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5W

調研報告可以在不同的目標羣體之間傳播,例如管理層、投資者、政策制定者等,調研報告可以為市場營銷策略提供重要的市場洞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2023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8篇,感謝您的參閲。

2023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8篇

2023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篇1

題目

系 別: 計算機系

班 級: 通信0803

姓 名: 朱回

學 號: 20xx08002315

20年7 月5 日

前言:“就業”是大學畢業生面對市場進行自我定位,從而自主選擇職業的過程。

在中國,隨着“嬰兒潮”和“大學擴招”導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激增,使該羣體面臨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加,並被賦予了多層次的社會意義。

通過宏觀層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經濟的快速收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對人才需求產生髮化;新職位的湧現對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斷增加;高校雖然在擴招,但學科的重複建設,以及擴招過程中與市場需求的錯位,都在客觀上增加了就業難度。

就業市場供求雙方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高校因自身體制限制而對行業發化和市場要求的反應遲緩,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和壓力。就此,我們小組對大學生就業形勢做了一次深入的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一、 調查目的

掌握湖南科技學院在校大學生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瞭解和看法,更好的瞭解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形勢。

二、調查對象與手段

1、調查對象:湖南科技學院全體在校大學生

2、調查手段:本次調查採取的是隨機問卷調查。發放問卷是在湖南科技學

院校園內隨機選擇學生當場髮捲填寫,並當場收回的形式。發放問卷100份,回收92份。

三、調查時間:20年6月26至6月28日

四、調查內容

大學生多當今就業形勢的看法,根據當今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擇業方向等。問卷共向學生提出了13個問題。(見附一)

五、調查結果

六、調查結果思考

1、對就業信息關注

在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程度都很高。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大部分大學生都處於失業狀態。而當今的信息媒體較為廣泛,在校大學生對社會的接觸較多,對社會就業形勢的瞭解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較完善,是學生能較清晰的瞭解當今形勢。 2、對職業的期望狀況

影響職業期望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聲望地位穩定性因素(城市位置與社會地位),內在價值因素(發展空間和興趣愛好),外在價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職業選擇會考慮的首要因素的選擇情況(見下圖),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數被調查者的首選,接下來依次才是發展空間、興趣愛好、城市位置、社會地位。導致這結果可能是由於當今社會過多的追求拜金主義,而缺乏了對工作內在價值的思考,對自身價值實現的思考。就業觀滯後。 3、就業依賴性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求職都存在一定的依賴性,普遍認為靠人際關係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導致此結果的可能原因是:當今社會由於人才市場較為飽和,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各用人單位對應聘者有多重選擇。在這過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為,形成了一種靠人際關係上崗的潛規則。

七、結論

針對本次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小組經討論,就關於緩解大學生就業嚴峻形勢,提出以下建議:

1、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 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是不少就業崗位並非人滿為患,既存在着“人找崗位”的現象,也存在着“崗位找人”的現象。針對此,我們應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城鄉基層就業,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改變他們只選擇在大城市就業的思想。讓大學生重視人生價值的實現,不能只把職業活動當成謀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視個人素質的培養

就業與擇業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質為基礎。大學生要實現順利就業,就應當樹立獨立生活意識,克服消極依賴思想,充分利用大學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牢專業基礎,鍛鍊能力,提高素質,完善自我。一個人有了真才實學,能夠適應多種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業。 3、提供完善的就業指導

就業指導能使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具有更深的瞭解,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和就業觀。對此,學校應多對學生開展開展就業指導。

7您擇業前考慮的首要因素是

a 經濟收入 b 個人發展機會 c 專業知識的應用 d 工作的穩定性 e 工作和生活的環境 f 其它

8您認為怎樣找工作最有效? 您會通過何種方式就業? (最多選三項) a 親自前往用人單位介紹自己 b 在就業網站投放簡歷 c招聘會現場 d 由學校推薦 e 通過熟人介紹 f 寄發自薦材料 g 其它

9 您認為用人單位最關心畢業生的哪些條件? (最多選三項) a 專業技能 b 對單位的忠誠度 c綜合素質 d 邏輯思維能力

e 敬業精神和職業素質 f 溝通能力與親和力 g 團隊精神與協作能力 h在最短時間內認同企業文化

10您認為當前畢業生就業中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a 企業需要具備較高職業能力或者專業技術人才,對應屆畢業生需求總量減少

b 畢業生的就業定位不合理,期望值過高,擇業過於挑剔 c 就業信息機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暢通,信息不充分 d 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及學生之間互相溝通和了解不夠

e 大學傳統教育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不能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和職業發展提供有效幫助

11您認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質主要是

a 基本的解決問題能力 b 溝通協調能力 c 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 d 相關工作或學習經驗 e 專業知識和技能 f 其它

12您能接受的月收入水平是

a 800-1000元 b 1001-1500元 c 1501-1800元 d 1801-20xx元 e 20xx-2500元 f 2501-3000元 g 3000元以上

2023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篇2

大學生就業率

為更具體、準確地反映大學畢業生畢業時的狀況,本次調查將畢業生被調查時的狀況分為10類,每一類畢業生所佔的比例如表1所示。

從被調查的畢業生總體統計來看,畢業生畢業時“已確定單位”的比例為43.5%,“升學”與“出國/出境”的比例合計為16.8%。如果將表1中第1~6項均視為“確定去向”的話,則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率”達到了71.9%。

從學歷層次的比較來看,就業率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特點: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就業率最高,均為86.2%;其次是專科生,為79.7%;本科生的就業率最低,為67.4%。

從性別之間的比較來看:男性大學生就業率顯著高於女性。男性大學生就業率為77.3%,女性為65.9%,兩者相差11.4個百分點。性別差距主要體現在“已確定單位”和“自主創業”兩項上,男性分別高出9.8和1.3個百分點。

從學校類型的比較來看:高職大專院校的大學生就業率最高,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點大學,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為75.4%;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的就業率最低,僅為44.3%。

從學校所在地的比較來看:東、中、西部地區高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西部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就業率遠低於東部和中部。東、中、西部高校的就業率分別為80.3%、74.0%、58.1%。

起薪比較

收入是反映就業狀況的關鍵指標之一。在本次調查中,由已經確定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對自己的起薪進行了估計。為了排除奇異值,我們只統計了月起薪在500~20000元之間的觀測值。統計結果顯示,20xx年高校畢業生月起薪的算術平均值為3378元。

畢業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學歷越高起薪越多。從算術平均值看,專科生為2285元;本科畢業生為3278元;碩士為5461元;博士為8800元。

第二,性別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男性為3579元,女性為3094元,兩者相差485元。

第三,學校類型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211”重點高校為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為3793元,高職院校為3291元,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為2610元。這一結果表明學校層次高並不能直接帶來高收入,收入差異主要因學歷、職業、就業地點等而不同。另外,統計結果也與所選樣本有關。

第四,就業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京津滬為5419元,東部地區為3148元,中部地區為2882元,西部地區為3167元。地區之間呈現中部低、兩頭高的特點。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88倍。

