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核的教案7篇 "教你如何利用廢棄棗核,創意滿滿的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1W

本文主要分享一份關於棗核的教案,該教案旨在幫助學生了解棗核的起源、結構、營養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引導學生走進棗核的世界,拓展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棗核的教案7篇

第1篇

1、熟悉內容,理清線索的基礎上,學習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學習作者巧設懸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導學生泛讀課文,理清線索。

瞭解思鄉之情在文中的具體體現。突破方法:選讀與精讀相結合。選讀課文時從大體處體會海外遊子濃郁的鄉情,精讀課文品味語言,從微觀的語言上品析課文中游子對祖國對故鄉的真情實感。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背誦一首古詩----《靜夜思》。(師生齊背)誰能給大家講一講這首詩的意思?

(師放《靜夜思》畫面投影,學生髮言後師強調明確)這首詩表達的是思念家鄉的感情,從字裏行間,我們可以看到,在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詩人難抑思鄉之情,仰天望月,對闐月亮傾訴自己思念家鄉的感情,現在,老師請同學們想像一下,如果一個人遠離家鄉很久,經過時間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還會有這種思鄉之情嗎?---這,就是蕭乾先生在《棗核》裏所要告訴我們的。

(出示文字投影,指導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認識作者)

蕭乾,1910年生,現代作家,翻譯家、記者,1939年赴美講學,開始了七年的歐美生活,他先後寫出了《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倫敦一週間》、《美國之行》等優秀特寫,他的《美國之行》是40年代對美國的真實記錄。它猶如大西洋彼岸吹來的一縷春風,送來了一束有關美國現代化社會生活和海外華人心態的信息,贏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放課文錄音,出示投影,請學生邊聽邊注意下列字詞)

①蹊蹺 ②嫣紅 ③山坳 ④瑪瑙 ⑤衚衕 ⑥依戀 ⑦勻稱 ⑧國籍

2、課文的題目是《棗核》,請同學們看看課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找出相關語句。

3、用簡潔的短語,對每件事進行濃縮、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每四個同學一組討論,然後請代表發言,學生可以各抒己見,不強求一致)

明確:作者開篇先寫朋友要棗核,接着寫朋友託棗核,如獲至寶,最後在參觀後花園時談棗核。

4、友人不遠萬里,再三託付“我”帶去幾顆普通的棗核,並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瑪瑙還貴重,這是為什麼?(學生回答,老師點撥)

明確:這位友人想在自己園中種下一棵棗樹――因為他思念家鄉。

5、文中寫友人“事業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總像缺點什麼”,這是為什麼?哪些語句能表明這一點?

明確:他“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總布衚衕院裏那棵棗樹”,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點什麼,因為“都如意”也難補他遠離故士的缺憾,這裏不是他心靈的歸宿。

明確:栽垂柳,養睡蓮,堆疊“北海”,追憶當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試種家鄉的棗樹。

明確: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士的。

這篇文章體現了友人思鄉的深沉情感,但卻未出現“思”、“戀”一類的`詞語,請你們速讀課文,找出表現友人思鄉之苦的情感的詞語,體會妙處所在。(學生指出各自喜歡的語句,老師擇其要,與學生一起探討、品味,如再三、殷切、劈頭、挑選……)

語言看似樸實,透過這些字詞卻能體現出友人思鄉的情感。

1、老師設疑:這篇文章表現的是海外友人的思鄉之情,為什麼卻以“棗核”命題?

(分小組討論,結合各小組發言內容,教師進行總結、明確)

從表情達意上説,“棗核”是文中那位美籍華人思鄉感情的寄託

2、設疑激趣:由以上討論可以看出,本文作者構思非常精巧,用棗核把相距萬里的人連在一起。那麼,本文波瀾起伏,引人入勝的原因還有什麼呢?

1、本文開始寫朋友要棗核,為什麼不馬上寫出原因?

3、為什麼要寫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見,寫朋友“家庭事業都如意”後才寫出要棗核的原因?

