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的來了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6W

寫讀後感是一種審美體驗,可以培養我們的審美情感,寫讀後感是一種思考的過程,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悄悄的來了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悄悄的來了讀後感5篇

悄悄的來了讀後感篇1

?名師悄悄在做的事》這本書跟純理論的教育著作有所不同,每個主題中,“名師故事”生動、形象;“教育啟示”理念先進,點撥到位,很有指導性、操作性、很實用。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應該把教育科研,教育教學當成一種樂趣和享受。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讓自己落在時代的後面。而在學習中反思是特別重要的。葉瀾教授曾説:“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可能永遠是隻是一個教書匠,而堅持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可能就成為了一名名師。這種説法印記了眾多名師的成長之路。

反思處處都在。這一點我深有感觸,但我也很慚愧,因為我總是在教學事件發生之後在腦海裏反思一下,但我從不把它認真的寫在日記了,形成永久的材料。所以自己的反思是片段和碎片式的,隨着時間的流逝就逐漸的淡忘。典型的教學實景往往是一縱即逝的,如能及時的反思,筆錄教學片段,這肯定是教學研究的好素材。另外及時攥寫教學隨筆。讓教學隨筆記錄下自己教育教學的足跡,教育教學中的一閃而過的思想火花。攥寫教育隨筆的過程,正是反思、審視、總結、提煉、昇華自身教育實踐的過程,正是不斷提升自己專業化水平的過程,所以以後我會把教學中遇到的教學事件,記錄在冊,多寫些隨筆感受,然後對發生的事件進行分析和反思,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案和解決措施。

另外我發現名師們很會為自己找提升的空間。他們總是不會甘於不變,會向其他學校的名師進行經驗交流,問題討論。還會不停的跟學生們“搞好關係”,跟學生們多交流,多溝通,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親其師,信其道,名師總是有睿智的做法,提升自己,融化學生。讓學生永遠樂於跟隨相伴,真是高明,今後我也要向名師們學習,把英語教學搞得有聲有色。

悄悄的來了讀後感篇2

這一段時間讀了佐藤學教授的靜悄悄的革命,剛拿到這本書時,翻了前言沒有看懂,覺得這本書很有難度,反覆看了前言幾遍還是一知半解,現在雖然看完了這本書,但是很多內容還沒來得急細細消化,不過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書中提到的:我們的課堂教學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當我看到這一內容時,我心中的疑問豁然開朗:為什麼我不缺一節課但是教學效果卻總是一般般?原來我的課堂缺少傾聽,尤其是缺少用心的傾聽。

每節新授課前我會根據內容的安排要求學生課前或者是課上預習,班級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理解能力強、接受能力快,但是也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接受能力慢一些,於是課堂就變成了優生的課堂,他們在課堂上侃侃而談,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他們只想着自己的見解,並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對於那些接受慢的學生,由於課堂節奏太快,他們聽是聽了但是沒有時間好好的消化,就和我一樣,書是看了但是沒來得及細細消化,因此學習效果就大打折扣。反思我的課堂教學,我認為要想改變現狀,那必須讓課堂變成用心傾聽的課堂,不光是要學生學會相互傾聽,我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他們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要用委婉的語氣,適當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學生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學生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接下來我還要再仔細研讀這本書,結合書中的許多理論和案例,改變我落後的觀念。

今天,我讀了《靜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其中教師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一節,我感受很深。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我我們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的舒了一口氣,或者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所需的答案時,總是想法的引導學生回答自己預設的答案來。

對於這種現象,左藤先生説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與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與表現是同等重要的。

明晰的思考與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與表現往往在創造的思考與表現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是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得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着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進行反響,課堂的內容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做到這些,學生的思考的威力就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同時,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左藤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也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鄭重其事的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

在我們現實中,有時候我們雖然“恩、嗯”地點頭,熱心聽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發言和我的自己思考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專心的接納學生的話語。

我們往往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致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這樣學生之間才能互相傾聽,教師的榜樣作用吧。

我覺得《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來靜靜地來聽一聽孩子的聲音吧!

