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傳》讀書心得7篇 讀《杜甫傳》有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4.82K

《杜甫傳》是一本深度介紹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經典傳記。該書詳細描述了杜甫的一生經歷、創作歷程以及思想境界,帶領讀者深入瞭解杜甫形成詩歌風格的背景和過程。閲讀此書,能夠提升我們對唐代文學和文化的認識,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欣賞和理解杜甫的詩歌作品。

《杜甫傳》讀書心得7篇 讀《杜甫傳》有感

第1篇

記起清江南織造曹氏四代宦海浮沉,沒於曹雪芹。他過着從“糞土金銀,棄擲珍饈”到“舉家吃粥酒常賒”的生活,於是十年功成《紅樓夢》。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開元盛世和中唐亂世,於是在“萬方多難”中成就了“詩聖”的大名。曹雪芹和杜甫,二者同樣以文學作品填充了命運的落差,創作出至今仍領風騷的文學作品。

杜甫的一生,有兩個主要的矛盾推動着他文學與生活的進程,一是他早年入仕和歸隱之間的矛盾,二是他中年應順應本性愛民還是幫助統治者削民之間的矛盾。

在作者馮至筆下的唐長安城是整飭、莊嚴的,然而家家户户紅牆映着的已是夕陽。被國家富強之景翳眼的玄宗不知桑門害政,將社稷國運交託於佞臣,便與貴妃縱情聲色,諷諫受阻,忠者見謫,信者被害,而當時蒙在“盛唐”政治上的便是陰霾。在後來驅使着杜甫詩載民間疾苦的一腔愛國熱情、憂國思情在這時只被買買官職前為官之一次又一次的名不副實的選官考試和越來越窘迫的生活打擊着,這説明唐朝在沒有破落得要買賣官職前謀官之路就如老鼠洞――見則堵之,也使得他與李白相處時親睹的其豪放生活與現時入仕無門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邊想念着李白,又一邊不斷予權貴以求官之詩,貧困與事業心註定杜甫無法瀟灑。而此時杜甫的詩正如原文所説,“不外乎個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麗與雄壯”。

杜甫詩風的變化與他人生矛盾乃至唐朝國運的轉折在時間上是有重疊的,但是最前者首先起了變化。孔語“四十而不惑”,從杜甫的詩歌之路的選擇上看來的確如此。40歲寫下的兵車行一詩開始,他詩的國土擴大了,他的現實主義詩歌由受苦受難的百姓填充而越來越入木三分,導致這個變化的是“他由於進仕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腐敗,由於自身的飢餓接觸到人民的痛苦”。因為“君子不仕無義”而在入世與出世間揀出前者,又因為這個選擇而悟得上述道理進而發生後來文學創作上的改變,看來杜甫本人雖然佛緣不深但他一生的經歷總是規規矩矩的循了因果論。

“拜應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這是杜甫朋友高適臨官場有感,但對於杜甫以往歷歷在目的何止是這冰山一角,對百姓的憐憫之詞又豈止這三言兩語?那時他44歲,身無一職,在縣尉的烏紗帽前,卻又不願步高適後塵,然而當時唐朝的山河也即將要破碎在安史之亂中。後來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流亡時期他又獲得左拾遺一職,這個職位低得可憐得官職是皇帝身邊負責上柬與薦良的。這樣他人生的第二個矛盾(中年應順應本性愛民還是幫助統治者削民之間的矛盾)出現了,像撞石鑽土、喧豗不止的滂沱雨,雖然來勢洶洶,但卻為杜甫詩風改變這早已播下的種子得茁壯生長提供了機會

對水深火熱人民的無法割捨將杜甫從皇帝身邊拉向羣眾,即使這並不是杜甫樂意的。一組詩篇傑作――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的出現已可説明矛盾哪方佔優勢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終於,杜甫無邊落木與不盡長江的磅礴之氣沒有化成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浪漫與不羈,他點石成金的文采也不會化成近代作家們的刀槍筆桿,他的那條詩路就像農人咬牙忍着烈日,漁夫挺腰頂着風浪後最真實卻有力的訴説。杜甫的詩撼人心扉,是因用筆的力度重似寫史。

