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1W

當看到《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相信學生們一定都認真品讀了,那麼你的讀後感都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歡迎大家的參閲。

學生《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3篇

學生《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

教師節這天,(3)班的同學送了這本《萬曆十五年》給我。在表示感謝之餘,也不禁啞然失笑。看來《明朝那些事》不僅影響了我,還影響了他們。

《明朝那些事》用七本書完整記錄了整個明朝歷史,而《萬曆十五年》只是選擇了歷年十五年,即1587年,帝國發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如張居正的死亡,戚繼光被貶等,這些事情極大地影響、甚至決定了帝國未來的走勢。當然這些史實,在《明朝那些事》中均有記載,而且“當年明月”更是將其講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因此,《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並沒有引起我太多的興趣,基本上都是上廁所的時候斷斷續續看完的。

拋開人物、故事不談,只談一些對於明朝的文官集團的認識。關於這一點,在我以前的博文《明朝那些事》也有涉及到,不過當時只是簡單地表達而己。因此,我準備在這篇讀後感中,儘可能地展開關於這一點的討論。

萬曆多年不理朝政,與只關注練丹的嘉靖皇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極少數的大事,比如戰爭,除了極少數的人,比如當時的首輔申行時,能夠見到皇帝本人之外,其他的時間,那個龍椅是看不到人的。。他己經很早就廢除了早朝,大的奏章也常常是有去無回,甚至大臣的請辭也是杳無音訊。因此,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正是因為萬曆驕奢淫侈才最終導致了後來的宦官專權、民不聊生。這種解讀非常符合我們一般人對歷史的理解。但是如果究其原因,就會發現,這一切的出現跟我們正史所歌頌的文官集團有着莫大的關聯。

萬曆剛上任時,還是一個非常有抱負的有為青年。比如,定期出席各種名目眾多的繁文縟節的禮儀活動,甚至從皇宮步行至天壇求雨等。總的來説,前一階段的萬曆還是非常符合聖明君主的要求的。那麼,是什麼讓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青年變成了不理朝政的人呢?

答案就是當時的文官集團。

當時的帝國己經形成了成熟穩固的文官集團,如果説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那麼,文官集團就是實際的權力操控者。這些文官深受“聖人”教導,並對這些信念堅定不移,希望以此來影響皇帝、改造社會。因此,縱觀明朝整個歷史,無論是精力充沛的朱元璋,還是有為的朱棣,或是碌碌無為的,讓我記不住名字的皇帝,都是在與文官集團的搏弈中度過一生的。換而言之,文官集團決不是對皇帝唯唯諾諾,言聽計從的無用之輩,即使在很多情況下,皇帝可以動用最高權力,對違揹他的意志的文官進行懲罰,但是對於作為一個整體的集團,皇帝很多時候卻是感覺無能為力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立太子一事。萬曆本想立鄭貴妃之子為太子,但這一決定遭到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對。理由是自古以來,太子都是立長不立幼。於是,圍繞立太子一事,萬曆跟文官展開了鬥智鬥勇的較量,誰也不肯讓步。

這讓萬曆非常惱火。他自小即位,接受張居正的輔佐,絕大多數時候,他扮演的並不是皇帝的角色,而是學生的角色。該做什麼,怎麼做,一切由張居正來決定。比如,有一年他想跟母親重修宮殿,以表孝心,但張居正以“己經很豪華”、“聖上應體恤民心”為由拒絕;再比如,皇帝練字練得很好,就在他洋洋得意之時,張居正説,“聖上的字己經練得很好的,從今以後,應該做些國事”,一句話,皇帝的這點愛好被剝奪了。

好不容易,張居正死了。萬曆長大了,也真正地掌握了最高權力,就在他準備大幹一場時,卻突然發現,他依然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文官集團總是要求他按照他們的想法來成君成聖,而不是聽從他的命令來做事。換而言之,萬曆想做一個有實權的君主,但是文官集團卻只需要一個象徵性地君主。萬曆曾抗爭過,先是軟的,軟的不行,就來硬的。但是他發現,他可以很輕易地幹掉一個人,但是卻幹不掉這個集團。

以言官為例。在明朝,言官的地位是很高的,也是很有力量的,這些言官,輕則彈劾同為人臣的官僚,重則斥責皇帝。比如,萬曆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出席早朝時,就有言官上疏,説“皇帝身體不適,但是後宮卻夜夜笙歌”,直指皇帝生活不檢點。萬曆一怒之下,當然重責了該言官,但是該言官卻因此獲得了“因直獲罪”的美名,以至於後來很多言官紛紛效仿,即使被罷、被貶,甚至被殺,卻依然阻擋不了指責皇帝的浪潮。

到最後,萬曆累了、厭倦了。他既然無力戰勝文官集團,就乾脆放棄吧。於是,他開始拒絕早朝,拒絕出席各項重大的禮儀活動,拒絕接見大臣。皇帝的這一做法,當然引起了文官們的集體反彈,他們紛紛上書,直指皇帝懶散,甚至説,如果這樣下去,將會國之不國,君之不君。但是大臣的奏摺即使講得字字見血,堆得比天還高,這個時候的萬曆己經懶得批一個字了,也懶得反駁,也懶得打回,任由大臣去罵去折騰,他祭出了“無為而治”的大旗!