明確:作者圍繞棗核多處設置懸念,緊緊扣住讀者心絃,引人入勝,使全文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古往今來,我們人類有着許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鄉愛國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這個方面,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寶庫給我們保留了眾多的優美詩篇,現在請同學們聯想一下:在我們課內外還讀到過哪些表現思鄉愛國這一主題的作品?

(學生列舉,並對其中的精彩名段賞析、口味,如學生列舉不熱烈,教師可把自己準備好的錄音片斷放給學生聽,引導學生進行欣賞)

棗核的教案7篇

第2篇

一、導入新課: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炎黃子孫歷來有着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而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又往往集中在表現為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李白的《靜夜思》是直白而又最樸素的抒懷。“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這首《我的中國心》更是牽動着千千萬萬的海外遊子的心。這一節我們要學的《棗核》一文,抒寫的就是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風燭殘年的老人的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

明確:課文寫的是一位遠在大洋彼岸的風燭殘年的老人,越到晚年思鄉越切,以試種棗樹來寄託自己思鄉這情的故事。全文洋溢着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

1. 愛國,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事,小事情也能反映出愛國之情。課文就是用幾顆小小的棗核來寄託濃濃的思鄉愛國深情,請同學們將與“棗核”有關的句子劃出來。

2. 請同學們再把有關“棗核”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將全文結構用簡短的文字表述出來。

棗核穿全文的線索。xx結構是:要棗核——見棗核——談棗核——點主題

3. 小小的不起眼的'幾顆棗核卻能把一個海外赤子的拳拳的思鄉愛國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者利用它來組織xx,也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寫得迭宕起伏,這都歸功於xx精巧的構思,這就是層層設置懸念,引人入勝。作者由朋友索要棗核起筆,開筆就設下懸念:用途蹊蹺。朋友得到棗核如獲至寶,用途仍祕而不宣,還“故弄玄虛”,使懸念更吸引讀者。直到踏訪後花園,在談話中才説明索要棗核的原因,解開懸念。用棗核設置懸念,使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寫得有張有弛,始終緊緊吸引着讀者。

海外老人的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讓同是炎黃子孫的我們熱情澎湃,作者巧設懸念的手法讓我們受益匪淺。

第3篇

1.理解海外遊子深切的思鄉之情,認識這種感情是人類的一種崇高情感,《棗核》教案2。2.藉助於上下文推斷詞語的意義。

教師:上一學期我們一起學習了《歌詞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國心》,大家還記得嗎?這首歌很多同學應該都會唱的,會唱的同學一起來試試啊(全班齊唱)

明確:(學生回答後強調)這首詩表達的是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感情。如果一個人離開家鄉很久,又很遠,時間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會磨滅他的這種思鄉之情嗎?——這,就是蕭乾先生在《棗核》裏所要告訴我們的。(板書:課題,作者)

1.教師:課文的題目是《棗核》,請同學們看看課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 [學生再默讀課文後回答]

明確:課文中有三處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這三處分別是:第一段,帶棗核;第三段、託(棗核)在掌心;第七段,種棗樹。[板書:帶棗核、託在掌心、種棗樹] 由此可見,“棗核”是這篇文章的線索

圍繞棗核,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索棗核、得棗核、話棗核、議棗核)

四、分析思鄉的心理活動,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棗核》教案2》。

1.教師:這位友人不遠萬里,再三託付“我”帶去幾顆普通的棗核,他想做什麼呢?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明確:(學生回答,教師點撥)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園中種下一顆棗樹——因為他思念家鄉。

2.教師:那麼我們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位老人思念故鄉呢?(齊讀第七自然段後找關鍵字詞、句)

明確:第七自然段中“年紀越大、思鄉越切”、“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衚衕棗樹”等詞語就集中表達了這種思鄉之情。[板書:年紀越大,思鄉越切、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棗樹]

3.教師:除了這些詞、句外,課文前幾段中還有沒有表達這種思鄉之情的詞語?

