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9篇 從陳嘉庚辦學教學探究改良教育之路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5W

近日,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引發熱議。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陳嘉庚為中國現代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思想和精神也將為今後教育發展提供重要借鑑。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9篇 從陳嘉庚辦學教學探究改良教育之路

第1篇

?簡單電路》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會畫簡單電路的電路圖和根據簡單的電路圖連接電路。雖然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解除電,也有一些同學連接過簡單電路,但學生對怎麼畫電路圖基本都不清楚。我先帶領學生認識了簡單電路里的各部分,然後將這些部分的畫法展示給學生,接着,讓學生嘗試用導線將燈泡、電池連接起來,讓燈泡發光。學生分組進行嘗試,最快連接好的3個小組將他們連接的方法畫到黑板上。有基礎的同學很快就能做好,有些沒有基礎的同學卻始終都連不亮,我和大家來一起解決在分組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並就短路和斷路進行了對比分析。然後看着黑板上的電路圖,對如何畫電路圖進一步學習。接着,我向同學展示了開關,讓學生把開關加到電路圖中去,並根據自己畫的圖進行連接,看是否能起到開關的作用。最後我向學生展示了自制紅綠燈,激發了學生課外探究的興趣。

當我回顧這節課時,我深深感到,我們經常説,在備課時要備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實上往往我們認為很簡單的、學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卻有較大的困難。只有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到實驗中可能出現的狀況,那麼在實際教學中的引導就會越明確。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9篇 從陳嘉庚辦學教學探究改良教育之路 第2張

第2篇

暖洋洋的太陽,熱融融心。在這美好的一天,我執教了四年級《噢,蘇珊娜》公開課,上下來還是蠻有感觸的:

?噢,蘇珊娜》整堂課,總體還是完整、有效的。學生在寬鬆的課堂氛圍中順利地學會了這首歌,並能進行歌曲處理。感覺這幾方面做得還可以:

應該説,這節課的閃光點,就是歌曲的教學很順暢,特別是學生的聲音有彈性,非常純淨,給聽課老師留下很深印象。其實在每節音樂課上我都能培養學生的歌唱興趣,看着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聽着學生的聲音越來越動聽,感覺非常欣慰。

整堂課的重點和難點解決得很好,弱起小節和附點節奏是本課的重點喝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並沒有強調哪個是難點、重點,而是在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樂句中去解決,化的時間並不多,因為是帶着喜歡的心情來唱的,所以學生樂於接受。

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就沉浸在鄉村音樂的氛圍中,老師跳舞時的體態和神情把美國鄉村音樂風格傳遞得很好,給學生營造了濃郁的美國鄉村音樂風味的氛圍,學生都不由自主的動了起來。整個課堂洋溢着快樂、親切、自然,師生一起沉浸於音樂、享受着音樂。我在教學這首歌曲的時候發現,這首歌曲的歌詞比較拗口,學生學唱起來很困難,我並沒有沒有要求學生讀歌詞,而是在聽和跟着音樂一起唱唱自己喜歡的樂句,我覺得這樣處理已經讓學生在充分的聽、唱、拍節奏、跳舞的音樂活動中越來越深入地從聽覺到內心感受,而不是用語言解釋風格,因為語言是永遠也無法概括的。

思不足,才能更進步。 當然了,一節課上下來總會有那麼一點點缺點的,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我想關鍵在於課前的備課,所以在平時我們還是要好好的把歌曲和欣賞的內容仔細鑽研,爭取做到帶着詳細的、設計全面的教案進教師上課,這樣以來,我想以後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在平時紮紮實實的教學中而有所提高,真正做到讓音樂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課。

教學是一種藝術,音樂教學是一種藝術的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讓平時的課堂教學生輝,讓音樂課成為學生體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舞台!

第3篇

1、用普通話精確、流利、有情緒的朗讀課文,知道蛇對人類的貢獻。

2、精確認讀本課十八個生字,寫好田字格里的八個生字,瞭解文中湧現的詞語的意思。

在教學中,我以輕鬆的談話導入課題;在初讀課文,自主識字這一環節,我通過自己讀文識字、同桌互讀、指名看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小組檢討、集體鞏固等方法從音、形、義三方面讓學生識字;整體感知環節,我通過多種情勢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學習課文第一、二段時,我相機領導了朗讀;最後小結。

