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光大班教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7W

寫教案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能夠讓孩子們能夠更好地接受我們所傳達的知識,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在準備教案的時候也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和進度,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奇妙的光大班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奇妙的光大班教案8篇

奇妙的光大班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水由於温度的高低,會發生變化的孩子現象。遇熱會變成水蒸氣,遇冷會結成冰。

2、通過實驗驗證水的三態變化,發展探究能力。

3、培養幼兒敏鋭的觀察能力。

4、探索與實驗,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請孩子在家裏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實驗。

2、準備一隻煤爐、鍋、燒杯。

3、掛圖一幅。

活動過程:

一、朗誦散文詩《會變的水》,引導幼兒思考水是否真的會變,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發孩子的探索興趣。

二、回憶生活經驗和在家做的“水變冰”的小實驗,講述“水是怎樣變成冰的”。

三、孩子觀察水遇熱的變化

教師操作實驗,引導孩子觀察:

1、你們發現水燒熱後有什麼變化?

2、你們看到杯口冒出了什麼?

3、水氣是從哪裏來的?

4、水變成水蒸汽後到哪裏去了?

5、杯子裏的水有沒有少?

6、水在什麼時候變成水蒸氣的?

四、引導孩子討論“怎樣把水蒸氣變成水?”

1、提問:我們能不能把水蒸汽變成水?

2、孩子討論,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實驗材料進行操作驗證。

五、幫助孩子梳理有關水的三態變化規律的經驗:當水的温度在“0”度以下時,水就變成冰。冰融化了變成水。水熱了就會變成水蒸氣了。水蒸氣遇冷又會變成水。

六、跟讀散文詩《會變的水》,啟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觀察水的變化。

活動反思:

反思一:創設環境有利於孩子

反思二:追隨孩子的興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反思三:當提問不利於孩子活動時,及時引導,加以調整。

反思四:重視幼兒的探索讓孩子,在操作中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

存在問題:

1、我在課前還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便於操作觀察的材料,如每組準備一隻酒精爐、燒杯,讓每個孩子都能親自進行實驗探索,從而能更加引發孩子們的探索慾望。

2、在活動中還應認真的觀察孩子,傾聽他們的談話,在於他們的談話中發現他們的興趣和經驗,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

3、對活動的組織調控能力還有待提高,調整的孩子行為還比較謹慎,不夠大膽。如在這次活動中的生成課程轉換得比較猶豫。

4、及時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還不足,活動後立即反思顯得條

奇妙的光大班教案篇2

知識背景:本活動運用的知識是有關與飽和溶液和改變液體密度等有關知識。

飽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劑裏不能再溶解溶質的溶液。增加溶劑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質。本活動的科學原理在於將糖溶解在水裏製成飽和溶液,使該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1、 方法背景 本次活動採用了觀察、實驗、探究等方法。

試一試: 這是本活動開始的部分。為了讓幼兒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採用了先觀察的方法。請幼兒觀察教師手中的兩種液體--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想一想:"把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裏會有什麼現象?"教師在到紅水的時候應在杯子後面放一張白紙以便幼兒觀察。在幼兒看到水分成兩層後,請幼兒用自己面前的兩種水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分成兩層。讓幼兒在濃厚的興趣下自己親手實驗,引起幼兒實驗和探索的慾望。

説一説: 本環節大大激發了幼兒的語言表達慾望。幼兒可以通過自己的親手的實驗和教師倒的水進行比較,教師應該儘可能的讓幼兒把自己想説的事説出來,並提出一些讓幼兒既感興趣又能回答的問題以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師到的水一樣嗎?那你們知道是為什麼嗎?"教師可以在幼兒急切的期盼下説出答案"把許多白糖放到紅色的水裏,使勁的攪,一直到化不開為止。"讓幼兒明白,紅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為裏面有許多的糖,水就變重了,重的東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 本環節是採取了幼兒自己動手實驗的方法。在幼兒實驗時知道什麼樣的液體可以沉到水底,用什麼方法制作這樣的液體。讓幼兒和第一杯水比較,知道兩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動完成的《綱要》和國家《科學》課程的目標有:

1、通過幼兒的觀察和實驗等方法,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事物的探究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 鼓勵幼兒運用恰當的方法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示範性方案:科學活動《奇妙的水》

(一) 活動目標:

1、 通過不同的水的變化,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的的興趣並萌發初步的探索慾望。