4.教師小結:通過老人這番樸實的話語,通過作者這些樸實的描寫,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樸實的話語,濃濃的鄉情。[板書:抒發殷殷思鄉之情]

1.教師:我想了解一下,我們在座的同學,有哪些或者因為探親、旅遊等原因而離開過家的?

(調動學生去體驗老人的感情)離開家後,時間稍長一點,會有什麼感受?你會用什麼方式表達這種感受:(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2.教師:我們看看這位老人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他做了些什麼?他還急切地想做什麼?

3.教師:(學生回答後歸納)這位老人親手栽了垂楊柳、種了睡蓮、堆疊了假山,還想再種下棗樹。[板書:栽楊柳、種睡蓮、堆假山、種棗樹]

4.教師:我不知細心的同學有沒有發現老人把垂柳栽在什麼地方?睡蓮池修在什麼位置?北海是怎樣堆疊起來的?

5.教師小結:老人的花園裏既有垂柳、睡蓮,還有北海,還即將種下棗樹,老人何以這樣不辭辛苦,不嫌麻煩?而且老人已到了風燭殘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棗樹長大?有種棗樹的必要嗎?

明確:老人是把思鄉的感情寄託在這些事物上,寄託在這幾顆看來普通平常的棗核上,真是滿園景色,滿園鄉情——這就是老人表達思鄉之情的獨特的方式。[板書:寄託切切思鄉之意]

第4篇

2、學習樸實的語言飽含深情,瞭解巧設懸念、以小見大等寫法的綜合運用

2、學習使用圈點批註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內心世界,品味簡潔質樸卻飽含深情的語??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遊子的思鄉情結,熱愛祖國、熱愛家鄉

1、較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題內涵,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構想: “讀”為手段,“品”為重心,“情”為基調,“悟”為目的

兒歌:一個棗核大不大?一間屋子盛不下。一個棗核小不小?一間屋子盛不了。

記敍了美籍華人索要生棗核以寄託思鄉之情的故事,反映了同窗美籍華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師生合作朗讀課文,(師讀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讀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讀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讀第3至6段中“美籍華人”的話,女生4讀第7至9段中“美籍華人”的話)

讀後小組合作:請用橫線畫出文中含有“棗核”或“棗樹”的句子,説説作者是怎樣圍繞“棗核”展開故事情節的。

3、同學們,面對梳理出來的情節,在本文構思上,你會有怎樣的發現?(一線串珠)

4、“美籍華人”只索要棗核卻不説用途本已“蹊蹺”,要了棗核不回答我的詢問更顯“故弄玄虛”。

“人情重懷土,飛鳥思故鄉”,小小棗核,飽含真情同學們説,這一粒棗核小不小?

1、這枚小小的棗核確實“不小”,因為她寄託着美籍華人濃濃的思鄉之情,真摯的愛國之心。

那麼此情、此心具體體現在哪些字詞上呢?請自由美讀課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詞下加小圓點、好句下畫波浪線,然後選擇你個人最受觸動的一處進行簡要旁批。(學生放聲自由美讀,圈點批註教師巡視進行個人點撥學生舉手發言)

b、“劈頭就問(第3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第七節)依依楊柳、柄柄睡蓮,哪一樣不是故鄉之景、不藴思鄉之情呢?——敍事言情

c、(第七節,生齊讀)這四個“想”説來是京腔京韻,品來是催人淚下。——獨白抒情

d、“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像是缺點什麼”這句話看似很矛盾,應該怎樣理解?

第5、6段用不少的筆墨寫“美籍華人”居所環境的幽美和家庭的'美滿,是不是有點跑題?——對比顯情

1、在弄懂了“棗核”的奧祕之後,“我”對於“舊時同窗”索種棗核的行為給予了怎樣的評價?

