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的論文有關音樂論文6篇 "韻律無限:深入探討音樂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6W

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可以喚起人們深深的情感共鳴。因此,音樂論文作為一種研究音樂作用、歷史及其文化傳承的重要學術資源,受到學術界和音樂愛好者的廣泛關注。本文將為大家介紹有關音樂論文的相關信息。

關於音樂的論文有關音樂論文6篇

第1篇

國小生的身心發育還不完全,有些觀念需要教師的灌輸和引導。不同的音樂表達不同的情感,學生可以通過音樂來傳遞自己的情感,用音樂改變自己的心情,使自己始終處於興奮、快樂的環境中,對於學生的成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幸福的童年給學生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誠懇的交友態度。對於學生日後的發展起着積極作用。因此,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實施德育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優美的音樂能夠給學生帶來幸福的感覺,能夠愉悦學生的心情,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不再變得枯燥。在音樂教學中,積極向上的音樂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生活處處有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播放讚美生活的歌曲,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很多音樂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意義,教師可以在播放音樂的時候,先讓學生了解音樂的來源和意義。例如國歌,通過國歌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瞭解祖國的歷史,對祖國和民族英雄產生敬愛之情。學生在這樣的薰陶下,會樹立自己的目標和產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三、積極引導學生通過音樂學習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質和合作意識

作為一名國小音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滲透持之以恆的思想,讓學生通過不斷的努力去收穫音樂的進步,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質。與此同時,應該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音樂可以通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不斷配合和共同探究激發自己的音樂靈感,對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也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生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都能夠在音樂教學中得到很好的滲透和培養,可謂事半功倍。

音樂無處不在,好的音樂可以説是心靈的雞湯,滋養着我們的身心,為我們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要通過對音樂的理解,給學生聽適合的音樂,以達到教學的`目標和任務,育人為本。

關於音樂的論文有關音樂論文6篇

第2篇

國小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審美情操、提高音樂鑑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新時期如何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十分必要。從創新音樂教學方法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五點建議和認識。

音樂作為素質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在教學中的地位與日俱增,獲得廣大家長和教師的青睞,成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教學內容。筆者作為國小音樂教師,更應緊跟時代的步伐,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探索新時期音樂教學的方法,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受到音樂的薰陶,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心理享受。

學生只有理解音樂課堂的教學目的,感受到音樂課堂所傳遞的魅力。用積極的心態和學習的動力,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音樂學習之中,才能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觀意願,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之中善於發揮學生的主觀作用,鼓勵學生對音樂發表意見,講自己身邊學習音樂的事故,讓每一位學生在音樂之中都能找到閃光點。要鼓勵他們對音樂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和理解,使他們學習音樂但不侷限於思維的束縛,學習技巧但不侷限於音樂的技法,能夠在音樂中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用音樂提升意志品格,領略音樂作品的情感世界,在創新之中提升情感、豐富知識、活躍思維。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語言,是作者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每一個優秀的音樂作品都藴含着音樂家的情感在其中,這種情感體現在音樂的歌詞、旋律、節奏等,刻印了作品創作的時代特色。因此,教師在教會學生音樂歌曲的同時,還要讓學生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作者的經歷等等,深入挖掘作者的創作意圖,感受作者的創作環境,把握音樂的感知力和感染力,詮釋音樂的內在含義。要教會學生進入作品環境,讀懂讀透歌詞中的語言,把握正確的音樂旋律,掌握音樂中獨特的情感,把對歌曲的理解融入其中,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

在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時候,通過藉助多媒體技術,把音頻、視頻、圖片、動畫相融合,能夠創造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營造良好的音樂情境,使學生的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充分調動,活躍教學的氣氛。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比較死板,往往是教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有些難讀的音樂符號理解比較難,機械式的記憶方式缺乏情感的溝通,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不透徹,而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豐富了課堂歌曲的教唱方式,讓學生在有聲、有色、有影的環境中學習,在理解歌曲的基礎上進行學唱,讓生活、唱歌、情感融為一體,觸碰到學生的情感世界,潛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學唱的效率。同時,國小音樂課中抽象的樂理理解起來比較難,如果對音樂的概念理解不夠,更深入學習音樂的節奏、高低音等更困難。多媒體能夠讓複雜難以理解的抽象問題轉化為更直觀的具體事物,在學習中同步播放歌曲的節奏片段,能夠讓學生很容易地進入到學習狀態,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就自然提高了。

