,用淵博的學問理出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的脈絡,成此作品,這種精神和能力,是吾輩所遠遠不及的懂得民族的歷史,從歷史中找尋審視現實的視角,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和智慧,是我們樹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我輩仍需努力,不忘歷史,不忘初心,將民族振興的重任擔起。

第7篇

這個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這本書説的是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是秦始皇、劉備和曹操。我喜歡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統一了中國,而且還修了長城、統一了貨幣、長度、重量和文字。還有他修好了長城之後,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馬去守長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歡劉備的原因是:他是一個愛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邊有智勇雙全的關雲長和趙子龍;有出謀劃策的孔明;還有英勇善戰的張翼德和黃漢升。很可惜,最終蜀國還是滅亡了。我喜歡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羣,在動盪不安、羣雄割據的漢朝末年,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佔據了中國長江以北的廣袤地域。

我最不喜歡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為秦始皇修長城時暴力對付民眾,搞得生靈塗炭,修完之後留下了無數的骨骸,讓人觸目驚心啊!曹操是一個重軍事,輕政治的人,搞得民間亂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實,政治和軍事同樣重要。

?中國通史》讓我懂得了許多中國的歷史知識,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讓我初步知道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不要整天無所事事,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為祖國的繁榮安定做出一份應有的貢獻!

大家好,在暑假期間,相信大家都讀過一本好書吧。沒錯!在暑假看的書會很多。我在暑假看的最有意義的書是《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相信大家通過題目就知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這本書講的就是中國歷史。

他能把中國歷史講成一個虛擬世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以前的世界是多麼壯觀而又偉大的歷史。

此書之意,欲求中國人與現狀之所由來,多所瞭解。故敍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淺顯。又多引各種社會科學成説,以資説明。

亦頗可作一般讀物,單取上冊,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參考之用,其淺陋誤謬之處,勿忘當代通人加以教正。

同學們,祖國是我們的家,我們更該去了解,我們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更有權利去保護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