(男女生分組賽讀第11段,要讀的深沉而熱烈,讀出由衷讚歎之感,女生先讀 )

貝聿銘——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説過:“我的根在中國。” (海外遊子,思鄉情濃 )

2、蕭乾是作家,在飽受中國“文化變動”折磨剛剛被平息的1979年,他應美國愛荷華大學之邀,開始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旅,在美國的日子裏,他心繫祖國、不計個人恩怨,透過美國的燈紅酒綠,以資深記者獨特的視角,去捕捉美國社會值得我們借鑑的經驗,去記錄旅美華人永不褪色的民族感情,這就是蕭乾創作《美國點滴》的經歷。知其人、讀其文,我們不能不説因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可敬可歎的愛國者,所以他能借“棗核”來發掘海外遊子的思鄉情濃,篇末的話不僅是對海外遊子的褒揚,更是對所有愛國心的讚美。 (華夏兒女,愛國情深)

閲讀一篇敍事類散文的一般步驟:知背景、理內容、悟主題、品寫法

學習了本文,我相信這位美籍華人的思鄉愛國之情一定會久久地縈繞於同學們的心中,下面我們就在《我的中國心》這一飽含深情的歌聲中結束我們這節課的學習之旅吧!

第5篇

棗核教案學生分析:執教的班級是八年級(3)班的學生,班級的學生平時上課,思維比較活躍,注意力也容易受外界影響,棗核 教案。《棗核》這篇文章內容較淺顯,作者抒發的情感,班級的學生讀完課文後,基本上能夠把握。因而,在江春玲老師的指導下,思量再三,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體會情感,學習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這一目標,對於學習程度不太好的學生而言,通過文中關鍵字詞的把握與理解,也能夠讓他們學有所得。而對學習程度較高的同學,也不併是輕而易舉地就能夠掌握借物抒情這一寫作方法,讓他們通過換位思考,設置情境,深有感觸地真正理解這一寫作方法,從而達到掌握的目的。

教材分析:這篇課文是第二單元“祖國在我心中”中的一篇。本單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的愛國、思鄉之情。而《棗核》這篇文章表現的則是海外華人的思鄉情結。引導學生感受人物思鄉戀土的情感,理解並掌握本文的寫作方法,應是本堂課解決的重點。教學方法:通過配樂朗誦余光中的《鄉愁》,創設情境,使學生沉浸到思鄉的傷感、滄桑的氛圍中。便於理解本文的主題。

2.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以小見大)教學重點:以棗核為載體,體現思鄉情感教學難點: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

一.導入:同學們,現在我們來聽一首詩,聽後請同學們回答,這是誰寫的什麼詩?(余光中,)這首詩和我們即將學習的蕭乾先生的課文《棗核》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就讓我們走近棗核,看看它們究竟有什麼相似之處?(板書:棗核 蕭乾)

二.整體感知課文學生朗讀課文。(吳曉東)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什麼內容?你讀出了什麼內容?明確:訪美前夜,昔日同窗託我帶棗核給她,當她見到棗核後,向我訴説了她的思鄉之苦。海外華人對家鄉的思念、依戀之情對棗核的喜愛之情等等

