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紀念館觀後感精選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7W
辛亥革命博物館,是武漢市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100週年而興建的一座專題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彭劉楊路258號。那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的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紀念館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辛亥革命紀念館觀後感精選範文

  辛亥革命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鬱積着的憤怒和仇恨的大爆發。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壓迫的加重,使中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趨激化,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因而不斷高漲。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用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進行前仆後繼,英勇不屈的鬥爭。在革命鬥爭中,一個階段接着一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充滿着勝利和失敗,前進和暫時的後退。近代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的準備,後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繼續和發展。一切為中國獨立、民主、富強而奮鬥犧牲的烈士都永垂不朽,一切為中國革命作出過貢獻的人都受到人民的崇敬和懷念。
  
  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豐富多彩,可歌可泣。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農民階級為了反抗清朝封建專制的殘酷統治和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這些鬥爭的高峯,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義和團運動。19世紀80—90年代,中國年輕的資產階級,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不得不倉促地走上歷史舞台,勇敢地領導了救亡運動——發動了戊戌維新運動。但這些鬥爭都沒有避免失敗的結局。中國歷史的發展充分説明,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強大壓迫下,舊式的中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都不能挽救中國的民族危機。只有通過革命,打碎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枷鎖,才能取得民族的獨立,也只有沖垮封建主義的桎梏,才能開拓社會發展的道路。民主革命,唯有民主革命,才是中國擺脱帝國主義奴役、封建主義專制和國家貧窮落後,使中華民族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的必由之路。
  
  中國的民主革命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階段。辛亥革命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反帝反封建鬥爭的繼續和發展,但它又不同於此前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革命,它是在中國出現了新的社會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和新的社會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因此,資產階級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導力量。民族資產階級下層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提出用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去替代舊的生產方式,而且還要用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去代替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所以它具有更新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重大意義。
  
  毛澤東説過:“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説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孫中山開始革命是以他在19世紀90年代建立興中會作為標誌的。興中會的建立是中國正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端,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到1913年“二次革命”結束,辛亥革命失敗,這場革命運動歷經了近20年,大致可分為兩大時期和6個階段。
  
  兩大時期為:
  
  1912年前興中會和同盟會發動和領導革命時期;
  
  1912年後組建中央政府和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時期。
  
  6個階段為:
  
  從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起至1900年11月興中會領導的惠州起義失敗,此為辛亥革命的最初醖釀階段;
  
  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到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前,是辛亥革命運動的興起階段;
  
  從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至1911年10月武昌首義前夕是辛亥革命運動的發展階段;
  
  從1911年10月武昌首義至11月下旬革命風暴席捲全國,各省區宣佈起義或獨立,為辛亥革命運動的高漲階段;
  
  從1911年11月下旬,光復的各省都督代表在漢口舉行會議籌組臨時政府至1912年4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解散之前,為辛亥革命運動的勝利階段;
  
  從1912年4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解散至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敗,是辛亥革命運動由勝利到失敗的階段。
  
  從整個革命運動的進程看,鬥爭是異常複雜和曲折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有過勝利的亢奮和喜悦,更有失敗的悲憤和痛苦。勝利和失敗都來得很迅速,説明當時中國革命與反革命,進步與反動,愛國與賣國兩種勢力、兩條道路、兩種前途的鬥爭極其尖鋭和激烈。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不成熟,革命派的力量十分軟弱,不能在極端複雜和困難的環境下戰勝敵人,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後未能把政權鞏固起來。革命的果實被大地主大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袁世凱篡奪,革命以失敗告終。然而,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偉大事件。作為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它的歷史功績是永存的。
  
  辛亥革命簡介
  
  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該年以干支計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領導這次革命的是中國資產階級的政黨 同盟會 及其領袖 孫中山 。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革命的準備
  
  1894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興中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開始。
  
  20世紀初,留日學生創辦的刊物首先出現排滿字樣,有的刊物明確主張顛覆清政府。1903年,東京留學界思想愈益活躍,宣傳民族主義、民權學説的刊物相繼出ban。上海知識界也出現了新氣象,公開倡言革命。組織革命團體,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個重要標誌。1903年11月,黃興建立華興會。以後,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為會長的光復會,江蘇、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團體。
  
  1905年7月,孫中山、黃興、 陳天華 等70餘人在東京集hui,決定成立中國同盟會,作為全國的革命領導中心。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以及其他小團體的成員陸續加入。8月中旬,孫中山在留學生歡迎會上發表了《中國應建設共和國》的演説。同月20日,同盟會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被推為總理,黃興被推為執行部庶務,會議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16字綱領。11月,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出ban,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內容的三民主義。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 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號召。《民報》創辦後即同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展開論戰。辯論結果,革命派佔據上風,改良派的政治影響大為衰落。
  
  革命派積極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使同盟會的精華遭到重大損失,但有力地衝擊了清王朝的統治,擴大了革命影響。與此同時,自發的羣眾鬥爭蓬勃發展,多達千餘次。民族資產階級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與帝國主義發生矛盾,參加並領導了收迴路礦權運動和抵制美貨運動 。
  
  為了消弭革命,拉攏資產階級,清政府被迫作出一些開明的姿態。1905年7月,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宣佈 預備立憲 。1907年9、10月,下詔籌設資政院和諮議局,允許資產階級可以通過選舉取得向清政府提出建議等部分權力。上層資產階級從中看到了希望,紛紛成立各種立憲團體,從事君主立憲活動,準備參預政權。但是滿洲親貴們對立憲並不熱衷。1908年8月,清政府頒佈《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大清帝國萬世一系,同時宣佈預備立憲以9年為期。不久,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3歲的溥儀繼承皇位,改元宣統。攝政王載灃採取集權措施,積極推行由皇族獨攬國家大權的政策,滿洲親貴和漢族官僚之間的矛盾加深,1910年,國會請願同志會在北京連續發起 國會請願運動,要求清政府速開國會。1911年5月(宣統三年四月),清政府發佈內閣官制,成立以慶親王奕為總理的皇族內閣。立憲派分享政權的希望完全落空,少數人拋棄立憲的幻想,對革命活動開始表示同情。革命的形勢愈益成熟。
  