課後,我認真反思了本課,並在第一時間聽取了聽課引導及教師的建議,我認為受益匪淺。

本課教學中,我特殊重視學生的識字和朗讀,雖然在一定意義上説是難能寶貴的,但其中“走馬觀花”的意味仍然很濃。比如,識字時,我在字的音形上下的工夫較足,而在字義上明顯器重不夠,這其中當然有這樣那樣客觀的原因,但也闡明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不夠深,至少沒有做到遊刃有餘,另外,教師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語文課重視讀書,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除了多讀書,教師還要在讀書評價上有所明確,這樣學生在評價別人讀書時就不會千篇一律,或是離題千里了。再有,教師在課上也要注意精確引導學生讀書。

總體説,這節課上遺憾較多,但頗為而慶幸的是,我在這節課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更為我以後的語文教學引出了一條明路。“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4篇

20____年5月19日上午第二節課在學校四樓電教室,我參加了學校“適度教育綠色課堂優質課比賽”。從以往教學來看,一年級的孩子對《口哨與小狗》這節音樂欣賞課興趣濃厚,而且我自身也非常喜歡這首樂曲,所以我重新將這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整合並拓展,參加了這次優質課比賽。

在教學設計中,我意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發展音樂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會聽、會想、會説、會演。按照這個思路,課堂上我一是引導學生進行對“小主人”、“小狗”等角色的模仿,提高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創編的樂趣;二是在打擊樂演奏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初步瞭解樂曲的結構、旋律和內容;三是把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喚起學生對於寵物的愛心情感,這種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孩子們沉浸在了一種遊戲般的歡快之中,不知不覺就接受了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堅持以音樂為本,倡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並將其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聽覺體驗。但是,要培養一年級學生認真、安靜聆聽的習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想象”的方式,用舞蹈、即興表演等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聆聽的興趣。而培養聆聽音樂的好習慣,最主要就是讓學生會聽音樂,熟悉音樂。於是在課的一開始,我沒有過多的語言介紹,也沒有運用過多教學手段,採用開門見山式的導入,設計問題,直接讓學生坐端正安靜的初聽全曲,奠定了學生安靜聆聽的基礎。

當然聆聽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帶着問題去聽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欣賞時,每一遍我都提出要求,隨着遍數的增加問題逐漸加深難度,讓學生不斷提高。例如在感知全曲的旋律後,我先讓學生對樂曲結尾的口哨聲和狗叫聲,進行想象討論“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讓學生熟悉a段主題音樂,用動作表示聽到主題音樂的次數,孩子們很喜歡這樣聽節奏走動,會跟着音樂的變化做一些自編自導的動作,甚至表情。讓孩子們自由、自主地活動,能在很大程度地減少學生的習慣性模仿和從眾,真正輕鬆愉快的學習。

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我在做手偶表演講故事時,樂曲音量太大,如果戴上隨身話筒,這個環節效果就更理想了。另外,為了追求節奏的動態效果,我採用了在黑板上隨音樂直接展示圖譜,夠直觀但不夠美觀。這些細節都是以後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總體來説,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

第5篇

?陳太丘與友期》是一篇很多人都熟悉的名篇。它講述了七歲兒童陳元方的故事,表現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同時也告誡人們,做人要講信用,為人要方正。文中人物形象鮮明,對話描寫簡潔明瞭。學生從語言表達上,思想上均會有較大的收穫,該文的教學能啟迪學生心智,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不失是一篇好文章。

我在設計本文時,重點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閲讀方法,主要分成五板塊進行:

一、動口朗讀感知內容,通過朗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節奏,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二、動心細讀互説譯文,要求學生在自讀中既要動口又要動心,並結合註釋和工具書想一想每個句子的意思,然後以句子為單位,小組內互譯課文。老師抽查學習效果並作點撥。

三、動情精讀,析説文句。要求學生再讀課文。此時的朗讀,要求是動情,要讀出課文的輕重緩急,並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思考並互動交流發言。(以下內容為課堂實錄,個別內容有改動)

學生1:期日中,過中不至這句話寫出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人,而不是陳太丘。也説明了陳太丘是一個不守信用的人。

學生2:陳太丘與友期行交待了人物和事件,可謂開門見山。

學生3: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寫出了客人發怒的原因。

學生4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客人得知陳太丘已離開後。他不僅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陳太丘.語言也顯得太粗俗.

