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思考》教學反思9篇 "深入剖析:數學思考的教學探索"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3W

本文將對教育專家孫善武出版的《數學思考》一書進行教學反思,探討該教材對於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及課程改進的意義,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啟示與借鑑。

《數學思考》教學反思9篇

第1篇

生1:我是比沒投中的個數。李曉明和趙強都是3個沒投進,而陳鼕鼕只有2個沒進,所以陳鼕鼕投得最準!

師:行!看來這種方法很受你們歡迎!現在老師也來參加比賽,假設投了2個,投中了1個。張老師只有1個沒進,該是第一吧!

(停了片刻,“錯了!錯了!”學生不約而同地喊了起來。)

生4:不能比沒進的個數!雖説張老師只有1個沒進,但張老師投中的個數只佔總個數,比、、小,所以張老師不能算第一。

“我是比沒進的個數……”無疑,學生的想法是錯誤的,但對此的認識僅侷限於我與極少數的優生。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明白這一道理,悟出這一方法的錯誤?如果我只是簡單地判定這一想法的錯誤,學生的思維必定還是被這一假象迷惑,同樣走不出思維的困境。在此瞬間,我選擇了舉例——我也參加這次比賽。面對我的“兩投一中”,許多學生才終於恍然大悟,明白了比沒進的個數只是一種偶然或是巧合。就這樣,學生一片混沌的思維在瞬間得以清晰,在徘徊與猶豫中得以堅定。道理是悟出來的,簡單的告之,學生也許會知道,但缺乏必要地體驗與理解的成份,這樣的知道必定是膚淺的。

師:張老師好不容易得個第一,被你們這樣輕而易舉地否定了。但張老師還是很服氣的,因為你們説得在理。同學們,其實施俊傑的想法也是有道理的,只是缺少一個前提?

生5:我知道了。如果投的總個數是一樣的話,就可以直接比沒進的個數。

師:你的思維真敏捷!其他學生也明白嗎?(師留給學生“消化”的時間)

師:在總個數一樣的情況下,沒投中的個數越少,成績越好。那比投中的個數可以嗎?

師:同學們,根據這樣的一種思路,我們也可以知道誰投得準一些。我們應感謝誰?

師:是啊!雖説他的想法存在問題,但我們只要稍加改進,就成了一種好方法!因此,學習就要像施俊傑那樣積極思考,並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這樣即使觀點不成熟,也會給我們以啟發,拓寬了我們的解題思路。

“我是比沒進的個數”其實這一想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只是缺乏一個前提。如何“變廢為寶”?以釋放這一想法的內涵價值,並呵護學生敢於提問的勇氣與勤于思考的習慣。“同學們,其實施俊傑的想法也是有道理的,只是缺少一個前提?”在這一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很輕鬆的得出了:在投的總個數一樣多時,沒進的個數越少,投得越準!

學習難免會有錯誤,關鍵是教師能透過錯誤探尋出它內藴的價值,並藉此進行合理地處置與有效地引導,以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參與對“錯誤”再認識。“錯誤有時前進一步就是真理。”面對課堂生成的“錯誤”,我們要學會珍視它,讓它成為學生思維的平台與跳板,這樣錯誤就會成就課堂的精彩!

《數學思考》教學反思9篇

第2篇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探索分式方程概念、會解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明確分式方程與整式方程的區別和聯繫。教學難點是如何將分式方程轉化成整式方程。本節教材中的引例分式方程較複雜,學生直接探索它的解法有些困難。我是從簡單的整式方程引出分式方程後,再引導學生探究它的解法。這樣很輕鬆地找到新知識的切入點:用等式性質去分母,轉化為整式方程再求解。因此,學生學的效果也較好。教師在整個的分式方程教學反思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一定要讓教師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從個人的工作經驗中做出如下分析:

第一點、更我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 問題不輕易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由學生通過動手動腦來獲得,從而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我主要在做題方法上指導,思維方式上點撥。改變那種讓學生在自己後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從而成為愛動腦、善動腦的學習者。

第二點、做好積極指導、引導的工作 保證學生掌握正確知識,和清晰的解題思路。由於學生總結的語言有限,我就把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解分式方程的思路,步驟,如何檢驗等都用多媒體形式給學生展示出來。還有在解分式方程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都給學生做了強調。

第三點、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問題,做出及時交流溝通 及時檢查糾正,保證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在第一時間內更正。學生在做題過程中我就在教室巡視,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及時糾正。對於困難的學生也做個別輔導。