剛拿到《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時心中十分害怕,因為類似於這樣的教育學著作往往有許多深奧的理論和生僻的術語,很難引起我的閲讀興趣。可當我粗粗地翻閲了一下後,卻驚喜地發現書中有許多精彩的案例和教學敍事,生動淺顯的語言折射出作者精闢的觀點,這些例子中還常常能看到自己課堂中的影子。我的閲讀慾望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對於作者佐藤學教授20年如一日潛心研究教學的精神,深感佩服。在文中,我讀到了佐滕先生的許多精闢之言,對照自己的日常教學,有許多共鳴之處,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以示感動。

書中提到了創造一個相互傾聽的教室。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平時我們談的比較多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來認真聽老師講課,以及在課堂上老師要認真聽學生的發言,作出及時、有效地評價。沒特別提到培養學生之間的傾聽的習慣,以至於不少的時候出現了以下的現象“當一個學生的發言還沒完,旁邊的學生卻高高地舉起了手,大聲嚷到:“老師,我來,我來……”當教師指名一位學生回答時,其餘舉手的同學都異口同聲地歎起氣來,垂頭喪氣,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根本顧不了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當一個學生剛回答完,下一個又出現了重複的答案……”這種不顧同學的發言的現象,真的是隨處可見。書中所提到的“相互傾聽”不是隻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還要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作孩子的最佳聽眾,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要學會傾聽,這是對學生的起碼尊重,也是瞭解學生的基礎。反觀自己的教學,雖然也在大聲吶喊“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並無蹲下身來真正傾聽學生的聲音。我看自己平時更多的是“引誘學生上當”,釣到“學生的答案”為目的,展開所謂的教學。一旦有了答案隨即進入下一環節,也不管其他的學生懂不懂,或者説不管學生是真懂還是碰湊巧碰到了教師所要的答案,反正已經有了答案,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進入下一環節,先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再説。當我們還在沾沾自喜地陶醉於自己的精心提問設計,當我們還在對着同行的課堂教學評頭論足時,我們恰恰忽略了學生這個主體,不是嗎?針對教材設計的精心提問,能引起多少學生的共鳴呢?因此,我想,以後有必要一改以前的一些在教學中的做法了。最起碼也要注意一下傾聽學生的發言,培養學生間的傾聽他人發言的好習慣了。啟程吧,不管結果怎樣。

悄悄的來了讀後感篇3

有一種遇見叫“相見恨晚”,是的,讀《靜悄悄的革命》,就讓我有種特別的相見恨晚的感覺,多希望早就看到了這本書,這是本接地氣,適合老師讀的書,看書上的文字,彷彿能看到那時那刻真實的課堂情景。看書中的觀點,總是讓人不禁點頭稱讚。讀這樣一本書,容易讓人反思真實的課堂所存在的問題,並且思考如何更利於學生的成長。

書中有一個觀點説到“讓學生表現出虛假主體性的教室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利用"手勢"進行教學”。手勢教學就是説,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用相應的手勢表達意見,贊成、反對、想提問等都有相關的手勢來表示,很多老師認為這樣是很好的,學生的意見一目瞭然,而且所有學生都能夠活躍地參與課堂活動。

的確,這種方法讓教師迅速地瞭解學生的整體情況,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學生的思考和發展。學生髮言時,被教師所劃分的贊成、反對、提問等對應的部分所影響,因為只能贊成或者反對,一開始就把那種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意見給排除了。而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長的就是這種模糊多義的意見,學生在表達觀點中促進自身的發展。

讀到這部分內容時,想想我的數學課堂教學,真的有點慚愧呢。非要求學生大聲説出清楚明確的答案,非要求學生明晰的描述……而一切創造性行為都是發自不確定的語言,探索地進行着的行為,我總想着讓課堂看起來顯得很活潑,卻難有實實在在的説服力,課堂真的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工作以來,各種課堂教學改革,什麼“情智課堂”“明心課堂”“新課堂”等等,這麼多看似新奇的名字,聽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就是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然而,有些時候我們總是走向“極端”,真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又忽略了老師的存在,整節課都是學生在説、在討論,甚至是學生組織,學生指名下一個回答問題的同學,這種課堂看起來只是表面上輕鬆方便地控制了教室而已。還有那些經過老師精心引導的轟轟烈烈的討論,也只是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的思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是什麼也沒學會,這樣的課堂並不能稱之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頂多算“以學生為表演對象”的課堂而已。這些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真正利於學生成長的課堂,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

