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選《守望教育》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W

所謂讀後感是我們思考之後的產物,可以檢驗我們對於讀書後的理解程度,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最新精選《守望教育》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最新精選《守望教育》讀後感範文
最新精選《守望教育》讀後感範文

《守望教育》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 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 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

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所以,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改善我們日漸貧瘠的道德生活,對於家庭的幸福,對於學校生活的充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劉鐵芳先生寫的深有感觸。這本書劉鐵芳先生為教育改革所寫的一本隨筆,記載着劉先生對於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見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們不能簡單地設定“什麼是教育”、“教育該如何行動”、“教育非 如此不可”的標準答案和機械化的行動模式,而是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 給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教育?正是在對現成教育實踐的不斷質疑、追問過程中,催生一線教育人的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質量。教育需要理論與時間相結合,而且應是在承認整體現實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開的具 體的、局部的研究,理論研究是進一步貫徹顯示行動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單純 為了論證現實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確是的,沒有理論的支持,實踐會走很多彎路,所以,我們要研究理論;但是,單純為了研究理論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現 實很好地結合,甚至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研究理論應該是以檢驗現實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最新精選《守望教育》讀後感範文

看到劉鐵芳《守望教育》第二輯的標題是“我在,故我説”。我馬上聯想到了這樣一句“我思,故我在。”?閲讀,是一種與書中人物心靈對話的過程,多讀書,可以充實我們的心靈。有人把閲讀經典名著比作與偉大的哲人對話,“閲讀一百本好書,就是和一百個有思想的人對話。”這種深層閲讀中的思考,更能體現出人存在的價值。

在這方面,美國的教育值得借鑑。有個老師佈置給二年級孩子的任務是作一個關於“藍鯨”的研究,要求孩子自己跑圖書館找參考資料,而且參考資料要來源於不同的地方。還要求研究論文至少要有三個問題,要寫滿兩頁紙。(詳見黃全愈著《素質教育在美國》164頁)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不僅培養了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而且在蒐集、閲讀資料的過程中,鍛鍊了自己略讀、瀏覽的能力。因此,在學生剛開始課外閲讀時,“放任自由”是比較合適的辦法,天文地理、神話傳説、卡通笑話,全憑學生喜歡,當學生逐漸覺得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和生命的需要時,老師再適當給學生推薦一些比較適合孩子閲讀的書刊並提出讀書要求,先“放”後“收”,讓學生一個適應過渡期,有利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因此,在保證課外閲讀數量的基礎上,也要保證其閲讀的“質量”。在課外閲讀的起步階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隨着年級的升高,對課外閲讀的要求必須在質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導學生學會真正的閲讀。

葉聖陶先生説:“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方能駕馭語言文字。”我們要教會學生閲讀的藝術:(1)讀書貴精不貴多,“與其匆匆博覽百本,不如徹底消化幾本”,要求學生讀書要通讀精讀,讀有所悟;(2)讀書與思考同步,即讀有所思,讀書多而不思考,頭腦就會因膨脹而受到壓抑,弊多利少;只有思考和消化書上的知識,才能發揮書的作用,給人頭腦以健康和活力。

而我們自己,不單單為考試、寫論文而讀書,讓我們的孩子不僅僅為考個好分數和寫作得到好成績而閲讀。讓我們為多種成一些充滿人文精神的各色各樣的樹,形成充滿生機的原生態森林而閲讀吧!

最新精選《守望教育》讀後感範文

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身為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的劉鐵芳先生,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更加關注中國小教育,熟悉中國小教育,對中國小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的第一個特點,是其字裏行間洋溢着温暖的“人間情懷”。作者十分推重北大教授陳平原在其《學者的人間情懷》中倡導的學術作風:“應該提倡這麼一種觀念:允許並尊重那些鑽研象牙塔的純粹書生的選擇,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保持一種人間情懷。”在作者看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者,在搞好專業研究的同時,必須關注社會現實,具有文化批判意識,用自己的良知和道德“表態”。於是,作者將自己深邃的目光、純淨的心靈,交付於眾説紛紜的教育。在《一位“愛教育者”的“人間情懷”(代跋)》中,作者以一種足以讓人動容的真誠來剖析自己的心跡:“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農民的兒子,我關注社會底層;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我關注歷史與現實之中不時湧現出來的他者命運之幸與不幸;作為一個在20 世紀後期出生長大的個人,我特別關注20 世紀裏無數在封建與反封建、自由與專制、啟蒙與救亡、個體尊嚴與國家命運之間的輾轉反側”,“只是因為,我對他人當下存在或曾經存在的命運的關注與體驗,構成了我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我必須言説,只是因為它們構成了我生命之中的牽扯與疼痛。這個我每天生活其中的世界是我的生命得以可能的惟一的世界,是滋養我生命成長的永久的搖籃,我沒有理由不關切我身處其中的世界,關注並且愛這個世界中與我相遇的人們。這並不是因為我多偉大,而是因為我與周遭世界的交往構成了我生命存在的真實內涵。”這樣的文字,讓人分明讀出:作為一名研究教育的學者,作者也許無法改變整個社會的環境、影響芸芸眾生的悲歡,但他願意以自己的良知和赤誠,去“言説”他的所見所聞所思,關愛他生於斯長於斯的世界。這樣的“人間情懷”,既使作者一往情深地為教育吶喊、揮汗、流淚並幸福,也使讀者對《守望教育》心嚮往之。

