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範文6篇 教學反思範文:探索教學之道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W

本文以“教學反思範文”為主題,旨在分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反思的經驗和思考。我們將提供一些優秀的教學反思範文,以引導教師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效果,並不斷改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反思範文6篇 教學反思範文:探索教學之道

第1篇

每次上完一節公開課,心中總有波瀾蕩起,那些遺憾總在心頭跳躍。

?鄉愁》是一首遊子思鄉的深情戀歌。這節課上,我採用“聽讀、朗讀、品讀、仿寫”四個環節訓練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意象美,發現詩歌的結構美。因為本單元是“活動探究”單元,活動任務三就是引導學生創作詩歌,仿寫的目的不在於他們能寫出多麼富有韻味的詩句,而重在表達自己對人生真切的體驗。

有了前兩課詩歌學習的鋪墊,孩子們讀詩、品詩、寫詩的熱情很高,但是“熱鬧”的課堂結束了,孩子們的詩歌學習真的提升了嗎?我不禁反思自己,通過靜心梳理,歸納問題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課堂實際還是“老套路”。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 “活動探究”單元,那麼我們的重心就是引導學生去讀詩、品詩,而我則喧賓奪主的忽視了孩子們蒐集信息的能力,就連最簡單的作者簡介也是在課堂上給孩子們出示。

課堂角色“狹隘化”。品析詩歌內容時,在情感昇華這一環節處理上,過於心急,答案不是引導學生慢慢領悟出來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給出來的。在評價學生創作的詩歌時,評價語言缺少感染力,沒有給學生以提升的空間。再者,填空式的提問,沒有任何意義,沒有起到點撥、引導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課堂上的每一次評價都要緊扣教學內容和學生活動,每一句評價語都要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擲地有聲,而不是無病呻吟。

教學反思範文6篇 教學反思範文:探索教學之道 第2張

第2篇

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三個學年,在教學工作中,我通讀教材,查資料,聽課,請教,精心編寫教案,落實教學目標,上好每一節課,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是新課上下來,常感覺效率比較低,很是困惑。翻開以前的教案,反思當初的教育教學方式,感觸頗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同時高校要求選考物理學科的專業佔的比例相對較多固然是個有力條件,但是“物理難學”的印象可能會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客觀地分析,教學的起點過高,“一步到位”的教學思路是導致學生“物理難學”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級的物理教學首先是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順利跨上由國中物理到高中物理這個大的台階,其次是要讓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物理知識基礎,然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提高。

例如,關於“力的正交分解”這一基本方法的教學就是通過分期滲透,逐步提高的。這不僅是一個遵循認知規律的需要,其意義還在於不要因為抽象的模型、繁瑣的數學運算沖淡物理學科的主題,通過降低台階,減少障礙,真正能夠把學生吸引過來,而不是把學生嚇跑了,或者教師一味的強調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學生就硬着頭皮學,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甚至變成了物理學習的“奴隸”。如果我們老師有意識地降低門檻,一旦學生順利的跨上的這個台階,形成了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再提高並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師並沒有很快領會這種意圖,因而在實際教學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圖文並茂的課本,不注意加強實驗教學,不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只靠生硬的講解,只重視告訴結論,講解題目,這怎麼能怪學生對物理產生畏難情緒呢?學生如果對物理失去興趣,對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對知識掌握不牢也就不足為怪了!我們不妨再舉一個例子,有的老師在教完“力的分解”後,馬山就去講解大量的靜力學問題,甚至去講動態平衡問題,試想這時學

