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地壇的讀後感優質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2W

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更加敏鋭地捕捉故事中的暗示和隱喻,增強閲讀的深度,讀後感是心靈的感悟,是我們與書中世界互動的結果,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我已地壇的讀後感優質7篇,供大家參考。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優質7篇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1

史鐵生在他年輕時便遭遇了不幸,只得在輪椅上度過餘生,地壇也是不幸的公園,荒蕪得如一片野地,無人問津。

但是,史鐵生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雖然他不停的想關於死的事,但最終,地壇與母愛喚醒了他,在一次又一次與心靈中的死亡鬥爭後,他最終決定活下去。他在地壇裏思考人生,思考着母愛。“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但人總歸要活着,上帝給予我們生的機會,就必須活下去,無論命運如何,都要珍視這份生的機會,好好譜寫人生。

面對人生的苦難,有的人選擇了積極面對,有的人卻選擇了消極的逃避。古希臘荷馬雖雙目失明,但仍吟出《伊利亞德》和《奧特賽》;貝多芬雙耳失聰,但萊茵河畔仍飄響着《歡樂頌》荷蘭畫家梵高雖精神分裂度過了短暫的一生,但是他筆下《向日葵》仍唱響生命的讚歌。歷經磨難雖是不幸,但是隻要能度過這道坎,不幸也就成為了人生的墊腳石,偉人們成功就是他們能將這坎坷作為人生財富,而更多的人卻倒在了困難面前。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愛他的母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史鐵生遭遇了不幸,但他的母親是理解他,愛他的,自己心裏承受着更重的痛苦,也為他的兒子着想,也要安慰她,時間晚了,他也會帶着年邁的身體到地壇中來找我。

每個人的母親都是如此,都對我們給予了無限的愛,但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為他們着想,母親叮囑我們好好學習卻當做耳旁風,告誡我們不做不該做的事卻不在意,當他知道我們成績退步,犯了錯誤後的自責卻從未被我們發現。從來都是母親為孩子卻沒有孩子為母親着想。

母愛是平凡的,是無私的,我們都馬上長大成人我們也應該多為父母着想。

人生路漫漫,有艱辛有汗水也有關愛,我們要譜寫自己的人生,體會這些關愛,積累磨練的財富,活出精彩。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2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史鐵生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史鐵生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史鐵生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着,而我們又該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史鐵生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3

他攜着他的《我與地壇》,出現在我的語文課程中。在剛剛看到文章標題時,還以為又是什麼詞藻華麗寫景類的文章,後來才知道,這樣洗盡鉛華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運上的,是他經歷風風雨雨之後的心靈獨白。

初讀,帶着不以為然的心理。然而看到他樸實卻不乏真情的文字,我在心裏開始歎服。“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生命長河,只有時間才是永恆。當他搖着輪椅走進地壇,浸沒在夕陽中,恍然想到自己的命運,會是一種哀歎,更是一種沉思。他那樣深刻地剖析生與死,思考活着的意義,活着的方式,這些是我們疾走在塵世中的人所無暇顧及的。這也許是讓人害怕或絕望的問題,想清楚了卻是豁然開朗。正如他因為地壇而感恩於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也這樣去想,會不會苦悶的生活中滋生出樂趣,平凡的日子裏綻放出奇蹟呢?

再讀,我也開始思考。隨着他眼前的風景與人事。他説,“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麼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着喊着鬧着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説,不管多麼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們的生活是在由一點一滴積累至無窮地活着,其實死是早已註定的,這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滿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價值與壽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願。

這使我想到了遠方的一個老婆婆,86歲了,身體一直很健康。我與她本不是親戚,而我母親稱她為奶奶,她幫着外婆照顧孩提時的母親。幾年前,母親帶我去看她,那時候我開始記事了,看到她的生活那般困窘而不願接受別人的幫助,我的眼淚一發不可收拾。她被兒子兒媳厭棄,自己一個人住在小屋子裏,沒有地磚沒有電器,只有一張牀,一個爐灶,一張小桌和一堆茅草。可她依舊是豁達的,我看着她臉上的溝壑,那是八十六年風雨留下的痕跡。她笑的很明朗,雖然有那麼一點點無奈;可是我知道,她和史鐵生一樣,也會在桑榆之時想自己活着的意義,想自己的悲哀與困苦,她也想過放棄,可是她都熬過來了,沒有什麼比堅強地活着更令人敬仰。然而最近我聽聞她得了癌症,且是晚期,也許死亡已向她逼近,可是我堅信,歷經風雨後的頑強與堅韌會讓她依舊豁達地走完人生。

再回顧自己的生活,煩惱遍地。如果我選擇一一拾起,只會更加困惑與迷茫。人生是有限的,我為什麼要糾結於讓自己難受的事,而不是多想一想以後的美好呢?滄海桑田,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你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傾覆或是流離,我們要隨遇而安,像史鐵生那樣,悲傷後,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新出發。這些也許現在我們還無法做到,但當我們在這條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也許有一天會突然發現,曾經的悲傷不再那麼悲傷,曾經的回憶裏亦充滿了歡樂。一切都是既定的,行走在世上,朝朝夕夕繁華與滄桑入目,是罪孽,亦是福祉。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4

在我的黃金時代很幸運的讀到了史鐵生的書,在我國中的語文課本上曾有過他的文章,可當時畢竟年少,沒有讀懂。此刻的我處於一個不懂愁卻強説着愁的年紀,天天憂鬱着,但偶然之間讀到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猝不及防地被他深沉的情感所淹沒。

