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幾》教學反思5篇 《"9加幾"教學反思:探索有效的數學教學方法》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5W

《9加幾》教學反思是近期教育界熱議的話題。這項教學實踐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並提高其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一些學生和教師認為該教學方式存在挑戰,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改進。

《9加幾》教學反思5篇 《

第1篇

許多人都認為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學校,猶如一張白紙,其實不然。一年級學生在進國小前,所掌握知識已深淺不一:有的學生有上幼兒園,但每個幼兒園的教學程度不一樣:有的學生在幼兒園已經學習了二十以內的數及二十以內的加減法,甚至學習了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有的只是掌握一點有關數的知識;而部分學生沒有上過幼兒園,家人也沒有給他們特別的輔導,進國小時連數數都不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學習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吃得好”、學習能力一般的中等學生“吃得飽”、學習能力弱的後進學生“吃得了”,在教學中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面對這種現狀,我採取了分層教學方法。以下是我在《9加幾》一課中嘗試教學的設計與過程,與大家一起探討和研究。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掌握9加幾的計算原理。使a層次的同學能用不同的方法計算,能自主找到最優方法“湊十法”,並理解思維過程;b層次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使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c層次同學能在老師幫助下説出算式的答案。

老師出示與學校運動會場面,讓學生自己看圖互相説一説。然後老師指出:運動會上,學校為了給運動員解渴,準備了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還有多少盒?

c層次學生會用數數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b層次學生會用接數法。(箱子裏有9盒,然後再接着數10、11、12、13、一共有13盒)

a層次學生會用湊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飲料放在箱子裏湊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a、b同學能借助學具,探究不同的方法,並能嘗試着説出“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老師出示運動場上其他小朋友的圖片,提問:你能算出跳遠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嗎?

然後要求學生練習實際,小組討論生活中的關於9加幾的數學問題。

a、b學生能根據算式9+6嘗試口頭編生活數學題;c層次學生感知生活實例與數學緊密聯繫。

課堂分層教學是在堅持因材施教原則的基礎上,適應素質教育基本要求的一種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但是分層都是相對的,並非一成不變的。在同一階段,不同的學生所在層次並不相同。同一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其表現不同,學習的效率也不同;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生的適應能力不同,所在也不一定相同。

為了能更好的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我對學生的作業也進行分層,其中基本要求一致,習題技巧分三個層次,分別與三個層次學生的水平相適應,使每個學生各有所得。a層次學生要求及時完成課堂上所教的內容,最好獨立完成;b層次學生要求能把基礎題型獨立完成,稍微複雜的題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c層次學生要求在老師的指導下會讀會寫。

這樣通過分層次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同時也避免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利於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教師分層指導和個別輔導,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素質。使學生能從繁重的學習中解脱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去,能更多的體驗數學的無窮魅力。

在給學生布置分層作業時,老師要設計和評改不同的作業,就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每個課時都這麼設計和批改也難免覺得力不從心。所以怎樣才能更高效一點呢?

《9加幾》教學反思5篇 《

第2篇

9加幾這節課是進位加法的第一節課,是比較經典的一節數學課,今年教學能手評選就有這個課題。主要讓學生通過數、算等數學活動,掌握9加幾的計算方法,理解湊十法的思維方法,在具體的動手操作中,主要通過主題圖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這節課是在週一的第一節課上的,在家過了2天輕鬆的週末,學生每到週一的第一節課就精神懶散,我猶豫了週末2天,到底要不要講新課,後來還是決定講新課,不能耽誤大好時光。

數學老師都覺得計算課很難上,平時上公開課或比賽,都不願意選計算課,因為計算課比較枯燥,有的算理還非常難以理解。但是對於這節課來説,課中呈現的內容,絕大多數的學生早已在上學之前就已經會算了。無疑,對於已經會的內容,讓他們再認認真真地在課堂上學一遍,勢必會很無趣,很枯燥。如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設計出一堂能吸引學生的計算課,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所要考慮的。這節課,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在主題圖中提出問題後,我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一共有幾盒酸奶,王晨赫很聰明,提的數學問題非常規範,他説求一共有幾盒酸奶,孩子們都知道要列式9+4,這是我就問孩子們,9+4等於多少呢?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然後讓學生説自己的想法,他們説得非常好,有的孩子説,我是用小棒擺了,一個一個的數的,有的孩子説我從10接着數4個數,就是13,王晨赫説我先從4裏面借一個1給9湊成10,10再加剩下的3就是13,這時,我馬上問學生,你們認為這些方法哪種最簡單?很多學生毫不猶豫地説:王晨赫的最簡單。這時我就告訴學生,這種方法叫湊十法,非常簡單。然後讓學生用小棒擺了湊十法的過程,再讓很多學生都口述了湊十法,更注重了對於學生算理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我單純地將算理強加給學生,而是通過擺一擺,説一説的過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加深了理解。讓學生切實理解了湊十法的算理,為學生牢固掌握湊十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生理解了湊十法的算理後,我設計了大量富有趣味的練習題,有摘蘋果,答對那道題蘋果就落下來。開火車算題,小火車呼呼的開過來,學生計算上面的題目,算得又對又快,孩子們學得非常開心。