生對合力的幾個效果尚難以完全理解,對平行四邊形法則的應用還不夠熟練,學生解決這類問題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由於教師的引導方法不當,導致學生一開始就覺得物理如此之難,怎麼能怪學生認為物理難學呢?我們教師不應該把教學目標選擇不當的責任推向學校的考試,推向市場上的參考書,這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應該多從自身的教學思想以及從對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如果我們作為引路者有意識的降低高中物理學習的門檻,先將學生引進門,哪怕先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好學”的假象,我們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識、能力、情意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併為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譬如,教師在講解“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時,如果對 “相對”講解的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判斷錯誤的現象;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教師往往注重自己一個人總是在滔滔不絕的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還有一個就是要善於創設物理情景,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發揮想象地空間。如果僅僅侷限與對物理概念的生硬講解,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物理離生活很遠,另一方面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習能力的下降。課堂上要也給學生創設暴露思維過程的情境,使他們大膽地想、充分的問、多方位的交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從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自覺轉變為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物理教學,正確認識學生地內部條件,採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地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前概念是學生在接觸科學知識前,對現實生活現象所形成的經驗型概念.而由於中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辯證思維還不發達,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不成熟,考慮問題容易產生表面性,且往往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質.所以易形成一些錯誤的前概念.這些錯誤概念對物理概念的正確形成極為不利,它排斥了科學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學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頓以前,人們對生活經驗缺乏科學分析,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錯誤命題: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物體就會停下來.這個錯誤一直延續了20xx多年,由此可見前概念對人們認識影響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大腦中形成的前概念,對正確的應加以利用,對錯誤的要認真引導消除,否則正確概念難以形成.

一、加強實物演示,豐富感性認識,有利於消除錯誤前概念,確立正確概念

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經驗型,需要感性經驗支持.因此教學中應瞭解學生的實際,通過實物演示消除錯誤概念.

太陽曝曬下的木塊和金屬塊的温度如何?學生最容易根據自己的感覺,認為金屬塊温度高,形成錯誤認識.所以只有通過實驗測定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感覺的錯誤,才能消除錯誤前概念,否則任何講授都是蒼白無力的.

由於學生思維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往往以物質外部的非本質的屬性作為依據,形成錯誤認識.如學生認為馬拉車前進是馬拉車的力大於車拉馬的力,從而對牛頓第三定律產生懷疑.所以教學中針對這種問題設計一個實驗:2個滑塊,2個輕質彈簧秤,使一個彈簧秤兩端分別固定在兩滑塊上,用另一彈簧秤拉動連在一起的木

塊,去演示使一物塊前進時,另一物塊同時前進,通過彈簧秤顯示兩物塊之間相互作用力,這樣就可以排除學生形成的錯誤認識,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體”一節教學中,學生對任何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從同一高度豎直落下時,不同的物體將同時落地很難想象.因此教學中應強調“自由落體運動”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豎直下落運動,但在實驗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氣等阻力影響,結果當然不會完美.當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實驗也就是要重複“伽利略斜塔實驗”,使學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體在空氣中,從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幾乎一樣的事實,然後對自由落體運動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特點,充分利用實物演示及創造條件進行實物演示,積極消除學生的錯誤前概念,對提高物理學習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視物理模型的運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消除學生思維障礙

物理模型是物理學中對實際問題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經過科學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過運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點,抓住本質特徵和屬性,可以消除學生思維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能夠對自己從生活中形成的樸素物理概念分析區別,拋棄錯誤概念,形成科學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運動的原因並指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時,設想的“理想實驗”就是建立了一個沒有摩擦的光滑軌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後,問題便簡潔多了。

這是我在新教材教學工作中對以上三點的一點教學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繼續堅持與寫好課後小結與反思筆記,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核自己的教學

行為。通過這半年的教學實踐我感 悟到在新課程下,平常物理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後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繼往開來,做好教學反思,寫好課後心得,促使自己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的物理教師。

實行素質教育不是不要升學率,而是教師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最大限度備好課,用盡量少的時間而讓想學習的學生掌握最多的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便學生可以在自己可支配的時間裏可以自由發揮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筆者認為新形勢下的物理教學應當從如下幾個層面循序展開,利於教學,利於學生終生的發展。

“師生關係已不是某種單一的關係形式,而是一個由多層面關係所構成的體系。” 在這個關係體系中,教學關係是師生關係的基礎,離開了這一關係層面,其他關係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和意義。心理關係又是必然伴隨教學關係而生成的關係層面,在教學關係中,如果沒有心理意義上的情感作用和聯繫,如果“知”與“情”分離,那麼教學關係也不會有效維持。個人關係則是師生集體交往和關係的一種補充,並以更為濃烈的情感色彩作用於教學關係和心理關係。道德關係使教學關係暢順,心理關係和諧,個人關係更為正常健康。因此,師生關係一旦形成和建立,又會構成影響教育教學進程和效果的重要的變量因素,時刻對教師和學生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主要從三方面表現出來:

首先,從教師方面看,如果一個教師得到學生的尊敬,作為教師,他會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改進教學方法,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否則如果一個教師得不到學生的尊敬,那麼他會喪失一部分自信心,甚至懷疑自己能否勝任教師這一職業,從而工作沒有熱

第3篇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發展,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信心,以實現數學教學的最大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生命,以學為本,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我深刻體會到:教學設計一定要尊重生命,以學為本。要重視學生的實際認知,瞭解他們的已有經驗。本節課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通過錄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你能用學過的知識驗證75/100和3/4 是否相等?”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方法、經驗、積極主動地運用觀察、比較、分析等多種思維策略,變程式化的學習為綜合型的研究任務。整個過程中的學生始終處於活躍狀態,積極地思考和充分地交流,使學生真正掌握了約分的方法和最簡分數的意義,並且培養了很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給予學生充分發表觀點和意見的機會,引導學生參與交流活動,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教學,既能促使每位學生動腦思考,又能激活他們的發散思維。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教學中的練習環節是對新知識的鞏固、應用,也是對能力的培養。約分教學以往的練習很單一,為此我將練習分為不同的層次,有針對練習、變式練習、實際應用練習等,讓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不僅掌握約分的方法,而且還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約分,這樣充分體現了給予生活,生態發展。

4、不足之處:教學後我認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説話的完整性還需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鍛鍊。

第4篇

?爭吵》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是節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文中的克萊蒂是一個寬容、友善的孩子,用一顆博大的心原諒了安利柯的魯莽和嫉妒。

這段文章很長,但它描寫的情境卻是那麼的常見,所以在教學本文時,我想想通過孩子們深層次地和文本對話,讓他們更高層次地理解課文的深刻涵義。它不單隻告訴我們生活中要學會寬容別人,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智慧去處理生活中的矛盾關係。

如何去優化文本?我翻閲了一些書籍,終於確定抓住《爭吵》中對克萊蒂的微笑進行了兩次描寫來組織教學。第一次是在因弄髒本子而向“我”道歉的時候,第二次是在“我”向他舉起戒尺的時候。其實這兩次笑所藴涵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教學的環節中,我提出問題:“當克萊蒂向‘我’道歉時,他的微笑藴涵着什麼?”孩子們各抒己見,但有點不着邊際,我引導説,如果你沒弄清,那請你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讀完後告訴我們。孩子讀完第五段呢,就恍然大悟地説:“老師,我明白了克萊蒂的笑中藏的是寬容。”我點點頭。有的説笑中藏着不好意思,有的説笑中藏着對不起……看來孩子們是用心在和克萊蒂交流着,他們成為了克萊蒂的知音呀!

在這個時候我説:“我們是克萊蒂的知音,可是文中的‘我’呢?他是怎麼認為的?”在討論中孩子們達成共識:“我”並不理解克萊蒂,因為自己的妒忌,“我”執拗地認為克萊蒂是一種得意的笑、是向“我”挑釁的笑、是自以為是的笑……“孩子們,正是由於‘我’的誤解,才導致後來——”“ ‘我’對克萊蒂的報復行為。”“才有了——”“爭吵!”“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爭吵發生的現場,好好地感受當時的氣氛,仔細地揣摩當事人的心理變化。”生再次自由讀課文,這一次他們真正走進文本了,瞧他們的一笑一頻已經顯示出來了。……“在‘我’向克萊蒂舉起防衞的戒尺時,他又笑了,這次笑使‘我’真正原諒了他,和他和好如初了。你認為這是怎樣的笑?”孩子們細聲讀課文。通過他們的努力,最終明白了克萊蒂的笑是歉意的笑、是寬容的笑、是如釋重負的笑……

我故意説了句:“這個克萊蒂他為何會這麼從容、這麼穩重呀?真是怪了,要是我,我早就發火了,好朋友怎麼可以那麼不理解我呢?”“因為他不想失去一位好朋友!”劉琳自信地回答道。“對啊!是朋友!” “同學之間不應斤斤計較”,“朋友之間不能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傷友誼”,“我們要寬容別人的缺點。”聽到他們這樣説,我感到真欣慰。“最後讓我們再好讀讀父親的兩次對話,”此時此刻,父親的話已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心中,以及給我今後的班主任工作都帶來許多益處。

