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數學書籍寫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63K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同學們對名著所寫的領悟,在讀後感中,我們的個人觀點是需要做到明確表達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看數學書籍寫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看數學書籍寫讀後感5篇

看數學書籍寫讀後感篇1

華老師雖然是一名數學教師,但卻有着豐富的文化底藴,文章中經常引古論今,從我國古代的名家到國外的學者;從詩歌到故事他都能結合課堂中發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當地引用,而且他還善於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農民種地、打籃球等事情聯繫到教師的教學,聯繫到數學。這些,都得益於他的喜讀善思。一個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時間裏閲讀了如此多的書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了。現實中,我們自己總是抱怨沒時間讀書,時間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學上了。卻不知道,我們平時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無米之炊。沒有理論作指導,縱然想破腦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膚淺的東西。

華老師的心思卻極為細膩,所作隨筆大都從細處入手。從老師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撿起來交給老師,老師沒有道謝。到蹲下來和孩子對話,到老師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麼讀分數……等等。這些細節問題在我們的課堂上都會經常出現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沒放在心上。讀了華老師的這些隨筆,對我太有啟發了。是的,教育就是要從小細節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對一個教育者的進步來説,也不會有特別大的作用。

華老師在課堂上的成功,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來自於他在課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課,他思考能否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用處,經過多天的搜尋、比較、思考,他設計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與同組老師討論後又否定了這一情境,最終經過反覆思考後創設了三個滑梯的設計,這個設計既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縮短了數學教材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同時,華老師也十分注重課後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後的再實踐。學生的一個錯、一句話,教師在課堂上一個不經意的行為都會讓他思考良久。正是他這種課前、課中和課後不斷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現在這個在課堂中游刃有餘,讓無數教師佩服,讓無數學生喜歡的華老師。

看數學書籍寫讀後感篇2

讀《吳正憲與國小數學》有感。有幸真正領略到吳正憲老師的教育專著《吳正憲與國小數學》一書,儘管在這之前對她的教學藝術和人生經歷已經略知一二,但仍然覺得這本書常讀常新、愛不釋手。

讓我驚歎的是她的教學藝術,吳正憲老師在課堂上,不僅是用數學的真諦來撥亮孩子們的心靈,更是用自己的愛心真情來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來塑造孩子。她的課,知情交融,師生互動,充滿了童趣、樂趣。課伊始,趣已生,課繼續,情更深,課已完,意未盡。40分鐘的數學課,像磁石把每一個孩子的心緊緊地吸在一起,把時空有限的課堂變為人人蔘與、個個思考的無限空間。

其實,名師和所有教師一樣,都承擔着艱苦、繁重的工作任務,所不同的是他們能夠做到苦中有樂。他們真是“累,並快樂着”,體驗着一種神聖的幸福感。吳正憲説:“我一上講台,就融入了學生世界,全身心地投入數學教學之中,其他一切便都忘記了。只有教數學的人被數學的魅力打動了,學習數學的人才能被數學所深深吸引。”正是這份熱愛,讓吳老師以情激情,用智慧創造了唯美的課堂,讓吳老師從心底欣賞學生、讚揚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吳老師的成長曆程也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優秀教師,首先取決於他對教育事業、對所教學科的熱情。

看數學書籍寫讀後感篇3

剛剛聽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在想:很霸氣的書名!但是,華應龍老師的名字早就如雷貫耳,他早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數學教育大師了。帶着疑惑,我開始閲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語言靈動幽默,整本書以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感悟的方式呈現,沒有枯燥的教學理念,而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實例,貼合教學實際,可操作性強,而且讓我們感受到數學教學的樂趣。這本書生動藝術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遵循學生的思維發展途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測、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主動探索感知,特別重要的是,華老師的每一節課、每一篇文章都體現出他對學生的人性的尊重、對數學教學的尊重。

華應龍老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精益求精,他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前,反覆思考:能否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用處,他和同時反覆研究探討,連睡在牀上都在思考,想出新方案後還不滿足,思考是否有更合情理的設計,最終,創設了三個滑梯的設計,既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重要性,又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實踐精神,華老師的對教學的這種近乎吹毛求疵的.治學精神,不僅使他的每節課成為一種藝術品,而且使他成為名符其實的教育家。

華應龍老師説他很喜歡當堂評價學生,他舉例説:“我們班42名同學,聽完這節課,我欣賞39位同學的表現,會用眼睛聽課,我最欣賞某甲同學,她的發言最有數學味道。她説得好是由於她肯動腦筋,能有條理地去想。”華老師説他這樣評價學生的目的是想給學生樹立一個數學學習的榜樣。我看到這裏,靈機一動,對呀,我們評價學生時能不能更具體一些,更準確一些,這樣能讓學生有更明確的目標。以前,我評價學生只是:“你説得真完整!”“你的回答很準確!”“某某同學請你認真聽講!”等等,現在,我在課堂上開始注意教學語言的準確到位、與教學內容的緊密貼合,如:“某某同學坐姿端正,專注地看着老師,最先進入學習狀態,所以,今天這節課由他喊起立!”“某某同學想出了兩種解題方法,學習數學就要這樣,不滿足於一種方法,不滿足於一次成功,只有不停下探索、追求的腳步,才會不停地進步。”“某某同學,請你專心地看着屏幕,思考這道題目!”這些有明確指向性的評價,對於稍顯懵懂的國小生來説,更具有指導意義,使我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不少。