1.你從哪裏看出了海外華人對家鄉的思念、依戀之情的?①舊時同窗再三託付我帶棗核。(再三什麼意思:一而再,再而三,反覆地)為什麼要再三託付?怕我忘了帶棗核這回事,可以看出同窗的什麼心情?對棗核的重視。②到了美國,同窗殷切地問我有沒有帶棗核?(“殷切”什麼意思?深厚而迫切。對棗核的期待之強烈)小結:對同窗的託和問,作者很好奇,你們好奇嗎?想知道答案嗎?那麼棗核在這裏起到了一個什麼作用?設置懸念(板書)③當我拿出棗核,同窗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託:動作。用手掌承着東西。換成“放”,你覺得表達效果一樣嗎?託,鄭重。放,有隨意放置的意思。用“託”,可看出同窗對棗核的珍重,珍視。又用一個比喻句,寫出了棗核在同窗的心中,價值遠遠超過了珍珠瑪瑙。小結:此時,作者解開疑惑了嗎?沒有。我們只讀到這裏的話,心中可能也百思不得其解吧。現在,不但沒有解開疑惑,心中的不解反而加深了,這樣描寫棗核,有什麼作用呢?前面是設置懸念,這裏是:加深懸念。(板書:加深懸念)④近來,老是想總布衚衕院裏那棵棗樹。所以,才託你帶幾顆種子,試種一下。現在,大家知道同窗為什麼非要帶棗核了吧?解開懸念。(板書:解開懸念)現在請思考並討論:同窗為什麼老是想總布衚衕院裏那顆棗樹呢?“老”,總是,經常。如,陳志棟的作業老不按時上交。棗樹應該很普遍,想了,就開車去看一看。總布衚衕裏那顆棗樹對同窗來説,有什麼意義?明確:1)可能記載着她快樂的童年生活:她在這顆棗樹下,和小夥伴們唱過歌,跳過舞。玩過遊戲等等。2)是她美好少女時代生活的見證。她在這裏,度過了她最美的青春年華,在棗樹下,哭過,笑過。傷心過,開懷過等等。3)是她在故鄉美好生活的見證,這顆老棗樹給了她太多的快樂和回憶。當你有一天離開上海獨自到了別的地方生活的時候,你會想上海的什麼東西呢?學生自由發言,更深地體會棗核對同窗的特殊意義,教案《棗核 教案》。

2.佈置後花園。有關後花園的描寫。①回到家,劈頭問我,花園有否有家鄉的味道?②心上總感覺缺點什麼。思考:明確:缺少的是身在異鄉所領略不到的那種鄉情,同學相聚的快樂,缺少的是在故土的親切感,厚實感……③認為年紀越大,思鄉越切。(切什麼意思?急切,迫切)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④營造“北海”:小涼亭、紅廟、白塔、睡蓮、垂柳。“開車到幾十公里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抒發了對故土的熱愛,思鄉情感。⑤追憶當年北海泛舟時光

3.不管是後花園同窗精心佈置的一切,還是她再三託付我帶來的棗核,都寄託着同窗對故土、對家鄉的依戀和思念。文中,有沒有直接表現這種情感的語句?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11節.全班齊讀。強調“沒有一個”和“我們”。讀出情感。這是由棗核而生髮的議論,我們可稱之為“議棗核”。深化主題。四.小結: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講完了。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本文為什麼要以“棗核”命題呢?

1.既然是表現思鄉之情的,那家鄉里的一切都可以做題目啊。如小涼亭、紅廟、白塔、睡蓮、垂柳、廠甸、隆福寺等等,都可以啊。為什麼單單用了棗核呢?明確:①從結構上看:它是本文的敍事線索②從內容上看:它是本文的情感載體家鄉的那棵棗樹留給她太多太多的回憶,院裏的那顆棗樹對她具有特殊的意義,是她童年、少女時代美好時光的見證。正如剛才大家所説的,當我們有一天離開上海的時候,我們也會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回憶,有一個承載着我們情感的東西,看到它,就會想起上海的點點滴滴。

2.作者用小小的棗核來表現海外華人戀鄉、思鄉這一情感,在寫作方法上叫“借物抒情”。小事件表現大主題,希望同學們以後在寫作的時候,也能學着運用這一方法,為我們的作文增光添彩。作業:拿出我們發下去的余光中的《鄉愁》,看看兩者主要有何異同點:(可留作業)同:內容:主題相同。思鄉。方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主題: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棗核異:《鄉愁》用四個事物(意象)表現主題《棗核》主要用一個事物表現主題。