2、 在幼兒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 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象並願意和同伴交流。

(二) 活動準備: 兩杯紅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三) 活動過程:

1、 看一看,想一想 談話導題:"小朋友看看,老師手裏有什麼?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師把手裏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裏,會有什麼現象呢?" (教師把事先調好的紅色的飽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裏,請幼兒仔細觀察有什麼現象?為了讓幼兒觀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後面襯上一張白紙。幼兒可以看見紅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兩層,非常好看。)

2、試一試: 導語:"小朋友,那麼你們想做這樣好看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教師給幼兒分別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兩層的水來。)

3、 説一説: 導語:小朋友,你們好看的水做出來了嗎?和老師做的水一樣嗎? (教師請幼兒大膽説出自己實驗的方法和結果) 導語:"小朋友知道為什麼你們的水不能象老師的一樣好看嗎?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的紅水和小朋友的紅色的水有什麼不一樣的。"請幼兒仔細觀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師的水很濃,象是蜂蜜一樣,粘粘的。告訴幼兒:"因為老師在水裏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麼多的糖在水裏化了,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紅色的水會在下面,透明的水就變成了兩層。"

4、做一做: 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一杯紅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製作奇妙的水。教師指導幼兒將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裏,要強調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裏不能化了為止。將放有白糖的紅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裏,請幼兒仔細觀察,奇妙的水做出來了嗎?

(五) 活動評價: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製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果,使孩子們通過成功的結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奇妙的光大班教案篇3

材料與環境創設

材料:各種會沉浮的玩具,杯子,瓶子,勺,叉,各色顏料等物品。

環境創設:請家長與幼兒一同探討有關“水”的話題,豐富對水的認識。

活動流程

談話——操作感知——講述討論

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談話“水真有用”。

教師與幼兒一同討論水的用處及怎樣節約用水,讓幼兒知道:水真有用,沒有水我們人類和動物、植物就無法生存,所以我們要節約用水。

第二環節:操作感知“水真好玩”。

給幼兒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進行分散自由操作活動。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幼兒自由操作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幼兒初步感知水會流動的特性,二是讓幼兒觀察水的顏色變化,三是讓幼兒感知是的浮沉。所以在自由操作,自由

探索的活動中,讓幼兒減少探索的直覺行動性,增強探索的預見性,有助於讓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逐步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

第三環節:講述討論(7分鐘)

這一環節是組織幼兒進行有秩序的集體活動,是在第一環節自由玩水的基礎上,讓幼兒説説你在玩水的過程中用了哪些東西,是怎樣玩的,你發現了什麼?

幼兒講述後,教師作簡單的小結。

第四環節:遊戲:“吹泡泡”。

這個環節屬於延伸活動,教師在水裏加上洗潔精和肥皂粉,帶領幼兒一同吹泡泡。

設計思路

幼兒對水的喜愛似乎是一種天性,只要有時間、有機會他們總愛在水裏玩耍、嘻鬧,但又往往受到大人的制約,無法盡興地去玩水。因此,我們經常發現在洗手時幼兒們經常把衣服袖子弄濕,或者是洗一次手要花很長的時間。為了徹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尊重他們對水的興趣,使他們對水有更多的瞭解,因此設計了“大家一起來玩水”這一活動。

小班幼兒的思維還處於直覺行動向具體形象過渡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活動來實現,因此,整個活動以幼兒操作擺弄為主,同時由於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還比較弱,很難自覺發現水的一些基本特性。所以活動中要藉助某些材料設法使水的這些特性顯露出來,使幼兒親眼目睹這一現象,這樣幼兒才容易理解。

目標

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實際發展水平,我確定本次活動的目標為

1、在遊戲中感知水的主要特性和用處,知道節約用水,體驗玩水的快樂。

2、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在玩水活動中充分感受水的一些基本特性,這方面是注重幼兒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構建知識;難點是用語言表達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方面注重幼兒語言表達方面的培養。

奇妙的光大班教案篇4

一、教學內容

園本課程《奇妙的蛋殼》

二、教學目標:

1、探索力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並瞭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3、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體驗解決問題、發現答案的愉悦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有主動探索的興趣。

四、活動準備:

1、每位幼兒半個雞蛋殼3——4只,鉛筆一支,粗吸管一根(長短相同),透明膠帶一卷,積木若干,長方行卡紙一張。

2、多媒體課件、一半的蛋殼若干、小盤子一個、注有顏色的水的針筒、有三個橋洞的拱橋一座。

3、已經認識拱形,觀察過各種現代橋樑的建造方法。

五、教學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提供材料與教學過程

預設幼兒活動內容

引發懸念

發現問題

主動探索

通過故事,引發懸念,激發幼兒的興趣;運用設疑操作法,引導幼兒在疑問中進行自主的科學探索活動,培養幼兒的主動探索興趣。

一、設疑激趣,

幼兒操作感知

1、播放多媒體課件,講述故事《小雞出殼》,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2、根據故事,開放式提問:

師:①到底是誰啄破了蛋殼?(討論)

②我們的意見不一樣,我們來自己動手嘗試一下,幫它們來解決這個難題。

3、啟發幼兒用鉛筆模擬小雞的嘴巴,“啄”蛋殼,得出:“雞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殼”的結論。

4、引導幼兒探索相同的力分別作用於蛋殼的凹面、凸面而出現的不同現象。

1、在故事中觀察、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帶着疑問:“到底是誰啄破了蛋殼”,進行討論。

2、動手實踐操作;把鉛筆看成是小雞的嘴巴,通過鉛筆模擬的方式瞭解:相同的力分別作用凹、凸面而出現不同現象。

演示解惑

擴展視野

開拓思維

1、通過故事引出問題,讓幼兒帶着疑問,去動手操作,探索問題的所在,培養幼兒的求知慾與探索的興趣,使幼兒的視野得到擴展。

二、演示解惑,初知原理

1、場景設置:

將雞蛋的操作材料放在桌上,引出問題:小小蛋殼真奇妙,這麼放不容易破,這麼放就容易破呢?這裏面有什麼奧祕嗎?(幼兒討論)

2、教師演示操作,發現“力的發散”現象。

①激趣: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徵,用針筒進行實驗。“看看,這個針筒流下來的顏色往哪裏去了?我們把這些水比作鉛筆下去的力,看看,水在“蛋殼”上怎麼樣了?”

過渡語:現在老師就來讓小朋友走到蛋殼裏面去,看看,裏面到底有什麼祕密?

3、播放多媒體,展示:薄殼結構原理“看看,這個蛋殼是拱形的,當力落到蛋殼上就想水一樣散開了,所以薄薄的蛋殼是不容易破的。”

用這寫語句為下一步的進行奠定基礎。

1、教師用動手操作的方式一起尋找找到問題,來探究。

2、運用針筒進行再次實驗,激發幼兒的好奇心。

3、運用多媒體進行討論問題,讓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幼兒的思維得到開拓。

思維重組

遷移經驗

相互交流

1、培養幼兒從一個物體中能聯想到其他物體,並能從已有的經驗中進行搜索,擴散思維。

2、讓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經驗,激發幼兒對生活周圍事物的感興趣與求知慾。

三、引導遷移,運用經驗

1、展示圖片,介紹生活中的拱橋隧道、天安門城樓上的城門、蒙古包等物體,

2、開拓思維

過渡語:我們來找找,有哪些地方是和剛才蛋殼一樣的,都是拱形的?今天老師就帶來了許多科學家叔叔、阿姨製造的建築物,和蛋殼一樣都是拱形的,你們想不想去看看他們的偉大作品?(想)好,今天老師就帶來了他們的照片,看看會是什麼呢?

①觀察判斷:讓幼兒從圖片之中找出它們的內在關係,並從生活經驗中去尋找,在哪裏看到過,以及討論他們作用。

打開幼兒的視野,運用恰當的引語,讓幼兒更加放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彈殼的奧祕展現在生活中,學以制用。

1、能根據圖片遷移經驗,打開幼兒的思維,並體驗工人的辛苦。

2、根據圖片能找出相同之處,並把事物聯繫起來,使“力的分散”現象迴歸到生活之中去。

變通思維

探索發現

交流探究

1、通過幼兒的實際操作,提高幼兒的求知慾,並對幼兒的的興趣進行培養。

2、探索問題中,與教師同實驗、同發現、同操作中找尋答案。讓科學回歸到生活之中,讓幼兒發掘自然中的奇妙世界;將自然——科學——生活之間的微妙關係簡單、明瞭。從而使幼兒對周圍的環境能感興趣。並主動去觀察它。

四、激勵探索,變通思維

1、創設場景:展示一座模擬橋,讓幼兒嘗試建造一座橋。

2、動手展示,探索發現

(1)動手建造一座橋,並嘗試能放幾塊積木

(2)對幼兒的放的積木進行記錄,並和同伴進行交流。

(3)談論:為什麼有這樣的結果?