第五,就業地點之間存在差異: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的平均收入最高,為3791元;地級市的平均收入為3033元;縣級市或縣城的收入平均為2656元;鄉鎮和農村的收入分別為2518元和2485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53倍。

第六,工作單位性質之間存在差異,11個單位類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科研單位4620元;(2)三資企業4420元;(3)高等學校4025元;(4)國有企業3703元;(5)國家機關3536;(6)其他事業單位3195元;(7)其他企業3121元;(8)醫療衞生單位3030元;(9)中國小2983元;(10)私營企業(民營、個體)2914元;(11)鄉鎮企業2347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97倍。

第七,工作類型之間存在差異:企業管理工作、專業技術工作、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別為3724元、3597元和3577元;商業和服務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的收入居中,分別為3139元和3012元;最低的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收入分別只有2577元和2386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56倍。

第八,行業之間存在差異,19個行業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為4501元;(2)金融業為4181元;(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為3770元;(4)房地產為3590元;(5)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為3576元;(6)文化體育娛樂為3469元;(7)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3310元;(8)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為3285元;(9)採礦業為3221元;(10)衞生、社會保障與福利為3109元;(11)教育為3090元;(12)建築業為2956元;(13)製造業為2935元;(1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為2907元;(15)農林牧漁為2876元;(1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2736元;(17)批發零售為2718元;(18)居民服務為2708元;(19)住宿餐飲為2600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73倍。

就業滿意度

由於高校畢業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選擇權,因此畢業生對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滿意程度較高。在已經確定就業單位的畢業生中,有13.7%的畢業生對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滿意;51.1%的畢業生感到滿意;32.4%的畢業生感到一般;2.5%的畢業生感到不太滿意;只有0.4%的畢業生很不滿意自己的工作。

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學歷之間存在差異:博士生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碩士生,再次是專科生,本科生的滿意度最低。

第二,就業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在京津滬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低,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

第三,就業地點之間存在差異:城市越大滿意度越高,在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就業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級市,第三是縣級市或縣城,第四是鄉鎮,在農村就業的滿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單位性質之間存在差異,11個單位類型按照滿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國家機關;(2)高等學校;(3)科研單位;(4)國有企業;(5)三資企業;(6)其他事業單位;(7)私營企業(民營、個體);(8)其他企業;(9)醫療衞生單位;(10)中國小;(11)鄉鎮企業。

第五,工作類型之間存在差異,7個單位類型按照滿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2)企業管理人員;(3)專業技術人員;(4)商業和服務人員;(5)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6)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7)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

第六,行業之間存在差異,19個行業按照滿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2)農林牧漁;(3)文化體育娛樂;(4)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金融業;(6)教育;(7)房地產;(8)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9)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10)建築業;(11)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12)採礦業;(13)批發零售;(1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15)衞生、社會保障與福利;(16)製造業;(17)居民服務;(18)住宿餐飲;(1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此外,性別之間、學校類型之間的就業滿意度差異不大。

就業分佈

根據已經確定就業單位者的回答,20xx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分佈狀況如下:

第一,按就業地區劃分:在京津滬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12.8%,在東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46.0%,在中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22.2%,在西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佔19.0%。

第二,按就業地點劃分:在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工作的畢業生佔52.6%,在地級市工作的佔33.4%,在縣級市或縣城工作的佔11.2%,在鄉鎮工作的佔2.2%,在農村工作的佔0.5%。

第三,按工作單位性質分:11個單位類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私營企業佔38.2%;(2)國有企業佔30.2%;(3)三資企業佔7.6%;(4)國家機關佔5.8%;(5)其他企業佔4.0%;(6)其他事業單位佔3.9%;(7)醫療衞生單位佔3.5%;(8)科研單位佔1.6%;(9)高等學校佔1.4%;(10)中國小佔1.2%;(11)鄉鎮企業佔0.6%。

第四,按工作類型劃分:7個工作類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1)專業技術人員37.7%;(2)商業和服務人員16.2%;(3)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12.4%;(4)企業管理人員11.6%;(5)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10.9%;(6)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4.7%;(7)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0.9%。從分佈結構看,畢業生就業的工作類型比較分散,有5個類型的工作比例達到兩位數。

第五,按行業劃分:在19個行業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業順序是:(1)製造業為13.9%;(2)金融業為13.0%;(3)建築業為11.5%;(4)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為11.1%;(5)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5%;(6)教育為5.0%;(7)衞生、社會保障與福利4.9%;(8)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3.6%;(9)房地產3.3%;(10)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為3.1%;(11)批發零售3.1%;(12)農林牧漁3.0%;(13)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3.0%;(14)採礦業2.2%;(1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0%;(16)文化體育娛樂2.0%;(17)住宿餐飲1.5%;(18)居民服務0.9%;(19)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0.7%。

前4個行業比例合計達到49.6%,接近一半。這4個行業分別屬於以下兩種類型:工業(製造業和建築業)、新興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金融業)。教科文衞體等事業部門合計佔比為15.4%。

就業影響因素

畢業生就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種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如何,應該從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供給和需求兩種角度綜合考慮,但是本次問卷調查對象只包含畢業生,因此統計結果只是畢業生的看法。問卷包含的影響就業的各種因素共有20種,調查統計結果中按照影響程度從重到輕的排列順序為:1、工作能力強;2、有相關實習和工作經歷;3、瞭解自己,揚長避短;4、瞭解求職崗位的要求及特點;5、形象氣質好;6、學歷層次高;7、應聘技巧好;8、就業信息多;9、學校名氣大;10、熱門專業;11、學習成績好;12、老師的推薦;13、朋友的幫助;14、親戚的幫助;15、往屆畢業生的聲譽好;16、學生幹部;17、擁有就業地户口;18、性別為男性;19、是黨員;20、送禮買人情。

上述統計結果表明,工作能力、實習經歷、求職技巧等與就業直接相關的因素顯得最為重要。學校名氣、熱門專業、學習成績等與高等教育直接相關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間位置。親朋好友、黨員幹部、性別等與社會資本、政治資本、人口特徵等相關的因素最不重要。

求職狀況

本次調查也對高校畢業生求職時的狀況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顯示:

擇業意向 就業對每一位畢業生來説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擇業過程中,畢業生們普遍重視的是哪些因素?本次調查共涉及16種因素,按照影響程度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列如下:1、發展前景好;2、利於施展個人的才幹;3、福利待遇好;4、工作穩定;5、經濟收入高;6、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7、工作單位的聲譽好;8、能獲得權力和社會資源;9、對社會的貢獻;10、工作自由;11、工作舒適、勞動強度低;12、工作單位的規模大;13、工作單位在大城市;14、專業對口;15、可兼顧親友關係;16、能夠解決户口問題。可見,畢業生最看重的是個人發展和福利待遇。

