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5篇 "深度探析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與啟示"

來源:巧巧簡歷站 7.3K

本文將對《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進行反思,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對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思考,旨在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5篇

第1篇

從國中教師到高中教師的跨越不只是一個校門的差別,知識的難度變大,學生的心理成熟,再加上以前知識的構架比起高中遠遠不夠,等等難題,擺在面前,而慶幸的是,開學第一天,便感受到了這個學校制度的規範與成熟,辦公室同事的熱情與友好,無一不感慨,或許這就是我要來的地方。

開學初第一節課,並未有適應的時間,便開始着手準備新任教師彙報課,上班三年,駕馭課堂的能力已經練就,但知識的把握卻已成為最大的問題,幸好辦公室老師的傾囊相助,上課較為成功。總結反思如下:

1、繼續保持集體備課:由於教研組所有老師的幫組,本次上得還算馬馬虎虎,因此最大的感慨為必須及時向老教師學習。雖然只有半天的準備時間,但教研組老師幫忙給課件,給自學稿,指導重難點,打印東西,指導實驗等等本該自己艱難突破的事情,都在教研組老師無私的幫助下順利完成,因此,如果這節課成功了,那將歸功於所有老師。

2、加強重難點把握:雖然以前帶過三年九年級學生,但到高中之後知識拓展面的增加不是一星半點兒,對我來説也是很大的壓力,因此一定要快速的找到每節課的重難點,以最快的速度突破重難點。

3、為學生構建知識引橋:九年級學生在化學知識上的掌握還尚在特別淺顯的地步,第一要教會他們從現在開始打開學習化學的視野,第二要結合以前九年級知識的優勢,提前告知學生現在必須另外掌握的知識。尤為重要的是,學生很多知識在國中並沒有學習過,而在高中並不細講,就要求掌握,如水的微弱電離,個人認為,如果有條件,必須增強初高中老師的交流與合作,為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引橋。因此,3年的國中化學教學或許更好的教會我了要適時沉積,學會沉澱自己。

4、鈉與水反應實驗的反思:必須把鈉上邊的煤油擦乾淨,否則有可能會引起小爆炸。

5、知識構架上缺少分類和比較法的學習:由於時間問題,重點放在觀察和實驗法,並得出本節課的重點鈉與水、氧氣的反應,對分類和比較鈉與鐵的性質並未涉及。但在第二課時已就鈉與鐵的性質比較,包括氧化鈉和過氧化鈉性質的比較進行了詳細講解。

知識的大門已向我敞開,勇敢無畏的向前走才是我要的路。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5篇

第2篇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的主體性逐步得到發展”。因此,本節課我精心設計,注意聯繫實際,創設問題情景,力求把講授轉變為啟發誘導,把學生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並設計了分組實驗、探究實驗,促使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口説,動腦想。我在開展教學活動當中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例如首先通過“情境材料”使學生對鈉的化學性質的活潑性有進一步的直觀認識,從而產生探究鈉與水反應的慾望。然後通過“當鈉遇到水”的學生分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解答“情境材料”中的問題,使學生明朗“原來如此”,進而設疑是否所有金屬都可與水反應?鐵可以嗎?學生積極發言,老師引導出鐵不與冷水、熱水反應,再提高反應條件呢?引用“新聞鏈接”使學生產生了解fe與水反應條件,並探究合作設計實驗裝置。

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利用各種方法,激發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有了學習的動力,才能主動地去學習知識,探求知識,真正地做到“樂學,會學,學會”。這樣,學生不但能較好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學習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具有自學課外知識,探索知識的能力。

在生本教學理念下,要由重知識向學生能力方向發展,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性與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可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康的人格。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鼓勵,學生更是如此,我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注意聆聽學生的發言,注重對學生的激勵。讓學生在老師的肯定下“樂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我對本節課培養了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但同時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下面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

1.鈉與水的分組實驗,很直觀、很有趣、很刺激,學生做的很興奮的大呼小叫。氣氛活躍了但課堂有的過火了。

我總怕學生不明白,於是我就越講越多,而且重複觀點,不敢把時間交給學生,例如在師生總結鈉與水反應現象時,因這是本節課重點,所以我不自禁的多花了時間,我在學生代表發言後與學生一起總結正確觀點後再一次展示每觀點後再分析原因,所花的時間過多,可以改為學生代表發言後老師一邊指導學生正確總結觀點一邊展示正確總結觀點並直接分析原因。