書中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應當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而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這點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我們應該允許學生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而不應該在授課中為了達到快樂的目的而遷就學生的想法。作為老師,我們站在教室裏,是和學生一起“共度愉快時光”的,互相傾聽的教室,不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傾聽,更重要的是,老師也要在傾聽學生的觀點中找到學生思維的生長點,讓學生更好地成長。

這種課堂的改變,一定是老師引起的,因為老師是課堂的主宰者,老師改變,課堂就會改變,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因為課堂是學校最重要的組成。然而,所有的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首先,要在意識層面有所認知,其次,要在行動上持之以恆,最後,要在成果上不急於求成。遇見《靜悄悄的革命》,對於真正地課堂,似乎更迷茫了,卻也有了一些朦朧的想法,期待改變……

悄悄的來了讀後感篇4

?靜悄悄的革命》,聽到書名我就在想象:革命,怎麼革命呢?課堂嗎?學生嗎?教師嗎?教法嗎?……很多問題不自覺地從腦海裏蹦出來了。拿到這本書之後,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來,靜靜地閲讀。當然首先我就認真看了作者簡介,原來作者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也許是歷史對我的影響,我對日本人、日本國可沒有什麼好的印象。不過,我對日本的教育還是很好奇的。因為日本國家發達就是因為他們對教育十分重視。

讀這本書時,我的心情、我的思緒竟然不斷變化着:首先我很震驚。佐滕學先生認為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有的風景。他竟然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在各個教室裏觀摩,近20年來一直如此。他説到:“可以説沒有哪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他流連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裏,將一切收納於胸,以他敏鋭的目光,洞察着發生在教室中的點點滴滴小事,並精闢地論述:靜悄悄的革命。這該需要怎樣的毅力啊。反思自己,總覺得很忙,無暇進行自己的專業研究,並滿足於各種理由原諒自己的停止不前。與之相比,自覺慚愧。讀着讀着,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其次。我竟然很懵懂。以前看書,雖不能一目十行,但也能達到“一目五行”的速度,説起來挺不好意思的,讀這本書時,我竟然不得不再次放慢速度,什麼“‘主體性’神話”,什麼“主體性假象”,什麼“‘被動的能動性’的主體性”,讓我感到很懵懂,不得不放慢速度細嚼慢嚥。最後,我很有感觸。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那麼在這場靜悄悄的革命中,作為教師,我們該怎麼做呢?

一、做一個靜靜的教師

曾經,我也害怕課堂上的冷場,認為只有學生髮言熱烈的課堂才是我們追求的高效課堂,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後的結果。然而在這本書中,提到“潤澤的教室”,“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想,顧名思義潤物細無聲,在潤澤的教室裏,教室是滋潤的,那麼孩子一定如沐春風,一定可以安心的、無拘無束的學習,這也應該是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那麼要想創造潤澤的教室,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營造温和的學習氛圍,觀察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保持情緒的穩定,與學生誠懇親切地交流,讓自然與平靜回到教室,引導學生自立合作地學習。正象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感到放心、安全的氛圍中進行有意義的交談時,學生都是在思考的同時把自己的心聲慢慢地講出來的。”因此,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做靜靜的老師,靜靜地引導孩子們學習、思考。

二、做學會傾聽的老師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我們都知道傾聽是學習的基礎。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這忽然讓我想到了福建名師林莘,去年我們在揚州學習《國小語文現代與經典》(第22屆),林老師整節課靜悄悄的,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傾聽,然後互相交流,形成了一節獨特的傾聽課堂。相信在這樣的課堂上,傾聽的花朵在靜悄悄地綻放。