世界上許多文學家認為沙翁不是屬於某個年代的而是像他自己的作品一樣的永恆,但是即使這個信念再堅固,人們在研究和欣賞的時候也無法輕易的跨過時代與文字運用不一的坎兒,我們在研究杜甫的時候也是遭遇這樣的問題。所以我認為這篇傳記終於讓我停在以往一貫奔走着的驛道旁,稍將重點從分析《蜀相》中“自”和“空”是否可以換掉、《登高》的首聯到底可以數出多少個對仗結構,移向真實具體的蓬亂的長安之春是如何讓杜甫驚心、濺淚,移向擁洞庭勝狀的岳陽樓上杜甫是如何因目睹戰火而愁思不斷,而這些都是走馬無暇目及的花。

《杜甫傳》讀書心得7篇 讀《杜甫傳》有感 第2張

第2篇

?杜甫傳》的作者自幼熱愛杜甫,無論在什麼時期,他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節選。

初到長安,杜甫漫遊時代時的豪邁之情還未消逝,但與社會現實的接觸漸多,豪邁之情也被一種心理矛盾漸漸替代。由於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徵象,杜甫這種矛盾心理也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也愈甚。經過這十年的磨礪,使他的詩風形成沉鬱頓挫的風格。

的開始,也標誌着杜甫流亡生活的開始。這幾年的流亡生活,也讓杜甫更加貼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間疾苦,使其是個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當時社會狀態、政治形勢,表達了人民的情緒與願望。

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毀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毀了他的仕途和夢想,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和他在中國詩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猶如鳳凰涅盤般重生!從官宦世家的公子到為在長安謀職而不擇手段的.小吏;從周遊四方的遊士到內心矛盾的無奈詩人;從只為個人忙碌的士人到憂國憂民的沉鬱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進入“詩聖”,一步步邁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內心困頓轉而進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國詩人,一位萬方多難成就的詩聖!

第3篇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華農業文明發展的頂峯,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業文明由盛轉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的兩側: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頭是仰着的,看到的是無窮盡的藍天,悠悠的`白雲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頭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得陰暗,因而憂心忡忡,割聲悽苦。

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誌,盛唐過去以後,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峯,使後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後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由於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他的古蹟也就特別多。

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裏度過青少年時期,於是這裏有杜甫的故里紀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朝叩富兒門,幕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出潛杯心”(《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陝西長安縣於是有紀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於是這裏也有一座紀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進四年,這裏紀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湖北轉入湖南,兩年後死在這裏,於是湖南平江縣這裏有紀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詩名並不大,跟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編選的《才調集》,選唐詩一千首,裏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可見在當時,杜甫還談不上什麼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的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為是聖。

第4篇

“你的貧窮在閃鑠發光,像一件聖者的爛衣裳,就是一絲一縷在人間,也有無窮的神的力量。”——題記

他春夜聽雨,贊“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他觀月思鄉,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他胸懷大志,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他憂國憂民,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是杜甫,是詩國閃耀的星辰,亦是長安城裏憂傷的年輕人。

讀杜甫——俯瞰塵世間,寫盡了悲苦,滿心愁緒卻依然堅強的詩人。他是杜子美,千百年的歲月也不能磨滅他的故事。馮至先生的《杜甫傳》便向我們述説了杜甫沉鬱頓挫的一生。

杜甫家境優越,童年生活安定富足,他從小便受到文化的薰陶,這也造就了他的一生。

開元二十四年,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與蘇源明一起到齊趙平原,作繼遊吳越後的第二次漫遊。他在齊趙一帶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登兗州城樓》《畫鷹》《房兵曹胡馬》《望嶽》等優秀詩作,其中《望嶽》更是流露出詩人少年時期不平凡的抱負。

杜甫在三十五歲時來到了規模宏大的長安城,他想通過科舉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為國家效力,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然而馮至先生指出,仕途的不幸帶來的是詩人的幸運。

天寶六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口有蜜腹有劍”的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這條路行不通,杜甫為實現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自己的詩作,但都沒有迴音。

直到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不得已離開長安,過上了顛沛流離的日子。

杜甫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卻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一直過着貧困的生活。他花費一生最寶貴的十年,想要在城裏紮下根來,但終於沒能成功。他不知道,這一次離開,就是他與這座記憶裏繁華富足的城市的'永別。

杜甫到華州的時候,安史之亂遠未結束,他在《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的感慨和憤懣。