雖然在課堂上做了很多,但也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地方。第一,講例題時,先講一個產生增根的.較好,這樣便於説明分式方程有時無解的原因,也便於講清分式方程檢驗的必要性,也是解分式方程與整式方程最大的區別所在,從而再強調解分式方程必須檢驗,不能省略不寫這一步。第二,給學生的鼓勵不是很多。鼓勵可以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應尊重其差異性,儘可能分層教學,評價標準多樣化。多鼓勵,少批評;多肯定,少指責。用動態的、發展的、積極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讚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時,一句讚美的話,可以改變人的一生。一句肯定的話、一個讚許的點頭、一張表示優勝的卡片,都是很好的鼓勵,會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結果。

第3篇

數學思考主要是通過三道例題進一步鞏固,發展學生找規律的能力,分步枚舉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這裏的規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幾個點為端點,可以連多少條線段。這種以幾何形態顯現的問題,便於學生動手操作,通過畫圖,由簡到繁,發現規律。解決這類問題的策略是,由最簡單的情況入手,找出規律,以簡馭繁。這也是數學解決問題比較常用的方法之一。反思課堂教學,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的過程。從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來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着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

本節課我注重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開課時,出示一個點,問:可以連幾條線段?學生不假思索的説:一條。在片刻安靜之後,學生突然恍然大悟,立刻反應:不能連成線段,因為線段有兩個端點……接着在黑板上又點一個點,問,兩個點之間可以連幾條線段?(一條)。在學生及其興奮的時候,我不再一個一個添點,而是一下點了8個點,問:8個點之間可以連多少條線段?學生喊着8條、10條……然後是相互的爭論,互不相讓。在學生興奮的時候,我説:究竟是幾條呢?給你們一個建議:在紙上畫一畫、數一數。由於點比較多,想一下子數清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約1分鐘之後,我又説:點多了,想比較快的數出可以連多少條線段不容易,怎麼辦?有的學生根據以前的學習經驗,想到先研究點比較少的情況,找到規律後,再應用規律研究點比較多的情況。在這裏我給學生建議,利用表格的形式記錄是否更清楚呢?滲透了由難化易的數學思考方法。學生從2個點開始連線,逐步經歷連線過程,隨着點數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線段數和總線段數,初步感知點數、增加的線段數和總線段數之間的聯繫。讓學生經歷豐富的連線過程後,整體觀察和對比表格中的數據,從而進一步發現每次增加條數就是點數-1,接着讓學生在發現中提升規律,從而解決複雜的問題。學生不僅學到了點連線段的方法和知識,還體會到了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淺。

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應用所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更重要的是滲透數學思想,指導學生的研究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的方法,自主的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更多的數學問題,體會成功的喜悦,從而體會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學數學思想時,在引導學生研究了“以平面上幾個點為端點,可以連多少條線段”之後,出示了練習十八的第3題:多邊形的內角和。在研究的時候,為學生學生提供了畫有“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的表格,學生根據剛才研究的經驗,以小組為單位研究其中藴含的規律。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説説自己是怎樣的研究的,為什麼多邊形的內角和是(邊數-2)×1800。在學生髮現規律之後還要學生反過來思考這樣的規律所形成的原因。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學會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技能及創新精神。並且讓學生學以致用,靈活運用之前發現的連線問題的規律,解決新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遷移能力。整個過程都在逐步地讓學生去體會化難為易的數學思想,更深刻的理解如何將數學問題化繁為簡,運用數據學的不完全歸納法總結規律、驗證規律並運用規律去解決較複雜的數學問題。

數學的這種抽象性,使得有些孩子學習數學時,會有困難。在研究數學規律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操作的手段。可以是實物操作、可以是在紙上的寫寫畫畫,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在實際的觀察、分析、提煉的過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問題的本質,發現有價值的規律,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問題研究的方法。並且常年的實踐證明,孩子自己操作並從中有所得,學生從實踐操作中找到規律,同時也獲得發現規律後的快樂。所以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的特點及數學知識的基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圖中連線,將多邊形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來研究多邊形的內角和。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思維得到訓練。

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關注了這些問題。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由於學生的課堂生成是隨機的,在研究若干個點之間可以連多少條線段的過程中,注重了學生的規律的總結,但是忽略了存在這種規律的原因。比如:”每增加一個點,所增加的線段的條數就是點數-1”,終於等到學生髮現了規律,我就迫不及待的引導學生總結最終的規律,而沒有引導學生反思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使學生更清楚的理解規律,進而進一步應用規律靈活的解決後續遇到的各種數學問題。這個失誤也説明,在公開課中,教師還是沒有沉住氣,仍然有走教案的跡象,我還要繼續不斷的修煉自己,以使自己的駕馭課堂的感覺更遊刃有餘。

