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與自卑讀後感通用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39K

寫讀後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通過它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記錄下自己的成長和變化,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超越與自卑讀後感通用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超越與自卑讀後感通用8篇

超越與自卑讀後感篇1

花了三天時間看完了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這是一本簡單易讀的心理學書籍,剛開始讀的時候,是被標題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樣的勵志書籍,不知道會不會晦澀難懂自己讀不完,讀起來易懂輕鬆,還有很多案例,讓我一直有趣味讀下去。

書中説一個人的性格在六歲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對於個體性格特徵影響的重要性。書中強調合作性的.重要性,一個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愛護別人,關心別人同樣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義。書中講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徵具有缺陷被忽視的人和外貌優秀被溺愛的人。兩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忽視或者過度關心而失去合作能力,無法與社會溝通生活的人。

摘抄書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義的真正標誌: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人認可。但凡人們認為具有“生命意義”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經驗並非成功或者失敗之母,我們的生活經驗對我們沒有太大用處,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賦予經驗的認知和意義。

只有渴望將自己融入社會整體而不是隻關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學會如何補償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後於他人。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只有夫妻二人都將對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時候時,雙方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合作,才會給予對方真正的愛。

生命的意義在於樂於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一員,夢想着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超越與自卑讀後感篇2

一、書本簡介

?自卑與超越》書名很容易誤導人,買的時候,還以為是一本解釋自卑的書,看完後,依舊自卑。我是個自卑的人,“不瞭解一個人的幼年,就無法瞭解其童年”。小時候,父母總是很嚴格,記得無論外面有多少人,只要聽到你説髒話,就打嘴巴;考試必須班上前3名,否則抄字帖,但即使長期第一名也沒獎勵;老爸字寫得很好,看你寫得難看,就得擦了重新寫。小時候聽的大道理賊多,感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是錯的,這樣的環境下怎麼可能自信。倒是我弟,皮糙肉厚,耐打,一個家庭,養了兩個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家庭環境很重要,出生順序也挺重要。

自卑感與優越感相輔相成,為了建立優越感,認真學習,聽話、懂事、少犯錯,但做這些更多的是討好父母。讀大學後,徹底自由了,然而很多東西都印在骨子裏了,改變不了。

二、生活對我的意義

看完這本書,也沒發現生命的意義。小時候怕死,安慰自己人死了可以成為大地一部分,繼續見證滄海桑田;中學時期得知,宇宙在膨脹,地球有一天終會消失,那就成為宇宙的一部分吧;可現在,宇宙也會消失,好吧,總有一天灰飛煙滅,無人知曉,唉,背脊發涼。

活着又有啥意義呢?經歷這麼多失敗,越來越悲觀,如今常掛嘴邊: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如此短暫的一生,儘量讓自己過的開心吧。

超越與自卑讀後感篇3

這兩天在讀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與超越》,快讀完了,感觸頗深,引人深思,怕邊讀邊忘,速速記下,日後勉之!

我們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尤其那些被自己定義為失敗者的人們,皆是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沒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繕。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是問題“兒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經在逐漸地瞭解到自身從原生家庭中產生的諸多問題,延伸到後來的校園生涯,再延伸到社會,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這種漸漸深入的自我瞭解,可謂是細思極恐!我渴望自我修繕,在自我修繕的過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想想在這之前我是多麼的幼稚,拿婚姻舉例,我不斷試圖改變丈夫來適應我自己,並認為這樣我的生活才會不那麼糟糕,我的失落,我的傷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緒都與那個讓我不滿意的丈夫脱不了干係。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在沒有得到自我修繕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觀點都是有誤的,無論我怎樣從外界改變生活也不會走向正軌,就算我換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會讓我滿意。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都是雙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饋回來的才有可能是正確的。反之將是一個惡性循環。

想要改變身邊人、改變生活,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想要改變自己就要認識自我,個人認為“認識自我”是人生塔樓的基石,它會影響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影響整個人生道路的方向,它會指引我們走向救贖或是滅亡。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書《自卑與超越》,其大意是:尋求獨有優越感源於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過學會更好地合作將促使孩子實現具有真正生命意義的優越感。

生命的意義在於樂於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夢想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果一個人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他的理想和行為都向着為他人貢獻的方向併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會朝着最能體現其生命價值的方向發展。

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存在於“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的兩端之間,這其中包含着每個人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使我們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趨於正確的有效方法是培養個體與人合作的勇氣和精神。

家庭是培養孩子與人合作能力的關鍵。母親要做到對孩子有興趣、為孩子着想。母親對於自己成長經歷的認知,決定了她對於孩子的態度。母親要認可和鼓勵父親的合作能力,讓父親成為孩子的榜樣,另一方面,要讓父親的優秀不對孩子形成過大的壓力。

學校對於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也至關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評價指標限制孩子,要讓孩子客觀認識自己、自立;在學校裏建立平等的關係,使孩子樂於合作、為他人着想。幫助孩子尋找到興趣和自信。