事情就這麼耗着,帝國也依然有條不紊地轉着。只是1578這一年,張居正死了,社會改革嗄然而止;申行時回老家了,內閣裏缺乏了一位主持大局的人;戚繼光被罷免了,東南的倭寇又開始猖狂了。這一切,預示着大明帝國己經出現了覆滅的跡象。

學生《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2

第一次聽説這本書的時候是在3年前,去年在單位的圖書閲覽室看着小孩們整理舊書,《萬曆十五年》被他們當做舊書要拉走,我隨手抽出留了下來。後來斷斷續續翻過一邊,因為之前看過《明朝那些事》,所以書中的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等人都還能有些印象,人總是容易對熟悉的事物感興趣,翻閲幾頁慢慢覺得很有意思。這次在北京與成都往返的火車上,又慢慢地讀了一遍,漸漸覺得有點眉目了,就不免的想談談自己的感受。

黃仁宇老先生在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這是讓人對此書頗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天和子墨聊天,也談到了這本書,聽了他的一番見解有些豁然開朗的感覺,更覺得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準備再翻一遍,順便把自己的感受寫一寫。

書中第一章是從《萬曆皇帝》開始的,從京官接到不實消息而開始,一直講到萬曆皇帝下令清查張居正而結束。這裏面的故事都是從歷史的故紙堆裏檢出來的,大部分都是熟知的,但是裏面藴含的卻是意味深長的東西,慢慢咀嚼很有意思。關於萬曆皇帝和張居正,兩人之間的關係是關係歷史的關鍵性因素,張居正生前頗受皇帝信任,從小就在這位老師的教導下成長,登基之後成為元輔的張居正更是皇帝處理朝政不可或缺的倚重之人,尤其是1578年前後張居正離京前,萬曆皇帝表明心跡稱張先生忠誠上薄雲天,講完後君臣感極而泣。如此的信任與被信任,應該是君臣之間十分美妙的關係,可在6年之後皇帝親自下令抄了這位忠誠上博雲天的張先生的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截然相反的結果,這裏面的原因諸多,但是有幾點是我想要説的:少年時期的影響,在皇帝心中種下了反抗的種子。我先舉個例子。有個父親特別喜歡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拳頭,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中出了問題,沒有勸説和引導,有的只有對孩子的打罵。孩子迫於這種威嚴,看見父親總是顯得膽小如鼠而且十分聽話,可就是這個乖巧聽話的.孩子,私下裏卻説等到他拳頭夠硬的時候,一定會打回去的。這是一種讓人驚愕的回答,難以置信卻又無可奈何,在孩子心中已經種下了恨的種子。萬曆皇帝小時候在張先生的教育下讀書學習,稍有不足,便會在先生和母后的威嚴教育下被處罰長跪,有時的這種處罰會長達幾個小時之久。皇帝年方十歲,就在書法上取得不小的成績,當他寫完字賞賜給大臣的第二天,張先生就進諫讓他不要再在書法這樣的末節小技上花費時間了,皇帝的日課就取消了書法而只剩經史。皇帝面對這樣的進諫,只能聽從,因為為國大計。從小就被張先生控制着,等到登基以後還是如此,因此那顆種子在皇帝“決心破除他帶給別人優柔寡斷的柔弱印象”的激發下,開始慢慢地生根發芽了。

“表面看來雖是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將是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書中這句話説的非常好,有很強的哲理意味。當皇帝決心改變自己的印象時,首先就要擺脱張先生的巨大影響,再加上官僚集團的推波助瀾,張居正這位權傾一時的政治家被炒被沒就只是時間問題了。極點而後必退,人與人之間總是要有個度才好。有一個朋友講到他一段感情時説,那時他是那麼喜歡、那麼在乎那個女孩,就連得知女孩所在城市的天有大雨時,也要急促促地一連三五個電話告訴她記得帶傘小心被雨淋。事無鉅細的關心,讓女孩覺得要窒息了。後來,當然是以悲劇結束,他以為他那麼愛她,而在別人看來完全是“用力過猛”。張先生把絕大多數精力投放在萬曆身上,從小時候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到後來登基了之後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規定的一清二楚,這種打着為你負責旗號的規定和投入,其實背後還有自己私利的影子,為權為利,最終還是想把別人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裏。人最難掌控的就是思想,總會產生對自由的渴望,張先生和那套制度剝奪了萬曆皇帝的自由,所以,也就變相地剝奪了他們生前的平安和死後的安定。

歷史的因果關係,恰恰是歷史的關鍵。我們如果拋開歷史這個重大的課題不談,僅僅談自己這個層面,你發現其實還是一樣的,個人的因果關係也是個人的關鍵。張先生教導皇帝滿口節儉,以至於皇帝沒有錢賞賜宮女,而他自己卻乘坐一頂32人抬着的大轎子,轎子中內分卧室及客室。這樣的言行不一、生活奢華確實讓皇帝動怒不小。所以,事情總有前因後果,看到結果順着往前走總能查出原因,不可能無緣無故就變得物是人非了,在抱怨、不解的同時,靜下心來認真找找,你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的。