求職渠道 畢業生求職與用人單位聘用畢業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畢業生需要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就業信息,並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向有關單位發出求職信息。已確定單位者的求職渠道被選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為:1、學校(包括院系)就業指導機構發佈的需求信息34.0%;2、網絡招聘信息27.0%;3、父母、親戚介紹的信息8.8%;4、朋友或熟人介紹的信息8.1%;5、從企業得到的招聘廣告7.8%;6、在人才洽談會獲得的信息4.7%;7、實習單位提供的信息4.4%;8、專門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2.2%;9、從職業介紹機構獲得的信息1.6%;10、新聞媒介的零散招聘廣告1.3%。

求職數量 在需要求職的畢業生中,在擇業過程中畢業生遞交過求職簡歷的單位數平均為12.9個,接受過面試的單位數平均為5.3個,曾表示願意接收的單位數平均為2.6個。進一步的分析發現,求職單位的數量與求職成功率有一定的聯繫,求職成功者付出了較大的努力。“已經確定單位”的畢業生平均求職單位數為14.1個,“待就業”者為9.9個;“已經確定單位”的畢業生參加面試的單位數為6.0個,“待就業”者為3.8個;“已經確定單位”的畢業生獲得接受的單位數為2.9個,“待就業”者為1.9個。統計數據還顯示出“待就業”者存在“有業不就”的現象。

求職費用 排除求職總費用在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的奇異值後,20xx年高校畢業生為求職而花費的相關費用人均為1766元。其中,求職簡歷的製作130元;交通費258元;招聘會門票142元;通信費用170元;購置服裝費313元;人情、禮品費用438元;其他相關費用349元。“已確定單位”者的總求職費用為1749元,而“待就業”者為1791元,説明求職結果與求職費用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聯繫,在求職過程中過分地增加支出並不一定能夠提高求職的成功率。

就業指導課程 從畢業生對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或講座的幫助程度看,有8.2%的畢業生認為幫助很大,有19.0%的畢業生認為幫助較大,有50.4%的畢業生認為幫助一般,有15.3%的畢業生認為幫助較小,有7.1%的畢業生認為沒有幫助。

本次調查的樣本包括我國東、中、西部地區21個省份的30所高校,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和海南等9個省份的11所高校;中部地區包括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北等6個省份的7所高校;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雲南、陝西、甘肅和寧夏等6個省份的12所高校。其中“985”重點高校5所、“211”重點高校4所、一般本科院校9所、高職院校7所、民辦高校2所、獨立學院3所。每所高校根據畢業生學科和學歷層次按一定比例發放500~1000份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5060份。

在有效樣本中,專科畢業生佔22.4%,本科畢業生佔68.0%,碩士畢業生佔9.2%,博士畢業生佔0.4%;男、女畢業生比例分別為52.7%和47.3%。“985”重點高校學生佔19.9%、“211”重點高校學生佔9.4%、一般本科院校學生佔28.9%、高職院校學生佔28.1%、民辦高校學生佔7.7%、獨立學院學生佔6.0%。

2023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篇3

一個時代青年的就業觀,反映的是當下國家的社會觀、價值觀及社會現實、隨着經濟、科技、文化的高速發展,傳統的就業觀已經遠去,為深入瞭解新時代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星光閃閃實踐隊自7月20日起,對大學生就業觀開展調查,按照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此次調查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就近就便靈活開展、

一、調研背景

隨着我國現階段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社會可提供現在大學生的就業崗位增長緩慢,因而造成了當前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由於就業形勢的嚴峻,近年來,大學生自主創業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大學生創業在全國迅速蔓延開來、一般來講,大學生畢業後有兩個選擇:一找工作,二是繼續升學進修,最起碼選擇繼續進修的同學已不算是失業、而對於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願的畢業生,,就業難無疑就成為了他們面臨的頭等問題、特別是20xx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明顯地對中國國民經濟、社會生活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二、調研目的及意義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也關係到在校大學生的未來發展、為此我們實踐組對周邊大學生做了網上問卷調查,通過網上統計數據的形式來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情況,以及對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我們的建議與解決辦法、通過這次實踐,我們對大學生就業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提高了我們的動手能力,貢獻社會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我們在活動中每位隊員都積極顯言顯策,用我們自己的努力來為社會問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時刻關心社會,關心祖國發展,並嘗試用我們所學去解決問題、

三、調查內容

(1)調研對象:周邊在校或已畢業大學生

(2)調查內容:大學生的基本信息,大學生的就業意向,瞭解他們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的的看法,瞭解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想法的比重及對創業所遇的困難的考慮;着重調查大學生對自主創業的瞭解程度,關注程度及在自主創業遇到的困難、

(3)調查方法:此次調查採取問卷調查的方法、通過網絡郵箱發放調查問卷,本次調研一共發放了50份問卷、回收32份有效問卷,有效率達64%,問卷涉及基本信息,現在就業形勢、大學生對自己專業前景的瞭解、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就業問題,着重調查大學生的就業期望,關注程度及在就業遇到的困難、

(4)調查時間:20xx年7月20日至8月3日

四、調查發現

1、本次調查男女生數量基本一致(其中男生43.75%,女生56.25%)、

2、本科和高職高專數量相差較大(其中本科90.63%、高職高專9.38%,無高中畢業)、

3、具體看不同學歷的畢業生,學歷越高,選擇單位就業的比例越高、

4、3.13%的被調查者有出國繼續深造的意向、

5、求穩心態加劇,大學生對國企和機關單位熱衷度提高,絕大多數被調查者熱衷於大企業,不願意去小企業冒險、

6、應屆生在求職過程中“薪資福利”這一因素占主導地位,“工作和生活平衡”緊隨其後、有90.63%的被調查者認為找工作薪資應該放在第一位,僅有28.13%的被調查者願意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工作、

7、一線城市依然對畢業生有較大的吸引力,有40、63%的畢業生選擇去一線城市、

8、68.75%的被調查者期待工作初期的月薪在2000—4000之間(2000以下只有3.13%,4000以上的佔28.13%)、

9、75%的被調查者認為溝通表達能力是自己的競業優勢、

10、18.75%的被調查者想過自主創業、

11、75%的被調查者能區分自己的優勢與劣勢、

12、畢業後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工作的僅有28.13%,加劇了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人才流向經濟發達城市、

13、校方安排就業往往不被接受,僅有28.13%的被調查者想通過校方就業,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選擇靠自己就業、

14、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被調查者都認為企業文化會影響自身的就業選擇,這也為企業的文化建設敲響了警鐘、

15、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不願意從事體力工作,當代青年的吃苦耐勞精神有待提高、

五、大學生就業創業現狀分析

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目前的就業市場並不景氣,對崗位的競爭日益激烈,雖然隨着企業的復工復產,招聘需求在緩慢的增加,但是招聘規模仍然有所不足、

2、就業的崗位大多集中在國企及政府部門,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一線城市,總體趨向穩定,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很多大學生仍然喜歡穩定、清閒、福利保障好的單位,希望以此就能選定理想的職業,而不願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不願意選擇體力類職業,更不敢去自己創業、