國小生在國小校園學習階段年齡跨度較大,教師可以選擇分層次施教原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逐步教學,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任務。如國小階段1~2年級屬於低年齡階段,教學應主要以感知音樂節拍為主,以知曉節奏為學習入口,把握簡單快樂的音樂節奏,使內心深處與音樂旋律相融合,在簡單的歌曲旋律中激發興趣。3~4中年級階段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尋找學生喜愛的樂器,增強感知樂器的`能力,在教學中把握髮音、掌握旋律、吐字清晰等,在音樂實踐之中提升音樂的學唱能力。另外,5~6高年級階段教學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價值,讓學生對音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把握作品傳遞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激發學生對藝術的追求,以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作業是鞏固提高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而國小音樂課作為基礎課程,也應為學生布置作業。佈置作業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課後練習,課前主動查閲資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生,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值得注意的是,音樂課堂的作業形式並不固定,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來安排佈置,如果是音樂欣賞課,可以安排學生課前查閲作者的生平簡歷以及音樂背景有關的文化知識。課後作業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學習和欣賞音樂作品。例如,在課堂上學過歌曲後,可以佈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後在家人面前演出,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得到激發。總而言之,國小音樂教學應突出學生享受音樂的樂趣,讓學生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學懂音樂的發聲技巧,讓全班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通過音樂激發情感,形成健康的性格,為國小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趙佳.淺談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戲劇之家,2015,(11):204

第3篇

在進行國小音樂的審美教育的過程中,能全面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促進學生從審美的角度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真正的樹立美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自身的進步和發展。

由於傳統的教育思想的束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對一些重點科目較為重視,不重視音樂的教學,只單單認為音樂就是教音樂知識和音樂本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育的觀念較為陳舊,忽略了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音樂審美的進步和發展。

目前的國小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過於重視對學生音樂技能的培養,不能全面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造成了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就抑制了學生對音樂技能的掌握和學習,不能真正的瞭解和感受音樂。

在國小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無法真正瞭解音樂審美的重要性,使得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只重視抽象的一些理論,不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感受音樂,不能全面接觸和感受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約了學生進行音樂的審美。

在對國小進行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一些教師不能全面深入地瞭解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手段過於機械和落後,不能真正的使學生參與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學生不能很好的進行音樂的審美。

在進行國小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音樂審美的教學規定,依據國小生的個性特點,在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創設能適合國小生的音樂審美情境,使學生在情境學習中,全面的瞭解音樂,激發學生進行音樂審美的積極性。

在一個良好的音樂情境下,注意力更加的集中,能更好地感受、接觸音樂,能夠全面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加強音樂情境的創設會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課堂內容,能更好地促進學生進行音樂的審美,能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和創新,能通過美的音樂審美情境的創設,使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相連接,能更好地推動學生進行審美的鍛鍊,全面激發聲樂審美的積極性。

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對音樂課堂教學的設計,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使音樂課堂更加的生動形象,緊緊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審美的感受。

在課程的設計上,加強引導,不斷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對音樂的美的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動參與到音樂課程的學習和音樂的審美中,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要全面的瞭解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課堂上的語言和表情一定要切實的吸引學生,逐步將學生引入音樂審美的意境中去,提高學生的能力。

教師在進行音樂審美能力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參與和體驗的能力,不斷地使學生對音樂進行感知和把握,能夠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不會因為枯燥和單調的教學方式,而產生厭倦的情緒。

音樂課程作為不斷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學科,必須不斷地加強課程的改革。

音樂課不再是傳統的技能的教學,而更加增強審美能力的教學,音樂是美的藝術,國小是音樂學習的入門階段,只有不斷的加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和掌握,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全面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

第4篇

[摘要]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因此音樂老師在音樂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情感的培育,使國小生的心靈、品格和情感都受到有益的影響,繼而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德育滲透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豐富國小生的情感,還會促使國小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教學方法而展開具體的論述。

音樂是一門表達情感的藝術學科,因此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教學效果明顯,而且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小生學習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法,很容易讓國小生在音樂的情境中產生與之共鳴的情感,這種情感與作品息息相關,並且隨着作品的不同而不斷髮生變化,

德育的滲透,潛移默化讓學生產生愛國情懷和集體主義精神等情感,這對於國小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音樂教材是學生獲取音樂知識的途徑,音樂教材中的音樂作品都是通過層層篩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因此音樂老師要善於利用音樂教材來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

