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精選《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79K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告訴我們要能準確感受他人的意思,滿足他人的需求,打開正確的溝通方式,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才精彩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熱門精選《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熱門精選《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三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知道這本書是源於一個共同愛好心靈成長的好友推薦的,那天我諮詢她事情,她很激動的推薦我這本書説一定要好好讀讀,我抵擋不了她的熱情立馬在京東上下單了。京東很快,第二天就把書送到我手裏。然而,那本書大概就在我的書架上靜靜的躺着超過了三個月,塑封都沒有開啟。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時,我發現跟她溝通似乎感覺更好了,很明顯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認真的傾聽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強烈推薦這本書,而且告訴我説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學習,這一次我動心了。

這本書為什麼沒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虧在書名上。看書名以為在講溝通技巧,然而我對於寫“術”一類的書並不太感冒,我喜歡看“道”。我個人認為脱離了正確的道的基礎去研究術,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風險,而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然而我還是高估了自己,這本書其實是術和道的結合,既有指點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見影的實操,很值得反覆看,反覆練。

那麼何為非暴力溝通呢?在我們的表達裏面含有四個要素:1)觀察,這種觀察不帶任何評價,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2)感受,説出自己的感受或確認對方的感受。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勵別人説出需求。4)請求,清晰的表達出自己希望對方做什麼,或確認對方需要自己做什麼。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練起來還是需要刻意的。

先來看一下觀察。摘抄書裏我很喜歡的一首小詩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

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説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

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在生活當中,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的語言,很多時候都是評判,甚至會上升到道德評價。比如,你太不負責任了;我的孩子很懶。比如有同事對某件事提出我們認為不好的的疑慮時,我們通常會説,你太負面了。有沒有覺得這些對話裏面,對方聽到了批評,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時候我們為了表達我們的欣賞,通常簡潔的一句:你好棒!你好優秀!雖然是表揚別人的話,但是,對方聽到了空洞的應付,一樣沒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詳細的事情先,再表達自己的感受,那麼這和表揚要具體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還有時候,我們也喜歡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價。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已經太習慣比較了,我們家長為了教育孩子通常會拿鄰居家的好孩子來比較,學校會排名成績,這也是一種比較,團隊會排業績表,這也是一種比較。但是比較矇蔽了我們對別人或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認可。在比較的環境中,只有在比得過別人時,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優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後了,或者換到一個競爭更激烈的環境當中,我們沒有能走在前茅,整個人都開始變得不好了,開始焦慮,開始否定自己。雖然適當的焦慮能引發人不斷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認為深切的認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態更加能給人於成長的力量。

再來看一下感受。本書是老外寫的,他説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説不出感受來。而貌似我們中國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願意大方的表達出來,大家都怕尷尬。可見我們的語言能表達內心是太有限了。書中有個例子:一位大學生説,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的很大,他怎麼也睡不着。作者問他有什麼感受,他説我覺得晚上不該這麼大聲。作者説這是看法,不是感受,讓他再表達一次感受,他説聲音太大了會打擾到別人,作者解釋説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學生想了想,斬釘截鐵的説,我沒有什麼感受!有幾次,我看了這本書後,我問兒子,媽媽答應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麼感受?他想都沒想直接回答我,沒什麼感受。後來多啟發幾次,他會回答,我感覺很好啊。好是個很籠統的字,我繼續問,除了好呢?很開心啊,還有呢?沒有了。

為什麼要關注感受,作者強調要傾聽自己和傾聽別人。傾聽是個技術活,我原幼稚的認為,傾聽就是人家在那説,我有能力不插話,現在看來,還需要注入情感的關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那多美好……”的確,我們一聽到別人的痛苦或難題時,大都急於給予評判,建議,説教,安慰,或者同情,詢問等等,作者説這些都是傾聽的障礙,不要急着做什麼,站在那裏,自己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對方覺得我們已經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輕鬆,或許就會停止了談話。這個的前提是首先我們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傾聽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顧好別人。