翻開《我與地壇》,我對自我説好好看吧。看看那些被時光所剝蝕的浮誇的琉璃,看看那些被風霜所淡褪的硃紅,看看那些依舊蒼幽的古柏……他的文字是如此的乾淨,而他的思想又是如此的坦蕩,就像他所説的:“可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散烈烈朝暉之時。”

命運雖然是如此的不公,卻沒有擊跨強者。我本無法想象,他怎能如此坦蕩回望“生”的事實,又磊落地應對“死”的結果。而我又似乎明白,也許經歷命運不公的打擊,才能夠變得堅強不屈吧。

我們誰不是帶着一顆脆弱的心來到了這個世界呢,此刻的我們看一切都是完美的,經歷了懵懂無知的少年,我們正處於熱血的青年,在象牙塔中的我們不諳世事,看外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春般的花紅柳綠。當我們走出塔去,才發現命運的不公。外面的世界雖然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殘酷,命運反覆無常,人生路漫漫,荊棘密佈,人生終會走向孤獨,與命運抗爭,你不必須幹過上帝。可是我們不與命運抗爭就會成為命運的奴隸。

與命運抗爭,做一個鬥士吧。正如史鐵生所説的:“若這路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這是屬於他的抗爭,我們也應當像一個鬥士一樣,不甘於平凡,不向絕望低頭,追求人生的至真,追求超脱命運的夢想,就像我自我一樣,種種原因來到了一個荒蕪的沙丘,不甘於被風沙掩埋,所以去反抗命運讓沙丘變成一個綠洲。不甘於命運,與命運鬥爭,或許僅有那些正在反抗的心靈才會明白,何謂鬥士的意義。

向死而生,愛這個世界吧。不論這個世界做了什麼,我們始終要愛這個世界一切完美的事物。愛這並不完美的人生,不論未來的路通往何方,珍惜當下,活在當下歡樂幸福也好,痛苦折磨也罷,認真享受這個屬於你我的世界,拼命抓住生命那道微弱的亮光。

黃金時代的你我,幸運的生活在當下,我們青春韶華,我們經得住命運的磨礪,用我們的真誠和坦然去應對命運吧,至少我們行走在這世間,不畏黑暗,不覺羞愧。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5

我與地壇。四百年曆盡滄桑的等待,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造就了一個世界,一個小小的、深深的世界。

殘廢的雙腿在二十一歲那年劈盡了史鐵生所有的狂妄,卻帶着他進入了一個安靜的世界,地壇。於是才有了《我與地壇》,讓所有人一起感受獨自坐在地壇樹叢間的那份沉澱在心底的美好。地壇,記載了史鐵生對母親的思念,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思考。或許他曾在一棵老柏樹下像牛頓思考蘋果為什麼掉落一樣想着人活着的原因;或許他曾因為樹上飄落的殘破的柏葉而黯然神傷;或許他曾在地壇的某個角落躲避母親焦急的呼喚。他在地壇的每分每秒都是難忘的記憶深刻的印象。

“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他像上班一樣每天都去地壇,在一片蒼幽中尋找安靜。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也不再需要去地壇尋找安靜了。史鐵生還是史鐵生,地壇也還是地壇,但他是在安靜中尋找地壇。園中的樹葉應該還記得他默默的憂愁,祭壇應該還記得他崇敬的觀望,野草應該還記得他深刻的痕跡。就像是一種宿命,它等着他,他等着它;它記得他,他記得它。

“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時隔多年,史鐵生的輪椅碾過每一片土地的聲音依然飄蕩在樹林上方,卻讓地壇顯得更加安靜,而地壇如母親般的呼喚也飄蕩在他的心中。地壇早已存在於他的心底,靜靜的。

?我與地壇》的封面有着安靜的藍色,就像地壇一樣,就像史鐵生的心一樣。

我與地壇,在一個小小的、深深的世界裏。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6

這是一本真正安靜的書:安靜的文字,安靜的敍述,安靜的歎息。史鐵生用那字裏行間細膩的筆調讓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大家眼前。就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我彷彿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駁的地壇大門,只是不知大門開關時是否也會似尋常老樓大門般尖鋭卻不刺耳地“吱”一聲;看到樹幹上留下的蟬蜕在風中搖搖欲墜,只是不知它還要負隅頑抗多久才會落下;看到在園中優雅穿行的女工程師、無奈而寂寞的長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顏色鮮豔卻已失去活力的小燈籠 ……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篇《我與地壇》,他告訴了我,生命還在繼續——你來了,來到這個世界並能夠擁有生命,你可以哀歎、可以憤懣、可以抗爭,生命還在繼續。正如文中所説:“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也許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葉落下,到明年依舊能綠得閃亮;夕陽西下,到了明天依舊耀眼燦爛。生命就是這樣不斷輪迴,無窮無盡。萬物喧囂過後終歸於寂,然而在萬籟俱靜之時,又會突然的響起一陣驚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囂 …… 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我想,在史鐵生在漆黑之夜獨坐祭壇時兀自傳來的破響天際的嗩吶聲就應該是生命的迴響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喚,也是史鐵生自己內心對生命的吶喊。

我已地壇的讀後感篇7

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會讀出不一樣的味道。百味人生!

?我與地壇》寫的是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脱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