《守望教育》的第二個特點,是其內容的豐富性和見解的獨到性。劉鐵芳先生懷着對教育的滿腔深情,把敏鋭的目光投向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學日益成為顯學,教育問題逐步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之時,他始終堅持着個人獨到的問題關注,關注當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懷,比如兒童教育、鄉村教育、道德教育、教師成長和人文幽思社會弱勢羣體,比如遠離故事的教育等。林林總總的教育學話語,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話語之外,話語中間看不出研究內容與個人的實際性關涉。社會底層出身的劉鐵芳教授習慣於一種低調的言説姿態,總是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説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裏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作者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對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強調“技術主義”和“權威主義”、並以此作為讓學生“聽話”的祕訣的做法提出異議,認為這樣的教育指導思想違背教育為了“人的發展”的宗旨,不利於學生個性的、活潑的成長。這充分體現作者爭鳴的勇氣、學術的個性和見解的獨立。 作者認為,教育問題無處不在。當人們為著名健身操教練馬華的英年早逝而歎惋不已時,作者卻看出了馬華之死的背後問題:“不管怎樣,有一點可以肯定,健美的馬華留住了馬華的健美,卻沒有留住馬華本身”,“世界上最長壽的高加索人講究粗茶淡飯,他們的腦瓜子裝的恐怕不是我們所謂的‘科學’,不過是他們舒心樂意的習慣而已。‘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那個‘幻象’的‘健康’一旦以過強的暗示加諸個人,本身就可能越出健康的軌道”。教育,正像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一樣,如果僅僅以所謂的“科學”條框來規範,遠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想起劉胡蘭》中,作者對幾十年來一直將劉胡蘭的故事編入國小生課本的做法提出批判:“社會已發展到了21 世紀的今天,我們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應該給予我們的天真活潑的小孩子們以何種品性的教育?如果説劉胡蘭以稚幼的肩膀擔當神聖的革命價值是出於特殊的時代,可為什麼我們一直還在比劉胡蘭還小的孩子心靈裏不斷傳誦着劉胡蘭的‘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為什麼我們的身邊不時會出現小英雄不斷以血來洗刷我們成人世界的眼睛呢?”,這樣的批判似乎在“冒天下之大不韙”,但又有誰能否認作者思考的深刻、吶喊的至誠呢?

《守望教育》的第三個特點,是其文筆不像一般教育著作文筆的生澀和艱深,顯得平和寧靜、靈動流暢和詩意盎然。

在《行走在理想與現實的邊緣》一輯的篇前語中,作者寫道:“且讓我們一道在樹下坐一會兒,讓我們共同享受此刻的寧靜與自由,傾聽心靈深處細微的震顫。讓我們心繫教育生活的同時,多一點平凡和樸實,多一點清醒和自覺,讓教育生活成為師生心靈自由徜徉、共同依戀之鄉。”這樣的文字,讓平和從容狀態下的教育深情、教育哲思,在人們寧靜的心靈裏汩汩流淌……

在《遠離故事的教育》中,作者深情回憶兒時聽大人講故事的情景:“(各類故事)連同冬夜的柴火、夏夜的星光、秋夜的清涼,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記憶之中。有故事陪伴的童年,雖然貧窮,但不寂寞。童年的生命時光在故事的記憶中依稀存留,在回望中鮮活如舊,帶給我綿綿不絕的生命暖意。”讀這樣的文字,一種温暖的感覺油然而生。

讀這樣的教育著作,有如輕風拂面、甘露潤喉,讓人頓覺神清氣爽。

這是《守望教育》的魅力,也是劉鐵芳先生的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