然而在我的課堂中,總有一部分學生思維敏捷,而我經常由於時間原因,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急於尋找答案,導致部分學生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更不會用心傾聽其他同學的回答,往往就忽視了這部分學生。現在想來,這樣的課堂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收不到最佳效果。身為教師,我們經常希望聽到滿意的答案,希望聽到課堂上能有孩子們積極的迴應,然而事實往往不盡如人意。最近,聽了我們汪老師的一節閲讀導讀課《夏洛的網》,雖然課堂上氣氛不太活躍,但是我認真觀察了一下學生的反應,再加上我自己的聽課感受,我倒覺得這節課孩子們都在認真傾聽,老師也在認真傾聽,傾聽主人公威爾伯的心聲,傾聽夏洛的語言,想象故事情節,體會作者語言的魅力,相信孩子們在傾聽與思考中已經與老師、與作者產生共鳴,課後他們一定急於閲讀,因為連聽課的我都想馬上閲讀了。這樣的課堂不需要學生的熱烈迴應,因為他們的思維已經在傾聽中迴應着,他們會以行動代替語言。

三、做一個敢於研究的老師

教育是一件需要與時俱進、求變求新的事業,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滿足教育的需求。然而學習研究是有很多方式的,開展教研活動,聽課、評課、集體備課,以及參加課題研究等等。在我們學校“大閲讀”活動的引領下,廣泛閲讀各類書目,是充實、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

當然僅僅這些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開放課堂,以前我也像佐藤先生提到的那些教師一樣,不好意思開放自己的課堂,怕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現在想來,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同事之間相互學習,這樣才能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當然,創造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與學生一起學習,與家長一起研究,參與校外學習那是再好不過的。我們只有在參觀、學習、研究、實踐中才能不斷成長。我們應該一輩子教書,一輩子學教書。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我不斷沉思,很多教育現狀我們不能改變,但我們可以主宰我們自己的課堂,我們需要嘗試進行靜悄悄的革命,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有異樣的精彩。

悄悄的來了讀後感篇5

利用閒暇之餘,我靜心閲讀了《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這本著作是由日本的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寫的。我想同樣是亞洲國家,教育一定是存在互通之處的吧。本書作者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出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同樣是我現階段需要去不斷思考與實踐的。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平時課堂上,我總是鼓勵學生積極舉手,樂於發言,相比於安靜的課堂我更加傾心於熱鬧的課堂。我總是覺得熱鬧的課堂代表孩子們都在認真聽課。如果一節課中孩子們靜如潭水,我會努力引導孩子們回答發言,但佐藤學卻認為傾聽遠比發言來得重要,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佐藤學教授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仔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

是的,學習不是一個人的學習,是師生之間相互的學習。課堂也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課堂,是師生之間互動的課堂。因此,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我們大多數老師要求學生上課積極舉手發言,在發言過程中判斷學生是否注意聽講,而很少注意學生是否在在用心傾聽。在一個學生表面熱鬧但沒有好的傾聽習慣的班級,首先就是教師沒有認真傾聽的習慣。

真正的傾聽,就是認真去傾聽品味學生的發言,體會學生傳遞出的複雜心情。作為教師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語句來講解,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互相交換意見。

佐藤學老師的精闢之言發人深省。他還提到了應以學為中心,學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習,另一方面是學生。所以“以學為中心”應該是圍繞學生和學習為中心構建的課堂,將學生的主動、積極學習性放在第一位,喚醒學生的內心驅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與探究性。

因此,需要教師聚焦學生的學習,有矢放地選擇學習的內容。避免在課堂上出現,老師一個人不停地説,不給學生更多思考與發言的時間。在聽了許多優秀老師的公開課之後,我發現他們都存在一個共同點,就是自己講得少,學生講得多。

我經常困惑,那麼我應該説些什麼呢?第一,我應該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第二,我應該交代學習任務,讓學生明確學習方法;最後,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適當調控。真正以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師應該做到張弛有度,輕鬆自在。

我想,教學的過程正如靜悄悄的革命,需要老師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般去滋潤每一位學生,做到與他們共進步共成長。

愛之花悄悄綻放讀後感

小編為大家蒐集了關於《愛之花悄悄綻放讀後感》,供大家參考。更多文章請關注本網站。

愛之花悄悄綻放讀後感

寒假期間我讀了《愛之花悄悄綻放》這本書,這本書是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中講述了一件又一件讓人感動的親情故事,描繪了父親那嚴厲又温暖的愛,描繪了母親那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愛。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父恩比天高,母愛比海深”。

