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編版《烏合之眾》實用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8W

《烏合之眾》是一部研究心理的著作,文章的語言生動流暢非常值得我們閲讀學習,那麼你會寫相關的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編版《烏合之眾》實用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精編版《烏合之眾》實用讀後感範文三篇

《烏合之眾》實用讀後感1

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 勒龐,羣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寫下了很多心理學著作,以《烏合之眾》最為出名,完成於1895年。

《烏合之眾》由四部分組成,包括導言、羣體的心理、羣體的主張和信念以及不同羣體的分類和特點。它對羣體行為進行了大量的闡述,精緻的描述了集體心態,深刻的剖析了羣體的特點。從羣體的組成,特徵,分類,觀念和信仰,到影響羣體的一些直接和間接因素並通過羣體領袖這個角色來説明領袖是通過什麼方式去領導其羣體,最後通過犯罪,陪審團,選民和議會這四種羣體來説明其特點。層層深入,描述人一旦處於羣體中,人的個性會被淹沒,羣體的無意識會佔據主導地位,並影響着人們的判斷能力。

書中的關鍵詞——羣體其實指的是許多人湊在一起,每個人的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都在關注同一件事情,這許多人就形成了一個羣體。從心理學角度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並不是一羣人湊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羣體。湊在一起的人必須在感情和思想上都關注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個性消失,這羣人才形成了一個羣體。

大多數人一旦處於羣體中,就會變得懶惰起來,不太願意去自我思考了,因為人們都有一種從眾的思想,跟着大眾走,猶如抱着“大腿”,覺得應該跟大多數人保持的立場一樣,這樣才是安全的、正確的,哪怕最後被證明是錯的,個體會覺得法不責眾,可能覺得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們會想:你看,那麼多人都錯了,我錯了也是挺正常的。在這過程中,一旦你身處羣體中,你的那種自我獨立思考的意識頓時就變弱了,以至於説壓根就消失了,個體變得懶惰了,本來好逸惡勞就是人的本性,而這剛好迎合了你的需要。

如果大部分人都是持着如上態度的話,那麼稱所在羣體是烏合之眾的話,那就一點不奇怪了,羣體的智力是遠遠低於個人智力平均值的,因為他們壓根看問題就不靠理性,而是靠感情,或者當時的情緒決定的,而這個情緒是很容易受環境影響的,人一旦抓住這個心理現象,就可以很容易操縱全場,達到自己的目的的。

這本書的背景是19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與我們今天的環境還是有所區別的。我們可以聯想到文革的大範圍的批鬥現象,通過無理鬧的羣體行為批評、打倒他們討厭的社會人士,造成了一大堆冤假錯案,前陣子看《周恩來傳》時,在裏面也有一定的闡述,當時周恩來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畢竟國家總理,也不能亂動啊。但這過程中,它就是點燃了羣眾民主之火,卻缺少大量合適的各級指揮人員,從而使羣眾力量走向歧途,變成了不可控的歷史災難。

回到當今時代,它是一個高度網絡化的時代,羣體的範圍又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剛剛發生的社會事件一經發表馬上就可以引起一大堆素未謀面的人聚集在一起,看評論,發評論,點贊,轉發,馬上表明自己的立場,然而,又有多少人在轉發之前有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的,還是僅僅根據所謂的點贊數、轉發量,亦或是向朋友圈刷一下存在感,表明自己是知道這件事的,生怕別人不知道你知道一樣。於是,這過程中,隨着社交鏈的傳播,馬上會形成一種強大的網絡輿論,影響是巨大的。(對當事人、對後來的讀者造成影響)

謠言止於智者,這個智者或許僅僅是比其他人多了一份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而已,從而阻止了謠言進一步擴散,防止造成更大的危害。

所以回到我們現實生活中,應該避免讓自己成為烏合之眾中的一員,不要陷入羣體的這種陷阱中,遇到事情多問自己為什麼,不盲目從眾,多保持一點獨立、自由精神,維持一個清晰的頭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準確判斷,也許能避免悲劇。我們應該突破了所謂“烏合之眾”的思維,避免自己成長一名“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實用讀後感2

《烏合之眾》這本書出版於19世紀末期,結合19世紀的時代特點來看,本書所提出的觀點是十分新穎且具有震懾力的。即使是現在,在讀到部分內容時,也會被作者深刻的觀點所吸引。但是,由於本書的出版時間,很多內容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作者重新界定了羣體的含義。他指出,並不是一羣人聚在一起便可以被稱作為羣體,而是有共同的目標的心理羣體,為自己的論述劃分了明確的界限。