2、表達表述,體驗成果喜悦。

①能根據自己建造作品,用自己喜歡的表述方式進行表達自己的發現和作品。

②讓幼兒講述在建造過程中,你是怎麼想的?

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怎樣才是最牢固的呢?(討論)

3、交流研究,達到共識。

討論“怎樣使比較平的拱橋變得既方便有牢固呢?”幼兒討論後,教師進行總結,並讓教師展示一座有三個橋洞的拱橋,並讓幼兒數一數能壓多少積木。讓幼兒達到共識。

1、根據提問進探索,幼兒能大膽地建造自己的作品,和發現現題。

3、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實驗的結果和實驗過程中看到的現象。

4、公佈結果,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體驗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愉悦感。

讓餘興未盡的孩子自己那操作物件到科學發現室去探索。

五、活動延伸

今天我發現了拱形的祕密,有的小朋友還想去試試,操作一下的,可以到旁邊的位置上在去操作,別的小朋友可以一起合作,再試試,你還能發現什麼問題。

1、會挖掘和發現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並嘗試着去探索問題;合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去探究現象,因為只有有了主動探索的慾望才能有活動的動機。

奇妙的光大班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透鏡的特徵,並用語言表達其發現。

2.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3.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4.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教學準備:

透鏡、凸透鏡、平面鏡人手一份,各種顏色的透明紙若干。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教學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玩透鏡1.師:小朋友,教師為大家每人準備了三塊奇塊妙的鏡片和各種透明紙、圖書等,請你們用鏡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們發現了什麼?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才用三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

(1)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有的不變;(2)顏色不同的紙放在鏡片前看到東西也變顏色恥,教師解釋説,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種顏色的射燈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二、第二次嘗試:引導幼兒發現?、凸透鏡、平面鏡的特徵1.師:三塊小鏡片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真有趣,那為什麼用它們看東西會不一樣呢?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哪種變大?哪種不變?請你們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它們的樣子是不是一樣?

2.幼兒嘗試操作,發現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邊上厚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小)教師立即告訴幼兒:這種就叫?透鏡(幼兒學説)(2)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奪取的鏡片看東西變大)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説)。

(3)剩下哪種看東西不變?(剩下的邊上和中間一休養厚的看東西不變)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叫平面鏡(幼兒學説)。

(4)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第三次嘗試:玩哈哈鏡,説説透鏡的用處1.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發現了這麼多奧祕。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面廳妙的鏡子,你們看是什麼?(哈哈鏡)大家試試看,哈哈鏡裏的人和你一樣嗎?為什麼會不一樣。

2.幼兒玩哈哈鏡。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麼會不一樣?(圖為哈哈鏡表面是?凸不平的)4.得出結論:哈哈鏡是工人叔叔們利用?透鏡、凸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後面塗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麼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説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四、總結活動

【活動反思】

?奇妙的透鏡》實質上是《光的折射》的一個應用實例。由於透鏡在生產和生活中有着極其廣泛的應用,所以這第一節主要向學生介紹透鏡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這是後續知識“透鏡成像極其應用”的基礎,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按照《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儘量從日常生活現象引入,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探究出透鏡對光的作用,以期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和用探究實驗研究問題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引入新課時,我考慮到老師和學生合作,調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就顯得很關鍵,所以我盡力從生活實際出發,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把見過的鏡子説出來並分類。這樣可以讓學生放鬆一下心情,問題簡單了,方便學生回答。可實際教學時,學生的發散思維就顯現出來了,學生隨便分組,我費了好長時間才把學生引導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類。耽誤了很長時間。

