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樹讀後感參考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7W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我們對書上內容的理解,讀後感一定要實事求是的表達個人的讀後感想,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戰爭樹讀後感參考8篇,感謝您的參閲。

戰爭樹讀後感參考8篇

戰爭樹讀後感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書中講的是十九世紀初,歷史在俄羅斯掀起了滔天巨浪;在歐洲所向無敵的拿破倫,開始把他征服的目標指向這裏,於是一場殘酷的戰爭爆發了。

這個時代,俄國還在沙皇主政的社會,雖然整個國家並沒有太大的自然災害,但是拿破崙的入侵使得這塊美麗得土地到處佈滿戰火。

我讀的這本書就是列夫·托爾斯泰利用這樣的歷史背景些出的最偉大的作品—《戰爭與和平》。這本書全書內容浩大,前後花了托爾斯泰七八年的時間才完成的。故事僅出場人物就有五百多個,而且個個人物性格鮮明;而從血戰、國王會議、貴族生日、葬禮、舞會、狩獵到農民生活等種種場面的描寫,則幾乎把十九世紀初俄國的政治、社會事件包羅其中。

這本書拿破崙的戰爭是全書的中心。但是托爾斯泰想寫的並不是戰爭本身,而是戰爭給災民帶來的苦難。

雖然在書裏有拿破崙、亞歷山大等許多歷史人物,但他們並不是主人公;那些年輕人如娜塔紗、尼古拉、安德烈等人才是主角。

這些年輕人都還很年輕但他們為祖國挺身而出,在十幾年的戰爭中慢慢成長,成為知識豐富的大人這是書中最令我最感動的。

從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例如寫作時要給人物鮮明的個性和生命把人物寫活。還有寫作要,突出文章中心。最重要的是如果國難當前,要像那些年輕人一樣挺身而出。

戰爭樹讀後感篇2

苦戰20天,終於把《貨幣戰爭2》解決了。第二本的信息量是第一本的10倍有多。它講述了德、英、法、美等國近300年的商業史,還以“陰謀論”的形式介紹了各國銀行家族如巴林家、羅家的興衰成敗,以及他們和歷史著名人物之間的緊密聯繫。拿破崙、俾斯麥、希特勒等各路改寫歷史的大人物,都被描繪得與國際銀行家有着千絲萬縷的瓜葛。其中有啟發意義的,包括“使徒會”、“基金會”、“單一貨幣=黃金+碳貨幣”。

歷史的車輪在前進,相似的一幕幕驚人地重演着。“金權天下、渠道為王”始終貫穿着整本書。西方近300年的商業史,再結合中國近30年改革開放的商業史(吳曉波的《激盪三十年》),給予了我對中國未來的無限遐想。

當今的美國和中國,在某方面的關係與20世紀30年代的英美之間的關係極其相似。金融中心剛起步,投機嚴重,監管混亂,產能過剩,內需不足,嚴重依賴海外市場需求,缺乏資源定價權。這既是貼切地形容現在的中國,同時也是那時美國的真實反映。正因為有了一場全球大規模的戰爭,美國才能成功的坐上全球第一把椅子。而現在美國最害怕的,也正是中國的崛起。因此美國極力利用台灣來形成對中國的第一包圍圈,就是怕中國衝出太平洋。所以台灣對於中國來説,不僅是一部分而已,還有着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就好比一戰戰敗的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被英國封鎖了出海口,以致強大的海軍被殲滅於內海中而“毫無用武之地”。

