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7W

優秀的讀後感可以展示我們對作品中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的獨特感受和理解,提升我們的審美能力,寫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發現作品中的創新和突破,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挪威的森林》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5篇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篇1

一向聽人説起《挪威的森林》,但遺憾的是一向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買了本。

以前是灕江版的,得二十多塊錢,這對我來説算貴了。畢竟是買一本小説看看,似乎沒必要花這麼多錢的。進入20xx年後,不想該書版權由上譯買走了,定價便宜了,譯者也作了修改,並且裝幀也十分不錯。最終打了八折以十五元的價格,我最終買下了《挪》書的上譯版。還沒有看書,我就有種感覺--很值!

該書花了五、六天時間看完的(咱是學生得上課、自習啦等等)。總體覺得是不錯,不僅僅村上寫得不錯,譯者林少華也譯得不錯,寫的序更是不錯!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譯者説村上小説最大的特點是:把玩孤獨,把玩無奈!因為,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可是,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於是,與其勉強經過與任教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小説是主人公渡邊的回憶,回憶自我年輕時代讀大學時發生的事情。而時下,我們都在讀大學,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羨慕渡邊的自我、瀟灑、隨意。他生活中不會出現父母的影子,周圍沒有認識的人,唯有的是一個死去的朋友的戀人、一個住在同一幢宿舍樓的哥們,一個一齊上過選修科的女孩子。就這樣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日子,卻讓我向往。每週空閒時間打工以維持日常生活費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遊;週日與死去的朋友的戀人軋馬路,等等。

我很喜歡旅遊,可是口袋裏沒有錢。想找份工作,沒有説的過去的。何況中國地大物博,四處走的地方是多,可範圍太大,並且沒有日本新幹線之類便捷的交通網絡。而最根本的是,沒有渡邊的心境,一個人遊歷,是需要勇氣與決心的,也需要與眾不一樣的心境。我想我沒有,所以只能徒自歎息。

看完書後的一個明顯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觀念的開放。以至於有人偏激地認為,村上是個性變態。我倒沒有這種看法,同為男人,同為青春期的男人,試問誰沒有那種想法或行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問題。

以前也耳聞過大和民族的這一有別於儒家思想的顯著特點,算是明治維新時期西化的產物了。可是看完本書後,算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或許國內像這種純文學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時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熱,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遜色,也就不會覺得有什麼驚訝的。本人單身,活了一大把,還沒有經歷過純粹意義上的戀愛,更不用説同居了。由於本人如此,交遊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對同居現象一無所知。只是愛好讀報,還明白高校中不少學校內安放了自動售安全套的機子。

永澤是代表一類“沒心沒肺”的人,他的一套關於人生的理論以及自我所謂的成為“紳士”的行為規範帶有太多讓人觸之心涼如冰的冷色,不消説是親身歷練,只是多注目一眼也會讓你迅即染上某種病症--剛強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復如初,柔弱者則久久地囿於其中不能自拔。我不願應對這本書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邊兩人所構建起來的讓人憂鬱的關聯讓我決絕地認為這個世界所給我們的指引着實黯淡無光,死亡倒不失為一種精神釋放的`絕佳去處;二是永澤這個太“硬”又帶點灰色調“炫”了一點的主角,委實讓我閲之如梗在喉,雖然他的話有時對人性的嘲諷往往一語中的--“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之事,而是自我應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筆觸去緬懷六十年代的動盪,無聊,壓抑,彷徨,消沉,以及對感情的無望,時空的更迭便生出高於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紀的時空對於我們來説還只是將來時時,人們總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紀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世紀的鐘聲敲過以後,人們失望地發現,身旁只是多了幾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隨着時間的流逝也會消失殆盡,但有期望總是好的,生活總是不斷地在給你機會