在本書中,作者主要的觀點無非是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對羣體進行分類,對其的心理特點進行歸納和總結:第一,羣體具有無意識、缺乏推理能力、感情至上、缺少責任感、易受到暗示、易被催眠和控制、易出現傳染現象、推理能力不足、想象能力氾濫等特點。第二,羣體的感情具有衝動、誇張、輕信、單純、保守、偏執、專橫等特點。第三,在羣體中,道德觀既有放縱個人本能的作用,又有樹立行為道德模範的作用。

其次,對領袖的特點及經常採用的方式進行闡述。第一,領袖是某種觀念的忠實執行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名望,經常採用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説服羣體。第二,領袖在羣體中起着領導和決定的作用。多數羣體並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做決策的人往往是少數幾位領導人物。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書中,作者雖然對羣眾為什麼形成這種心理特點做出了簡單的解釋,但是,往往出現邏輯不通順的現象。由此可見,作者的觀點十分簡單,採用的是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來説服讀者。


《烏合之眾》實用讀後感3


這是個浮躁且功利的時代,世界失去信仰。沒有人站出來説什麼,因為所有人都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變得理所當然。導演拍電影的第一要義不是傳遞思想和聲音而是為賺足大眾眼球,且為此不擇手段,而致譁眾取寵者比比皆是。明星,商人或者説是我們自己,都是在為了更好的經濟狀態而奮鬥,理所應當。

可這真是最好的自我,最好的社會嗎?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於心、於形、於己、於人,現在的我們需要反思,需要社會的思潮來真正的推動我們前行,需要一股靈魂來將我們厚重的身軀托起,讓眼光透過眼前那看似美好而虛幻的粉紅迷霧,看到更值得我們前進和奮鬥的未來。

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於意識形態領城,不能強制人們接受。最重要的是人們自覺接受和廣泛認同,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着重的是讓羣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全面瞭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絕對的正確的,耐得起時間琢磨的,有利於羣眾的好觀念。所以,我們應該運用各種方式方法,如現代媒體,其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影響力大,公信度高, 運用現代傳播的新聞輿論力量,就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到千家萬户,普及到每個社會成員,使核心價值觀入耳入腦,內化於心,從而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通過新聞傳播潛移默化的教育,使人們認識到,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都有其核心價值觀,這是一個社會系統得以運轉、一定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框架。如果沒有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凝聚,沒有共同的價值目標和追求,就會導致人心渙散,精神滑坡,社會動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國家的主心骨,是價值考量的定星盤,是社會前進的推進器,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

《烏合之眾》中説“羣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羣眾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 真理背後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性。主流媒體的宣傳,不能留於表面,而要從靈魂出探索。思想需要抽絲剝繭,媒體的公職也要提升才能擔當得起引發思潮的責任。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社會主流媒體的意識形態往往就能左右人們的思想狀態,媒體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的任務比以往更加艱鉅。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世界範圍思想文化和不同價值觀的交流、交融、交鋒日趨激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呈現多元、多變、多樣態勢。思想迷失、信念動搖者有之;觀念扭由、德墮落者有之;追逐金錢、者靡顏度者有之;有腐朽、沒落思想的滋生蔓延,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沉渣泛起。個別人甚至被膨脹的私慾吞噬了良知和人性,出現了兇犯盜車殺嬰、醫生拐賣嬰兒,法官集體嫖妓、教師猥褻女童等挑戰道德底線的極端事件。當然,這些問題的解決,要靠行政、法治、政策、制度等綜合手段,但主流奧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聞輿論雖不是一種強制力量,但新聞傳播中藴含道德力量,能對人們的心靈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法律、制度是規範人們道德、價值觀的“硬約束力”,那麼,主流輿論的感化引領是一種“軟約束力”。大量的道德。價值觀問題不能靠強制力量來解決,而要靠説理、靠教化、靠輿論進行春風化雨般的疏導與引領。為此,媒體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報道力度,深人找出講解24個字的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意義。同時,要弘揚真善美,貶斥假醜惡,鞭撻社會上落後、醜惡、腐朽的道德行為,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養自信自強、理性平和,昂揚向上的社會心態,引起廣泛的社會思潮。

價值取向紛繁複雜,人心浮躁散亂,這個社會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繩,於心至於行,在眾聲喧譁中彰顯主流價值,在交融交鋒中凸顯中國精神,不斷增強人們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