“金權天下、渠道為王”,用這裏的話來説就是“特權天下,關係為王”。正因為國家的崛起不斷受到西方列強的狙擊,才使統治階級不得不用特權來維護自身在神州大地上的利益免受傾巢之災,而同時廣大人民也不得不為國“犧牲”,對特權階級作出妥協。正是這個“特權”貫穿於整個社會的各個階層,才突出了“關係”的重要地位。小事靠關係,大事靠權力。這樣一幕幕的畫面不斷地在我們身邊重演着,彷彿其合理性以得到國人的認同。在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度裏,少數人,或者説是太子黨,直接或間接擁有着大量的資源分配權,使財富迅速集中於某個階層。而為了大局穩定,某些利益集團又不得不作出表面上的一些退讓。為此,在極度惡劣的競爭環境裏,想要突圍而出,就必須要牢牢依靠着,緊握着這個主動權。就算像是一條寄生蟲那樣,也要牢牢緊貼前進的步伐,找一個足夠高的平台作為起點,並組織一張具有前瞻性的關係網。

對於統治階級來説,當然要集權,時刻嚴控着各集團的壯大。但他們也不能無限地集權,只能通過改變控制方式,優先控制上游,從而把整張網把祝在分配權進行調整的過程中,各路英雄紛忙搶蛋糕,以改變以所佔比重。其中,原來的各集團手握重權,不能為己所用,但卻可以進行交換。這種無形的信用交換催生出一種“隱形”的產業。同時,由於部分權力的下放,一些遊離於政商之間的行業悄然壯大,慢慢地收集着每一塊隨手可得的蛋糕,最終必會被少數人所控制,順勢成為未來極具影響力的新生勢力。

“使徒會”對於建立關係網有極其重要的啟示作用,但鑑於國情差異,建立的途徑和方式有所不同。具體想法暫不透露。

“基金會”這種放棄所有權來換取控制權的模式在這個國度裏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權力隨改革越趨平衡的背後,就是權力的無限度地集中。一系列資源分配權的調整,正是以國門開放、產業升級作為掩護而進行着。“國退”都退到了上游,跟在後面的則是一羣瘋狂的寄生蟲在揀蛋糕。危機,則是一條很好的理由,因為大家都會更容易妥協。

為了國家的發展,一代代的國民都要為此而作出慷慨的奉獻,而到頭來換取的,並非一個理想的世界,而是一張作為“奴隸”的證明。在這裏,誰擁有資源的分配權,誰就能駕馭着一切力量。無論是“黃金—碳”單一貨幣的出現,還是説以其它另類資源為本位的區域性貨幣的誕生,都無法改變我們將來的命運。

在為社會的發展作貢獻的同時,我們必須要拾起信仰與信用,團結起來,將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控制權重新奪回自己的手裏。

戰爭樹讀後感篇3

手捧一本《戰爭與和平》,彷彿置身於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以往總是崇敬拿破崙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同。托爾斯泰以其深刻細緻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從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場就是一個看似隨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輕公爵形象。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無聊,不願意被這種生活所束縛,因此他積極參軍作戰,期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功成名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他卻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統治集團的虛偽、無能,當他死裏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睜睜看着妻子難產死去。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灰心喪氣,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虛無。曾經渴望建功立業的他隱居農村,只想獨善其身。

在皮埃爾的熱情勸説下,他漸漸振作起來,在自己的領地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並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決定自己“應該平靜而安穩地度過後半生”。直到遇見美麗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麗和無憂無慮激起了安德烈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於是他再次走進了彼得堡的喧囂之中,加入了當時俄國的社會改革熱潮。他贏得了娜塔莎的愛情,然而兩人訂婚後,娜塔莎的背叛又讓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戰爭再度興起,安德烈身負重傷,最終在娜塔莎的看護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尋着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尋求着一種超脱世俗生活的價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啟發我們讀者的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應該怎樣生活?這樣的問題我想每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都應該曾經想過,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樣經過了一個反反覆覆、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甚至很可能到現在都沒有找到能夠真正説服自己的明確答案。我想,這個我們苦苦追尋的、左右我們的生活態度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説的人生哲學吧。每個人的人生哲學都不盡相同,然而每個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卻頗為相似。是也?非也?哪裏有衡量的標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於汨羅江畔歎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現在每個人都還是一出生就在不斷追尋,並且在這個追尋過程中成長、老去、直至死亡。或許,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尋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然而人類怎能停止思考呢?雖然奧斯特洛茨戰場上高遠的天空依然飄浮着寧靜、鎮定的白雲,老榕樹依然歲歲枯榮,安德烈的心靈歷程卻不會停止。