從華老師的書中,我感受到數學的美和魅力,我們的教學不能再滿足於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學會某種知識或某種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投入到數學的世界裏,要讓學生一步步地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和無窮的魅力,學生也用數學的思想去思考、去探索各種數學問題,不斷地追求,這才是我們作為數學老師的終極目標。

讀完全書,我為華老師對教育的深深熱愛所感動,為他靈動的智慧、淵博的學識所歎服,為他對工作的負責、對學生的尊重所敬佩,他已經把自己看作了數學的代言人、教學的生命體,所以才會有“我就是數學”的宣言吧!

看數學書籍寫讀後感篇4

讀了《國小數學教師》這本書,讀完後使我感受頗多。根據瞭解,這本書滋潤了無數數學教師的茁壯成長,也為許多的青年數學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它的風格十分樸素平實。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它貼近教改前沿,是國小數學教改的衝鋒號。

在這本書裏,我能體會到她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是怎樣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讓學生感受數學鮮活、好玩兒,同時我又能感受到她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又是怎樣讓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數學知識,怎樣幫助學生贏得學以致用。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愛數學,我愛教學生數學。“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吸引我去努力探求問題的答案,成為貫穿我的數學教育的一條主線。知識的記憶是暫時的,思想與能力的獲得是永存的。因此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數學教學必須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目的。新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對數學教學的要求正反應了上述要求,數學教學從傳統的“傳授知識”的模式更多地轉變到“以激勵學習為特徵、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創造、個性發展將受到更多的重視。數學教學將更重於培養、發展學生的廣泛的數學能力。

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範老師説在“玩”中教數學、學數學是學生體驗數學、喜歡上數學的好辦法。這對於國小生裏來説確實是一個好辦法,讓孩子看到的數學不是一張嚴肅的面孔。在教學上,留給學生的作業就是做玩具。結果老師收到了學生們製作的許多漂亮的模型和手工紙模藝術品,如長頸鹿、飛機、火箭、仿古花瓶、未來汽車等等。這讓我想到,其實我們的作業可以不必那麼機械,只停留在讀讀寫寫上,可以讓學生更多的接觸生活,動起來,玩起來。例如,我們在教學方向與位置一單元時就讓學生回家設計校園的平面圖,孩子交上來的作業五花八門,可是卻滲透了學生的智慧和快樂。

在這本書中還寫到,老師每年都要組織學生到郊外的大自然中去玩,但我強調,玩不是無目的的瘋玩、傻玩,要能夠在玩中學到知識和技能。在這本書裏,張老師還特別介紹了一個如何讓學生喜歡上數學、感受到數學鮮活、好玩兒的辦法,為了讓學生們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的魅力,把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形成科學探索精神。

看數學書籍寫讀後感篇5

這本書是我在三年前比賽時所獲得的獎品。當時並沒有仔細地精讀,隨便翻了幾頁就丟在了書海之中。

到了九年級下學期,我每天都不停寫着千篇一律的數學題,感到萬分地無聊。一天做完了作業小憩之時忽然見到這本書,便取下來一閲。那是一個個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歐幾里得、阿基米德、歐拉、高斯、馮·諾依曼……或許這就是數學世界的模樣。這本書用小説般的語言、略帶幽默的風格,把原本枯燥的數學溶入歷史之中以方便於人們去記憶。所以像莫言這樣的文學家也對這本書讚不絕口。

我是學過數學思維的。在剛進國中時有這門課,我也知道了完全數親和數,聽説過有個叫泰勒斯的人測過金字塔多高。甚至在那時我還自己鑽研出一個定理來,開心了好半天。那時的老師是蘇州大學的教授,他也是將數學溶在歷史裏講(這會讓數學有趣得多)。不過那時要會考,自然沒有什麼時間看這類書。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我才安心地捧起這本書來看。要知道,中學數學老師是絕不會告訴你費馬大定理是最開始只是一個在數學書上的批註,或許他自己也不知道。

僅僅這本書的外表,就足夠我收藏好。它扉頁上有本書作者——蔡天新教授的親筆簽名。蔡教授是來過三中講座的,他不僅研究數學,同樣是一個詩人,一個攝影家……正是因為多重身份,他才能寫出這樣的一本書來。或許有一天我也可以不僅僅是在這裏寫這樣的讀後感,而是用詩一樣的語言,去解釋一個數學公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