新課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鏡的基本知識。我先讓學生自由提出“透鏡”的有關問題,然後鑑別出桌上的凸透鏡和凹透鏡,識別出老花鏡和近視鏡,老花鏡是臨時借來的,時間匆忙,也沒準備出太多,目的是進一步明確本節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同時讓學生體驗知識,將知識活化。可沒想到:學生拿到鏡子就摸起沒完。又耽誤了不少時間。第二部分:透鏡對光的作用。我把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教材上是以演示實驗的形式出現的。由於農村中學條件有限,光學這部分教學一直都是難點,因為它的現象不便觀察,實驗不好操作,很多實驗都被老師用嘴代替了,而我考慮到透鏡對光的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畫透鏡光路圖更是學生易混淆的地方,還是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比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設計為學生親自動手的探究實驗,而光學實驗應該在暗室中進行,對於農村中學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實驗,最後我發現:用燒杯裝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沒有平行光源怎麼辦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後,透鏡怎麼放又成了難題,我實施了很多方案,後來發現用一個燒杯,兩個同學配合,現象非常明顯。由於有了感性認識,透鏡光路圖也就好理解一些。對透鏡的焦點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對學生以後畫光路圖有幫助。我認為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課堂上要想學生實驗到位,那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就想到時間的安排,由於用太陽光粗測凸透鏡焦距,學生在生活中有體驗,所以我決定把它拿到課後進行,但我要求學生會敍述測凸透鏡焦距的實驗過程。

我認為課件只是輔助課堂教學的,它不應該主導教學,所以我只是做了幾個簡單而又能説明問題的圖片。在一天的準備過程中難免出錯,加上微機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這樣設計的宗旨就是:重視學生過程體驗、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養。

今後努力的方向:

1、加強和學生的交流,溝通。

2、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考慮得再全面一些。

3、微機水平亟待加強。

4、工作還要再仔細一些,再忙也不能出問題。

5、專業素養、教學水平、控制課堂的能力還需要加強等。

奇妙的光大班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探索力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並瞭解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學習用語言描述、簡單統計等方法來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

①個人材料:1/2的雞蛋殼(洗淨晾乾)4~5只,約15釐米長削好的鉛筆一支,直徑約4、5釐米、高約2釐米的透明膠帶紙圈1個,直徑約1、2釐米、高約20釐米的粗吸管1根(管腔略大於鉛筆)。

②分組操作材料:大河、小河模型各一,23釐米×9、5釐米的長方形卡紙2張,“小積木”20塊(每塊由兩枚陸軍棋粘合而成),記號筆1支。

2、教師操作材料:

①“小雞出殼”桌面教具一套(製作方法附後)。

②演示材料:半個海洋球、小盤子、一次性針筒、淺藍色水。

③有關拱橋、隧道、球形屋頂等照片及實物投影儀。

④用卡紙做成的拱形橋洞三個(一大二小,如圖四)。

⑤圖片一張,如圖三。

活動過程:

一、教師設疑激趣,幼兒操作感知

1、結合桌面教具,講述故事《小雞出殼》(附後),引出疑問:到底是誰啄破了蛋殼?

?評:用桌面牽線教具和故事中小雞姐妹的對話引出課題,使幼兒置身於有趣的童話世界之中,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2、啟發幼兒用鉛筆筆尖模擬小雞的尖嘴巴“啄”蛋殼,尋求答案。

①什麼東西比較像小雞的尖嘴巴?

②幼兒模擬操作,得出“雞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殼”的結論。

?評:教師巧妙地啟發幼兒用筆尖模擬小雞的尖嘴巴,使幼兒體驗到解決問題、發現答案的愉悦感。〕

3、引導幼兒探索相同的力分別作用於蛋殼的凹、凸面而出現的不同現象。

①雞姐姐不服氣,説剛才用的力不一樣,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鉛筆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兒簡短討論後,教師引導幼兒藉助吸管和膠帶紙圈再次操作(方法如圖一),結果發現雞妹妹確實是用尖嘴巴啄破蛋殼的。

?評:此處吸管的運用相當精彩,它既控制了筆尖下落的高度,又控制了筆尖的落點,避免幼兒產生蛋殼不破是因為“筆尖滑走”的誤解,體現了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時的嚴謹態度。〕

二、教師演示解惑,幼兒初知原理

1、小小蛋殼真奇妙,這麼放不容易碎,而這樣放就很容易碎,這裏面有什麼奧祕呢?(幼兒簡短討論。)

2、請幼兒觀看教師的實驗演示,發現“力的分散”現象。提問:我把針筒裏流下的藍色水比作鉛筆掉下去的力,把半個海洋球比作蛋殼,請大家看看水落到“蛋殼”上怎麼樣了?(教師操作演示,如圖二。)

?評:教師將無形的“力”用有色的“水”來替代,把抽象的、隱性的“力”轉化為具體的、顯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現象這一學習難點。〕

3、教師邊藉助圖示(如圖三),邊用有趣的語言小結“薄殼結構原理”。

?評:將幼兒零散的感性經驗歸納並上升為圖示符號的表述,既簡明扼要,又為下一環節“遷移應用”作了很好的鋪墊。同時,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明白:許多事物可以用簡明的符號、文字來説明。〕

三、教師引導遷移,幼兒運用經驗

1、教師指着圖示上的“⌒”,提問:這個拱形像什麼?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形狀的物體?

