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死》讀後感優質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5W

好的書籍是可以讓我們的生活發生巨大的改變的,寫好讀後感才行,只要學會一定的寫作方法,寫起讀後感來就會輕鬆許多,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散文《死》讀後感優質8篇,供大家參考。

散文《死》讀後感優質8篇

散文《死》讀後感篇1

暑假裏,我讀了《林清玄散文集》。這本書主要寫了林清玄在小時候經歷的一些事和林清玄對某些事的看法從而引出的道理。一翻開這本書,逐字逐句地讀,字裏行間藴含着一種細膩、柔軟的感覺。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男作家的作文應該是充滿陽剛之氣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文章格外婉轉,絲毫不遜於女作家。這種陽剛與陰柔結合為一體的寫作方法,令我難以忘懷。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他的文筆多麼優美,語言多麼華麗,而是這本書的前言,也就是寫作目的。前言一共分為五個小故事:“還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酸甜苦辣,各安其位”、“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和“在挫折中,學習智慧”。這五個小故事都在寫各種各樣的兒童,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事,其中“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最令我影響深刻。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外國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許多的願望,無論願望多麼渺小或者可笑,他們的父母都會選擇尊重。而中國的孩子卻不同,他們的願望會在一片指責聲中慢慢消亡,非常地保守遵循父母設定好的人生軌跡規規矩矩地前行。

林清玄是這樣評價這件事的:認識幸福,比認識世界更重要;關照自己,比關心國際緊迫得多。

林清玄的這番話讓我想到了幾天前的報紙上寫的一則新聞:據一份調查顯示,從小就確立志向的孩子長大了有75%機率圓了自己的願望,甚至有10%的機率被提拔,職位更高,受到了重用,但是從小沒有確立志向的人,只有5%的機率獲得成功。這則新聞無疑是林清玄這個觀點最好的佐證,它告訴了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小的時候確定志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長大了,才會有所收穫,有所回報”。

報紙上也曾經報道過,每年面臨選科的學生都會很困惑,應該選理科班還是應該選文科班或者去上美術班等等。往往到了最後決定方向的是以後的錢途,而非自己是否喜歡那個科目或者是自己的理想。

為什麼有些人學鋼琴學得很快樂,有些人很用心學卻很痛苦,之間的差異在於你喜歡與否。當你很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就算過程是很艱辛的,你也會覺得很快樂,覺得很幸福,因為你在做着你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你在做着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時,就算只是一件芝麻綠豆的小事,你也會覺得很麻煩。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説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我從小喜歡畫畫,所以我的理想是將來能做一個小小的服裝設計師,這個理想説大不大,説小也不小,它是我心裏的一個寶貝,一旦碰觸到就會覺得暖洋洋的。我想我會堅守自己的理想,做一個幸福的人。

散文《死》讀後感篇2

張曉風的散文集《從你美麗的流域》收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什。從寫作題材而言,張曉風跟其他女作家沒有任何不一樣,感情、親情、友情幾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當她起筆運筆,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親的羽衣》開頭描述的是一個温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着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接下來,甜蜜中有了感傷,再往下,又有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為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彷彿知悉世間所有的祕密。張曉風似乎有一種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總要忍不住翻過來,看看背面,甚至要透過經脈紋路去看它們在幾千年前的模樣。所以她寫給丈夫的情書,寫給兒子的詩篇,明明是寫私人的感受,卻似乎寫盡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就連她寫睡袍、圍巾、繡品、油紙傘,也絲毫沒有怡紅快綠的嬌弱之氣。

張曉風始終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氣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點刻意為之了。她説自我年輕時聽到太多對女作家的嘲諷,人們覺得她們只會寫些柴米油鹽、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決心,一旦自我“大筆在握”,堅決不寫那些遭人辱罵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實上從張曉風的文章裏始終讀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嘮叨瑣碎自戀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別説撒嬌作態,即使偶爾忍不住寫寫柴米油鹽丈夫孩子,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她寫風衣,那風,翻閲過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裏”。她寫釀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醖釀自我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張曉風的文章字裏行間有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

我讀張曉風的感受,是彷彿放舟於歲月長河,溯回從之、溯游從之,追隨着一路看來,千迴百轉,也被那百年煙波水氣濕了一身。張曉風喜歡讀古書,將它們視為奪地而出的思想泉脈,她這樣寫自我讀《爾雅》: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我讀她,亦如此。

散文《死》讀後感篇3

中國有很多作家,在繁多的作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魯迅先生了。讀他的文章就像品一杯清茶,剛開始有點生澀難懂,但是慢慢品嚐回味你便會品悟到許多。聽説這本書當年出版時擬訂的名字是《舊事重提》,想來是魯迅先生嫌題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你還記的在七年級中我們學的《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麼?它就是出自《朝花夕拾的》

在《朝花夕拾》十則故事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狗貓鼠》。初看題目,以為是三個動物的故事呢,正想着先生童年時怎會和它們結下淵源呢,細讀才知道是當時的“貓論”引起了先生的回憶,才讓我們有幸體會到先生幼年時就很喜歡保護弱小。讀着這篇文章,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罵人術。都説罵人的最高境界是罵人不帶髒字,可見魯迅先生已經到達了最高的境界了。先生就是先生啊,一隻貓讓先生如此地剖析得體無完膚,怎麼能不引起“富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之流的痛恨呢?