學生5: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陳元方針鋒相對,指出了客人失約是無信,義正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

學生6:也是這一次,它形象地寫出了陳元方作為一個七歲兒童的聰明與理智,讓鬚眉汗顏。

學生8:這一句有人説表現了陳元方無理。我不這樣認為,如果陳元方與客人寒暄,接受客人的道歉,則不符合一個七歲兒童的心理性格,責備他無禮,則不合情理,畢竟陳元方還是一個七歲的兒童,怎能求全責備呢?(全班鼓掌)

四、動容品讀,拓展延伸。要求再讀課文,此時的朗讀要求動容,要進入情景要讀得有表情。老師點撥:陳元方七歲就能懂禮識義,讀完這篇文章後,你從中懂得了什麼道理?試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説説你的感悟。(以下內容為課堂實錄,部分有改動)

學生1:讀了《陳太丘與友期》,我感到最深的是學會了尊重別人。對別人不尊重,就是對自己不尊重。

學生2:學了這篇課文,我最深的感悟是:拋棄誠信的人,人們也會拋棄你。

學生3:我認為陳太丘的朋友在七歲的孩子面前罵人,是對小孩子的不尊重。這使我聯想到現在社會中,也有些大人在小孩子面前肆意辱罵,認為是對的。這值得大人們深思啊!(全班熱烈鼓掌)

學生4:墨子説過:言必信,行必果,古人尚且如此,我們今人更應該講誠信,否則,失去的不僅僅是朋友的尊重,更是我們做人的根本——誠信。

學生5:今天,我們有些同學犯些錯誤,答應要改正,過了一段時間卻又犯了,這能説他誠信、守約嗎?我們難道不也應該深思嗎?

完成了《陳太丘與友期》的教學,反省自己的得失,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研究:

只有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朗讀練習,學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進而體會到文章的內容及藴涵的道理,並通過説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學生在談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時也會受到情感薰陶,並獲得思維的啟迪,從而享受審美是樂趣。這也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對閲讀的要求。

學生對內容的把握和分析如此深刻,拓展訓練時,學生還引經據典,這是我在準備這堂課時沒有想到的,當時我還設想一些引導學生思考的過渡問題,在這裏都沒有用上,學生是表現應該説很精彩,使我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這使我感到在今天的教學中要大膽放手學生去想去做。

由於本文淺顯易懂,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較易把握,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有意加重了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

(四)自主合作探究是學習方式貫穿整個課堂,有較大積極意義

傳統的教育方式可謂吃力不討好,本文的教學使我進一步加深了對這種學習方式的理解。否則,課堂不可能如此活躍,學生解題以及思想上的閃光點也不可能讓我們捕捉到,更説不上發揚了。特別是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了。記得在課堂上有一名同學認為客人以認錯,陳元方就應當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而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難道是有理。當時有些同學就在下面笑,這時,我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認為他講得有道理,且想法不落俗套,並鼓勵大家用掌聲歡迎。他後來也有很精彩的發言。

第6篇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説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本文共三小節,分兩課時完成。我上了第一課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和能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2、過程和方法: 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為在實際操作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三點:1、步驟清晰。(讀準字音——記字形——結合課文——理解字義——習字寫字)。 2、課堂上滲透識字方法(做動作,加一加、減一減,加減混合等許多方法來解決生字。)。 3、注意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説記字方法、組詞、説句子)。

在讀準生字讀音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們圈畫出生字,自己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把你覺得讀得好的生字讀給同桌聽,再開小火車認讀。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導入,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温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説一説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為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第7篇

?風娃娃》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教材圍繞“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個主題安排了一些給人啟迪的成語和故事,讓學生在閲讀中識字,在閲讀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針對學生喜愛動畫故事的特點,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他們主動讀故事的慾望,引導他們正確評價課文中的人和事,從而理解課文中所包含的道理;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通過表演,動作,想像等方式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感悟到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挖掘文本的空白之處,在課文學習中創設情境,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説話能力;把課文中的故事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這堂課中,我自己認為還是挺成功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課堂上滲透了新課程的理念。

1、在教學第一個環節,我通過猜謎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介紹新朋友風娃娃,讓學生一起喊出風娃娃的名字,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喜歡上風娃娃,從而主動地想學課文。

2、在學習風娃娃做好事部分時,我先提出問題:風娃娃去了哪裏,做了哪些好事?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1-3自然段。這樣做讓學生明確了要學習的內容,許多閲讀能力比較差的同學也能答出來,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8篇

?操場上》是一年級語文上冊中識字(一)的第4課。這篇課文以體育活動為主題,由一幅畫、六個詞語和一首兒歌組成,詞語都是體育活動的名稱,兒歌描繪了下課後學生在操場上活動的情景。本課屬於按事物規律識字一類,反映的是學校生活,學生較感興趣。現對於我講授的第一課時作如下反思:

根據教材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認識9個生字,認識足字旁、提手旁2個偏旁,能正確地朗讀兒歌、初步感知兒歌。2、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及能力。3、激發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根據教材和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時,我將觀察圖畫、認識事物、學習漢字結合起來,教材倡導多認少寫,及早閲讀的識字教學新理念,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看圖説、看圖貼,還設計了有趣的遊戲活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夠識記九個生字,也認識了足字旁和提手旁。但與我的教學設計相比,實際的教學過程缺少很多亮點,如我設計的遊戲識字環節就沒能實現。原因在於對教材挖掘得不夠深入,對教學過程的操作不熟練。此外,作為新教師,還是經驗少,掌控課堂的能力也遠遠不夠。

根據本課的內容,我設計了一段舞蹈律動導入新課,即讓孩子們做健康操以貼近運動感知,從而引出在學校做體育活動要在《操場上》進行。由於學校的塑膠跑道剛剛投入使用,所以當我問起你們想在操場上做哪些體育活動?時,學生們顯得很興奮,都積極發言回答。,課堂氣氛較活躍,但在這裏似乎耽誤了一些時間。

接下來便是看圖識字了。在此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看圖説、看圖貼以及多種形式反覆學習,內容上,有藉助拼音和去掉拼音讀,有讀生字、讀詞語和讀兒歌;形式上,有自由讀、指名讀、領讀、齊讀,有開火車讀、同桌合作讀,有男女生比賽讀、師生對讀等。我還採用編順口溜的方法讓學生認生字,不斷強化字音和字形,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遊戲中學,在活動中學,在情境中學,多種形式地學。但實際操作時,由於時間問題也沒能完全實現,只進行了多種形式反覆讀的練習以及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等活動。

在教學本課時,閆主任聽了課,並對我的教學進行了點評和指導,這讓我知道了自己需加強和注意的地方,同時也讓我學會了許多東西。首先,她肯定了我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識字教學的意識和做法,還向我介紹了更多形式的識字方法,令我今後很受用。但在我認為很不錯的導入環節,卻遭到了質疑,聽了閆主任的講解之後我才恍然大悟,課前的律動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律動應放在課中二十分鐘以後進行。此外,在引導學生看圖時,我沒有按順序、方位看圖,導致詞語的呈現顯得很凌亂,且耽誤了很多的時間。還有就是教學環節的承接不清晰、不連貫,這也是我一直掌握不好的地方。

總之,作為一位新上崗教師,我身上肯定會有許多不足之處,我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那麼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幸能夠得到前輩們的指點和幫助,我想我會成長得更快。同時,我也會非常努力的。

第9篇

?給予樹》是一篇有濃濃人文情懷的課文。圍繞給予展開教學,從而體會愛是本躺課的教學主要特點。在設計教學時,我重點放在了憑藉文本體驗課文藴涵的人文精神。

課前,我用説一個日子猜節日的方法來導入課堂,創設與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學情境。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這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對問題解決過程一層一層的感知文本,滲透情感。

品味給予的過程正是他們受到愛心教育的過程。教學中,我安排了三個步驟:

(一)初品給予。理解給予這個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直接的感知,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來初品給予:一是憑直觀感覺,揣摩給予;二是結合生活經驗,説説給予;三是聯繫課文,理解給予。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聯繫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展現人物間的相互給予。如從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這是媽媽對孩子的給予;從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可以看出這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給予等等。最後學生自然初品出給予就是送、給的意思。

(二)細品給予。在解決問題squo;給予樹squo;是一棵什麼樣的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給予樹的句子。引導學生對一直盼望一詞展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麼?學生情不自禁地説出:因為小女孩很貧窮,買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為她喜歡。因為她很孤單,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從而感受小女孩那種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緊接着,我讓學生再次想象小女孩會在卡片上寫些什麼?進而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回答squo;給予樹squo;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就能順理成章地説出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讓人如願以償的樹。……同時也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沉默不語、低着頭想象金吉婭此時會想些什麼,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

(三)再品給予。這一環節,是通過精讀最後一自然段來完成的。讀完本段後,先讓學生體會媽媽擁抱時的心情,比較媽媽前後的心情變化。接着提出了三個問題:小女孩得到了什麼?金吉婭得到了什麼?我們得到了什麼?層層遞進,在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中總結給予所折射的深層含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