第4篇

算法多樣化是不是就等同於一題多解,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呢?這是值得所有的國小數學老師思考的一個問題。作為教師,我們不應忽視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水平,一味地強調算法多樣化。我們教師在實施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必須解決好兩個問題:

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是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體現。它是針對計算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從各自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出發,產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種教學策略,也是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其實質是尊重學生對計算方法的自主選擇。讓他們在計算中感受計算方法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為此,教學中教師不能為了算法的多樣化,而將算法形式化、教條化。

不少算法是在教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的不停追問、暗示下“逼”出來的。像有的學生為了“配合”教師,把實際計算中自己不用的算法“上報交差”;有的學生則為了“與眾不同”,人為地拼湊算法;有的算法實際上是與別人雷同的……可以説,這些算法並不反映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態,也沒有多大的實際價值。由此可見,教師如果片面地追求算法的數量,以為算法越多越好,而忽視算法的質量,忽視算法背後所代表的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很容易會把學生引入鑽牛角尖和亂用算法的誤區。這對學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發展水平不同,對相同的教學內容往往表現出個性化的認識和理解,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多樣性,因此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就會形成多種方法。在這些方法中,有些算法比較簡便,有些算法比較麻煩;有些算法思維水平較低,有些算法層次較高,這就會產生算法優化的問題。算法優化的過程應是學生不斷體驗和感悟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強制規定和主觀臆斷的過程,教師要讓學生自己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優算法。例如,解決“18+7”這樣的計算問題時,學生提出各種算法後,教師不要急於評價,也不要用一種算法去統一,更不能算法“自由化”,即想怎樣算就怎樣算。可以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算法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比較中瞭解各種算法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種或者幾種算法,以此正確地理解算法多樣化和算法優化的關係。

至於教材中編排的某些算法,如果在教學時沒有學生提出,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其一,若已經是學生不用的“低思維層次的算法”,教師可以不再出示,以免學生走回頭路。其二,若是算法經教師“千呼萬喚”仍不“出來”,説明算法離學生“最近發展區”很遠,大可不必呈現。其三,若是有利於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算法,教師可通過提示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索,也可通過向學生推薦等形式進行呈現。當然,我們也要注意避免把算法刻意“灌輸”給學生。

第5篇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好問題是有效地組織好課堂提問的前提。要使提問收到較好的效果,還必須講究提問的技巧。

一、掌握問的方法。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掌握問的方法有以下幾方面:

a:創設懸念。教師提問時,要使學生對問題產生“欲知後事如何”的好奇心,帶着一種心理上的期待去學習。例如,在講解《比例尺》時,可以先讓學生思考:拿一張地圖,量一量建德到杭州的圖上距離有多長?學生量出後,教師進一步追問,建德到杭州的距離是否就是你所量的這樣長呢?此刻,學生有一種“追下去”的懸念心理,從而跳動了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和慾望。

b:相機誘導。抓住時機,採取循循善誘、點撥啟迪的方法提出問題,使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獨立解決問題。特別是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出現停滯、阻塞時,教師要善於提出問題來誘導學生調整思路。使思維活動能順利開展。c:變換角度。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前提下,要從不同角度提問,做到深文淺問,淺問深究,引導學生多方面去思考問題,從中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課堂提問的效果直接與提問的時機有關。在一節課的不同階段,學生思維的緊張程度是不同的,教師要善於抓住時機採用不同方式提問。例如,在課的開始,學生的思維由平靜趨向活潑狀態,這是可採用激發式提問,多提一些回憶的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時,可採用探究式提問,有助於學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創造性。

對學生的答問進行評價,有利於促進師生交流,形成良好的雙響反饋,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後急切想知道對錯,其餘學生的心理狀態也一樣。因此,教師要及時準確地對答問進行評價。同時在評價中,鼓勵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第6篇

國小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在培養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個性鮮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國小數學教學擔負着重要的責任。而現實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確實有幾點是需要我們去深思的。

一、追求課堂的華麗性忽視了課堂的實在性。現在許多國小數學課堂動輒運用優美的課件製作來吸引學生的眼球,那風景如畫的圖片,那逼真的動畫,那動聽的音樂讓學生無不沉醉其中,是給我們的數學教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是反過來一想是不是隻有用課件才能解決這類問題?是不是課件能解決所有的數學課堂問題?是不是還有比課件更簡潔更實效的媒體呢?