3、在當今經濟形勢下,大多數大學生對於現在的薪酬待遇期望普遍在5000+以上,然而除金融行業和it互聯網行業外開出高薪的企業其實並不多、

4、大多數大學生的擇業觀為“先就業後擇業”,超過半數的認為專業對口對未來選擇工作比較重要、

5、由於社會對畢業生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這一錯誤觀念扭曲了對畢業生的需求,是在人為的製造就業困難、

6、文化交流水平低、技能素質不高影響青年創業和就業、在農村外出務工的青年中一定職業技能特長的屬極少數所謂的技術大多數是一些較為普通的木工、砌磚等基本沒有技術含量高的人、在失業和待業青年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勞動技能欠缺適應能力不強、就業信息不靈、就業創業能力偏低等現象制約和影響着青年就業和創業的競爭力進而增加了青年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區就業和自主創業的難度、

7、觀念陳舊落後影響青年就業、創業工作、調查表明在農村,一些青年由於戀鄉不願離開本土,有些家長對子女外出打工不放心、另外在職業的選擇上存在偏見,認為從事餐飲、賓館、家政等服務行業低人一等,有損形象,不願意從事服務行業工作、失業職工、待業青年受到計劃經濟就業觀念的影響,在就業、創業問題上存在依靠政府、企業的依賴性心理、一部分青年一心想找長期穩定的工作崗位,對臨時性、階段性、彈性就業不認可一些青年對工作環境、福利待遇期望高,挑肥揀瘦從而在就業過程中喪失良機、同時還存在創業意識不強,對自主創業缺乏自信等問題、

六、調研意見及建議

經過我們實踐組對問卷的深入分析與討論,並就反應的一些現象查閲相關資料,結合相關政策,我們每位隊員積極發言,貢獻智慧,分別從政府、各大高校、大學生以及用人單位四個利益相關者出發,提出幾點意見及建議:

1、對大學生而言需要轉變就業觀念、因為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過剩,但是技術人員相對短缺,所以導致就業不平衡、如果大學生能轉變就業觀念,從事技術方面而非“坐辦公室”會大大提高就業率、其次是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多參加社會實踐,學習相關的組織管理技能,積累工作經驗,會為找工作提高競爭力、在一就是向多技能人才發展,就是不僅僅只侷限於某一項技能,要提升自己的反脆弱能力、

2、對高校而言要加強改革創新、優化專業設置,提高教學水平、高等院校在制定招生計劃時,應該充分考慮師資水平、辦學規模、市場需求等因素,合理設置專業,避免熱門專業在同一學校的重複設置、改革教學體制,在教學安排中引入學生評分機制和教學競爭機制,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以服務社會為導向,深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學校要將就業工作作為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依據,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合作道路、另外一個是構建以校園為主體的就業市場、高度重視市場建設,實現地方與高校的協作發展,共建雙贏、

3、政府、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並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淡化户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並支持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就業;設立大學生創業專項項目基金,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後盾,在物質在精神上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對於支持並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政府應出台各種鼓勵畢業生高科技創新創業行為的政策;可以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諮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提供特殊優惠等行為、

4、用人單位、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摒棄用人歧視,鼓勵人人都作貢獻,人人競相成才、此外選人標準要合理,用人單位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説明書,細化崗位職責,按照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選人標準,確定招聘人員質與量、還要確定科學招聘程序,要確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內容,在按程序進行考核後,擇優錄用、為在當代青年大學生提供陽光透明的應試製度,享受良性的競爭、

七.調研總結

隨着大學畢業生的不斷增加,就業問題日益嚴重,為了解當代大學生就業以及創業形勢,我們團隊進行了此次的網上問卷調查活動,旨在關注大學生最關注的問題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獲得的相關數據分析就業形勢,提出意見和建議、

我們團隊成員分工明確,緊密配合,正真體現了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我們在積極參與實踐的同時,對社會熱點問題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培養了我們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對當下的大學生就業情況更加了解並知道創新創業難之處、

雖然在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難,但都在團隊的統一合作中一個個克服了,感謝此次調研使我們收穫瞭如此之多,感謝我們的團隊成員提出的寶貴意見、

2023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篇4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裏

低工資就業:多一些經驗拿汗水換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瞭解到,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加,寧願選擇“低工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而他們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換明天”。

據瞭解,“低工資”就業實際上是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前的一種待業狀態,是以單位給畢業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畢業生則以低報酬工作為交換條件。這種“低工資”就業只為找工作時多一些實踐經驗。

工資會隨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軟件公司負責人王小姐認為,現在企業招人雖對學歷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還是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工資可能會低些,但隨着就業者個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資也會慢慢提高。她建議大學生心態要平和,找工作高薪並不是第一要素。

就業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以前,很多企業招聘只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應屆大學生一律免談。隨着用人觀念的逐漸改善,近一兩年,很多企業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願意出錢培訓大學生,使其很快成為企業的骨幹力量。一般來説,大學生成為骨幹力量後,工資自然會提高。企業為了儲備人才,一般先與大學生簽訂幾年的工作合同,這不僅保障了人員的穩定性,對企業發展也很有好處,同時用人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專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清自己,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資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

大學生就業:路在何方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瞭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後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迷茫”是目前大學生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為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於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於對所學專業缺乏瞭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裏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餘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麼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慾,又從中獲得樂趣;要麼與本專業結合,成為複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説,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於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並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鍊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説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瞭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

實習練就真本領,應聘免了試用期。就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大學4年無疑是一個黃金的職業準備期,在這4年裏,應該讓自己具備一個職業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社會技能、職業素養……這樣我們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中才能做到“無縫接軌”。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學階段的實習機會,從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後的見習期。企業也節省了大量的培訓時間和精力。這對於個人和企業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特殊才能做後盾,求職更有競爭力。對於一個班或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説,大家讀一樣的專業、學同樣的課程,看起來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一旦面臨競爭,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只有身上有“亮點”的學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選中,也才會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發掘並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入手,發揮自身特長,並不斷強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就業現狀:就業準備三部曲

隨着高校的擴招,原來的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大學生必須轉變觀念,大眾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職業。面對就業難,大學生們要做些什麼呢?

第一部曲: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就業形勢,正確對待自己。

擇業和就業,是初出校門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於學生應具備的正確擇業和就業思想,可以歸納為4句話,這就是:認清形勢闖市場,從容自信顯特長,廣開渠道看信息,實事求是快上崗。

認清形勢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的就業政策,二是全國的就業形勢,三是本地區的就業信息。面對矛盾重重又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基本觀點是,只能樹立一個“闖”字,積極參與競爭,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極對待。關鍵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擇業方向和競爭技巧,敢於競爭,善於競爭,並在競爭中獲勝。

在近幾年的人才市場競爭中,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用人單位特別注重人才的實際經驗和特長。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問題在於你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善於揚長避短,在關鍵時刻和重要場合發揮一技之長,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和信賴,這是擇業和就業工作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技巧。

在人才市場競爭中,單靠一個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變應萬變”往往是不夠的,所以,要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媒體,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親朋和同學,廣搜就業信息,這是就業者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擇業和就業之前的心理準備。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準備應該實現以下4種轉換,克服不良心態。