3、實驗準備不充分。在上本節課時,鐵與水的探究實驗出現了問題,就是我在加熱時試管裂了。實驗效果不明顯。下課後我反覆進行實驗,發現試管試管裂的原因有多種:一是試管易受熱不均炸裂,二是試管的選用要注意,應該選用大號試管,小試管易受熱不均炸裂。三是加入試管中的棉花要注意:(1)團棉花含水量不能太多(2)為避免水粘在試管中在,最好先在試管底部加人一小團棉花再用膠頭滴管向棉花團小心滴入適量水。而不應該直接往試管底部加濕棉花,否則試管在加熱過程中,會因含水過多易受熱不均炸裂。

在生本教學理念下,教師也要與時俱進,與新的教學觀念同步,做到敢於放手,精講精析,把時間留給學生。由於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又是組織者,教師就要改掉以前一味地講的做法。如果教師以“講”為中心,就會使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不利於學生的潛能和身心的發展。因此,教師要以探究—研討為主的多項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共同做實驗,鼓勵學生想説就説,呵護學生的奇思妙想,使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學生羣體間的信息交流,師生的信息反饋交流,及時普遍地聯繫起來,形成多層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體信息網絡。確保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是積極,活潑,主動的狀態,使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動,活潑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3、充分準備實驗。課前多考慮幾種情況,多做幾種方法,認真觀察現象,總結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

以上是我針對本節課進行的反思,通過這節公開課和所做的實驗,讓我感到教學中一線教師的教學經驗是多麼的重要。每一個小的細節,如果你不經意都會出現漏洞,實際上在我們很多實驗中都是如此。我們應領會新課改的指示精神,不要還是停留在“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單向“填鴨式”教學上。利用實驗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思辨是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形式。這樣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了學生學習思維,開發了智力,又顯示了本學科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從而達到“課堂有效教學”的效果。

第3篇

本節課的教學理念: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本節課在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和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基礎上,開始介紹具體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元素及其化合物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大千世界,要想了解這個大千世界,就要從構成常見物質的元素知識開始,而本節課是學生上高中以來第一次接觸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所以使學生形成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和技能對於今後的學習至關重要。而高一學生正處在16、17歲,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齡。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知識。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設計問題情境和層層實驗,使學生在自主實驗、積極思考和相互討論中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內容的安排上,首先,根據國中已有的知識,確定想從哪幾個方面研究金屬與氧氣的反應規律及想選擇哪些金屬進行研究,然後根據已有的知識預測已選的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可能情況,接着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過程來檢驗,最後對比總結出金屬與氧氣的反應規律。

1、體現了新課程科學探究的理念。通過探究活動,使學識的形成、聯繫、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對兩個問題(①你想從哪幾個方面來探究?②你想選擇哪些金屬來探究金屬與氧氣的反應規律?)的思考及據此的推測,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此時再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用實踐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悦。學生經歷對鋁與氧氣反應兩次失敗後才成功的科學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喜悦,並且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解釋,以增強學生學好化學、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充分體現了學生是主體的地位。把課上的時間還給學生,本節課學生做實驗、討論的時間達到25分鐘。

5、在設計和實施上特別突出了交流、實踐、反思和評價,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

6、摩登平台的使用。新課程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學生個人興趣,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摩登平台的使用,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延續,對於不需要課堂上必須解決的問題,以及學生對本節課的收穫和體會,可以課後繼續與老師交流和探討。

1、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以及高一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的影響,鋁與氧氣反應的科學探究還不夠開放,以後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還需要注意,儘可能的把更多的話語權還給學生

2、學生實驗前,對一些基本操作強調的不夠仔細,同時也説明學生的基本實驗能力還有待加強,這樣在平時的教學中需注意強化。

3、對課堂的調控和與學生的交流還有待加強,對學生回答完問題的肯定和鼓勵做的不好,語言還需要精練,不應過多的重複學生的話。

4、由於作課時間的限制,有些學生的思維火花沒有被深刻地挖掘出來,很是遺憾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見,還希望聽過課的老師不吝賜教!

第4篇

本節內容在全章以及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地位:本章開始學生初步、系統地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之後。在本章和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後,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後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着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瞭解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係,初步學會從實驗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本領。

2.過程與方法目標:體驗通過實驗發現化學問題,揭示物質性質的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要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我們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面面俱到的講清楚所有的金屬的所有的性質,要有所側重,其中鈉在不同條件下和氧氣的反應以及如何從實驗的角度揭示這些反應的過程是本節課堂的重點。但是由於學生以前沒有看到過鈉,更談不上鈉的化學反應了,燃燒後得到的過氧化鈉化學式特殊,學生比較難以接受,因此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同時也應該由點到面,能夠學會幾種金屬之間性質的比較具體情況,以及金屬的性質和金屬原子的結構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些都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所在。