作者在書中強調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現出的叛逆並不是孩子對父母態度的問題,而是源於孩子對父母一直不認同、直到有了對抗能力的時候才表達出來。如何幫助孩子正常度過青春期呢?家庭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時候,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正常交往同性和異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就會正確理解“長大”,獨立拿捏好處理問題的“度”。

作者這樣分析犯罪行為。罪犯也追求優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錯誤。他們不會合作。造成的原因在於父母沒有教會孩子與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讓孩子對他人發生興趣。罪犯都是對社會無興趣、沒有合作精神、追求虛假優越性的人。

對於阿德勒先生的理論,我的內心有強烈的共鳴。值得慶幸的是,我對孩子的養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論。我重視對於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因為,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不能沒有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我們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我一直在培育他獨立生存的能力。我將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經歷作為參照物,不斷修正自己的養育理念,關注對孩子性格的塑造。當孩子讀大學獨立生活後,他自然表現出被大多數人喜歡的性格,他樂於交往、樂於助人、自主學習、積極上進、獨立處事、堅持體育、感恩父母。

通過《自卑與超越》一書、第一次系統地領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學觀點,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超越與自卑讀後感篇4

阿德勒阿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他寫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結。如果説全人類都感覺我們特別棒、特別優秀,那就不會出現各種發明創造,也不會有人類的進步。

美好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無論你多熱愛,都不能把自己編織進去,否則就會是個多餘的線頭,會被無情的剪掉。關鍵是超越的方法是什麼呢?如果用錯了方法,結果會很糟糕。

有一類人,小時候受過傷害,自卑過,那他就特別想出人頭地。所以,當長大後,他會拼命賺錢,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甚至會傷害與周圍人關係。因此,社會中有很多不愉快的富人,或生活很痛苦的高官。

曾經熱播的電視劇中,我們看到,趙德漢被抓時,滿屋子都是錢。他認為只要有了錢,才能彌補曾經的自卑。

還有一類人,被人欺負後很自卑,為了讓別人害怕他,他會去欺負別人,嚴重者甚至暴力犯罪。心理學家阿德勒説過:所有暴力犯罪者,都是懦夫。暴力是自卑者已沒有有效方法去解決自卑問題時所選擇最簡單易行的超越辦法。

還有一類人,他認為自己做不好,所以總是讓自己得各種“病”,比如廣場恐懼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等。例如:有一個小夥子20多歲還尿牀,檢查身體沒有問題,但就是克服不了,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長大,用這種方法去逃避對自卑的感受。

所以,用錯了抗拒自卑的方法,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心理疾病。阿德勒説,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將自身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聯繫在一起,為社會解決問題、合作、關愛他人,來實現自身價值的增長。讓自己感覺到對社會是有用的,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降低自卑感,如此才能過上安定與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給年輕的我們指明瞭一條人生之路,無論我們是上班族、創業者,還是自由職業者,我們都要時刻感受到與社會的連接。這樣我們才過得更有價值、更充滿幸福感。否則,賺得再多,升職再快,住房再大,內心永遠感覺空虛、寂寞。

超越與自卑讀後感篇5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提及構成人類生活中的三個問題是將人類束縛住的三種聯繫——職業、社會合作、親密關係。接下來以"職業關係"角度剖析研究生的自卑感。不恰當的擇業觀給研究生帶來了自卑感。換句話説,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擇業方向或者設定了一個不合適的擇業目標(通常是高於現狀)。"職業"這一詞是與"職場"相匹配的,在國內,是與18歲進入大學選擇的"專業"相關的。或許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笑話,北大有個學生本科、碩士、博士讀的是三個不一樣的專業,而且學的都很不錯,教授問他畢業想從事哪方面的工作,然而這個問題他也沒有答案。當然北大的平均水平我沒有資格評述,只能從一般的方面思考不恰當擇業觀帶來的弊端。從校園走出進入職場,工作的實際內容和預想的難免有落差,這個時候平衡兩者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往往有些具有高自尊的人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讓自己滿意的程度。如果他們在一個工作崗位上難以施展所謂的專業技能或者獲得關注從而習得經驗,一方面自卑感使得研究生們開始懷疑人生,)從學士到碩士都沒有具體瞭解自己專業的就業形勢和工作崗位,甚至和某些行業的工作待遇對比產生巨大的落差感,另一方面強烈的自尊心使得研究生們,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很少與人溝通的同學把這份壓力和自卑感隱藏在心裏,當事情惡化心理髮生改變的時候沒有及時疏通,最終導致悲劇。

那麼如何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從而達到就業滿意的彼岸呢?第一,我覺得是要辨別自己的職業方向,如果學生沒有意識自主地認識和選擇,那麼外界環境尤其是家庭和學校需要在這方面提供幫助。從這一點來看,父母小時候問的"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工作?"以及大學期間開展的各種職業規劃課程和大賽還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別方向是為了找到我們的潛在動機,培養職業興趣,以發現使其具體實現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説一定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道路,但是可以瞭解那些不合適的方向。第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正如阿德勒所説"職業的目的不是掙錢"。浮躁的社會之風使得我們中的許多人樹立了金錢就業觀,只憑收入的多少來看待職業的問題,彷彿大學裏只有經濟類和計算機類專業才值得學習。

