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通用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2W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歷史學的經典書籍,大家在品讀中一定都收穫了不少知識,那麼都有寫一篇讀後感了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與神對話》讀後感500字左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閲。

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通用5篇

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

看到作者如回放一般點出一個個人物,一樁樁事件,一幅幅眾生相,才驚覺原來已經看到結尾了。《萬曆十五年》閲讀結束,但是意猶未盡。將李贄安排在最後,可以想見黃仁宇先生決定將大部分力氣直接進行僵化凝固的思想體系的批判同時,也藉助於現今哲學成就來評價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很可惜,作者最殫精竭慮的部分是我最難理解的地方。但是,將看不懂的地方放在那,也許時隔些年,我會有更深的理解。

李贄這一章,我看到了黃仁宇先生最激烈的感情流露,所以我想這也是我閲讀過程中碰撞最劇烈的地方。我們古代的哲學,至少是萬曆及以前的和漢朝罷黜百家之間,都無法跳脱儒家正統思想,但是跳脱不了卻也難加以改進,使之能促進社會向前發展。從什麼時候儒家思想對於時代已無指導作用,作者沒有解答,統治集團求平衡倒是和儒家愈漸迂腐是互為因果的。非常喜歡結尾的一段,真個是掩卷歎息,靜坐感慨。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裏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展望一下明天,開啟新的一本。

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2

本書是由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著,作者以其“大歷史”觀的視角從明朝萬曆年間的人物入手,從而提出了明朝最終走向衰弱的原因是依靠道德而非法治,因而不能在數目上管理國家的觀點。

數目上管理國家意味着用更精細和更有組織的方法去管理。明朝的基礎是廣大的無法接受教育的農村階層,可以説治理起來相當困難。因此道德可以通行於天下而取代周密的法制及先進的技術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明朝洪武皇帝用服役的方法限制大地主的產生從而欲使整個社會出現平衡而不是發達的局面。從思想觀念看,如果使尊重個性自由發展的觀念變成“正統”思想那麼“穩定”的秩序就會被打破。而無限依賴“德治”就會產生龐大的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又會反過來增強對道德的依賴而忽略了各項制度的建設,從而導致政府的無能和軍事組織上的落後。

本書立意很高,但我國的漢唐盛世不也是“以德治國”麼?何以證明明朝是這種“非法治”演變到極端進而滅亡的證據?歷史現象紛繁複雜而耐人尋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討。

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3

出乎意料的一本書,實在對中國古代史不感興趣,經古代文學史老師推薦閲讀,也算一個有意思的體驗。

全書涉及了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主要由明神宗、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幾人的經歷為主要線索。選角看似無意實則大有門道:神宗是皇權的代表,張居正則是相權失敗的典型,相對的申時行卻是相權與皇權和解的象徵。海瑞作為明朝有名的清官,實則從全書來看此人成就不高不過是一個證明本朝吏治清明所需要的標誌;戚繼光當然是明朝軍事力量強大的標誌;李贄……私以為作者沒有選擇其他明朝的思想大家,而選擇這位“奇葩”不單單是因為其思想的矛盾性,而是因為這樣的矛盾性剛剛好與全書的主題相契合,正應了首尾圓通的那句:“萬曆十五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這又是象徵着明朝盛極而衰的一年。

此外,全書又以“陰陽”為主題包裹着整個萬曆年間的是是非非。

而“陰陽”二字,在本書中所指又有多重含義。一來陰是官員處事的圓滑、乖巧以及官場的生存之道,相對之陽則是官員在外或者對上的表現,也就是符合社會要求的一種“標榜”。二來陰則是指國家運行的內在規律,其中包括思想、文化、倫理、道德……陽也是皇權、政治、商業等宏觀現象。

其中韻味,不再贅述,三言兩語,聊表愚見。

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4

看完了《大明王朝1566》,才來翻閲此書。也對明史略有一些興趣,之前也有對本書的耳聞,更多是與明亡有關的細節,似乎很多觀點認為在1587年發生的種種細節,預示着這個朝代即將結束的危象,斷斷續續的淺讀,大而深刻的理解談不上,一閲一思,這期間也看完了紙質版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提到了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兩個概念可以放在這本書來討論一下,對應來説,若是拿時代意見來否定歷史意見,也是有失偏頗,歷史的細節總能代表着歷史深處的憂慮,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學習着前人總結的經驗,當然也會出現相似的問題,這是一個輪迴更替的過程。

滅亡更替的爆發點,也許從立國之初就埋下弊端的種子,積重難返,命將休矣。以如今眼光來評也是制度問題,不同皇帝執政,面臨處理的問題不同,怎樣採取措施?如何改革?如何保證政策的連續性?究其根本還是封建制度皇權獨大難以保證最優政策。

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5

之前覺得張居正、申時行的差異在於與文官集團打交道的方式,現在覺得不太準確,應該是在皇帝這一政治個體與文官集團的政治團體之間的處事方式不同。

通過萬曆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帝國的平穩運行不僅在於文官之間的平衡、和諧,還要關照皇帝與制度(即文官集團)之間的關係。正德皇帝跳脱的個性不允許他僅僅作為一個權力的象徵配合制度運行,大學士在政治上的無能導致皇帝和文官集團的對抗狀態,以致政體的癱瘓。

而萬曆皇帝有着和正德相似的個性,他有大展身手復興帝國的願望,而同時,這與文官們的期望往往相互背離。作為文官之首、皇帝的顧問,大學士的處事手段就顯得極為重要。

張居正對皇帝和文官同時使用霹靂手段,以自己的影響力同時強行驅策兩方力量,結果是死後兩方共同進行的反抗。而申時行則是另一個極端,同樣是不偏袒,他想在兩邊都做好人,讓兩方都覺得和自己是一夥的,這樣在解決問題時自己在雙方都有一定的説服力、影響力。

然而對於一般的問題,他可以“處心積慮不動聲色在幕後解決問題”,而且從黃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時行處事心細如髮以及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穩定上的優越性。但是,一旦面臨立儲這樣關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權利的大事上,在兩方都想做好人的結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