戰爭樹讀後感篇4

生活在世上的人,都難以萬卻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慘無人道的戰爭歷史。那些可怕、殘忍、勇敢、愛心……都在一瞬間爆發了。在無戰的和平世界中,人們永遠無法想象“戰爭”這兩個字的可怕,相反,在二戰中的人們,更是不敢想到過上那和平恬靜的生活。是戰火泯滅了他們心中的美,恐懼侵蝕了無辜的肉體嗎?

侵略者往往是可惡的魔鬼,它們向善良的人類伸出了魔爪。在人們恐慌至極的時候,守護天使用肉體築成了堡壘,並勇敢地與魔鬼鬥爭。為了從骯髒的雙手中奪回一條生命,他們不惜犧牲一切,直到生命的結束。戰爭的世界中也就出現了博愛正義與堅強勇敢之心。正因為這,當守護者受到傷害時,那些或許曾經懦弱的人們,會毫不猶豫地伸出陽光般的手。他們,就是這樣彼此守護着。最終,愛與勇敢將取得勝利之旗。

勇敢構造了和平。二戰的結束緣由於人民的愛國勇氣,和平是因勇敢在每個國民身上滲透所凝成的。勇敢一直地鼓勵着人們前進,鼓勵他們展開勇敢之翼,化為白鴿飛向和平之花。

戰爭是殘酷的,然而和平是美好的。因此人們的心永遠會偏向和平。戰爭的世界是我們所不能想象到的黑暗,戰爭的傷痛是我們所不能感受到的碎心,戰爭的淚水是我們所不能製造出的苦澀。戰爭的定義永遠是可怕的,它奪去了多少無辜的人的生命:英法聯軍強盜般地洗劫了圓明園,並四處殘害生命;日本天皇的南京大屠殺中,鮮血匯成了無數條河;蘇聯被侵略,德軍像喪失人性地殺害人民;朝鮮人民在美軍的壓迫下,失去最珍貴的……該用什麼符號來表示不計其數的一切罪行呢?這就是歷史——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得了的曾經!

當人類還生活在原始社會時,戰爭隨人類的創造力和智慧的提高而步步逼近,它是因人的私心和慾望而爆發的。如今社會依然存在着戰亂,和平之花猶有不足。不過,請身處戰火裊裊中的人們相信,和平一定會很快來解救你們的,堅持地勇敢下去,總有一天,戰火會熄滅,槍聲會停下,世界一片和平快樂。

那象徵和平的白鴿子啊,請飛向世界的每個角落吧!以您神聖的力量把槍口堵住,將炮火熄滅,讓全世界的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和平的美好,共同分享和平的快樂。讓我們牽起友誼之手、閉上眼感受世界,感受這和平的宇宙!

戰爭樹讀後感篇5

?戰爭與和平》不僅描寫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一場戰爭,它還喚起我們對民族和世界歷史的濃厚興趣,喚起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深切關懷。這是任何專門描寫和研究戰爭的論著代替不了的。而作為一部偉大而深刻的文學作品,它還是任何學術論著代替不了的,因為它還是一部人們心靈的史詩,一部生命的史詩。我們在這裏不僅看到了戰爭和民族的歷史,還看到了在戰爭與和平的轉換中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心靈,看到了他們深深的渴望、痛苦、歡樂和追求。

我把娜塔莎比做皎潔的明月,因為她美得像神話,有大美之形,像天賜。

當安德烈公爵遭受喪妻之痛和在慘敗的奧斯特里茨戰役的慘敗之後,感慨於他之前一直所追求的名譽榮耀情感只是大夢一場,感覺受到了命運的欺騙和遺棄。安德烈的感情世界曾象是古拙的老橡樹:“唯獨它不欲屈從於春日的魅力,不欲目睹春季,亦不欲目睹旭日。”但他的難以言寓的絕望和痛苦敵不過少女的快樂。當飽經滄桑的安德烈到羅斯托夫家的莊園時,不是被清脆的少女的笑聲吸引的嗎?少女娜塔莎是多麼快樂啊!

