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心得體會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5W

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決策,心得體會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經驗,能夠幫助我們避免重複犯錯,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資本論心得體會6篇,供大家參考。

資本論心得體會6篇

資本論心得體會篇1

兩週之後,我把它大致讀完了,感覺這本書不適合在這樣寒冷的季節裏研讀。其間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夠讓人不寒而慄。儘管如此,我還是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起碼明白了,原先錢能夠是那麼複雜的東西!以後的幾天,我一向試圖把我從它那裏得到的知識整理出來,好讓自己的頭腦中有個比較直觀、清晰的印象,便於記憶和思考。我不打算專業研究資本和經濟,所以只要有個印象就足夠了。從《資本論》裏,我似乎能夠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來。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佔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透過枝杆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於再生產,於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

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透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杆,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裏,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醜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於,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資本論心得體會篇2

剩餘價值廣泛應用於第三產業等領域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利潤、利息、地租以及許多非產業部門的收入也是由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轉化來的,並且認為只有產業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其他生產要素以及商業、服務業等非生產性行業的職工都不能創造新價值。但是在現代看來,隨着社會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勞動概念內涵的擴大,原來一些被認為不創造價值的眾多行業和職業的勞動者都開始發生變化,例

如,第三產業經研究被認為是創造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範圍由原來的體力勞動創造剩餘價值逐步向體力、腦力勞動者共同創造價值方向發展,並且腦力勞動者由於從事的是一種高級的複雜勞動所以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在現代,剩餘價值的分配形式開始趨於多樣化。資本主義社會,在承認剩餘價值率就是剝削率的前提下,也必須看到有些職工在取得勞動收入即工資的同時,通過剩餘價值的再分配,取得一部分存款利息,或購買股票的股息收入。這些收入雖然是他們的非勞動收入,但不能説是剝削收入。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分配方式是社會總產品的分配,社會主義對社會總產品進行的各項扣除和個人消費品的分配,目的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達到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被分割為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借貸利息和地租,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分配形式上的某些共同點來掩蓋分配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儘管剩餘價值理論在當代在科學技術方面,第三產業方面的理論存在了一些滯後性,但是剩餘價值理論仍不失為一個優秀的理論指導我國社會建設,因為剩餘價值理論是應社會歷史條件產生的,也必須隨社會發展而發展。

仔細研讀《資本論》使人獲益匪,感觸良多。《資本論》深入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理論及流通理論,為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也為提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及資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鑑。《資本論》雖然論斷了資本主義必將衰落而共產主義必將勝利的終極結論,但在當今世界中,資本主義資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認為是最科學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資本主義制度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來到這個世界,必將為更科學、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為共產主義制度所取代。

資本論心得體會篇3

經過兩個月時間的攻讀,總算是把資本論第一卷給看完了。本來文章標題想用“悲慘世界”來命名,又覺得如果只關注資本論中悲觀悽慘的社會現實的描述的話,那必然屬於管中窺豹,沒有高度了。

綜合來説,資本論第一卷包含了價值理論、資本主義的生產理論、製造業及工業的規模發展理論、資本的原始積累理論等內容。其核心從個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個方面,其一,提出了價值是由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決定的勞動價值理論,並延展出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其二提出了剩餘價值學説,也就是在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有的歷史進步都是基於勞動創造,但勞動能創造的價值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有給勞動也就是與工資和勞動報酬對應的價值,還有一部分是無給勞動,就是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的享有者是資本家。整個資本主義的發展就來源於資本對勞動剩餘價值的持續永無止境的剝削。其三提出了由於生產力的提高,會促使勞動價值及剩餘價值同比例提高,在製造業領域,會出現勞動的相對過剩,同時也會因為剩餘價值對資本的貢獻日益增大,小資本逐步會轉化為大資本,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小資本家也會由於競爭的關係導致被大資本家剝削而最終成為無產者,生產的規模效應會日益提高,而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貧富差距會逐步拉大,當無產階級窮苦到無法維持必要生計時,資產階級將面臨暴動、革命甚至戰爭等打破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現象,屆時無產階級將從被剝削者轉變為剝削者,而資本家必將消亡。

以上三個內容可以説是資本論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內容,在接近70萬字的著作中,馬克思可以説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紀及18世紀英格蘭的社會發展狀況,包括人口數量、就業人口數量、製造業規模化現象等。而且資本論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亞當斯密《國富論》、李嘉圖《經濟學及賦税原理》、馬爾薩斯的《人口學原理》等當時研究經濟的各類著作及學説,也包括大量登載於報紙上的與人口變化、經濟發展相關的文獻,可以説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集各種經濟理論於一體,並引導出馬克思自己的經濟學主張的一本經典著作。

看完資本論,可以説對馬克思的認真負責的學術研究精神,學識廣博且對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無比的尊敬和佩服。而且因為在看《資本論》前,先看了《國富論》,所以在理解上也更有心得,從資本論中可以看到,馬克思本人對亞當斯密的許多經濟學觀點還是認同的,包括勞動價值理論,包括生產規模的持續擴大理論,包括分工可以實現生產力提高等。除亞當斯密外,他對其餘經濟學家,都表達了明顯的批評和不認可。

如果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資本論第一卷可以認真研讀並可以重複研讀,但也必須客觀指出,《資本論》在經濟學領域所犯的三個明顯錯誤。

其一是馬克思講社會發展及經濟增長集中於商品生產這一環節,並沒有關注非商品生產的服務業和其餘產業,並且在第一卷中,故意弱化了國家及政府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單純的將生產關係歸納為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關係,存在明顯的片面性。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馬克思沒有認真研究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人的需求演變,沒有思考需求的變化如何影響生產,而是單方面的從生產端研究經濟,這是不全面的。