一則笑話雲:一對窮人夫婦,一日得到神仙幫忙,可滿足他們三個願望。飢餓的農夫立即説要是有根香腸吃就好了,話音剛落,香腸出現了。他的妻子見他就這麼浪費了一個願望,都快氣瘋了,遂詛咒他,讓這根香腸長到他鼻子上去。她的願望也實現了。故事的結局也就是第三個願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該死的香腸。這個笑話在我看來是如此殘忍:你有機會實現自我的願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這個機會。閒下來的時候我問自我:如果給我三個機會,我的願望是什麼?第一個念頭是我要健康要歡樂,遠離失意。細想一下,卻發現這些願望受亦舒張愛玲小説影響太多以致過於苛求:我此刻並非不健康,一口氣可打四個小時網球;也不乏歡樂的時刻;沒有失意的襯托,我的得意和歡樂豈不乏味?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篇2

最近感觸最多的一本書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説起慚愧,考大學以前,給自己找理由説沒有時間看書,所以讀過的書數量不多而內容單一。看得最多的可能是《讀者》之類的碎片文章,很少有完整的讀一些書。日本的書也是從未涉及過。最近因一個朋友推薦了東野圭吾的書,便讀了《惡意》和《白夜行》。看完之後覺得日本的書頗有魅力,讓人看了放不下,便“廢寢忘食”地讀下去。而後我又聯想到另一名知名作家村上春樹,便想看看他的經典之作—《挪威的森林》。

讀完這本書,我驚異於自己在日本文化中找到了共鳴,果然都是東方的國家啊。我很尊敬和畏懼永澤—我當然希望能像永澤一樣清醒的活着,努力取得想要的(畢竟以他的能力,他能獲得);可我又很畏懼,因為他活得太清醒和真實了,會冷酷和清醒到不近人情。我對他沒有厭惡,只是有一份畏懼。我在想,如果幾年後的社會,如果人人都如此清醒,我會懼怕這個社會。畢竟我們都害怕愚蠢的自己會被周圍的人一眼看穿。

在這個年紀讀這類日本小説可以説真的會讓人變得更成熟,無論是人性還是社會方面,因為他們用筆墨很真切地反映出來。我不確定我要是早點讀的話,是否會有現在理解的透徹。

日本的文學作品同時滲透着當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問題—也許我們不自知,也許朋友不自知。因為我們自己披着羊皮,而朋友習慣了你表面的羊皮。但當你讀一本書的時候,你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來評判一個主人公—正所謂旁觀者清,主人公的心理就很容易的被讀者分析。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篇3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村的一部傑作,據説今年的諾貝爾獎差點被他拿走了,遺憾的是這一至高的榮譽最終還是與他擦肩而過被我國的作家莫言捧走。我也得以知道這世上還有兩位人物,要知道之前我可是聽都沒聽過。實感慚愧。偶爾在朋友的空間裏看到了這部作品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抽個時間享受一下大師級的作品所帶來的快感。

而小説中的另外兩個人物永澤與初美卻截然不同,雖然初美對永澤的愛是真心的,但愛在永澤的眼裏就像一場遊戲,性對他來説就像吃飯那樣,餓了就要吃,完全是一種生理上的需要,這種有性無愛的愛是沒結果的,最後受傷的就是那個動真心的人。在説到主人公渡邊時,愛對他來説更多的是責任,一不小心就喜歡上了兩個人綠子和直子,這樣的結果讓他左右為難,一直處在苦悶和彷徨之中,因為他對她們過所以他要對她們負責。直到直子選擇離開後,在經過悲痛和絕望交織的那段時間後,以及在玲子的鼓勵下,他才開始尋找此後的人生,他仍然還記得永澤給他的忠告: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事。

記得文章中直子與渡邊最後一次見面時問他的一句話:假如我以後不能給你性,你還會愛我嗎?渡邊沒有回答選擇了沉默,是呀,這是一個多麼艱難地毫無預見的問題,誰能保證這種無性的婚姻能維持多久呢,相信沒有人敢保證。

終於從《挪威的森林》裏走了出來,感觸頗深。晃了晃差不多僵硬的脖子,拍了拍快木訥的腦袋,發現自己還正常,沒迷失,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活着才是最重要,才能去愛你喜歡的人,去享受別人的愛。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篇4