超越與自卑讀後感篇6

這本書所提出的一些觀點我認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開闊了我的視野。

我最開始對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後來我瞭解到,這裏的合作,是比較廣義的。我對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現在點了一份外賣,那其中至少牽扯了我、送外賣人員、廚師、程序員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説,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職責,就是合作。

後來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結與優越感的概念。我認同人類的.不少目標,其本質就是追尋優越感。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優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時候,就會開始自卑,開始懷疑。書中提到,我們需要了解到人採取的方法(原文其實是選用某種病症,但我不是很認可)與優越感目標的關聯。作者隨後提出,方法無可厚非,需要改變的是目標。目標改變後,心靈的習慣和態度也會隨之改變。他不必再用他舊有的習慣和態度,適於他的新目標的態度會取代它們。

作者很強調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奉獻,要合作,這令我感到自己是個極其格格不入的人,讀這樣的文字,讓我覺得特別扯淡。後來我覺得作者漸漸自圓其説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與我的觀念有衝突,只不過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個人的目標與社會的目標,當兩者不一致時,就會有不良影響;比如當事人變得狹隘,走向反社會道路等。我覺得這個是挺真實的,與社會主流不一致,確實會活的艱難。目標不與大眾一致,也會很累。

作者還提到了早期記憶對人後期的影響,舉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還挺觸動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麼表達。我比較認可作者的一點是,家庭之中的關係要平等。我想做到這一點的中國家庭很少吧?當然啊,這一點的實現,聽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實讓人羨慕。

讀完這本書還是花了很多天,導致對一些內容有所遺忘,難以進行整體的理解。這也是本挖煤的個人閲讀理解能力不足的體現,以後還需繼續努力。

超越與自卑讀後感篇7

好久沒有靜心讀書了,當《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種莫名的力量湧起。阿德勒通俗地從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寫起,尊重個體心理學觀點,向讀者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

曾經,我以為老爸重男輕女,因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經,看到同窗被高等學府錄取而自卑;曾經,因為自己出生在鄉村而自卑;曾經,因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儘管我外在樂觀,但骨子裏的自卑,一直困擾着我……

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確認識、正確對待了。比如,我能成為老爸老有所養的依靠;比如,我通過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為有了在農村的生活經歷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當我看到身體有缺陷的生命。阿德勒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認識自卑,用適當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處自卑的根源,你就會有一次超越。

當你為自己的不優秀而自卑時,你就會開始有了努力的鬥志。在努力的過程中,你首先會把讓你產生自卑的人或事當做你的奮鬥目標,在追求這個目標蜕變的過程中,必然經歷無限痛苦與折磨,就像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老鷹。它一生的年齡可達七十歲。當老鷹活到四十歲時,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啄變得又長又彎,羽毛長得又濃又厚,它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

歷經一個十分痛苦的蜕變過程——一百五十天漫長的磨鍊。如果老鷹不進行蜕變,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會有後來神鷹一般的三十年歲月!鳥類都能如此,偉大的人類應該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波浪!”只有經歷蜕變,才能展現更優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須有!能夠超越自卑的你,會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超越與自卑讀後感篇8

自卑是什麼,作者阿德勒在本書中提出的定義是,“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人類生活在“意義”之中,每個人為自己構建的“生活意義”各不相同。但是,思考生活的意義,不能忽略三個基本事實:

(1)人類生活在資源貧瘠、物少人多、競爭激烈的地球上;

(2)個人很脆弱,受到種種限制,在多數情況下無法單獨地完成自己的目標。假如一個人孤零零地活着,並且想只憑借自己的力量來應付一切問題,他只能面對失敗和滅亡;

(3)人類有兩種性別,個體和人類集體生命的存續都必須依賴於這一事實。由於這一事實的存在,人類社會才產生了愛情和婚姻這兩種聯繫。

人類生活在“意義”之中。我們一生中所經歷的事物並不僅僅是單純的事物,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事物對我們人類的意義。即使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中最簡單的事物,人類在接觸它們的時候也是從自己的角度作為出發點來看待它們的。

如何超越自卑?作者是從教育者和治療者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的。作者否定了遺傳或者性壓抑決定性格的觀念,認為自卑是有希望被糾正的。作者認為人們需要判斷哪些行為其實是自卑的表現,患者的潛在願望是什麼,患者的哪些早期經驗造成了現在的錯誤反應模式,然後向患者指出錯誤所在,鼓勵其建立正確的反饋模式——即作者通篇強調的“合作”,以達到一種利人利己的普世價值。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吧!我認為人類應該不斷加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不斷改變,提高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