娜塔莎用她那強大和青春的生命力頑強的抵抗住了命運的挑戰,忍受住了美的背後那巨大的擔當;沒有一遇苦痛,便憂怨、乞憐、頹傷,呈現敗像,變成醜陋。在莫斯科即將淪陷之時,娜塔莎肯於捨棄家財,以救治、運送傷員為第一要務,譜出一曲高尚、美好人性的千古絕唱。

經歷風雨屈辱、苦難煎熬之後,還能典雅迷人、脣齒留香,便是不朽。

書中總不乏悲慘而淒涼的場景,對於生活在那個戰火連綿的時代的人,對死亡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剛毅而有英勇的安得烈就幾次觸摸到死亡的底線。雖然他最後還是沒有逃過死亡之神,但他的死偉大而令人敬佩。死亡對與這本書中所有的人來説都是並不遙遠的,也許今天躲過了明天還會在來,若又躲過了明天,總有一天死亡也會臨近。但他們面對死亡的做法卻可以深深啟發我,也許這本書中還有太多的啟迪,但對於我來説這的確是啟發我最深的。

戰爭樹讀後感篇6

俄國作家列·托爾斯泰有三部影響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戰爭與和平》,它被譽為“一部史詩般的鉅作”。托爾斯泰在最後對歷史、民族的總結中,提出了這樣一句話:歷史是一門關於各個民族和整個人類的生活學問。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題——戰爭與和平的精華之處。

是什麼使得這本書魅力四射?從1805年抵抗拿破崙侵略的俄奧聯軍到1812年俄國反拿破崙侵略的衞國戰爭;從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宮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過對真實的人物如亞歷山大一世、拿破崙、庫圖佐夫和虛構的四大家族羅斯托夫、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寫,再現了俄國曆史上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謳歌了俄羅斯民族為保家衞國而戰鬥的偉大精神。

從故事一開始,戰爭與和平這兩條線索就“和諧”地交替進行着,到1812年,這兩條主線就明顯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宮廷正在舉辦沙龍宴會時,莫斯科的居民正從將要被炸燬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許多類似這樣的場景描寫,在讓人影響深刻的同時,也不斷地催人思考。當戰爭平息下來幾年之後,我們仍然能從“和平”這根線條中隱隱看到殘留的戰爭的影子。

戰爭的場面經過精工描寫變得活生生起來,戰士們在戰場上的奔跑廝殺,簡直讓我喘不過氣來。貴族伯爵皮埃爾·別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霧氣籠罩着灌木叢,忍不住讚歎這般美景,和平時期司空見慣的景色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竟然是那麼難得!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們才能深刻體會到和平的珍貴,戰爭期間,人們開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親人、糧食、風景……戰爭使得和平時代的一切夢幻主義者變成了現實主義者。

我發現在作品中,不管是俄軍戰士們用生命換取的一場場勝利,執着地捍衞自己的國土;還是法軍突破俄軍的一道道防線,直逼莫斯科的軍事行動。交戰雙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興民族”的旗號的。在那時的俄國,亞歷山大所到之處民眾一片歡呼,在小説中,當尼古拉和別佳·羅斯托夫見到沙皇時激動萬分,覺得自己就算戰死沙場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國,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統治之後不久,拿破崙又稱帝了,法軍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號到處征討的。實際上,歷史書上對拿破崙戰爭的評價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戰爭的性質由此變得相當複雜。

托爾斯泰把歷史的進程比作“推動人類進步的神祕力量”,這個力量不能用“好”與“不好”來評定,而且這股“神祕力量”往往會使一個民族駛入暗無天日的黑洞,在這股神祕力量面前,你會看不清方向,你會無法招架,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即使如此。這股神祕力量還會淘汰落後的制度,歐洲文藝復興、中國辛亥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這些進程並非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的,但其進程都堪稱驚心動魄。

