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最新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3W

《烏合之眾》這本書中主要講述是心理學,相信大家在品讀中一定都開啟全新之旅。那麼讀後感都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最新四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最新四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1

不厚的一本書卻因為可能是因為是外文翻譯過來的原因,讀起來生澀難懂,論述的道理性很強,説教的成分很大。而我本人,更喜歡看故事類情節的書。

一旦把一本書定義為生澀難懂,讀起來的效果,心情那是可想而知的。但好在自己最近用kindle讀書的最大好處便是,讀的速度很快,難懂的,晦澀的一概而略。哈哈,這不得不説,這是我閲讀上的一大進步。

不得不説,電子書和紙質書是有絕對差別的,電子書給了我們更快的閲讀速度,然而,更多的時候更像渾淪吞棗,時而不知味,更多的只是增加了自己對一本書淺入的瞭解和增加自己談資。但我不後悔自己花了接近一千大洋買下了kindle,不得不説,自從買了kindle,更愛看書了,尤其是火車上,等車的時候,比一遍遍無聊的刷手機要好上上千倍。

烏合之眾,本書的中心思想,沒有比這個詞更適合了。一羣人湊在一起,拉低了整體智商,猶如一羣烏合之眾。雖然我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持保留態度。但書中過激的言辭還是有點道理的。尤其是講到信仰那裏,一個人的信仰,一羣人的信仰,一個領導如何能夠領導一羣人,和信仰是絕對密不可分的。羣體,可以讓個人意識淡化,作出忘我(更高大,或更卑鄙)的事。思想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它可以超脱一切而存在。在羣體中的大多數人是沒有思想的,或者説,少數人的思想就可以控制大多數人的思想。不同思想的人做出不同的事情。任何一件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當事人那裏都可以找到思想的源頭。做與不做,如何做,是完全由思想決定的。領導,之所以能成為領導想必必有過人之處。偏執,堅持,忘我,讓他們成為領導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一羣烏合之眾也的確需要一個領導。

呵呵,這是本人這學期的最後一本中文小説。

《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2

這個禮拜我們讀的是烏合之眾,嗯,是沐風所寫的中國版的《烏合之眾》,以下是讀完後想法:

01、一個人變得無腦,通常是各種原因作用的結果,所以不要輕易給別人貼標籤。

其次,不要忽視自己的任何一個小缺點,也許哪天他就和其他的小缺點一起共同組合產生化學反應帶來不可預見的後果。同理,可以培養一些小優點,也許某個時刻也能大放光彩呢!

02、人們更容易花掉偶然性收入,因為沒有可以對標的努力。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家很容易花掉賭博得來的錢,大吃大喝大額購物,消費一些平常捨不得的東西。

偶然性收入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提高大家的消費閾值。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因為購買了不符合自己消費層次和消費能力的名貴產品,提高我們的消費水平。待消費完畢,再回到原來的普通生活水平會很不習慣。

03、利益和安全感算是非理性行為的終極解釋,其餘都是他表現出來的各種現象。

看起來是人們在路口聚集亂糟糟的一羣之後就過馬路,其實是因為一開始走的人並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增加了通勤效率,於是自然誰也不肯吃虧。還有,當我們闖紅燈被車撞了以後,不是白撞,而是哪怕車原本沒有責任也得賠償,這其實就是一種很不好的暗示,暗示隨意闖紅燈可以增加通勤的效率,風險卻並不大。

所以我們的所以過馬路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我。最終總結人外在形態可以到,內心的各種行為都有其內在規律,不要輕易的批判一個人,也不要讓自己輕易輕易的讓自己成為烏合之眾。

外在行為可能亂糟糟,內心卻其內在規律,不要輕易的批判一個人,也不要讓自己輕易輕易的讓自己成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3

這本書很短,是一百年前的書,應該屬於啟蒙運動的讀物,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都是伴隨着兩次技術革命而起的,正因為西方的現代化比中國起步早幾百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才逐步趕上,但是2個世界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尤其是理念上。

烏合之眾多引用法國大革命的時間,當然提到了拿破崙和巴士底獄事件。烏合之眾説的是集體無意識,民眾是盲從的,野蠻的,不理性的。當然人有時候就是這樣,有社會認同的傾向,會迷失自我。

雖然我看這本書一知半解,但是也看完了。

《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4

人作為社會性生物,註定是沒有辦法脱離社會獨立生存的,個人的力量渺小需要依靠羣體力量,對於個體來説,最好的策略取決於種羣的大多數成員在做什麼,這樣一來難免身處各種大大小小和性質不同羣體。

難道就無可避免的成為烏合之眾嗎?怎麼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思考?《烏合之眾》系統的分析了羣體的特徵,但是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在這本書裏,需要讀者自己深入思考並從其他地方尋找答案。但我相信看完這本書後人們的想法和生活不會發生什麼改變,仍舊會是各種羣體中的一員,尤其是在網絡世界中,看到不同意見時還是會立刻站隊維護自己所在羣體,在這一點上我是持悲觀態度的。普遍認為藝術家是最具有個性和獨立精神的,但是縱觀藝術史,看到的也是各種羣體:古典主義,立體主義,野獸派,抽象表現主義……同一個羣體中的人接受即成的思想這方面與《烏合之眾》所描述的並無二致。對此,木心説“藝術,一入主義便不足觀”,杜尚給予抵抗的方式是:沉默,緩慢,獨處。而他二人得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思想上的獨立。

另一方面,由於時代久遠,現在再看這本書描述的部分內容,更像是一本記錄當時社會和思想狀況的歷史調查報告,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相去甚遠。例如勒龐在第三卷討論異質性羣體的時候談到了種族,但是這裏他混淆了種族和民族(此處民族不是指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而是以國家為單位的民族主義)的概念,此書寫於1895年,彼時民族主義在世界範圍內剛剛興起,還沒有形成準確的定義和概念,我們現在談到的種族主要指不同人種。隨着網絡信息時代形成的全球一體化,現在即使是不同國家的民族其在羣體行為上也越發趨於相同,不再表現出勒龐所説的那種異質性特點。

對於這個網絡時代羣體的特點,看理想公眾號最近的一篇文章《我們的悲歡不相通,我們的趣味也不再相通》很能説明問題,當中有一段描述: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打破了時空限制。即便是社恐,也很容易在網上找到與自己愛好相似、觀念一致的人。社交媒體,又為羣體互動提供了形態各異的載體。

可是,當我們舒適地使用社交媒體,瀏覽資訊軟件時,卻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個「回聲室」:在「我的互聯網」上,我看到的觀點,皆是自己觀點的回聲,並認為整個世界就是這樣。

這無疑將導致:一方面,信息來源愈發閉塞;另一方面,則是鄙視鏈的出現。

精準的興趣匹配之下,人們更習慣於抱團取暖。各類社交媒體,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特性和氣質。人們會普遍認為:虎撲=直男,豆瓣=廢青,抖音愛好者又自然看不上快手……

假如有一天,我們想跳出自己的圈子,瞭解其他羣體也沒那麼容易:我們必須強迫自己理解並認同他們的説話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而這又很容易造成不適感,致使我們退卻並轉而回到原來的圈層內。”

最後怎麼利用本書的知識,是把它當做王權之術控制他人,還是説要避免在羣體中失智,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這就見仁見智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