例如,在《保衞黃河》這首音樂作品中,音樂老師不僅教會學生音樂的旋律,更要讓學生掌握這部作品的思想和內容。

第5篇

摘要:音樂課堂上如何更好的調動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善於創設“學”的空間,從學生身邊出發構建知識。

本文筆者結合不同階段時尚或經典的音樂形式進行教學的嘗試,探索兩者合理的整合,讓課堂更有效,更具張力。

在音樂的世界裏,每個學生每個時段都有自己追求的最美最時尚的音樂風格和音樂形式。

下面筆者就現階段時尚形式,針對近期國中音樂教材嘗試以下探索。

一、從“大家喜愛的音樂節目”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前一段的音樂節目中屬“中國好聲音”最受歡迎,無論是專業的音樂人士或非專業的業餘愛好者,都對此節目青睞有加。

當然,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對第一季專業演唱者劉歡導師印象深刻,更對庾澄慶大膽改編歌曲的風格很是着迷。

一堂好課務必使學生主體儘可能發揮作用,思維積極。

學生心眼頓開,形成一種歡悦的課堂氣氛,那麼有效的課堂教學已成功了一半,筆者就七年級草原牧歌和八年級補充歌曲《鴻雁》結合進行如下嘗試:

記得中國好聲音裏有位來自蒙古的選手唱着這樣動人的一首歌《鴻雁》,筆者在教授七年級《蒙古牧歌》的時候,以此作為導入環節,用視頻導入,刺激學生聽覺、視覺感受。

用學生熟悉的知識構建導入,形成了良好的開端,進而讓學生產生想探索蒙古歌曲風格的慾望,學生主動性積極發揮,課堂效果較好。

音樂就在我們身邊,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學”的空間。

記得聽過區裏開課老師上的課《友誼地久天上》,經典的電影《魂斷藍橋》和教學中的歌曲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教師的教學設計:欣賞加演唱兩條主線清晰並相互聯繫,層層深入,根據音樂在影片中的出現,演唱要求也各不同。

當影片播放男女主人公浪漫、温馨燭光晚餐,音樂從二拍變到三拍,學生了解三拍有特有的舞蹈節奏,結合影片華爾茲的舞步,演唱《友誼地久天長》:離別的車站,男女主人公還未來得及道別,車已開遠,女主人公望着遠去的火車音樂響起。

表現女主人內心的遺憾和對男主人公一路平安的祝福。

它渲染了人物的情緒,深化了影片情節,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三、從“專業音樂頻道及專業的娛樂節目”入手,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

泰戈爾説過:“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規定好的河道里。”

學生不能僅僅侷限於課堂上,教師要創造性的設計課外作業或者引用課外有力資源,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去收集各種所需知識。

筆者在教學中嘗試把電視上一些音樂專業節目和我們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整合,讓課堂更具張力。

cctv有個專業的音樂頻道,分別邀請國內外在音樂領域的弘揚和傳播中頗有建樹的專家,教授,學者,用極具個人魅力的語言特色和講述方式,

來闡釋博大精深的音樂文化,將專業的藝術知識與豐富多彩的授課形式相結合,讓廣大觀眾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享受經典的音樂表演。

節目多樣,形式也各具特色,有記錄方式的,也有大型的音樂會欣賞等等。

例: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結合我們的教材,《拉德斯基進行曲》是音樂會每年必演奏的曲目,是與大家互動的環節,那麼我們在課堂上欣賞此曲目時,結合維也納的音樂會,

讓學生從課堂一下延伸到課外,從節目、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一起領域此曲的魅力,原來課本中的音樂在我們平時的電視節目中亦可以聽到。

柏林森林音樂會,是在柏林郊外的一個森林劇場舉行的露天音樂會。

每年夏季,柏林愛樂樂團都會在這裏舉行演出季的最後一場音樂會,這座森林劇場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給音樂愛好者的一件禮物,音樂與大自然的結合,讓在場的觀眾享受清新獨特的音樂。