我在板書9加幾的計算過程時,特別用彩色粉筆標註分出的1,讓學生印象深刻,效果顯著。

在教學中,我沒有發現一個學生用老辦法——數手指。全班學生都熟練掌握了湊十法,這節課確實做到了高效率。

第3篇

今天聽了樑老師這節《9加幾》的數學課,感到樑老師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老師,態度親切自然,很有親和力,學生學的開心,而且課堂氣氛活躍,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開課伊始創設了一個學生喜歡的問題情境,喜洋洋與灰太狼,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開始這節課。“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湊十法”是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方法,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樑老師設計了“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初步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對“把9湊成10”有個清晰的印象。再讓學生從動手擺一擺,邊實際操作,邊對照算式進行計算,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算法。並且,學生在活動中合作交流,加深認識。

第一:算法多樣化是課堂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方法,並不是指讓學生掌握多種方法。學生有着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考角度“湊十法”並不是對每個學生來説都是絕對的好方法,所以,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從而總結出規律:“一個加數不變,令一個加數比和的個位多1.”一年級的學生理解這個規律有點困難。而且也不會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下面的

第4篇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標準》的基本理念及學生已有的經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爭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新課開始,根據一年級兒童的思維特點,創設情境,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標準》認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化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樣化。”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時我注意了讓學生有自己發現的機會,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和自己的選擇,只提問:“你喜歡哪一種方法?”不急於評價每一種方法的優劣,同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的各種方法,通過同學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了解計算的多種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己提出問題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學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從中選擇信息,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結果。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使其數學能力、意識及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都得到培養和發展。

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標準》中提出的“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這一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教學中具體突出以下幾種轉變:

1.教與學關係的轉變。教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教師的教更適應了學生的學,使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活動之中。

2.教學切入點的轉變。教師以學生的親身經歷、熟悉的事例引入學習內容,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通過這些學習數學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真正成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4.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教學中,教師進行評價時,沒有主動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或劣,而是在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同時,更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採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法,更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信心。

第5篇

我首先通過一個活動讓學生進行操作,使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

教師説明:這是學校運動會的場面,從圖中你看到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運動會上,學校為了給運動員解渴,準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要結束時小明問:“還有多少盒?”

師:你們知道還有多少盒嗎?互相説一説。再用小棒來代替飲料來數一數。

生3:箱子裏有9盒,然後再接着數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4:我是先把外面的一盒飲料放在箱子裏湊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老師有意識地抽出各種數法的代表來比賽看誰數得快)

師:老師現在請三位小朋友來同時數一數老師這裏一共有幾朵花。(出示紅花9朵,黃花8朵,分三組來數)

師:哪個小朋友數得最快?為什麼他數得這麼快?哪種方法好?

上面的教學片段,我從情境入手,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研究,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體現現代數學教學的基本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説進:“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國小生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我正是從這一特點出發,讓國小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而不是單純地把湊十法強加給學生,因為這些算法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動腦思考獲得的。這樣教學,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得到了滿足,並能感到自己是個研究者、發明者,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認知活動。由於每個人的認識水平、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和途徑不可能相同,所以在面臨一個新的計算問題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9加幾,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鼓勵算法多樣化,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是十分必要的。提倡算法多樣化,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就給學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策略的機會。這樣,不僅肯定了學生的解題方法,而且肯定了學生的勞動成果,學生在不斷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創新意識便會得到很好的培養。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對一年級學生來説,他們對數數已經掌握了很多種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不是簡單的用一種方法強加學生掌握,而是引導、實踐、探索,發現,雖然有些學生認知水平存在一定差異,他們不是用很優化的方法,但通過他們的親身體驗,感悟,也能發現其它方法比自己的方法好。這種多向交流,為學生創造了生動、愉悦、和諧的學習氛圍,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獲得成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