文章中很巧妙的安排了“三人行”的場合。像是最開始的的渡邊、木月、直子;到了後來的了渡邊、永澤,初美;然後到了渡邊、直子、玲子;還有一個我至今還存在疑問的“三人行”:渡邊、綠子以及綠子父親。在我看來這“三人行”中渡邊為一個軸承的作用。

直子一直喜歡着木月,直子在木月死後把渡邊當成了木月的替代品。然後玲子是喜歡着直子(根據那個學鋼琴的女孩的事兒,玲子或許是一個同性戀,直子也有可是那個女孩的替代品),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玲子要和渡邊做那種事情。接着是綠子的父親,綠子的父親以為渡邊是綠子的男朋友,所以想讓渡邊成為自己的替代品來照顧那個最不聽話的小女兒綠子。或者倒過來可能説得通,綠子喜歡自己的父親,所以才在父親的遺照前脱衣服,然後讓渡邊穿父親的睡衣,也許綠子心中渡邊是父親替代品。最後一組三人行也是渡邊唯一沒有成為替代品的一組,就像永澤自己説的,大多數人都是庸俗。這裏的庸俗可以説的是互為替代品的那種庸俗,永澤和所有人不一樣,他即不是誰的替代品,也不把誰當成誰替代品,而初美也是一個所謂庸俗的人,後來結婚了可能那個男人也是永澤的替代品,這也就解釋了她為何自殺的原因,她或許發現了,永澤是永澤而自己丈夫是自己丈夫。這樣説來直子的死和初美的死是一樣的,直子認清渡邊不是木月的事實後也選擇了自殺。

同樣的渡邊把玲子、綠子已經他高中的女友當成了直子的替代品,但最終他也跳出來替代品的循環,如果跳不出來的活他也會選擇和初美與直子一樣的結局。那跳出來就變成了什麼呢?就變成了永澤這種人,永遠不會因為愛情發愁,也不會認為誰是誰的替代品。有個小小的暗示不知大家看錯了沒有,永澤後來出國去的是德國,然而渡邊在開篇的時候去的也是德國。文中永澤也認為渡邊和其他人不一樣,可能也因為這個原因。

或許渡邊忘記不了直子,可能這樣是最後的安排了,直子死了可以和木月永遠的在一起,哪怕渡邊也自殺那就和17歲那年一模一樣,那可能一樣的事情又會發生,或者看似最差的結局會是最好的結局。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篇5

用了連天的時間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説《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心記下的東西過於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可能是習慣使然吧。

這是一本很封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敍寫那個時代的背景,而且,我對於日本的文化和歷史又知之甚少,這就是我擔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個原因。我所説的封閉只是一個外界環境的封閉,而決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閉,相反,對人物的刻畫上,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震撼力,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説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失之偏頗,它更多的給我了心理上的震撼。這震撼很強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強烈。

愛情、友情和性交織在一起,融洽、衝突、此起彼伏。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充斥着憂鬱、痛苦的掙扎和無所畏懼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觸和近於病態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進死亡,又把死亡拖進活的部分,終於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你愛不愛我?這不再是可以簡單作答的問題。女人往往會把愛和性攪和在一塊兒,男人卻會毫不猶豫的把他們分得很開。所以渡邊不止一次的把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裏和可愛的小熊打滾,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於性的態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藉以消遣,甚至近於病態的追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分的細化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甚至更加可以細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開始處的伏筆更有意思,直子講的那草皮掩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會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潛意識的怕,所以終於掉進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愛,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變成相互的傷害。這些與性無關。玲子擁有的僅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從愛中解脱出來,坦然面對美好的生活,這區別於一般,顯得很不容易。

談及作品中悲劇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雖然通往悲劇的路途,一個激騰一個平坦,但其根蒂都在於對性和愛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終於導致悲劇。而綠子則很幸運的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總的看來,這是一本區別於以往的更模糊,其實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書。現在是一定不能完全體會作者思想的,因為年輕,或許,再經過十幾年的生活煉勵,重讀到這本書,重見到這篇文稿的時候,我會有更澎湃的感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