以上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是本節成功與否的關鍵,通過什麼樣的教法和學法顯得異常重要。

1邊講邊實驗。這是化學教學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了建構理念。具體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師演示和學生演示相結合,比如用小刀切鈉,為什麼不能讓學生去做呢?讓學生去實驗,去體驗,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完全符合新課程的學生主體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師做學生看,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是在啟發不假,但常常啟而不發。當然教師要注意引導。

2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及時總結歸納。可以是老師提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討論。如可以在鈉、鋁和氧氣反應學習完了以後,及時總結這些物質和氧氣反應時表現出來的還原性,從反應的難易程度總結還原性的強弱,從整體上把握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學法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多做比較,如學生在學習鋁和氧氣反應的時候可以去比較,兩個實驗做法不同但是現象一樣,又如鈉在不同的條件下和氧氣反應,不比較難以深刻認識過氧化鈉和氧化鈉的區別。

那麼,這種教法和學法如何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呢?下面談談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堂。其實,書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導學生展開對金屬部分的學習,但是不具體。我將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去列舉在生活中瞭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鏽,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麼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二)複習舊知。國中已經接觸到一些金屬,這裏複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通性;複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並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後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係。

(三)由此及彼,提出問題。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麼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四)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探究鈉的相關性質。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後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思考,去認識鈉的化學性質活潑,並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與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五)比較着做實驗,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從鈉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層次,讓兩位學生比較着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與否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後的現象,後學生自發思考為什麼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體會到緻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並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課堂小結。由點到面,讓學生思考金屬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很多金屬可以和非金屬氧氣發生反應,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到這些反應中金屬都體現出還原性。這樣和前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呼應,並和本節課開始的時候金屬的物理性質的通性相呼應,增強課堂的完整性。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從反應的難易程度入手讓學生認識到不同金屬還原性的強弱區別。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廣大教師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讓廣大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但要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這種“漁”的過程。當然本節課還存在着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給予指正和批評。

第5篇

在這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我能夠很好地完成了複習與歸納、體驗生活與化學、活動與探究、知識規律與應用四大板塊的教學設計,抓住了金屬的兩大化學性質和金屬活動性強弱兩條主線,學生能夠從中獲得知識並加以應用。

1、我在設計金屬與酸反應的實驗上,進行了實驗改進:把表面皿隔成四塊,先倒入酸後按順序放入銅、鐵、鋅、鎂。通過改進後的實驗不但節省時間避免操作的重複,而且是在同一個容器裏發生反應,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比較,更利於實驗現象的觀察比較,更能説明問題。

2、聯繫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識的渴望,並能應用掌握的知識解釋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如:在講完金屬的化學性質一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現在新人結婚流行送黃金飾品,但市場上的黃金飾品中的假貨常常魚目混珠,目前社會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以銅、鋅合金(金黃色,俗稱黃銅,銅和鋅保持各自單質的化學性質)假冒黃金,進行詐騙活動。請你設計一個實驗證明某金黃色金屬塊是真金還是黃銅,要求寫出實驗方法,現象和結論。這道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學生個個都躍躍欲試,通過自己設計方案,討論與交流,在教師的點撥下得出了一些驗證方法。課後再讓學生拿來家裏的黃金飾品進行驗證是否是真金。那一刻,同學們積極參與,高潮迭起,真正體會到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體現了“生活中有化學”,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3、學生在實驗中,感受了分工與合作的實踐樂趣,提高實驗技能,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

教學中教師能夠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能夠暢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氛圍熱烈、和諧.如:“有一組的同學在做銅絲放火上加熱時看到的不是銅絲變黑而是變成綠色,就及時的提出,説明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態度逐漸形成”。

4、以提問的方式開始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懸念引發後面的教學內容,學生容易接受。

6、本節有很多實驗,學生學習有勁,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把現象與結論進行很好的引導,結論很容易得出,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的能力。

7、有關金屬活動順序表的學習運用諧音的方法,容易記憶,降低了學生的記憶難度。

1、 在引導學生方面做得不夠好,以後要從這方面去學習實踐

2、對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突發問題處理的不夠好。

3、在書寫化學方程式時沒有注意按照方程式的書寫步驟去完成,以後要注意改正。

4、由於思維能力關係等因素,造成了課堂節奏,不夠緊湊,引導和表達還不夠精準,造成懸念力度不強。如:學生對金屬發生變化時的現象、激烈程度進行比較和分析不夠明顯。

可能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沒有發現,俗話説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希望各位同行多多指點,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過來爭取做得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