第三個是需要。發現自己的潛在需要也是一種能力。有一些話語,比如“我沒辦法”,“不得不”,作者認為這些語言表明我們在逃避責任,把自己推向一個弱者的地位。其實我們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面臨的一切選擇,都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即使我們不選擇,也是主動的選擇保持現狀。我們需要把語言換一種説法:我選擇做…因為我想要…。書中一位老師抱怨學校的評級説,“我討厭評級,這不僅沒用,而且學生會緊張。但我不得不評級,因為這是學區政策。”作者建議她換一種説法:我選擇評級,因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師立刻發現對於評級這件事,她有主動的選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很生氣,因為你飯吃到現在還沒吃好,都涼了。”“我很失望,因為你昨晚沒來參加我的生日party。”多麼熟悉的句子啊,在我們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但是很可惜這些都不是非暴力溝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溝通提倡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氣,因為我…而不是因為你…。比如,“我很生氣,因為我看到你飯還沒吃好,我擔心你吃涼的飯會拉肚子。”“你昨晚沒來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為我很想見你和你敍敍舊。”我想這和心靈成長領域裏提倡的,“事情的發生和我們的情緒之間並無特別的關聯,只是我們賦予事情它意義了,我們自己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種理念不謀而合。作者説,生氣的產生,是源於我們內心沒有被滿足的需要。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別人生氣是因為別人有需求,自己生氣是因為自己有需要。覺不覺的這個和“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這句話神似啊!當我們關注在什麼需求沒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傾聽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點請求。如何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也是至關重要的。文中有個例子説,一位太太和先生説:“我叫你帶瓶醬油回來,可是你忘了,好煩啊!”也許太太是希望先生馬上出去買醬油,但先生很可能以為太太在指責她。類似這種誤解應該是很常見的吧。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説話方式這麼的簡單粗暴,總以為別人都能明白我們的想法的疏於用心表達,其實都最後不僅自己失望,對方也有壓力。

請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區分的。書中説,如果我們的請求沒有得到滿足,然後我們就開始責備或指責對方,那麼對不起,這個不是請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請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對方的拒絕的。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這種情況下,我們貌似目的達到了,但是我們收穫了隔閡和疏遠,對方在不情願的情況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對方收穫的是對自己的討厭。看,兩敗俱傷,這實在是我們不願看到的結果。

這本書寫的很實用,推薦給感興趣的朋友。作者總結,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是在誠實的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交流。全書提倡愛自己愛他人,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這裏,我只是寫了一點點感悟,如果你有機會靜下來親自看幾遍原書,一定會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穫。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學習如何表達憤怒對我來説特別重要。以前表達憤怒時,對親近的人會怒吼,因為我知道他們會包容我,他們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對不太熟悉的同事同學,我通常會不理睬,橫豎看不慣他,也不敢表達憤怒,因為怕引起更大的衝突不好收場,只能敬而遠之;對於陌生人,在我的定義裏是“不道德、沒教養”之類的,我通常安慰自己這輩子可能遇不見了,息事寧人,就當沒看見或沒聽見。

不管是“忍讓”還是“發泄”,我都會在事後責怪自己“膽小怕事”或“衝動幼稚”,每次都在心裏默默的罵別人和自己千萬遍,仍不解恨,快憋出內傷了。

其實,憤怒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與其指責自己和他人,不如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意識的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代替“我生氣是因為他們”。因為指責一個人時,絕大多數人都無法靜下心來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需要和感受上,我們的願望就更難得到滿足。

其次,我們也儘量不要給任何人貼標籤,這也會帶來暴力。負面標籤帶來的傷害,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正面標籤也是要不得的。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對着別人誇我是一個上進心極強的孩子,一臉的驕傲,只因我有一次考試,數學考了98分,全班第二,爸媽都挺滿意。可我一看試卷,發現錯誤的那道題是馬虎錯的,要是認真檢查,我肯定是全班第一了,我心裏遺憾,難過,哭的稀里嘩啦的。從此我就被貼上了“上進心很強”的標籤。從此,不管大小考試,不管自己是否有遺憾,我都會大哭一場,因為我不想讓我媽媽覺得我“上進心強”這個“優點”是枉然,不想讓她失望。