第5篇

?雨後》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詩歌。詩中運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對小兄妹雨後踩水嬉戲的有趣情景。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了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藉助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與情感體驗,來學習課文,讓孩子們再現享受童年生活的樂趣。

由於年齡的特點,許多孩子喜歡玩水和踩水,那快樂的感覺常留在孩子的心中。因此,在上課伊始,我先引導學生回味過去玩水的快樂生活,來談談自己曾經玩水、踩水的快樂體驗,從而揭示課題,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大多隻有游泳玩水的經歷,我話鋒一轉:“雨後玩水可不一樣哦!”然後點擊視頻展示孩子們雨後玩水的情景,學生很專注地觀看着,有效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小兄妹倆踩水的有趣情景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詩歌,大膽想象自己在玩水、踩水時的畫面及情景,特別想象小哥哥在摔跤之後,嘴裏説“糟糕”,臉上卻“發射出興奮和驕傲”,那時的心情與想法。這樣,通過角色的轉換,大膽的想象,細微地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與情感。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加上學生學習本詩歌時的興奮,我趁機引導:同學們,那就讓我們用“讀”來表現出你們的快樂和興奮吧!這樣的一句話,就把學生的朗讀興趣給激起來了,學生們的朗讀就表現得淋漓盡致了。例如:“糟糕——糟糕!”,引導學生細看兩個標點:破折號和感歎號,想想這兩個標點傳遞給你的是什麼信息。學生的交流令人欣喜,他們感受到了小哥哥的心情變化,從擔心褲子濕透影響了外表整潔到想起媽媽的責怪或是故意拖長聲音,引起身邊人的注意,為自己摔了這一跤感到自豪、光榮的心情,特意向別人炫耀。體會了這樣的情緒,再讓學生朗讀,孩子們用不同的語調錶現小哥哥的心情變化。

兒童文學家冰心有很多清新舒雅的作品,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傳遞着無邊的愛意。《雨後》一文讓學生有機會感受冰心,是編者在引領學生走近冰心,所以讓學生了解冰心也是學習本文的另一個目標。展示冰心的照片,介紹冰心的作品《繁星春水》,朗讀另一首小詩《別踩了這朵小花》,讓學生在課外閲讀時,願意讀冰心奶奶的作品。

第6篇

本節課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調動了學生的知識積累,使學生學的輕鬆、愉快,同時感悟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這節課以小猴的故事引入,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為本節課成功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新授過程中,我沒有單一地把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直接出示給學生,而是把一種靜態的數學知識變為一種讓學生在一種大問題背景下的探索活動,使學生在一種動態的探索過程中自己認識發現約分,從而體驗發現真理的曲折和快樂,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體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整個課堂創設了一種“猜想——驗證——反思”的教學模式,以“猜想”貫穿全課,引導學生遷移舊知、大膽猜想——實驗操作、驗證猜想——質疑討論、完善猜想等,把這一系列探究過程放大,把“過程性目標”凸顯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得快樂,而且每個學生的個性也充分得到了發展,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設計的練習題的也是由淺入深,形式多樣。既複習了新知識,並讓學生在練習中有所提升,組織學生自己討論尋求解決的辦法,體現了自主學習。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我的失誤是在開始預設時,誤以為簡單在課前加了一組口算題,浪費了幾分鐘的時間,這幾分鐘也是後來所缺的,造成了課堂上的急促。在教學時過早地引入一次約分的方法,這個方法沒有讓學生自己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體會來比較,變成了老師同時端出兩盤菜讓他們選,剝奪了學生探索的過程。故而,在後面的練習中,很多學生就直接在分子分母上劃線,從而造成許多學生在搞不清是該把要除的公因數寫上去,還是把除得的結果寫上去,本以為相當然的簡單問題,造成了學生思考的凌亂。我覺得以後再上此課時,要注意:

1、概念學生理解不難,可以在練習後讓學生串一串,説一説,基本上能總結出來。

2、開始時,要讓學生寫出除以公因數的步驟,再逐漸過渡到劃掉分子分母的階段。

3、先引導多次除以公因數即多步約分,如在此過程中有學生提出能不能直接用最大的公因數去約時,再讓學生體會可不可以,好不好,最終要用什麼方法約分,讓他們自己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