其一,實現由學生身份到上崗工作的轉換。在“不包分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和競爭上崗”的大環境中,應克服“聽天由命”或等待學校推薦工作的消極心態。學習是為了致用,如果説學習是手段,從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經濟上實現由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轉換。克服長期依靠家庭提供經濟援助的依賴心理,憑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誠實勞動,立足於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擇業姿態上,實現由一個普通參與者到競爭者的轉換。大學畢業生都是第一次進行擇業和就業,經不起挫折,悲傷失望,往往是擇業不順的主要障礙。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動心態。

其四,實現由“天之驕子”到“普通勞動者”的心態轉換。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正確理解自己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主動求職。不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首先必須是一個勞動者,而勞動崗位需要自己去爭取。

最後總的來説,擇業者應該具備主動、積極、從容、自信和百折不撓、面對現實的平和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動出擊,準備簡歷和麪試。

機會總是被那些勇於表現、爭取的人得到。不管單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薦要求試用;寫信給單位老總或負責人自薦;直接發送求職信到企業網站招聘信箱……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選擇主動出擊,到用人單位去展示實力,至少得到的機會比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大。

據市人才市場的有關負責人説,在如今整體供大於求的就業形勢下,積極勇敢的心態是大學生找工作脱穎而出的一個制勝法寶。在擇業前,要推薦自己,有必要準備相應的文字材料,簡歷要真實可信,文字樸實,言簡意賅,頁面工整規範。面試中也要大方得體,機靈應對,不卑不亢。

總之,在進行擇業、就業的過程中,其目的是選擇一個最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崗位,開始實現多年的夢想的願望,在大學生的一生中,就業無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動人心的拼搏與較量。一定要審時度勢,振作精神,做好充分準備,用最好的心態、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積攢的實力,投入到這場競技中來。

2023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篇5

根據勞動社會保障部科研所的數據顯示:我國在“十一五”期間計劃年均新增勞動力需求總量為1800萬,但“十一五”期間每年新增勞動力供給為20xx萬,每年將出現200萬富餘勞動力。根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20xx中國人才報告》預計,到20xx年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供應總量為4000萬,而需求總量為6000萬。以上兩項數據表明:我國勞動力總體有富餘,但專業技術人才仍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專業人才需求具體表現在第

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上。

第一產業缺口218萬人

20xx年農業科技人相關人才供給有限。根據國務院頒佈的《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xx-20xx)》數據顯示,我國共有涉農院校43所,在校學生大約為9萬,教學和科研人員為3.5萬人,130萬大中專畢業生中已有80萬離開了農業。預計到20xx年,第一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218萬人。

第二產業缺口1220萬人

我國大學生中38%為工科類學生,但是畢業生人數還是不夠,振興我國工業還需大量的工程師,主要集中在it、微電子、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技術開發、鐵路高速客運技術等領域。預計到20xx年,人才缺口數字巨大,將達1220萬人。

第三產業人才缺口325萬人

該產業將是擴大就業崗位最多的部門。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會計、涉外律師、同聲傳譯、數字媒體、精算和心理諮詢等行業,都需要大量人才。預計到20xx年,人才缺口預計在325萬人。

由此可見,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還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大學生“就業難”僅僅為一種表象。原因有兩點:第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是否學有所成,知識和能力結構能否達到企業用人標準,這值得思考;其次,個人就業意願和社會意願存在很大差異。

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我國當代大學生就業方面存在的問題,歸結起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高等院校大規模擴招帶來的畢業生數量激增,但社會可提供就業崗位數量沒有明顯增長。

2、城鄉二元結構、地區發展差異等社會環境和體制因素導致畢業生就業流向出現不均衡狀況,同時造成供需結構性矛盾增強。

3、畢業生薪酬期望下降,但畢業生薪酬受行業、地區及用人單位收入影響差異較大,大城市畢業生生活成本不斷增加。

4、畢業生對就業能力認同度與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還存在差距。

5、畢業生還沒有完全適應雙向選擇的人才就業市場,心理素質和專業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等。

而針對這些問題,所對應的原因有如下:

1.人力資源市場供需失衡

(1).在數量上。是指擴招對人力資源市場供需關係的短期影響。

(2).在結構上。是指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供需的結構性矛盾。

2.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失調

(1).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凸現。隨着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四年一個週期的高校專業設置調整逐漸滯後以致錯位。此外,學校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預測能力不足,對學生的教育與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

(2).大部分高校培養的學生質量不過硬。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學習能力強。因此,衡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指標之一就是學到了什麼、掌握了什麼、學會並轉化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能力是什麼。而大學生在校學習的實際情況卻與這一指標要求卻相距甚遠。

3.畢業生自身對就業的消極影響

(1).不合時宜的職業價值取向和就業觀念。一些學生片面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缺少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此外,大學生在誠信觀上的缺失也影響了擇業與就業。

(2).職業生涯模糊,就業準備不足。上了大學的很多學生對市場變化、社會變化關心度較低。對職業目標相對模糊,沒有把興趣、愛好與自己所學專業很好結合,更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3).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首先是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其次是對家長的依賴性過強。

4.大學生職業指導服務體系功能欠缺

(1).從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部門的工作開展情況看。部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大學職業指導工作還有很大的不足。

(2).從各公共就業服務部門開展的工作情況看。人才市場的服務手段、服務方式均處於初級階段,與日趨增長的總量配置需求和個性化服務需要相矛盾。我國人才市場在人才需求預測方面的工作還很薄弱。

5.就業市場環境亟需公平公正

(1).用人單位盲目設置各種條件。

一是盲目的人才高消費;

二是缺乏人才儲備觀念;

三是用工制度極不合理。

另外,起薪較低,升幅不大,並伴有苛刻的罰款制度,也讓大學生確實無法接受。

(2).社會壁壘加大了就業的難度。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户籍、檔案等一些因素仍然限制大學生就業,並且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單位用人受限。

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事關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更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努力,多部門採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和辦法。

政府部門完善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

近年來,中央政府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同時政府還需要通過結合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和人事户籍管理制度,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就業競爭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調節中的職能作用,營造有利於促進就業、有利於鼓勵自主創業的良好就業環境。

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

經濟增長是提供就業崗位的最主要來源,只有努力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崗位,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同時加強對人才培養規模、方向的預測調控,引導專家對將來的就業形勢和需求進行預測,以指導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將高校的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與市場供求情況掛鈎,減緩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總量矛盾與結構性矛盾壓力。

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

一、通過完善一系列優惠扶持舉措,為自主創業提供各方面的便利。

二、建立健全靈活、方便的社會保險工作運行機制。不斷滿足大中專畢業生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的各種參保需求,保障畢業生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在就業管理制度方面。

對於目前面臨的非公有制單位使用大學畢業生仍然有進人和户口指標的限制、大學畢業生的跨省市流動渠道仍不暢通、派遣制度存在着時間限制等方面的問題,需要打破大學畢業生幹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標的限制,促進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流向。同時讓特聘兼職、資源共享、項目合作、智力引進等不遷户口、不轉關係的靈活多樣的用人形式成為現實。