教學中的諸多交響樂裏面都有演繹,許多重量級指揮家都會在那登台獻藝,且每次音樂都有相關的一個主題,例“狂想曲與舞蹈”、意大利之夜等。

課堂中既可結合教學內容,亦可讓學生從課堂領域不同形式的欣賞《柏林森林音樂會》裏的交響樂,並延伸相關類型音樂。

節目《音樂告訴你》的人物傳記用時尚且富有簡介的介紹,相信放入課堂可幫助學生用通俗的故事理解記憶作曲家,使其變得簡單,幫助記憶。

?音樂告訴你》的民樂環節,結合我們教材“天上之音”,節目中會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現新疆歌曲,同樣也會運用新民歌,新的音樂方式,結合現代音樂詮釋音樂,

例如《青春舞曲》譚晶演唱的新民歌方式,就融入了現代和西方元素,加人大提琴等樂器,詮釋了新的《新春舞曲》。

同樣,在課堂教學中也可借用此法,發揮學生主動性,對歌曲進行創編:改變音樂要素,融入各種節奏特點等加以創編。

有這樣一個娛樂性脱口秀節目《天天向上》,用輕鬆歡樂的氛圍和搞笑幽默的形式在傳播某個領域的一些專業知識,把專業的知識以一種輕鬆簡單的方式呈現給大家,讓大家在愉快,輕鬆,詼諧的方式中接受專業的知識的過程。

其中一期《音樂天才少年》,節目在介紹學習西方樂器的成就外,同時也用通俗、幽默的方式介紹涉及到的樂器:薩克斯,到底是屬於銅管樂器還是木管樂器,很多資料裏兩者都有提及。

節目中的介紹讓學生好記且概念清晰易懂:“薩克斯既不屬於銅管,也不屬於木管(它沒人管),事實上它是一種黑人樂器,由aoto(和歐特曼同音)發明。

薩克斯音色很有磁性,常用於結合樂隊單獨演繹某作品。

七年級有個影視音樂欣賞《眺望你的路途》,教材用意設計此作品,是想讓學生從影片中學會欣賞合唱、鑑賞合唱,並瞭解合唱的相關知識。

同樣的天天向上節目中也涉及此作品,節目有一期請了《放牛班的春天》原班人馬,在節目中不僅展示了當年影片中的歌曲《眺望你的路途》,更讓大家親切的欣賞到法國小朋友用不是很熟練的中文演繹了《橄欖樹》合唱作品。

除此以外,現場還通俗易懂的教觀眾如何挑選、分辨合唱裏的聲部,再現了影片中的挑選片段。

此類節目是資料,更有利於幫助教師順應時代創造性的設計教學思路,使音樂課堂更具魅力。

總之,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從學生身邊構建知識,結合時尚流行元素融入課堂,既可以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又可以融合時代元素,發現其中的聯繫,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音樂作品,享受音樂的魅力。

第6篇

摘 要:音樂美學作為一項獨立的學科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哲學意義,因此一直以來被相關領域所關注和鑽研。本文旨在闡明音樂美學的概念、表現形式、相關的音樂內容,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分析音樂美學角度下音樂藝術表現形式的實現路徑,希望藉此引導大家更加深刻地瞭解、學習、欣賞、傳承音樂藝術。

音樂美學,顧名思義,融合了音樂、美學等諸多內容,具備較強的美學和藝術性特徵。為了更好地瞭解不同音樂作品的存在和表現形式,方便日後進行傳承發展,音樂美學開始成為廣大學者專家深刻關注的話題。具體方法就是及時透過美學層面去挖掘和定位不同音樂作品的存在、表現形式,自覺加深對音樂理論知識和表演實踐的融合效果,在吸引更多人關注的同時,提升學習者的審美素質。至於音樂美學角度下音樂藝術具體的表現形式,則主要會在後續深入延展。

相對於其他音樂學科來講,音樂美學具備一定程度的哲學性、藝術性特徵,主張針對不同音樂作品的藝術規律加以精準性把控,擁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對象和涉足領域,擁有較強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效果[1]。除此之外,音樂美學在國內來講還是比較新穎的,但實際上其很早就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總結闡述,主要收錄在《論音樂美學的思想》着作之中,並且持續到十九世紀後由德國音樂學家裏曼再次補充拓展,《音樂美學的要義》作品正式問世,音樂美學也正式作為一門學科而獨立存在、深入發展。