在《狗·貓·鼠》這篇文章裏,書訊先生闡述了他仇貓的原因。其實這些原因與一類人的行為,性格很相像,例如寫貓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就盡情玩弄,直到玩厭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別人的弱點或不足之處,就想盡辦法慢慢地折磨別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夠,就不甘心一樣,如果別人犯了什麼錯,受到批評,説不定那種人就會在某個角落裏偷偷地奸笑。

散文《死》讀後感篇4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寒假裏,我看了許多書,每一本都很不錯,每一本都值得我去細細地品味,而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林清玄散文集”了。

我媽媽不小心給我買了兩本不同的散文集。這兩本書雖然是同一個人寫的,但有許多不同的故事。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應該就是“一千支銀針”了。 在這篇文章裏講了一個童話,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國王,他有七個女兒,七位公主各有一千支用來整理頭髮的扣針。一天,大公主發現她的針只有九百九十九支了,所以,她自私的打開了二公主的針盒,悄悄地偷走一支針。二公主也因為少了一支針而從三公主那裏偷了一支,三公主偷了四公主的,以此類推。最後被連累的,是七公主。正好國王有貴客,七公主整天都在焦急地跟着侍女找銀針,可都找不到。公主甚至想用樹枝、冰、銀線代替,可是都不行。七公主只好躲在房間裏。那貴客竟是一位王子,王子的手裏有一支銀針,他説:“淘氣的小鳥在我的帽子裏築了巢,我發現裏面有一支雕有貴城花紋的髮針,是不是其中一位公主的?”六位公主都知道,那是自己掉的針,可她們的頭髮都好好的梳在腦後。七公主聽到後,連忙跑出來,王子和公主一見鍾情,最後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藴含着許多的道理。林清玄在結尾的一段話我非常喜歡。他説:“這樣想時,對生命的事,對情愛的觀點,也就能雲淡風輕處之泰然。每個人設若有一千支銀針,不巧失落了一支,不必傷悲,因為我們還有九百九十九支銀針,它們仍然能散放光芒,正如天上繁星萬盞,有時雨天少了一顆,其他的還是為我們放光。” 他説得這種樂觀的心態,是我們人人都應該擁有的。

這一本書裏的每一個故事,背後總有它的韻味,要我們去好好的品讀。

散文《死》讀後感篇5

前些日子,媽媽買來了一本《林清玄散文》,封面的清麗與幽雅深深吸引着我。微微張開的荷花誕在幾片荷葉之間,無不透露着墨香清韻之氣。

翻開書的扉頁,林清玄的照片赫然出現在了視線之中。照片上的是一個相貌平平的中年男子,頭髮長,但有些謝頂。他面帶微笑,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我有些許驚訝,原以為“林清玄”是一位嫻靜的女士,但沒想到,一位男士竟也可以寫出如此細膩的文字,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他的文章沒有多餘的文字,字裏行間都充滿了奇妙的幻想,一切都是那麼明朗。他能從我們的生活中找到真理,又在講述真理的同時如此的接近生活。一些原本看起來十分不起眼的東西,而在林清玄的筆下卻可以淌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最真的感受。

“在一切的優美、敗壞、清明、污濁之中都能找到智慧。”這是《清靜之蓮》帶給我最深的啟迪人生處處充滿了智慧。《心田上的百合花開》給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就算是孤身一人,在逆境中也要堅強。“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這段文字讓我感觸很深。我們沉溺在被“征服”的驅使中,一天一天忘記了樂觀平和的心態。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時時痴迷於“高處不勝寒”的頂峯,卻忘了欣賞沿途的風景。還記得他的《存在的理由》寫道:甚至連每個人都有存在的理由吧!有些為愛存在,有些為學習存在,有些為生命的美好而存在。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每個人都必須為了這些理由而存在,我們必須要盡全力來完成這些願望,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林清玄的文字總是清麗悠遠,擁有大自然之美。有風的温柔,花的美麗,草的堅強,以及萬物的一切。