二、追求課堂的結果性忽視了課堂的過程性。國小數學課堂所講授的是知識更是知識和能力的形成過程,但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體會知識的形成,而不是簡單的告訴或講述,知識只有在形成後才能凸顯其作用和價值。離開了知識形成過程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三、追求課堂的完美性忽視課堂的生成性。國小生在課堂上特別是在大型的公開課上不敢向教師提出真正有實質內涵的數學問題就在於他們的問題在講課之前就被教師分門別類的進行了“有效”的刪減,許多課堂就會呈現出教師的過人才會和學生精彩配合,着就讓課堂失去了其本為和特色。從而讓生成課堂遠離了我們。

四、追求課堂的外在性忽視課堂的思想性。課堂是需要實效的但更重要的是數學思想和數學能力的培養。練習能提高學生的許多能力,但過多的練習會讓學生失去了學習和研究數學的快樂,更不用説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

那麼,該如何去擺脱這些現象呢?筆者認為還是要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依照事物的變化來解決這類問題。

一、迴歸數學的本色課堂。國小數學課堂應是動態的有趣的和高效的,教師在講數學課時應首先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那麼他在講課時會根據講授內容、對象特點和時機來有效的選擇教法、教具。讓學生在最佳的教法和最合適教具和最好的時機上充分體會數學的魅力,從而保證數學課堂的高效性。

二、注重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數學知識的形成是動態的學生不僅要知其言,還要知其所以言。要將數學知識的動態形成過程利用最有效的手段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知理明言中學習和體驗數學。例如在講體積時教師通過面積引入,再來討論體積,讓學生明白體積是什麼?為什麼要用體積?和如何使用體積等等,這樣學生的知識就建構在動態的基礎上,這對於學生知識體系的完整建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形成數學課堂的“張力”。國小數學就多讓學生問幾個為什麼?教師也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讓學生自己學會去觀察、去思考、去推導、去計算、去驗證。這樣讓數學的“張力”引導學生去追求更高的數學境界。

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品質。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品質是對學生的一生髮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小階段教師可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數學”轉化”思想即把未知問題通過向已有知識的合理有效轉化來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思想,同時教師還可利用練習題來培養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造的數學思維品質。

在國小課堂上如果教師能注意好以上幾個問題依照數學的本身發展規律來構建生動、優質、高效的數學課堂,那我們的數學課堂將更加精彩!

第7篇

“左右”這節課是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中的一個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上下、前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能用“左右”來描述物體的位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本節課我遵循了一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以遊戲貫穿整個教學,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建構新知。

反思“左右”這節課,我覺得有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第一,在認識“左右”時,我從學生找自己身體中的左和右的遊戲進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學習的過程,這樣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悟,體會到了自己身體上的數學。同時,通過讓學生互説如何確定自己的左右,這樣學生獲的了大量感性材料,初步認識左、右的基本含義。接着又從學生自己及身邊的學生入手,讓學生用左右來描述自己的鄰居,感受左右,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反應能力。

第二,在教學左、右相對性時,我巧妙地設疑讓學生們判斷我舉的是不是右手,這樣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思考;接着我讓學生舉起右手與我進行比較,我適時提問:是不是你們舉錯手了?你有什麼辦法説服大家?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後通過我的轉身結論得到了驗證。通過總結,學生明白:面對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最後我通過讓學生握手和實踐活動走樓梯,幫助了學生進一步體驗左右的相對性,訓練了學生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本課的不足之處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傾聽的能力還有待提高,課上有些學生是隻顧急着發表自己的意見,還有的在用手比劃難以和大家交流。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我們今後還需有意培養其這方面的能力。

第8篇

摘要:中國50的歷史,在數學這方面可謂是成就頗多,積累頗深。中國人的數學計算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然而,這並不意味着我國的數學教育就此止步。而且自古的先賢也不斷的告訴我們反思對教學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將探究如何進行國小數學教學的反思教學。

梁啟超曾經説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由此可見,教育的重要性。那麼,何為教育?教育是指一種社會活動,目的在於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那麼,什麼又是數學教學呢?數學教學是指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進行探索和思考的能力。數學教育又應用於什麼地方呢?數學王子高斯曾説:“數學是科學的女王。”伽利略也説過:“只有用數學才能參透大自然這本神祕的書籍。”可見數學在科學和經濟的發展中所佔的地位是如此之高。除此之外,數學與哲學、自然科學、經濟管理學、文學、歷史學等門類學科都有着緊密的聯繫。由此可見,數學不僅僅只是一門學科,還是一種普遍應用的學科。而反思對數學教學是極其重要的。從理論上來説,數學反思教學就是數學教師以自己的社會活動為對象,積累經驗並進行反思,然後憑此為依據,對自己行為活動和社會活動進行判斷,判斷是否進行改變,以調好效率。從現實的意義來講,反思教學分為三大類:一是對實踐的反思,二是實踐中的反思,三是為實踐反思。