由mp3播放余光中先生的表現思鄉主題的經典詩歌《鄉愁》導入課文的學習,創設情境,使學生沉浸到思鄉的傷感、滄桑的氛圍中,便於學生理解本文的主題。

2.課堂上學生髮言積極、踴躍,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教師教態親切自然。

3.能夠抓住本文的關鍵詞句,品味情感,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

4.不足之處,在課文的'把握上,思路不太清晰。教學環節的兩個重點的設置不合理,過渡銜接不順暢,對同一問題前後表述不統一,誤導了學生思維的方向。

二) 自我反思:課堂提問與教師導向對於本堂課,備課時,我是做了充分的準備的,而且備得是詳案。但上下來,自己也覺得存在着很多問題,我把它歸結為三點:首先,平時課堂訓練問題要明確,起到路標作用。課前,我讓學生在課下做了充分地預習。一個學生站起來朗讀了一遍課文,提出了第一個思考題: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你讀出了什麼?於是便有學生站起來,把課文很詳盡地複述了一遍,我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只是想要他們簡略地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即可。這説明,學生在複述課文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取捨,只能抓到籃子裏都是菜。如果在平時課堂訓練中,我強調複述課文要注意的幾個要素,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如果,我換成另一種提問方式,可能效果要好得多。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寫了什麼內容。在這樣的語言提示下,學生可能會意識到,這個答案是要自己概括的,而不是機械地複述課文。這就給了學生一個明確的導向。給了他們思維上的一個路標。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前後要一致,方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本課進行到最後的時候,要進行本文的總結了。我提了最後一個大的問題,本文有沒有直接抒發這種思鄉戀鄉情感的句子?本來就樣就足夠了,指向也很明確,可是,當看到學生沒有及時的反應,我又加了一句:在文中究竟有沒有具體的表現?學生得到了我的暗示後,馬上找到了文中的一句:年紀越大,思鄉越切。但這不是我想的答案。我想讓學生回答最後一節,議論部分。它是本文的靈魂,揭示了文章的主題。還好,有同學最後救火,答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我也趁勢進行了全文的總結。今後教學時應當引以為戒。再次,教師在課堂上的導向很重要。原來我自己預設了一個教學過程,師傅江春玲説,如果把前後的順序顛倒一下,會更好。我也確實這樣做了。但在上課的時候,因為有學生先提到了後面的內容,我也就順手推舟,把後面的內容提到了前面來上,這樣一來,把本屬於課文的高潮部分提前了。當時設置的問題是:同窗的經濟條件在文中看來,非常地優越,想看棗樹,隨時可以開車去看,但她為什麼偏偏老是想總布衚衕裏那顆棗樹呢?這個問題,對學生的思維是個挑戰,因為這句話,在文中並不起眼,很多學生並沒有把它當作重點來預習。

由於這個問題導向很明確,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就沉浸到文本中去了。過了三、四分鐘,便有學生開始舉手回答,而且,回答得都很好,表達也很流暢。但再回到同窗後花院有關思鄉部分的描寫語句時,過渡時就不太順暢了。而且,課堂上的高潮部分也被沖淡了。以上僅是個人見解,還望同行給予指正。

第6篇

我想了解一下,我們在座的同學,有哪些因為探親、旅遊等原因而離開過家的?離開家後,時間稍長一點,會有什麼感受?你會用什麼方式表達這種感受?

現在,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離開家鄉很久,又很遠,時間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還會有這種思鄉之情嗎?

——這,就是蕭乾先生在《棗核》裏所要告訴我們的。讓我們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棗核》。我們看看這位老人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他做了些什麼?老人何以這樣不辭辛苦,不嫌麻煩?

(一)本文按照記敍文的文體去學習,首先我們將六要素找到,其次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全篇的主要內容。

1. 記敍文的六要素是 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二)思考:邊讀邊思考,全文貫穿的一條線索是什麼?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本文結構精巧,首先表現在用“棗核”設置懸念。作者由索要棗核起筆,開篇設置懸念:用途蹊蹺。朋友得到棗核如獲至寶,用途卻祕而不宣,還故弄玄虛,使懸念更吸引人關注,直到踏訪後花園談話中才説明要棗核的原因,解開懸念。結構精巧還表現在用“棗核”作貫穿全文的線索。棗核,把相距萬里的人連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鄉連在一起。幾枚生棗核在異國的土地上,“總布衚衕”那座小院將同“北海”一道出現在朋友眼前,給遊子的心添一點慰藉。讀到後來,誰都能看出,在美籍華人的心目中,這幾枚棗核的“分量”簡直等於故鄉故土,棗核是一條敍事的線索,更是一條凝聚着鄉情的感情線索。