其二是在生產研究領域,由於馬克思提出的勞動價值理論存在理論缺陷,也就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不可獲得和無法計量性,導致馬克思在延展剩餘價值理論時,總讓人感覺有自圓其説之感,而且馬克思自己也承認,伴隨生產力的提高,凝集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價值是會有差異和變化的,讀後感這就導致價值的不穩定性,影響了剩餘價值的理論貢獻。同時更為嚴重的時,由於馬克思將價值貢獻只集中在人類勞動這一個單一因素上,對於資源貢獻、資本貢獻等,都用剩餘價值來歸納和闡述,導致《資本論》在對社會進步及生產進步的表述上,與現實出現脱節和變化,這是資本論的第二個不足之處。

其三是治學態度上,《資本論》第一卷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描述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無產者所面臨的苦痛、惡劣環境、高強度工作壓力、非人道的勞動環境、悲慘的生活條件。從這個角度看,資本論更像是一本社會學著作而非經濟學著作,而且馬克思在字裏行間透露的對資本家的牴觸和排斥,也讓資本論在分析社會現實時,會有缺乏冷靜和理智的感覺,對於研究經濟而言,帶有濃厚個人情感的學術論著是不可能完全客觀公正的,這是資本論的第三個不足之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發現問題總是容易的,但如何解決問題,是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的。結合當前的社會現實和社會環境,結合我們所處的國家的經濟發展現狀,需要我們拿出馬克思的治學之精神,拿出類似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那種認真、負責、嚴謹、科學的寫作態度,對當前中國面臨的經濟困難及社會問題提出有解決路勁的方案和建議,這是最為迫切和重要的。

資本論還有第二卷和第三卷,希望再用兩個月時間,把第二卷和第三卷研讀完畢,屆時再認真總結梳理這一本經典的,涵蓋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的著作。

最後給一個提示,由於資本論裏面有許多基礎的經濟學範疇的名詞和文字,建議在看完《國富論》、《經濟學原理》這兩本書後,再看《資本論》,會更容易領會《資本論》中的經濟理念。

資本論心得體會篇4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接着説,“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着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表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着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必須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説:“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裏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説明,而這種説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髮揚光大。

資本論心得體會篇5

?資本論》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內部結構和它的經濟運行規律,以及實現資本主義變革的社會力量無產階級的產生和不斷壯大,從而指明瞭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為了充分描述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規律,《資本論》分三卷共兩千多頁行論述,其中第一卷為《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為《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描述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任務是研究它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生產關係、交換關係、分配關係和消費關係,都表現得最直接、最單純,勞動與資本、工人與資本家是面對面直接對立着的。

第二卷《資本的流通過程》對資本流通過程做單獨的考察,揭示了資本流通的本質和它與一般商品流通的根本區別。通過對資本流通過程的分析,一方面闡明流通對資本主義再生產的重要性,同時也顯示出一種現象,即剩餘價值的獲得不僅有賴於生產過程,也賴於流通過程,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這就為模糊剩餘價值只是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這

一事實提供了一個表面根據。另外,在資本流通過程中出現了兩種資本的新的具體形式: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這又進一步掩蓋了生產過程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從而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被進一步掩蓋起來;再加上資本週轉的速度的確直接影響着一定資本量的增殖程度,這更加使人們相信流通過程是剩餘價值的源泉之一。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考察表明實現問題是再生產過程得以進行的關鍵。流通過程的重要地位更加被確定下來了。從資本流通過程來觀察資本主義社會,剩餘價值生產的深層本質已經被深深地掩藏起來了。

第三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以利潤為核心範疇展開分析。馬克思指出:這一卷要揭示和説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相互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説,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競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資本論》的核心觀點是剩餘價值理論。深入鑽研剩餘價值理論,我們就可以發現隱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平等,從而可以透徹地審視資本主義偽善、冷酷、自私的一面,

為建立更加和諧、人道的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借鑑參考。

資本論心得體會篇6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發現了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是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兩大貢獻,即歷史唯物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完美的`統一。它的出版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件重要大事,這一鉅著的問世,不僅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

-,標誌着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誕生,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最為全面的科學論證,它宣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末日,為無產階級革命指明瞭正確的方向,迎來了無產階級的新的鬥爭歷程,因此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是人類歷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對國際工人運動鬥爭經驗的總結。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在自身範圍內的進一步發展。閉理論。他同時還是第一個將經濟和歷史聯繫在一起的經濟學家,而《資本論》就是他這種創舉的體現。同時《資本論》也沒有簡單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歸結為它們的共同基礎——物質生產過程,而是從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引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內容和形式。

?資本論》的方法的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正如列寧所説:“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都應用於一門科學”。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瞭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學説,闡明瞭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資本論》的方法不亞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現。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剩餘價值”學説,馬克思指出,幹活付錢,這是錯誤的認識,就是説工人幹活,資本家付給他錢,看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實際上,這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為資本家勞動所創造的財富遠遠大於自己所得的報酬,克思把這個“帳”算清以後,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手段、訣竅就給暴露出來了,這使廣大工人階級更認清了資本家的剝削方法,從而為自己爭取更高的待遇準備了充足了條件。在這部書中,馬克思通過大量事實,詳細而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揭穿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祕密”,暴露了資本主義殘酷剝削工人階級的醜惡本質,也指出了工人階級之所以極其貧困的原因。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斷然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必然勝利都是不可改變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為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提供了理論武器,增強了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決心和信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