説白了,充分表達憤怒,是在認真傾聽,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基礎上,不帶任何指責的表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從而達到互利互贏、互諒互解的理想狀態。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光是在憤怒時強壓怒火,靜下心來就很難做到,也許“除了呼吸什麼也不做”真的能幫助到我們,這還是需要不斷練習強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油,親愛的同學們!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可以是合作的模式,這是一個新的方式。之前沒有想到與孩子之間的合作,只是認為孩子現在是學習階段就是必須要認真的去學習。不認真的學習就不行,父母必須要加以管教,否則會往我們不想看到的路上走。合作應該是共贏的,與孩子的合作也是一樣的。孩子在合作中沒有贏利,也不會和我們合作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孩子需要什麼,知道了孩子需要什麼,我們還怕合作不好嗎?一切就會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了,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了。

自我尊重這方面,我們對每個人都要是尊重的。不管別人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們都應該尊重別人,因為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是尊重我們自己。

為了讓我們與孩子之間的合作長期下去,首先我們為人父母者應該付出更多。我們時終認為孩子不和我們合作,是孩子先破壞了合作的規律。其實不是,我發現是我們破壞了合作的規律。(比如我自己,我和孩子之間的合作收不到我所期待的效果。那我心中就不平衡了,因為我心中還有個角色,我是和他之間的權利系統的上位者,我可以任意的玩我的規則。)這就説的是我們破壞了合作的規律。與孩子之間合作我們還是把目光放長遠點,短期可能真的沒有收穫。然而我們與孩子之間,我們很容易給孩子貼上標籤。因為我們的內心也是容易給自己貼上標籤的,而何況是給孩子呢?直到現在發現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給孩子貼上了標籤,就意味着放棄了,我們在給孩子貼上標籤時,應該先想想我們自己,孩子的這樣表現是不是我們無意識的灌輸給孩子的呢?因為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境子。對於孩子的尊重、溝通、獎勵、懲罰,還是很重要的。(最近的一次,我答應帶孩子去吃肯德基,可是卻沒有去。那天我是太累了,在家睡覺。孩子雖然沒有來叫我帶他去,可是他的心理不是滋味了。直到第二天我的媽媽告訴我,孩子一直在她面前説我騙他的。所以今後只要答應孩子的事情就要去完成,這是一種誠信。)

養孩子父母們都沒有什麼目標的,一開始只是希望寶貝能健健康康的就好了。到了上學時才讓父母們意識到,原來教育孩子是件很麻煩的事,因為孩子的思想和我們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我們想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孩子們不一定會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的。所以我們要與孩子合作,慢慢的引導,這樣才能讓孩更好的認清自己的發展方向,而且要儘量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我們把握大局,總體方向不偏的情況下、我們為什麼不能讓孩子自己選擇一些事情呢?

行為的背後是什麼,之前我一直是要求孩子什麼時間幹什麼事,而必須要聽命與我的命令,從來沒有想過孩子的行為背後是什麼,且現在想想我有的時候不也是和孩子一樣的嗎?很多事情不也是沒有立刻去做嗎?為什麼要求孩子必須聽命與我呢?難道我就是是權力的上位者?其實命令孩子是沒有用的,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很重要。因為溝通了,更懂他需要什麼,下一步他想幹什麼,他會很高興的去完成我們所想要他完成的事情。

孩子們的成長首先來自於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們會從情感上獲取安全感。我們對待孩子的犯錯,不要認為可怕,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裏他們可能認為這是正確的。我們是經歷了這些認為是錯誤的事情,所以才知道這樣做不對的。可是孩子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他怎麼又能分辨正確與不正確呢?我們作為父母又不可能提前把什麼事情的真相都統統教給孩子的,所以孩子們的犯錯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孩子這個事情做的不正確時,要引導他向另一個方向走,而且要讓他願意配合往我們引導的方向走,而不是在發現孩子做錯了事對他們大吼大叫的。

孩子們的模仿能力極強,我們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常常都被孩子感知到,所以我們一定要控制好情緒,把陽光的一面留給孩子。我們每天的工作中都會有不愉快的事,但是面對孩子我們就要把這些不愉快的經歷全部都忘掉,給孩子一個陽光開心的一面。