結構小結:綜上所述,結構上課文中有如下清晰的線索。

(三)思考:理清全文的結構後,我們來考慮兩個問題:

1. 文章如何將四部分串聯起來的,或者説如何將“棗核”這一個詞語變成了線索?

請同學們再利用2分鐘的時間默讀一下課文,找出帶有“棗核”二字的句子。

c. “……我問起棗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裏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説……”

同學們想一想,全文只要這四句話是不是就可以説清事件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如何使得文章中心更突出呢?這就需要從每一個事件上去豐富去串聯。

2. 情感如此深刻,思想如此強烈,作者使用什麼樣的語言將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

明確: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強文章的懸念感,為下文表現人物的感情服務。

提問:“他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一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明了什麼?

明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表明了美籍華人珍惜的態度,得棗核如獲至寶的激動心情。

明確:意思是深厚而激動,表明了美籍華人急於得到棗核的心情,增強懸念感,為下文表現人物的感情作鋪墊。

提問:美籍華人與分別快半個世紀的朋友見了面,第一句話説的是什麼?這一句話表明了什麼?

明確:第一句話是“帶來了嗎?”表明了美籍華人急於得到棗核的心情。

明確:寫沿途風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懸念,二是為下文作暗示。

⑵“一座兩層小樓”,“車庫的門就像認識主人似的自動掀啟”,孩子們“都成家立業了”,“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以上這些話語表明了什麼?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些話語表明美籍華人朋友事業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體現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明確:美籍華人的'思鄉之情具體通過栽種楊柳、養睡蓮、堆疊北海,追憶當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試種家鄉的棗樹來體現的。

⑷“這裏一過聖誕,我就想舊曆年”中的“一……就……”有什麼表達效果?

明確:“一……就……”這個詞語起強調的作用,“一”過聖誕,“就”自然而然想舊曆年,把遊子之情表達得自然深沉。

⑸列出文中美籍華人傾訴心裏活動和藉助談話寫人物行動的句子,説説這些句子在語言方面有何特點?體現了人物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美籍華人直接傾訴內心活動的句子有:“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像缺點什麼”,“我現在可充分體會出遊子的心境了”,“我想廠甸,想隆福寺,這裏一過聖誕,我就想舊曆年。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衚衕院裏那棵棗樹。”這些句子語言的特點是樸實,“心上總像缺點什麼”是對遊子心境最樸實的描述,身在異國,心永遠繫着故鄉,“都如意”也無法代替故鄉的温暖,無法彌補心上的缺憾,一連串的想,把故鄉的形象再現得多麼真切!這位美籍華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説對故鄉的思念,句句是思鄉之苦。

明確:本文記敍了作者在訪友中揭開友人珍愛生棗核的疑團的過程,反映了同窗美籍華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明確:巧設懸念。開篇索要棗核就設下懸念:用途蹊蹺。朋友得到棗核後如獲至寶,用途仍祕而不宣,使懸念更吸引讀者。直到踏訪後花園,在談話中才説明索要棗核的原因:為解鄉愁。全篇用棗核設置懸念,使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寫得有張有弛、搖曳多姿,始終緊緊吸引着讀者。

明確:情聚線索。棗核既是一條敍事線索,又是一條感情線索。

嫣紅( ) 山坳( ) 小徑( ) 勻稱( ) 蕭乾( )( )

殷切( ) 蹊蹺( )( ) 瑪瑙( )( ) 籬笆( )( )

2. 試比較下列的哪一項內容,把思鄉的痴情表現的最為深沉和強烈?( )

d. 時常在月夜同老伴兒並肩坐在長凳上,追憶當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b. 説明“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c. 通過棗核的故事,反映了海外遊子並不滿足於優裕的生活,而更想念的是偉大的祖國。

(1)本文的作者是蕭乾,線索是美籍華人的思鄉之情。( ) ,

(2)文章最後一段:“改了國籍.……”點明瞭文章的中心思想。( )

(3)“故弄玄虛”的意思是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虛”是迷惑人的意思。

(1)她劈頭就問我:“覺不覺得這花園有點家鄉味道?”這裏“劈頭就問”表達了美籍華人的什麼心情?