“ 愛之花悄悄綻放”這本書寫的是能讓學生感動一生的親情故事,因此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懂了很多以前不懂的道理。比如讀“爸媽的午餐”這篇時看到爸爸媽媽給放假回家的孩子變着法的做好吃的,自己卻吃着一元四個的冷饅頭時。我的腦海裏想到每次做好吃的爸爸媽媽總是説姑娘多吃點自己卻舍多得動筷子的事。我明白了爸爸媽媽那份樸實而濃濃的愛

親情是一個人一輩子都無法割捨的情感,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這種情感關聯。可是我們總是忽略親情的存在。可是血濃於水的“情”卻一直在我們身上流淌.那一刻我懂了一定要愛我的父母和家人因為他們是上天派來愛我們的天使,有了他們,我們的人生才會完整。

這本書洋溢着一種精神,那就是親情和感恩,故事中的那種父母對子女樸實無華的愛值得我們尊敬。

可以自己適當加一些自己的理解,望成為滿意答案。

延展閲讀:怎樣寫讀後感

讀後感的意思就説讀了一本書,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的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這就稱之為讀後感

讀後感的格式:

第一段把書裏面的一些主要的`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些什麼,想表達些什麼。

第二段選擇一個其中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一些地方,把它表達出來,切記是要用記得語言最好不要摘抄。比如説我覺得那些地方寫得好哪些地方有隱含的意思,我有什麼樣的看法。

第三段聯繫實際的生活,把書裏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的實感,生活中怎麼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學到了些什麼。

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

當然不一定就三段

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

但是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閲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首先事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繫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

最後,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脱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大海深處真奇妙——讀《抹香鯨的悄悄話》有感

“讀書”可以説是最讓我感興趣的事啦!這個暑假媽媽又給我買了很多課外書籍,每天暢遊在書的海洋裏,我度過了快樂的每一天!其中《抹香鯨的悄悄話》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故事的主角是鯨魚類動物中的“潛水冠軍”——抹香鯨。這本書講述了一隻抹香鯨在“海洋冒險團”好朋友們的幫助下,勇敢打敗了深海里的大王烏賊,接着和小夥伴們一起繼續在深海探險的故事。簡單的故事,扣人心絃的情節,讓我明白了堅持、勇敢、團結、互助的道理。邊讀邊想,讓我收穫很多。

從小我就很喜歡看海洋探險類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我不僅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還知道了許許多多“海洋裏的祕密”。我知道海底有火山,知道馬裏亞納海溝,還知道大海深處生活着很多神奇的海洋動物……我要加油努力,好好學習,希望等我長大了,做一名海洋科學家,參加真正的“海洋冒險團”,去深海探險,發現更多好玩的故事,看一看奇妙的大海深處!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這兩段話摘自於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勉強”是不斷地以結束為標誌來劃分、區別學校中學習的進程的,而“學習”卻是不斷地準備新的開始,如“沒有終結的故事”一樣。”曾有這麼一句話:“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對學生而言,良好的傾聽習慣意味着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良好的傾聽習慣意味着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我將以佐藤學先生的這句話為精神動力,不斷追求新的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快樂,一起進步,一起收穫。

暑假,我讀了《抹香鯨的悄悄話》這本書,因為我非常喜歡海洋生物。這本故事講的是江豚江曉迪和它的好朋友組成的“海洋冒險團”,並在海豚灣阻止當地居民捕殺海豚的故事。最吸引我的是“海洋冒險團”勇敢、團結、堅強和不輕易放棄的精神。另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地球中每一種生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種動物的消亡都會給海洋帶來災難。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要愛護動物,保護生態平衡,不能隨意捕殺動物。

最近,我家附近的街道還懸掛了“堅決打好黃河故道禁捕攻堅戰”的橫幅。原來,是從2020年8月起開始實施黃河故道禁漁計劃,保護黃河故道的生態平衡。黃河故道里的生物是很豐富的,可是現在很多魚類的數量都在減少,保護黃河故道的生態平衡已刻不容緩!

所以,讓我們關愛自然,關愛動物,熱愛地球,一起捍衞我們共同的美好家園!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説,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明白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個性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