乾元元年,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的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奮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史詩“三吏”。

杜甫的詩被後人稱為“詩史”,他的詩裏有着盛唐的繁華盛景,也有着戰亂後的殘破凋零,字裏行間都體現了他的憂國憂民,他的家國情懷。馮至先生為杜甫立傳,為杜甫為文,試圖用《杜甫傳》為讀者細細呈現這樣一個完整立體的愛國老詩人形象。

在《杜甫傳》的最後一章,馮至先生以悲痛的筆觸描述了杜甫慘痛的晚年,讓讀者深刻地認識到杜甫即使日暮窮途,依舊愛國愛民勝過自己的偉大精神,讓人動容。

這就是馮至先生眼中的杜甫,他揮毫潑墨,紙張記下的都是歲月的傷以及報國的願。讀完《杜甫傳》,我深深感動,合上書,輕輕撫過封面上“詩聖”二字,內心有一股暖流暗暗湧動。

或許杜甫的一千四百餘首詩不會被人們永遠流傳下去,但就像《杜甫傳》中所説,他曾記掛蒼生,現被蒼生記掛,他的家國情懷與民族精神,早已被後人銘記於心。

第5篇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中這兩句詩是對於杜甫一生最好的寫照:獨立於茫茫宇宙之間,詩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獨和無力,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詩聖杜甫博大的胸懷以及對世事不能如願的惋惜。

杜甫,這樣一個現實主義詩人,讓我們銘記於心的緣由何在?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於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後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遊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後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於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裏,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後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於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歎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暫且不説杜詩之精粹,我認為杜甫能夠深深打動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善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動的是“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願以一己之身擔起所有的苦難。他這樣博大的胸懷以及寧苦己身而利國利民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尊重,不值得我們學習麼?

杜甫並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於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於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髮生黑絲”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聖人之心,無愧於獨立天地之間的詩聖之稱。

讀完《杜甫傳》,深深地感動,在因雨而顯得略微清冷的天氣裏,心依舊有一股暖流湧動……

第6篇

“你的貧窮在閃爍發光,像一件舊衣裳,就是一絲一縷在人間,也有無窮的神的力量。”這是馮志眼中的杜甫。人們都説杜甫的堅守,少年時不愛,愛時已非年少。而我剛過碧玉年華,僅僅初嚐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國曆史上有數的幾個偉大的詩人裏的一個,由於他對祖國與對人民的熱愛,寫出許多反映現實與批判現實的、不朽的詩篇。在過去,無論在多麼黑暗的統治下,這些詩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他的詩篇與他的人生經歷有斬不斷的聯繫。他經歷過無數艱苦的過程與矛盾,超越了他階級的侷限,體驗到被統治、被剝削的人民的災難,從而使唐朝的詩歌得到巨大的發展。

一直以來我對杜甫的印象僅限於課本上的《登高》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的悲情吶喊讓我覺得杜甫一直都是一個鬱郁不得志,憂國憂民,一生窮困潦倒的愁苦“詩聖”。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棗樹,一日上樹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豪壯;他經歷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豐實”的盛世確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時,也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閒情雅緻。

讀這本書時,“詩聖”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隨着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以及他對人生信念的堅守,鮮活的映入我的眼簾。

杜甫出生在一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家庭裏,雖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漸沒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謂是不幸運的。杜甫是晉代名將杜預的後人。杜預曾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他的子孫後代都以他為榮,杜甫也不例外。他曾多次在詩中對自己的這位祖先推崇備至。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創作的詩歌和宋之問、沈佺期齊名,同為五言律詩形式的奠基者。這樣的家學淵源也讓杜甫十分熱愛詩歌。

李白曾説:“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像許多的文人志士一樣,少年時期的杜甫也踏上了遠遊的行列。他經歷了兩次的漫遊旅程,相比於為自己找活路的功利心,他更多的是遵循自己內心的渴望和向望。這兩次的經歷讓他初次接觸到了生活。

在杜甫到長安的十年裏,便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原本心懷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滿腔熱血,卻遭到意外的雙重打擊。當時的玄宗已經成了一個糊塗天子,朝政大羣全落在佞臣李林甫手中,他害怕新上任的文人不受自己控制,他控制了科舉竟一個人未錄取。視這場考試為唯一出路的杜甫因此備受打擊,同時他任職奉天縣令的父親也去世,這給他的經濟帶來了重創,杜甫在長安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窮困。