首先,音樂形式的基礎性要素莫過於表情,其存在意義甚至超過單純的音樂聲音,在音樂表現過程中佔據着主導地位。透過音樂藝術層面審視,這部分表情強調藉助音響元素來呈現出創作者不同階段特殊的情緒狀態,對應的表現形式包含了高低、長短、快慢、強弱等區別,經過這些形式有序地搭配融入之後,能夠賦予整個音樂藝術作品更強的靈活性,保證基於人差異化的情緒狀態來生動性抒發對應的感情。

其次,音色亦屬於情緒表達中不可忽略的要素。古往今來,諸多作曲家都在熱心鑽研如何利用樂器來展現各式各樣的音色,特別是對於近代音樂來講,這類現象尤為顯着。如許多作曲家決心對傳統樂隊予以創新形式的調整排列,以求在開發出更加特別的音色基礎上,呈現出一類極為新穎、奇特、美麗動人的音響效果,進一步使人的情緒得到深入性、完整性、精準性的表達。

音樂形式的要素還包括組織方式,如若缺少了它,將難以構建完善的音樂結構框架。這就需要表演者適當加入和融合一些特殊的旋律、和聲、曲式、作曲技巧、十二音序列等要素,呈現出獨特的整體架構。

這類法規屬於音樂要素和組織方式銜接的重要媒介,屬於人們經過長期審美活動之後,針對現實生活中的不同美感形式加以概括的結果。畢竟廣大藝術家們在參與美感體驗、創造等活動時,還是需要依靠一些基礎性法則加以規範引導的。歸根結底,音樂和繪畫、雕塑等藝術有着明顯的差異性,其絕非單純地將一些美感要素進行整體、直觀地呈現,而是主張有序地規劃不同音響的排列次序,使人們在聆聽旋律的同時感受到一種和諧美[2]。因此,時間對於音樂這類藝術的表現形式來講極為重要,當音樂組織技巧在特定時間段內呈現過後,會令聽眾及時體驗到音樂的延續性效果。在此期間,音樂時間和現實時間截然不同,而是作為一種虛化的時間序列而存在。

從本質角度分析,音樂運動屬於某種心理活動;而從物理學層面解讀,聲音產生的根源在於物體的振動現象,正是在一個聲音消失而另一個聲音接連出現過程中,才形成了整個富有想象力的音樂作品,再經由一代代人傳承記憶和完整再現。

在音樂藝術中,音樂性內容涉及情緒、風格、精神三類特徵。第一,情緒作為音樂內容中表層的部分,聽眾能夠透過感官來直接體驗,進一步把握現場傳達的整體氛圍效果。第二,一類音樂內容的風格體系,往往不需要理性因素作為支撐,而是要配合聽眾當下的心情和理解方向進行確認。如若説情緒影響着音樂作品的格調,那風格體系便決定着這種格調的類型,兩者維持着一定的階級關係。第三,精神屬於音樂內容中最為高層次的部分,是創作者在特定社會背景下想要抒發的思想情感,包括對現實生活的反思還有創作的主旨。音樂的精神內容單純配合專業技能始終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證,畢竟其是一種高級的審美活動與產物。

這類內容具備一定程度的主觀性色彩。首先,繪畫性內容,顧名思義,就是配合人的聽覺感受來呈現出種種畫面,使旋律、音響等轉化成為線條、色彩,令音色成為一種時尚造型,進一步豐富聽眾的音樂世界。其次,文學性內容,存在於創作者的音樂表現還有聽眾的主觀想象當中,其涉及過程、衝突、情緒三個層面,需要創作者藉助節奏、音響等細節變化,來進行文字化的抒情表達,配合音樂主題來模擬對應的現實情境和情節,並使用某些音調來演繹出一系列事物等等。

首先,音高的控制。結合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史來看,為了緊跟音樂變化發展的趨勢,就務必及時掙脱大小調體系的約束,創造出更加寬闊的音樂語言空間之餘,使音樂表現力和聽眾的聽覺感性特徵持續增強,從而自主加入到現代音樂探索隊列之中。在此期間,憑藉理性設計作為核心的音樂構成模式,更加有助於激發出聽眾對音樂的感性想象力,增強音樂作品音響的感染力。因此,要想在音樂表現中遵循音樂美學,就要先學會平衡表達理性和感性的關係,準確控制音高。