在人力資源市場競爭機制方面。

一、做好人力資源市場的規範管理工作,完善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服務體系,建立全國性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完善全國各高校、各專業的畢業生數量、就業率、畢業後收入等指標的定期發佈制度和就業監測制度。

二、嚴格規範各種畢業生招聘會的秩序,禁止以盈利為目的舉辦高校畢業生招聘活動,切實維護畢業生的合法權益。

三、是充分發揮各種社會組織在人力資源市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強與團委、個體私營企業協會等組織的聯繫,通過他們調動各方資源深度挖潛就業崗位,促進畢業生的有序流動。

高等教育機構深化教學教育改革

專業設置是否滿足或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是檢驗高等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此外,高校還需要加強畢業生職就業指導工作,使得就業指導貫穿整個大學教育過程中,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擇業觀。

合理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

一、與產業結構結合。要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拓寬專業適應性,依據企業反饋的信息重新設計和調整各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進一步優化和整合課程。

二、與發展形勢結合。學校要高度重視對學生創業意識與能力的培養。開設大學生創業選修課程,讓學生掌握創業的基本政策和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業的興趣,並在實踐中鍛鍊學生的創業能力。

三、與實踐能力結合。關注社會發展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拓寬專業知識面,改革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專業應變能力。

四、與生涯規劃相結合。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列為必修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正確進行自我分析和職業分析,確定自身的職業方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

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

一、多渠道收集就業信息,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逐步實現高校畢業生供給與人才市場需求的信息聯通。用“企業請進來,實習生走出去”的方式,使企業和畢業生相互瞭解,培養畢業生輸出渠道。

二、堅持產學研緊密結合,建立相對穩定的學生實踐和培訓基地和訂單式培養方式。通過專業課程、專業測評、專業輔導、網上指導等專業手段,開展團體輔導和個性化指導,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靈活就業,多渠道就業,主動創業。

三、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專職人員要經過專業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積極吸收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

育學、信息學等專長的老師充實到就業指導隊伍中來。

社會通力營造大學生就業支持環境

幫助大學畢業生解決就業難題,涉及到全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個強大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由家庭、用人單位、社會與學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一、用人單位積極接納大學畢業生,為他們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

二、加強人才儲備,注重企業長遠發展。在設置聘任條件時要充分考慮畢業生的個性發展空間,注重畢業生的潛力發展。

三、用人單位應加大與高校的聯動程度。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資金和崗位技能優勢,共同謀求人才又快又好的發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儲備人才。 社會媒體要堅持健康的輿論導向,理性看待大學生就業中的種種現象和問題。

一、引導和幫助人們轉變傳統就業觀念,提高全社會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認識。

二、進行正面積極的宣傳,幫助大學生適時調整就業心態,以減輕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三、正確解讀政府為推進就業而制定的相關措施和制度。

四、積極傳播就業信息,為大學生求職與創業提供信息支撐。

家庭成員要發揮積極的鼓勵作用。

家長自身首先要調整好心態,對孩子求職遇到困難的時候多引導和鼓勵,幫助孩子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正確看待上大學和找工作的關係。同時,要配合學校,發揮自己在激勵學生成才、確立價值取向、設計職業生涯、轉變就業觀點、開闢就業渠道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大學生努力提升自身就業競爭力

當然,政府、學校和社會所採取的一些措施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的重要保障。但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大學生自己努力轉變就業觀念,確定職業發展目標,增強提升自身就業力的意識,優化自身的能力結構。

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

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念,堅定事業意識和奮鬥意識。將眼光投向基層、西部、小城市、鄉村、小企業、私企業等急需人才的用人地方和單位,從現實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樹立競爭就業觀念、先就業後擇業等新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把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走好邁向社會的第一步。

確立明確的職業生涯目標。

大學生應對自身個性、才能和特長、興趣愛好及弱點都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從自身的實際出發,進行準確的職業目標定位,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合理規劃大學生活。

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發掘自身潛力,不斷調整目標,為未來的職業發展作好準備。

優化知識能力結構和實踐經驗。

1.對於知識能力的培養,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和綜合化的知識結構基礎上,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新知識,自覺地把課內外所學到的各種知識進行加工整理,使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統一的知識技能系統。

2.對於實踐經驗的鍛鍊,要通過各類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在實踐中發現自身的優勢和差距,培養實際工作能力,使自己儘早進入工作角色。

增強自身綜合素質。

1.提高自身的誠信素質,培養平等競爭的意識、獨立自主的人格,加強自我管理。並通過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等方法以克服不良行為。

2.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特別是心理承受能力。正視社會現象,客觀分析自我,不斷改進和發展自我,強化競爭意識,以紮實的專業知識和適應能力爭取求職的成功。

3.培養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強化對工作的責任意識,從而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提高自主創業的本領。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應盡一切可能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自主創業則可以成為個人層面上減少就業難度的一種主動性的現實選擇方案。大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找準商機,發揮一技之長,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道路,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

總之,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是我國社會體制在轉軌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它既反映了我國社會經濟結構運行仍處於低品位狀態,也暴露出了我國教育系統本身存在的結構失調的問題以及用人體制上的嚴重缺陷。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這一暫時現象,堅持以全世界認可的水準在世界範圍內構建和發展我們的社會經濟和教育體系,大學生就業狀況就會日趨好轉並蒸蒸日上。

2023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篇6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一般來講,大學生畢業後有兩個選擇:一是找工作,二是繼續升學進修,最起碼選擇繼續進修的同學已不算是失業。而對於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願的畢業生,就業難無疑就成為了他們面臨的頭等問題。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

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30萬餘人,社會就業壓力大,很多畢業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有過四分之一的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

一是經濟知識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

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人才;

三是心理素質,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問題等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在《中國就業戰略報告20xx》一書中指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學生需求增長速度趕不上大學畢業生增加的速度。與發達國家比較,美國約有2、7億人口,大學近4000所,若要達到如此的比例和規模,中國需要辦20000所大學;即使按照韓國目前高等教育的規模水平,中國也要辦近10000所大學才夠。國內總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辦高校,也不過3000多所,大學在校生的人數還遠遠達不到國家戰略發展的需求。

二是大學生的預期收入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之間存在匹配上的困難。調查發現,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收入預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遠遠高於美國和歐洲等國的10%左右。薪水是人們對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北京團委組織的一次針對畢業生的調查中表明,大學生們對薪水要求並不低,在回答“您求職要求的工資底線”時,近六成(56%)人的選擇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間,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掙1000—1500元,兩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資在1500—20xx元,認為20xx—3000元比較合理的佔21%。

三是大學生大多選擇在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就業,願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的較少。北京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李國忠指出:“其實現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還是很需要大學畢業生的,比如説基層單位、中西部地區、低收入的技術工作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畢業生也並不過剩!”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王新陸認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並不是人才過剩,而是結構性問題,人才過剩只是相對的現象。有一項對3000餘名本科畢業生的調查表明,首選到北京工作的高達74.8%,首選去中西部地區的僅有2%。這些畢業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xx至4000元,低於月薪20xx元堅決不幹。這就表明大學畢業生有主動不就業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調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單位的畢業生中,準備考研究生、博士生者佔總人數的比例高達40.8%。同時,大學畢業生未簽約就已就業的大有人在,他們很可能未列入已就業統計。原因可能是單位藉口試用不願簽約;從事臨時性工作;