孩子現在還小,他只知道滿足自己的需要,他不懂得取捨,只知道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導孩子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付出才行,以此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在給予孩子的獎勵時,我一直以為是物質上的東西才算是獎勵,現在知道了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一直要求孩子做到什麼樣子,給予孩子什麼獎勵,而且肯定是物質上的獎勵。現在是明白了,給孩子一個擁抱,或是一個吻……等一切都是獎勵。對於語言尊重還是通過後來的讀書改變了,之前孩子在學習方面達不到我的要求時,會忍不住説出了非尊重孩子的語言,後來發現越罵孩子越糊塗。漸漸發現與孩子有效的溝通,反而他領悟的更好。看到這裏才明白了,對待孩子也要使用尊重性的語言。我們還要做到要能傾聽孩子的內心一切,這樣才能更好的與孩子交流。比如你叫孩子現在寫作業,而孩子現在不想寫,我們應該要與孩子溝通為什麼現在不想寫作業,而不是用強迫性的方式,必須現在寫,不寫不行。這樣做雙方都受到了傷害,不可取。

孩子在成長,我們也要跟着成長。否則難以跟得上孩子成長的步伐。我們成長了,就像書中所説的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處理。不管是孩子的什麼階段,都可以去面對,而不是束手無策的。而成長也能使我們儘量成為一個無錯的有責任的父母。這樣就可以避免了家庭中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發生更多的衝突。

我們要學會使用長頸鹿的文化語言,避去豺狗的語言。就像師傅給我們上課中所説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遠,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而豺狗的語言,就如同我們始終站在巨人的腳下,看不見前方的風景。連風景都看不見了,怎麼能去做的更出色呢。所以每天一定要擠出一些時間,靜心讀書,深入反思,讓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更高……這樣我才有能力把孩子的事情處理好。記得孩子這個學期剛剛開學沒多久,經常因為作業不認真而出現了錯誤的情況。那時候都很火惱,對孩子上來就是一頓火、且大罵,就差去揍他一頓了。而發現每次罵過之後,他好像更不會了。而且自己心裏還非常的難受。後來改變了方式,忍住不發火,不罵他了,很耐心的和他解釋是為什麼,反而他更能聽的進去了,而且會做的更好了。其實一開始這樣的轉變很難,每次心裏面都在提醒自己忍住,不要發火,一定要忍住,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終於能做到了。

文中很多的訓練方法讓我們來提升自己,讓我們來分辨出什麼地方還有不足之處,這些訓練方法很好。像有一個標題“轉化憤怒”。我之前是很容易就憤怒的,不管是任何的事情從來不以大小之分,一點小事情也會引起我的憤怒,而且沒有耐心。自從遇見師傅後,並經過多次的學習和讀書,有一天突然發現,不像之前那樣暴躁了,到事情也不是那麼的衝動了,而且心裏還會有師傅經常説的一句話“那又怎麼樣呢”,這樣的改變是因為每天堅持不斷的讀書,直達現在只要在看書的時候,心中就感覺毫無雜念,而心很自然的平靜下來了。

書中有很多的案例,告訴我們在遇到這些事情怎麼處理。而且分析的很全面。這本書讀完了,讓我們更清楚了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從開始與孩子的合作到與孩子之間的相互尊重,都給我們做出了分析,並給出了案例引導,受益匪淺。像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上標籤,這段讓我感受深刻。我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就給孩子貼上標籤的,直到讀到那裏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標籤一旦貼上,就很難撕下來了,這是否意味着就要放棄了呢……。其實孩子是很優秀的,只是我沒有發現到一種方法可以引導孩子往前走。因為我是權力系統的上位者就可以給孩子貼上所謂的標籤。那如果換過來呢,孩子給我們貼上標籤了,我們又會怎麼想呢?我們與孩子都是可以犯錯,重要的是及時改正錯誤就可以了,而不是讓錯誤繼續下去,讓我們儘量的做到任何事情都是無錯的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