  革命的爆發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國主義之命是從,將從中國人民手中奪得的權利拱手獻給帝國主義,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與鐵路國有直接相關的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省人民強烈反對出賣路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尤為波瀾壯闊。9月,保路風潮擴展為全省抗糧抗捐,羣眾暴動接連發生。四川總督趙爾豐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會和川路股東會的負責人,並槍殺請願羣眾數十名,造成流血慘案。同盟會員龍鳴劍等和哥老會組成保路同志軍進圍成都,轉戰各地,攻城奪地,猛烈衝擊清政府在四川的統治。四川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在清政府全力應付四川保路運動的時候,湖北新軍中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乘機發動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轟轟烈烈的一幕。9月下旬,革命黨人感到形勢緊迫,決定於10月6日(中秋節)發動起義,後由於形勢瞬息變化,起義推遲。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在預定起義的那一天,共進社負責人孫武在漢口裝配炸彈時不慎爆炸,湖廣總督下令閉城搜查,漢口和武昌的起義指揮機關遭到破壞,一些起義領導人被捕、被殺或避匿。在這種情況下,新軍各標營中革命士兵開始主動行動。10日晚7時,武昌城外塘角的輜重營和城內工程第八營幾乎同時發動,各標營繼起,經一夜苦戰,11日晨革命軍佔領總督署,全城光復,首義成功。漢陽、漢口也先後為革命軍佔領。11日,起義士兵聚集到湖北諮議局,在諮議局議長湯化龍等人的參與下,宣佈成立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革命黨的領袖們未親身參加起義,缺乏政治經驗的起義士兵對自己掌握政權沒有信心,清湖北新軍協統 黎元洪 在革命士兵的槍口逼迫下任湖北軍政府都督。軍政府發佈文電,號召各省為推翻清朝建立民國而奮鬥。11月,湖北軍政府公佈《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它是全國第一個按照資產階級民主原則擬定的地方憲法。
  
  武昌起義的勝利,在全國得到了連鎖反應,各省革命黨人紛紛行動起來。至11月底,全國宣告獨立、脱離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獨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統治較強,如直隸、山東、河南;有的遠在邊陲,革命黨勢力較弱,如新疆、奉天。這些省份也不平靜,革命黨仍然組織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武昌起義之後,立憲派紛紛表示贊成革命,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潰。廣大人民羣眾在各省起義過程中表現了高昂的熱情。新軍士兵、會黨羣眾、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城市貧民、海外華僑、愛國士紳、少數民族都作出了貢獻。中國的政治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沸騰局面。
  
  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革命的勝利發展使清政府極為震驚。10月27日,清廷起用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授予指揮湖北軍事的全權。11月1日,清軍攻陷漢口。同日,攝政王載灃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交出全部軍政大權,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 **洪和黃興、宋教仁等過高估計了袁世凱的力量和自身的困難,企圖利用袁世凱和清朝貴族之間的矛盾,以大總統的位置動員他倒戈,把最終推翻清朝的希望寄託於袁世凱。11月27日,漢陽為清軍攻陷。12月1日,雙方議訂停戰3日。此後又擬定雙方派出代表討論大局。停戰是辛亥革命從武裝鬥爭走向政治妥協的一個重要轉折。
  
  12月18日,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和革命軍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開始和談。11月下旬,各省代表議決承認武昌為中華民國中央軍政府,以鄂督執行中央政務。接着14省代表會議在漢口英租界召開,籌備成立中央臨時政府。12月2日,江浙聯軍攻克南京,代表會議決定以南京為中央臨時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隨即自武漢齊集南京。25日,同盟會總理孫中山自海外歸來。29日,17省代表會議以16票的絕對多數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到南京就職,發佈《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告全國同胞書》等文件,正式宣告中華民國的誕生。1月2日,通電改用陽曆。3日,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確定臨時政府組成人員,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28日,又成立南京臨時參議院。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包括革命派、立憲派和舊官僚3種政治勢力。獨立各省的軍政府多數為立憲派和舊官僚所操縱,南京臨時政府和身為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對它們事實上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權力。革命派自身的弱點也更多地暴露出來,孫中山的許多正確主張都遭到反對。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袁世凱感到大總統的位置難以到手,立即撤銷和議代表,造成談判破裂的形勢,迫使革命勢力妥協。帝國主義列強拒不承認南京臨時政府,並且製造外國干涉的空氣。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孫中山被迫退讓。1月22日,孫中山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宣佈贊成共和,即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得到孫中山的保證後,加緊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朝皇帝終於接受中華民國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正式退位。這樣,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也隨之結束。2月13日,袁世凱向臨時政府正式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辭職。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因實力在北方,拒絕南下就職。孫中山派蔡元培為專使北上迎接,袁世凱暗中指使親信部隊在北京、天津、保定製造兵變;帝國主義也乘機調兵入京,製造緊張空氣,以支持袁世凱。南京臨時政府再次退讓。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次日,孫中山公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個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的創舉。25日,唐紹儀到南京接收臨時政府,組織新內閣。該內閣中內政、陸軍、海軍、財政、外交等部均由袁世凱的親信或擁護者擔任,同盟會只分配到教育、農林、工商等幾個點綴性的席位。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5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和該院遷往北京。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所篡奪。辛亥革命失敗了。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中國人民長期進行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