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危機四伏,時常的暴力征兵讓百姓的生活因為這暴虐的統治而苦不堪言。杜甫也在看到悽苦的百姓後寫出了第一首為人民發聲的詩歌《兵車行》。從此,他便成為了百姓的喉舌,講述百姓被奴役的故事。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攜着他的家人開始了流亡生活。風餐露宿,櫛風沐雨,一路無數的艱辛。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杜甫得到了左拾遺這個職位,然而因為他的剛正不阿得罪了皇上,又被貶官為華州司功參軍。一路上杜甫又一次接觸到了流亡的百姓,給他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映像,寫下了留名萬世的“三吏”“三別”。

安史之亂後,杜甫流亡成都,他藉助朋友的幫助,開闢了一片草地,蓋了一間草屋,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這是時常流離失所的杜甫心中淨土,正是這裏讓他過上了一段安寧清淨的日子。自己的日子固然清貧,可他也沒有忘記關心百姓,他和他當官的朋友説要恪盡職守,愛護人民。

公元770年冬天,在湘江飄蕩的一葉小舟上,杜甫發出他的歎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位一生悽苦飄零的詩人永久的閉上了他疲憊的雙眼,生命終結在59歲。

他的貧困是終日以藜羹度日,他身上的衣服寸寸都是補綻,他的疾病終日纏身,他看他的死期將近卻無法回到自己的故鄉。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都沒有忘記國家的災難,他寫道“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是怎樣堅定又執着的信念,讓他一直將自己目光聚向人民,為人明訴苦,為國家擔憂。他時刻帶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對國家安泰的希冀,對人民富足的憧憬,支撐着他勞苦艱難的一生。

“這個時代我來過,我奮戰過,我深愛着,我不在乎結局。”我生活在一個安定繁榮的時代,我可能不會經歷杜甫經歷過的,但我也會面臨困難和迷途,我希望當我走投無路時,可以也有杜甫一樣的雄心,也可以像他那麼堅定,什麼跳澗猛虎金睛猛獸都可以在我坐懷不亂的威風中迎刃而解。

第7篇

旁人寫詩,大都描寫風花雪月,只有杜甫,聲聲嗚咽,字字泣血描寫這人世間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詩大多深奧精妙,只有杜甫以詩寫史,心憂天下。

在我看來,杜甫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概括。他前期與後期的生活境況與唐王朝息息相關。他出身士族,家境優渥,足以支撐他遊歷江南的經歷,當時的他有裘馬頗清狂的豪邁不羈,他用放蕩和輕狂鄙視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為家族的影響,杜甫與所有的文人一樣,有求取功名的上進心,於是他來到長安渴望憑藉詩情與宏圖偉志在官場上大展身手。但當時,官場的爭鬥讓他無官可做,他卻仍然不死心,困居長安十年之久。十年間政治顯露腐敗,百姓生活日益艱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愈加嚴重,十年的磨礪讓詩歌形成了沉鬱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開啟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見證了繁華的衰敗,經歷了百姓的疾苦,他長期處在社會的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親人的悲歡離合都寫進詩中,把自己的哀歎與對國家的期待融進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纏身,窮困潦倒甚至連温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但他仍然為天下的寒士發聲,為貧窮的老婦送去食物,他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着想擔憂,念念不忘國家的危機和民族的.命運。公元770年,杜甫在一葉孤獨的扁舟上逝世,一顆明星就此隕落。

杜甫一生擁有數之不盡的朋友,有些引薦他,有些接濟他,有些擔憂他,卻只有一個人杜甫受他影響,仰慕其風采,那人就是李白。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後人評價李白與杜甫之間猶如雲霓和繁花的相遇,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杜甫在聽到李白,世人皆欲殺的言論寫下不見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詩句。杜甫一生寫了15首關於李白的詩,他們的友情像大鵬與鴻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鴻雁不斷的為相遇吟鳴,而大鵬已經懷着熱情的心翱翔。

杜甫從世家公子到官場小吏,從周遊四方的遊士到心繫天下的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沒有李白的瀟灑,沒有陶潛的避世之心,有着屈原式的堅忍卻比屈原更堅韌。杜甫的一生雖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但卻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