數學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數學思維的培養。簡單的説,學習數學的過程,學生要善於探索和思考。只有在不斷探索與不斷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才會不斷的汲取到新的知識,不斷的使思維受到鍛鍊。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主要應用到怎樣的能力呢?一是自學能力,二是知識攝取的能力,三是接受能力,四是獨立的思維能力。所以,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反思教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這四點。而我們為什麼要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反思教學呢?迄今為止,各個學校教師所進行的都是應試教育,而應試教育中施行的都是針對於各種考卷的固定思維。這樣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所以,反思教學的施行就是為了在最大程度上解放學生的思維,盡力地培養出其自學能力,知識攝取的能力,接受能力和獨立的思維能力。

我們知道的有三種反思教學。首先就是在進行社會活動的實踐之前進行深刻的反思,對其應該達到的效果進行預估。其次就是在進行社會活動的實踐中對出現的各種情況和達到的各種效果,過程中的各種細節進行不斷的反思。再者就是對前面的兩種反思進行彙總和總結。數學教學既然是為了最大可能的解放學生思維,培養其各種能力。那麼,反思教學的對象就應該是以此為目的的社會活動。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進行數學的反思教學呢?第一,我們應該有選擇的摒棄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雖然應試教育很大程度的禁錮了我們的思維,但是並非毫不可取。所以,我們應該摒棄的是應試教育中為應付考卷而固定的思維模式,然後進行創新與改革。比如在數學方面,就進行開拓式的思維教育。設計不同的問題,誘導學生進行思考,發散思維。第二,應試教學的根本在於教師。學生的能力各有不同,而儘可能的收集各方面的情報,瞭解學生的信息,對問題情景行成框架,以便進行社會實踐,這是老師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反思教學的根本。顯而易見的,數學的學習過程總是建立在對於知識的學習上。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舊知識學習之上,而新知識的領悟也建立在舊知識的瞭解之上。所以,學生的自學能力,知識的攝取能力和接受能力就格外重要。然而,各個學生的能力都有所不同,收集詳細的信息,瞭解各個學生的情況,並對自己的社會活動進行調整,就十分重要。簡而言之,反思教育就是“經驗+反思=全面進步”。所以,僅僅只是瞭解足夠的情報,及時對社會實踐活動做出調整並不足夠,還應進行三種反思。只有兩者相互結合,才可以在數學教學中較好的進行反思教學。數學是各學科的基礎,在生活的各方面廣泛應用。因此數學教學十分的重要。而國小是數學教學的初級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每一個學生的思維能力都有無限的可能。在這個階段,正確的教學方法可以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的成長,也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培養出很好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那麼,在這個階段,進行反思教學,正是為了每個學生着想。只有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反思教學,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改善,不斷再反思,不斷地再改善,才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初期階段獲得更好的成長,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培養出獨立的學習能力,自學能力,知識的攝取能力,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對數學產生興趣,積極的探索並獨立思考,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培養出數學思維。

[1]餘麗.反思性學習在教師專業發展中作用的研究[d]華南師範大學,20xx

[4][蘇]贊可夫著,杜殿坤譯.《和教師的談話》,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第9篇

數學思考的複習難度是很大的,涉及的範圍比較廣,主要內容是每冊的數學廣角的內容,國小課本12冊中,每冊都有數學廣角,並且每一個數學廣角的內容之間都沒有聯繫,基本是都是單獨的數學思考方法或數學思想。

所以,針對上面的情況,再加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身就是個難點,如果教學起來相對單獨較大,這個內容就應該一一的複習,尤其像雞兔同籠問題,可以用假設法也可以用方程法,這兩種方法重點複習一下。還有剛學習的抽屜原理,也是挺難理解的一個內容,再重點複習一下。還有找次品問題也是比較抽象的內容,一是回顧複習一下課本,二是記一下規律。還有烙餅問題也還是比較麻煩,當時講的時候就比較麻煩,所以再回顧一下記憶一下規律。還有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一端栽樹,兩端栽樹和兩端都不栽樹的情況,課數和間隔數的關係。

像搭配問題算是比較簡單的內容,比如三件上衣搭配兩條褲子一共有幾種穿法,這樣的問題所有學生基本都沒有問題。還有排列組合的題目學生只要細心一些也問題不大,一般是打電話問題,只是組合問題,不用考慮順序問題。但是幾個人排隊照相問題就要考慮順序問題了。

總之,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再及時的進行講解和糾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