二、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學生就業信息不足

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幹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於特定人羣。對大多數人來説,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那麼用人單位發佈信息的時效性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就業,而且人才交流市場開發的時間和地點有限,不能充分滿足大學生就業信息的篩選。

2、用人單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以後,隨着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宂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許多企業由於經營不善也在面臨着破產倒閉。面臨着自身的生存危機,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着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於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藉口。

3、高校方面原因

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1/3。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為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製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後於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的特點,但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並主動調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及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繫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4、學生方面原因

i、學生缺乏就業培訓機會。

不少企業拒絕承擔大學生就業後的“在崗培訓”費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事實上,一個理工科畢業的大學生,需要在畢業後的工作崗位經過一定時間的繼續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工程師。要達到這一要求,只能是大學生個人和家庭承擔,而如果把“在崗培訓”轉移到學校裏面去完成的話,在時間和金錢上都將是非常不經濟的。

ii、學生仍然期望過高。

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xx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於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對全國28所大學、3萬多名大學生作過“您最想到下列哪個城市工作”的調查。在列出的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發展的大學生最多,獲選率為32.3%,緊隨其後的是北京(27.7%),兩個城市的獲選率之和達到了60%,成為大學生心目中發展事業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也較受歡迎,獲選率為12.%: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學生願意到重慶和武漢去上作。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於是出現了“有人無業、有業無人”的現象。

同時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而且還要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用人單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單位重視人品和能力,對專業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學生乾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一專多能”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用人單位看重的是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很多畢業生自身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卻不能正確認識,盲目一味要求工作待遇,期望過高。

iii、學生缺乏求職技巧。

用人單位表示,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往往表現得不夠自信,過分緊張,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更有一些求職者面試時弄虛作假,企圖欺騙矇混過關,誰知很快就被有經驗的用人單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試失敗的慘痛教訓。而這樣久而久之,用人單位也會覺得大學生不誠信而喪失信心。

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1、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制度的改革,擴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使用人單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進,無用的人能出;加強户籍制度的改革,為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要建立起完善的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服務。

2、調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

在當前飛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當今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走向市場、信息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生產、流通、運輸、資訊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日益緊密,整個世界將如同一個地球村,誰都無法完全正確的預料未來世界的變化。這就決定現代大學必須是面對未來開放式的,其課程也應從過去那種封閉狀態走出來。

在課程佈局上,應適當減少某些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所長。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向學生提供反映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因為現代社會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選修課的開設有助於彌補必修課無法及時反映這一動態的缺陷。

3、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活的始終。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都是針對畢業生開設的,通過幾次的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等就算完成就業指導上作了。

對於一年級的新生,應該着重進行心理指導,重點幫助大學生儘快瞭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階段,要向他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情況,讓他們瞭解自己所學專業及適應職業的特點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引導他們儘早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努力奮鬥的良好習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應着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要通過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全面瞭解,幫助他們分析自我的能力、優勢和存在的缺陷,引導大學生要根據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打好專業基礎,建立合理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對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激發成才意識和行為。

對於三年級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實習和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直接地去體會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幫助他們認清專業所適應的工作領域,並與自己的特點和能力相對照,繼續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對其原定的職業目標做出適當的調整。對於大三的學生,還有一個重要指導內容就是要逐漸分析整個社會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畢業生的指導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點,這一階段,指導的重點在於傳達就業方針政策、分析預測就業形勢、指導大學生作好如何獲取就業信息、如何進行面試,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就業準備,處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臨時性問題。

2023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篇7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備受社會關注,為了解在蘇大學生的生活狀態與畢業預期,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準備意識,英格瑪人力資本提升中心近期對蘇州各大高校在校大學生開展了歷時兩個月的調研活動。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2200份,回收20xx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988份,有效率為97.2%。

大學生活理想與現實有差距 大一最有憧憬或幹勁者居多

在關於理想中的大學生活和現實是否一樣的調查中,71.3%的受訪大學生表示目前大學生活與理想差別較大,28.7%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兩者基本一致。記者採訪中發現,很多大學生表示真正的大學生活與未上大學之前所想象的差很遠,相對來説,自己期望的大學生活更為豐富多彩。對此,英格瑪人力資本提升中心負責人劉肖魯表示,在未上大學之前,很多同學對大學的瞭解渠道主要通過偶像劇、青春小説及網絡,這些都會對大學生活進行一定的美化作用,當他們進入大學後,卻發現想象的大學生活與現實的大學生活距離太大,從而失去興趣與積極性。劉肖魯對記者説:大一新生對這種差距感感受最深,大學生應該要樹立積極的心態,增強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調節好身心狀態,大學畢竟不是偶像劇,現實的元素要多一些。

調研數據顯示,64.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最有憧憬或幹勁的時期是大一,在所有的選項中排名居首,其後選擇依次為大四(15.1%)、 大三(11.3%)、大二(8.8%)。小晉是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的一名大四學生,大一剛來的時候,信心滿滿,積極參加各類社團活動,他還是班級組織委員,大一生活過得十分精彩。但是到了大二、大三的時候,社團活動新人招進來以後,沒有參與社團部長評選的他漸漸淡出了各類活動。之後看到其他同學打遊戲的打遊戲,談戀愛的談戀愛,自己也開始有些懈怠,直到升至大四,才發現荒廢了本應該進行社會實踐的時間。

在一組你的日常費用支出情況的調研數據中,72.6%的受訪大學生日常主要消費在吃飯上,54.2%選擇了衣飾,值得注意的是,選擇主要用在個人提升花費的受訪大學生只佔了27.4%,不足三成。而在訪談過程中,不少大學生認為個人提升是很重要的,但很難付諸行動,更沒有毅力堅持。劉肖魯認為,就很多畢業生而言,與其説是就業困難,不如説是就業迷茫,因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應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所以也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自我提升。很多學生在初入大學時持有大一大二先輕鬆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遲的心態,即便是有提升自我的想法,也由於缺乏毅力,對自己的未來發展缺乏科學的規劃而擱淺,從而缺乏職業所需技能與素養,往往成為他們面對就業壓力時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重要原因。

好工作成多數大學生畢業夢想 六成學生認為就業不容樂觀

就業壓力大,在校大學生也開始務實起來。在關於最希望在畢業時得到什麼的問題調研中,71.5%的受訪大學生選擇了一份好工作,其次分別為專業知識(12.1%)、閲歷人脈(11.2%)、實現夢想(5.2%)。可以看出,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不佳,在這種關乎生存的巨大壓力下,更多的大學生把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推上了大學畢業時所想獲得東西的首選。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為699萬人,比去年增加19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複雜嚴峻。另據瞭解,20xx年國內城鎮需就業的勞動力已達2500萬人,宏觀就業壓力增大。同時,隨着產業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部分地區用工需求與勞動力供給結構性失衡現象更加凸顯。此外,國際經濟及就業形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的外貿、出口、投資、就業等,勢必也將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影響。