在炎熱的夏天,你可以泡上一杯清茶,翻閲《林清玄散文》,讓一縷清涼的風吹進你的思緒。

散文《死》讀後感篇6

?愛的教育》以日記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平凡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愛,安利柯和他的小夥伴之間美麗的友誼,師生之愛,親情之愛,祖國之愛,這些充滿了人間温情的故事讓是我深深地感受導身邊處處洋溢着愛。在學校裏有老師教誨關愛,有同學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在家裏有爺爺奶奶的疼愛,有爸爸媽媽的無私偉大的愛。愛就像空氣一樣天天在我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而常常被我忽視。

我看完這本書,體會到同學之間的關愛和照顧,我也從中知道老師對同學的關愛和指導。這讓我想起我的老師,她漂亮,對我們也很好,就像安利柯的班導師一樣的慈祥並温柔、用心的在教導我們。我們應該要更體諒和愛我們的老師,老師常年為我們操勞,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我們,教會了我們許多知識,許多做人的道理。老師是多麼的神聖啊!

爸爸媽媽白天辛苦的工作,晚上回到家裏不管多晚都要細心地幫我檢查家庭作業。當我生病時他們,總是焦急萬分,當我遇到困難時他們總是來陪伴着我,鼓勵着我,給我信心。這本書的主人公柯利在父母的影響下不斷地關心和幫助窮苦的孩子。想想平時的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不説,有時我還跟爸爸媽媽發脾氣。放學回家不自覺認真完成家庭作業,讓他們生氣操心,真是太不應該了。我感到十分的羞愧。我今年已經十二歲了,我一定要以敍利奧為榜樣,不能總是小孩子氣,要把心思用在學習和鍛鍊上,以優異的成績來讓父母覺得他們的辛苦是有所價值的。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形容愛的定義。愛比珍珠更加的寶貴,比糖果更加的甜蜜。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教會了我要把愛心,獻給需要的人,應當從點滴的小事開始做起,從換位思考做起,學會理解、諒解和寬容。我逐漸長大了學會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的老師,和養育我們辛勤的父母。

散文《死》讀後感篇7

周國平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哲學家。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學思想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讀者們大都能從他的文字中得到啟迪和智慧。t;周國平論教育>是作者第一本系統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隨筆。作者思考教育問題,是從其哲學專業背景出發的。他在哲學上做的工作,大多是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過,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這構成了作者思考教育問題的基本立足點。

在書中, 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籲我們的教育迴歸常識,回到教育之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來。他認為教育的使命就在於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就在於讓人成為人性意義上的正真的人,並幸福地生活着。 在書中的第一輯,作者把他最欣賞的教育理念列舉出來,共七點,稱之為教育的七條箴言。它們具有箴言的特徵:直指事物的本質,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第一條箴言: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第二條箴言: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第三條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脱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第四條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第五條箴言: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第六條箴言:大學應是大師雲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薰陶下生長。第七條箴言:教師應該把學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麼事。比如説,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讓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二輯《閲讀與素質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個愛好,或者説是癖好,那就是閲讀,通過閲讀積累知識、生成智慧、涵養品性,閲讀對一個人良好素質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作者認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閲讀經典。作者寫道:"一個人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就可以稱作讀者的(同樣,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就是閲讀)。在我看來,一個真正的讀者應該具備以下特徵:第一,養成了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位。"

這些,引起了我的深思。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教師,有必要博覽羣書,汲取精華,並在此基礎上言傳身教,促使學生也養成讀書的習慣,積澱豐厚的文學底藴,從而為終身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散文《死》讀後感篇8

在這個寒假中我又一次的閲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同樣也使我收益頗豐,讓我明白了更深層次的東西。

我想大家也必須對《水滸傳》的故事也瞭解不少,俗話説“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水滸之中講了太尉高球原本是個無賴,因為會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從此青雲直上,無惡不作。使得武松、宋江、楊志、魯智深等一批人實在被逼無奈從而揭竿起義、落草為寇進行開始反宋朝統治的故事,其中把梁山一百零八個好漢之間的義氣描述得淋漓盡致,其中把他們受到朝廷壓迫是在被逼無奈的事情刻畫的十分曲折,使人不禁便為對當時宋朝的統治感到十分不滿,一種憤慨也油然而生。看完了這本書我也記住了2個字“忠、義”。

“忠”是對祖國,對兄弟,對身邊的親人。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我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在宋江被困江州時,李逵在毫不知情的情景下準備隻身劫法場,要明白這是一件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的事情。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可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這一個“義”包含了太多太多,樑上的好漢們為了自我的兄弟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是為了這一個“義”他們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為了這個“義”。這個“義”雖然僅有三筆可是想要書寫他確實要付出的很多很多,甚至會以生命為代價來書寫這個字。

在這本書中,描述了一個個具有熱血性格的漢子,他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使我們的榜樣,雖然我們當今是和諧社會,不能再“拔刀”相助,可是我們必須要有分辨是非的本事,明白誰才是正義的,並要幫忙弱小,不能仗勢欺人。

這本書之所以會成為經典不光在於它的情節更在於它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