(1)在下面詞語的前面和後面各填一個能恰當組合的詞。

(1)表達了美籍華人急於向友人傾訴思鄉之情的急切心情。

(2)“一……就”表強調,強調了美籍華人思鄉的強烈心情。

第7篇

3、學習本文圍繞棗核設置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4、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重點:理解本文樸實的敍述、精巧的結構;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難點:理解作者通過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的寫作手法。

同學們看老師手裏是幾顆生棗核。小小的棗核很不起眼,但在一位久居異鄉的美籍華人眼中,來自故鄉的棗核卻無比珍貴。這是為什麼呢?這幾顆普普通通的生棗核承載着一份什麼樣的情感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讓我們一起走進著名作家、翻譯家蕭乾的散文《棗核》去尋找答案吧!

1、朗讀課文(生齊讀同窗的`話,其餘師讀,配樂)。

(2)思考: 文章寫了什麼故事?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麼?你對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詞語積累:蹊蹺、嫣紅、風燭殘年、殷切、鑲嵌、不約而同、山坳、瑪瑙、故弄玄虛

(師設計五項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理解主題,同時指導閲讀方法。)

(1)舊時同窗聽説我要訪美,什麼也不要,只託我帶幾顆棗核,那她要棗核幹什麼呢?你從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據?

(2)課文中多處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可見“棗核”是這篇文章的—————————————。(線索)

請生圍繞棗核這一線索來概括全文的結構:( )棗核-( )棗核—( )棗核—( )棗核。思考線索的作用。

(師點明線索的作用;引導學生明白:讀書時把握住文章的線索,用助於閲讀理解。)

(3)這位華裔老人為什麼要種棗樹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卻是讓老同學千里迢迢從中國帶來棗核試種?再者已到了風燭殘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棗樹長大?有種棗樹的必要嗎?她到底為什麼要種棗樹呢?

明確:因為她想用幾顆來自故鄉的棗核種出棗樹來寄託思鄉之情。

(4)想一想文中哪一句應該是揭示主題句?作者想借棗核表達怎樣的意思呢?(明確後齊讀)

(5)請用這樣的句子來概括:這篇文章記敍了—————————————,表達了————————————————。

(6)這不僅是幾顆深情的棗核,也是構思別緻的棗核。想一想,將文章結構改為“話棗核、索棗核、得棗核、議棗核”好不好?為什麼?

明確:全篇用棗核設置懸念,使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寫得有張有弛、搖曳多姿,始終緊緊吸引着讀者,使結構更精巧。

索棗核、得棗核、話棗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過自己所見所聞、同窗所語渲染了海外遊子濃濃的思鄉情。除了想試種棗樹,你還從文中哪些語句裏讀出了那位老人的思鄉情呢?你認為句中哪些詞語很關鍵,用得好呢?

1.教師示範:第十段中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學生勾畫、批註)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

2.教師:這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

祖國、家鄉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這思念之情是高級住宅、稱心如意的家庭和事業所無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遠萬里從祖國帶幾顆棗核,他要種下這故鄉的種子,寄託他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戀之情。

以小見大、以物傳情。棗核——一顆看似尋常不被人留意的種子;送棗核——一件極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蕭乾筆下,卻寫得那樣情意濃濃,含義深刻。小小的棗核寄託了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國籍,不等於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象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作者獨具慧眼,從小處着筆、從大處着眼,寓情於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了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