既然托爾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寫戰爭與和平這兩個宏大的主題,那麼我也學着抽象地思考:在戰爭時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時期,戰爭也會被抽象化。

歷史卻往往都不是這樣。

戰爭樹讀後感篇7

作為一位讀者,愛一本書是多麼自然的事。

?戰爭與和平》帶給人無邊的'理想和希望,帶給人信仰。是的,我想我是陷入了另外一種狀態,不僅僅因為托爾斯泰那高超的藝術,而且因為他在書裏所描述的那種廣闊博大的情感世界與深遠浩瀚的精神境界。它征服了我,影響着我,使我幻想自己也能夠拋卻卑微的塵世生活,融入到那樣的世界——愛的世界,融入到永遠明亮,永遠純潔,永遠跳動着愛的温暖的火焰的世界。

剛開始閲讀這本書,猶如在一個巨大的陰影裏徘徊。良久,視覺範圍閃現出一個模糊又清晰的印象,後來便豁然開朗了。其中描寫了歷史上真實的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寫了人們的理想和鼓舞人心的目標,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我感覺到,托爾斯泰不只想訴説這些,更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這個世界本是一個整體,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無論托爾斯泰自己,還是他的國度。他所描繪的戰爭,他筆下的人物,無論善的、惡的,甚至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都是這個完整整體的一部分,都銘刻着這個整體的烙印。這個整體在他看來就是真理,就是愛。正如他在書中寫到“是的,愛,但是,不是對某種東西,為了某種目的或者出於什麼原因的愛,而是初次——就是我要死的時候,看見我的敵人,我依然愛他的那種我所體會到的愛。我體會到那作為靈魂本質的不需要對象的愛。我現在體會到這種幸福。愛鄰人,愛自己的敵人。愛一切——愛上帝所體現的一切。”

這句話使我感受到愛彌散天宇,遍及四海。世界上沒有比它更加有力的事物了,因為只有它,可以消除一切差別,包容一切苦難,消滅一切惡的根源。它使這個世界再沒有個體的界限,再沒有彼與此的分別,沒有仇恨,互相平等。是的,我們都在裏頭,每個人,每個動物、植物,還有那些沒有生命的事物。

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人同河一樣,每條河有時窄,流得急;有時寬,流得平穩;有時混濁,有時澄清;有時涼,有時暖。”人也是如此雖都有人類品性的根苗,但表現出的卻各不相同,書中的各種人物也是因為愛而融合的。

由此不由使我想到戰爭的意義是什麼呢?戰爭從來不能贏得它們想贏得的東西——真正的對於一切的佔領,因為對於人的精神世界的佔領和統治,無法通過戰爭這種方式來完成。

雖然戰爭能夠使我們收穫一點什麼,但對於人民來説更向往的是和平、充滿愛的境界。從這本書中我獲得了很多,最令我感動的是托爾斯泰所帶給我們的廣闊博大的愛,他深深愛着這世間的一切。即使無法達到這樣一種愛的極至、超脱、完美,但他使我們學着去擁有一顆博愛的心,我想這便是此書所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

戰爭樹讀後感篇8

這5天來,我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裏面主要講述了:1812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忱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蕩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藥而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皮埃爾於莫斯科巧遇娜塔莎,兩人便結為夫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通過衞國戰爭的勝利,托爾斯泰也表達了對在戰爭中收到創傷的各方人民的憐憫之心,他是一位有博愛觀念的作家。讀後感。俄國人民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英勇和和愛國熱情,被史書稱讚,也表現出了俄國人民這種頑強的性格和鬥志,是任何民族都打不垮的。

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背景中,俄國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當西方文明的資本主義滲透進來時,他們遭遇了沉重的打擊,一個大國仍然要被強大的小國衝擊和壓迫,當然這也給俄國的社會進步帶來了契機。

這本書告訴我們:珍惜和平,享受着和平帶來了幸福生活,而我們也要為保護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