基於未來嚴峻的就業形勢,本次調研也對大學生的就業危機感進行了問題設計。根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在談到其所在專業未來就業形勢時,63.1% 的受訪大學生認為不容樂觀,22.8%對就業形勢不清楚,10.6%認為就業形勢不受經濟形勢影響。同時,還有3.5%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就業形勢會逆勢而上。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蘇大學生對就業形勢有一定的認知,預測也逐漸趨於理性化。

大學最後悔的事:四成大學生後悔沒修煉職業技能

在大學裏最後悔的事情這項調查中,47.1%的受訪大學生最後悔沒有修煉職業技能,居各項選擇的首位,其次分別為沒好好學習,佔比21.1%;沒有拓展人脈,佔比13.2%;沒有處理好感情問題,佔比10.4%;其它,佔比8.2%。劉洋是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在受訪中,她講到在最近一次的宿舍卧談會上和舍友們聊起大學幾年的生活,大家竟不約而同地 感覺自己虛度了光陰,並且很後悔沒有好好修煉職業技能,等到找工作的時候才發現幾乎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本領與別人競爭工作崗位。簡歷模板可以從網上下載,但是內容中的社會實踐經驗太少,培訓經驗也太少,只有一些乾巴巴的社團活動經驗,做的還都是打雜的事情,企業hr一看就知道沒什麼實質內容。 根據劉洋和同學的交流,她總結出以下幾件事情最浪費大學生的時間,包括:睡懶覺、看連續劇、打遊戲、談戀愛和參加一些毫無意義的社團活動。劉洋對記者説: 以前進校時很多學長也鄭重地告誡過我們,要珍惜大學時光,不能虛度光陰,但等到真正畢業時,還是發現浪費了很多時間。

從調研結果來看,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目前的大學生活與理想中有所差別。不少大學生對未來就業產生了危機感,認知趨於理性化,並越來越看重職業技能的培養。但遺憾的是,真正去通過實踐提升自我並堅持到底的人並不多。通過訪談記者也發現,不少大學生對虛度大學光陰有了警覺,只是因為缺乏對畢業後的規劃,所以對如何度過大學四年存在一定的迷茫。在課程相對寬鬆的大學校園裏,如何有效管理時間,充實大學生活的同時又能為畢業後求職積攢實踐經驗呢?專家建議大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首先要調整心態,儘快融入大學生活。其次,提前規劃畢業後去向,並從大一開始實踐。再次,多多參加社會實踐,積極進行實習兼職,在實習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職業興趣點,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能夠提前有個清晰的認識。

2023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篇8

前言:“就業”是大學畢業生面對市場進行自我定位,從而自主選擇職業的過程。

在中國,隨着“嬰兒潮”和“大學擴招”導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激增,使該羣體面臨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加,並被賦予了多層次的社會意義。 通過宏觀層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經濟的快速收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對人才需求產生髮化;新職位的湧現對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斷增加;高校雖然在擴招,但學科的重複建設,以及擴招過程中與市場需求的錯位,都在客觀上增加了就業難度。

就業市場供求雙方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高校因自身體制限制而對行業發化和市場要求的反應遲緩,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和壓力。就此,我們小組對大學生就業形勢做了一次深入的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一、 調查目的

掌握湖在校大學生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瞭解和看法,更好的瞭解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形勢。

二、調查對象與手段

1、調查對象:鄭州華信學院大四學生

2、調查手段:本次調查採取的是網上調查。通過同學相互通知。瞭解大家的就業形式。參加調查的同學有100人

三、調查時間:20xx年1月15至1月25日

四、調查內容

大學生多當今就業形勢的看法,根據當今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擇業方向等。薪酬待遇,在校期間的表現對就業的影響。

五、調查結果 1、普遍大學生認為就業形勢嚴峻,擔心就業。

調查發現,100%的大學生對當今就業形勢都存在一定的瞭解。其中認為當今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大學生高達67%。另外,普遍大學生都關注就業信息,且出現對就業過憂現象。從大一就開始關注就業信息的大學生高達45%,還有22%的學生在大學前就已經開始關注就業信息,只有3%的學生在大四時才對就業信息進行關注。

2、、大學生對就業的期望值過高

從調查發現,普遍大學生對就業城市期望都較高。在調查的人羣中,希望到發達的大城市工作的人佔65%,願意到中部城市工作的人只有8%,願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更加少,只有4%。而且他們對就業的收入期望也較高。對於到小城鎮工作,大部分大學生都不願意,只把其作為後不選擇。調查人羣中,52%的人心目中可接受的工資都在20xx元左右,而對於1000元以下的收入沒有人能接受。

3、就業依賴性大

從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依靠他人推薦,而並非自己的自薦與介紹。其中認為通過熟人介紹是最有效方法的.大學生高達85%,通過學校推薦是最有效方法的有39%。

六、調查結果思考

1、對就業信息關注

在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程度都很高。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大部分大學生都處於失業狀態。而當今的信息媒體較為廣泛,在校大學生對社會的接觸較多,對社會就業形勢的瞭解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較完善,是學生能較清晰的瞭解當今形勢。

2、對職業的期望狀況

影響職業期望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聲望地位穩定性因素(城市位置與社會地位),內在價值因素(發展空間和興趣愛好),外在價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職業選擇會考慮的首要因素的選擇情況(見下圖),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數被調查者的首選,接下來依次才是發展空間、興趣愛好、城市位置、社會地位。導致這結果可能是由於當今社會過多的追求拜金主義,而缺乏了對工作內在價值的思考,對自身價值實現的思考。就業觀滯後。

3、就業依賴性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求職都存在一定的依賴性,普遍認為靠人際關係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導致此結果的可能原因是:當今社會由於人才市場較為飽和,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各用人單位對應聘者有多重選擇。在這過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為,形成了一種靠人際關係上崗的潛規則。

七、結經驗體會

針對本次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小組經討論,就關於緩解大學生就業嚴峻形勢,提出以下建議:

1、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

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是不少就業崗位並非人滿為患,既存在着“人找崗位”的現象,也存在着“崗位找人”的現象。針對此,我們應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城鄉基層就業,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改變他們只選擇在大城市就業的思想。讓大學生重視人生價值的實現,不能只把職業活動當成謀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視個人素質的培養

就業與擇業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質為基礎。大學生要實現順利就業,就應當樹立獨立生活意識,克服消極依賴思想,充分利用大學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牢專業基礎,鍛鍊能力,提高素質,完善自我。一個人有了真才實學,能夠適應多種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業。

3、提供完善的就業指導

就業指導能使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具有更深的瞭解,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和就業觀。對此,學校應多對學生開展開展就業指導。

參考文獻:[1]範先佐 教育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08-01

[2]勒希武 教育經濟學人民出版社 20xx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