學生《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3

從小,我就對中國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古代史。通過文字記載,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古今的差距。但有一樣東西是貫穿古今中外的,就是人的智慧。古代有令人驚歎不已的各種手工藝,現代有歎為觀止的高新技術,這都是人的智慧的結晶。而人的智慧也體現在治國理政上,尤其是帝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一句話就很明顯地道出了歷史的重要性。

黃仁宇先生是我上大學後,在老師的推薦書目中才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在我看來,《萬曆十五年》其實並不算是專業的歷史書籍,只不過是引導人們從全新的角度去認識歷史,向世人普及歷史。對一般人而言,接觸的歷史就侷限於初高中的歷史教科書。對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的印象就僅僅定位於教科書的描述,如戚繼光=民族英雄。除了從事歷史相關專業的人以外,一般人都不會去了解歷史背後的點點滴滴。因此,大部分人對歷史的認知是片面的、呆板的。即使我也喜歡歷史,但曾經的我也是這樣。

在還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萬曆皇帝的印象就是明朝的荒唐皇帝,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可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萬曆皇帝並不是我想象中那樣的。由於嘉靖皇帝的荒唐事,萬曆皇帝的母親和首輔張居正從小就用儒家的道理來教導他,要求十分嚴格。例如萬曆皇帝很喜歡寫大字,而且年幼時就能寫得很好。可正是由於這樣,首輔張居正並沒有表揚他,反而剝奪了他寫大字的時間,認為是浪費時間,改學四書五經。在我看來,一個孩子能把大字寫得很好就很不錯的了,是值得稱讚的。可萬曆皇帝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表揚,反而被剝奪了寫大字的愛好。可以説萬曆皇帝的童年時很艱苦的,沒有一點樂趣可言。欲帶皇冠,必承其重。也許在大多數人眼裏,這是身為人君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但萬曆皇帝也是一個人,他也有作為一個人的需求,他也渴望玩耍、表揚。萬曆皇帝執政後期的荒唐與童年長期的壓抑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現代的教育比較注重鼓勵孩子,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

而萬曆皇帝登基後,在位初之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這些都是萬曆皇帝的功績,但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印象中的萬曆皇帝都只是一個荒唐皇帝而已。因為萬曆皇帝的執政後期,常常沉迷酒色,荒於政事,致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而為什麼萬曆皇帝會突然變得如此荒唐呢?這又不得不提他的太傅張居正了。張居正生前的名聲很好,萬曆皇帝也很信任他。由於改革,張居正得罪了很多人,在他死後,很多他的政敵開始攻擊他。起初,萬曆皇帝還是很信任自己的老師的,維護張居正。但張居正本人在改革期間,由於過於自信和心急,有些手段不太光明磊落,並不符合他臣子的身份。而且張居正並不是清廉的人,他經常收受手下的“孝敬”。也許在張居正看來,自己位高權重,一心一意輔助皇帝,底下的官員的“孝敬”是應當的,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在張居正逝世後,他的這些過錯就被他的政敵利用。當他的這些行為被曝光後,萬曆皇帝覺得自己被騙了,在他心中太傅是忠誠的、清廉的,可事實卻狠狠打了他一記耳光。這與他一直受到的儒家教育並不一樣。至此,萬曆皇帝終於瞭解到儒家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本質了。萬曆皇帝的信仰崩塌了,他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所以萬曆皇帝后期變得如此荒唐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除了張居正的形象讓我震驚之外,還有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也讓我重新認識了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戚繼光的確很有才能,也識時務,所以曾經也位高權重。但由於他是張居正提拔的,所以在張居正被清算後,他也被棄用了。這不得不説很可惜,可以説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可讓我大跌眼鏡的是,戚繼光也不是一個廉潔的臣子。可能在世人看來,他的功勞遠超他的過錯吧。

張居正之後的首輔是申時行,一個致力於平衡文武官與皇帝的衝突的忠誠的大臣。他一直深信着萬曆皇帝會改過自新的,萬曆皇帝小小的為君之舉也會讓他欣慰不已。

明代的皇帝,除了世人比較熟悉的朱元璋和朱棣以外,其他的瞭解的並不算多。對於明朝,總體的印象就是皇帝比較荒唐,宦官比較勢大。看了這本書後,我對歷史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無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除了官方定位,也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他們並不是教科書上描寫的那麼不堪,或那麼完美,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歷史巨輪下的拼搏者。

“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這是《萬曆十五年》第一章第一段的最後一句。沒錯,萬曆十五年的的確確是沒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多歷史大事件都是平常的一點一滴推動而成的。當今的教育體系的確存在不少問題,但我們都在嘗試着改革,慢慢推動着我們的教育向前發展。只要我們都努力拼搏,我們的教育也必將越來越完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