其次,節奏的把握。現代音樂在節奏表現層面應該要學會突破傳統音樂的約束,想方設法賦予音樂藝術超強的感染力。不僅僅要加入一些鮮活的節奏,同時還應該在節奏銜接上保持一定的跳躍性、靈活性、動態性特徵,進而為增強整個音樂作品的表現張力奠定基礎。需要注意的.是,音樂節奏把握上同樣存在理性傾向,那就是在保證和傳統音樂節奏有所區分之外,還應順應大眾的審美需要,切不可盲目越過大眾聽覺感受的範疇,否則會嚴重削減作品整體的審美效果。

最後,音色的處理。音色同樣隨着音樂藝術持續變化發展,如今已經隨着各類樂器的使用,慢慢越過民族的界限,成為音樂作品中自由使用的元素。但是,總有些人過分追求音色的多元性,不能協調各個音色之間的關係,到頭來不僅沒有賦予音樂作品流行的推動力,反而破壞了收聽效果,因此合理使用音色應該得到創作者們的重視。

第一,音樂作品的創作,實際上就是結合生活體驗來進行樂譜記錄的過程,許多藝術家習慣於結合豐富的生活體驗和完善的構思,來將頭腦中的種種思想透過音樂細緻地傳達出來。在此期間,要注意搭配好音樂作品的曲式還有旋律,這樣才能確保作品問世後是獨一無二的。由此看來,音樂藝術的創作和表現,需要經歷非聲音形態的表現對象選擇、聲音形態的聽覺對象匹配、作品樂譜的形成等環節,任何環節都不可忽略。

第二,在進行音樂藝術表演期間,能夠清楚地感受到其存在模式。表演者想要充分展示出一些音樂作品獨特的藝術效果,就要先讀懂樂譜,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將各類音樂符號轉變成為和諧的聲音形態,再配合相關樂器和演奏技巧進行優美的呈現。所以説,在音樂表演期間,音樂藝術的存在形式由音樂符號、想象的音樂形象,轉變成為現實的音樂作品。

第三,音樂作品欣賞環節中,聽眾會自覺地對當中的旋律、節奏進行整合,藉此加深對音樂作品還有藝術的瞭解認識。在此期間,聽眾羣體正經歷着想象作品、加深情感體驗、形成認識結果、做出綜合評價等過程。

音樂藝術作品屬於一類有機整體,經過了審美和非審美式的整合處理。特別是在同一作品當中,這類融合更加有傾向性。譬如一些輕音樂或是抒情曲藝術作品,重點凸顯審美價值,卻對一些非審美價值進行弱化處理。現代音樂藝術展現形式更加註重審美、非審美價值的自然融合,畢竟只有兩者高度統一之後,音樂作品才顯得更為優美動聽且富有內涵。歸根結底,就是藉助特殊的審美濾鏡,來將一些科學知識、道德價值觀等非審美價值要素巧妙地穿插進去,使得音樂作品本身的魅力增強、內涵更加豐富。

另外,保持音樂藝術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關係。完美的音樂藝術作品,其內容和形式往往彼此關聯縝密,相互契合[3]。事實上,音樂藝術作品在內容上顯得比較獨特,主題明確,而為了更加精準、完整地表達這部分音樂內容,就要求適當的音樂形式作為支撐。所以説,許多創作家都習慣了基於內容和形式的依存、制約關係來展開補充式創作,利用音樂形式把控着音樂內容的描述,配合音樂內容鎖定音樂形式的篩選方向,不至於在表現過程中出現情感突兀、節奏紊亂等不良現象。

綜上所述,基於音樂美學視角來細緻性解析音樂藝術的形式和內容過後,還需要協調把握它們之間的聯繫、制約關係。作為廣大聽眾羣體,在進行各類音樂藝術作品欣賞過程中,不僅僅要關注其外在表現形式,還應該深入性鑽研其核心內容。同樣地,作為音樂創作人員,也應該在充分調查瞭解聽眾們的興趣偏好基礎上,處理好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和內容的關係,做到及時透過整體進行創作梳理,促進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和諧融合狀態。長此以往,幫助更多人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控音樂美學的基礎性規律,提升大家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素養,促進我國音樂藝術的繁榮發展。

[1]張帆,石敦崗音樂美學角度下的音樂藝術形式探討[j].芒種, ,33(07):120-123.

[2]佔羚,陳思遙,蔣凌羽基於美學視域下關於音樂內容與形式及其關係的思考[j]黃河之聲, ,25(07)-84-92.

[3]李韜.從音樂美學角度論音樂藝術的形式與內容[j]黃河之聲, 2015, 1706)-114-119.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