2、運用實物投影儀和照片,向幼兒介紹生活中的拱橋、球形屋頂、隧道等建築物,知道這些都是蛋殼的奧祕在生活中的應用。

?評:經驗的遷移運用是一個難點,教師從引導幼兒想像到展示實物,並運用經驗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揭示了科學社會化、科學生活化的內涵。〕

四、教師激勵探索,幼兒比較統計

1、請幼兒分別在與“小河”上建築一座不同弧度的拱橋,嘗試橋面中央最多能放幾塊積木,並將結果記錄到表格中。

?評:“造橋”把活動推向了高潮。幼兒在“造橋”過程中,不僅學習了統計、測量方法,而且獲得了與同伴成功合作的體驗。〕

2、引導幼兒結合記錄,比較、分析兩種拱橋的利弊,發現新的問題。

①哪座橋比較牢?它有什麼不方便?(太陡、費力。)

②這座比較平的拱橋雖然不太牢,但它有什麼好處?(方便。)怎樣使這座橋也變得牢固起來?

?評: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弧度與承重的關係,發現新問題,從而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具遞進性。〕

③幼兒討論後,教師再次運用“薄殼結構原理”在其中一座“拱橋”下放入三個“橋洞”(如圖四),並請幼兒數一數上面能壓多少積木。

活動延伸:

1、讓幼兒通過圖片、投影觀察各種現代橋樑的建造方法,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引導幼兒繼續關注“薄殼結構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附:

“薄殼結構原理”簡介當力作用於蛋殼凸面時,力會沿着蛋殼表面四處分散,因此蛋殼就能承受較大的力,不易破碎;相反,當力作用於蛋殼凹面時,力就會集中於一點,蛋殼受到的力較大,容易破碎。

故事《小雞出殼》及桌面教具操作方法“嘰嘰嘰,我是雞姐姐。我的雞妹妹怎麼還不出殼呀?還是讓我去幫幫她吧!”雞姐姐用她的尖嘴巴去啄蛋殼,“篤篤篤、篤篤篤”(拉動牽線,使雞姐姐從草叢後“走”到蛋殼邊),啄着啄着,忽然蛋殼裂開了!(輕拉半邊蛋殼的牽線使蛋殼裂開)從裏邊走出了可愛的雞妹妹。(拉動牽線使之從蛋殼後移至雞姐姐邊上。)雞姐姐高興地對雞妹妹説:“妹妹!妹妹!是我幫你啄破了蛋殼,你還不快謝謝我?”可雞妹妹卻並不高興:“誰要你幫忙,剛才是我自己啄破蛋殼的!” “不對!是我幫你啄破的!”(雙手同時拉線。) “不對!是我自己啄破的!”(雙手同時拉線。) “不對!不對!不對……” “不是!不是!不是……”她倆吵個不停,小朋友,請你評評理,到底是誰啄破了蛋殼?

教具製作方法簡介

雞姐姐和雞妹妹製作方法:

用硬卡紙雙面立體制作,底部粘上透明尼龍線作為牽線(如圖五)。

蛋殼製作方法:

①在大半蛋殼背面粘上積木,並將積木底部與演示枱面(如圖六)粘合固定。

②在小半蛋殼外粘上牽線,使之拉開後可以在桌面上搖動,不會倒下。

③用雙面膠輕連兩邊蛋殼(如圖七)。

活動反思:

大班幼兒已有較強烈的尋求問題答案的意願,但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原有的經驗會受到挑戰。要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就要尋找合適的媒介物來成為連接幼兒原有水平與潛在能力之間的橋樑。在該活動中,教師巧妙地藉助了蛋殼這樣一個幼兒熟悉的物品,利用蛋殼凸面受力和拱橋橋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點,讓幼兒把在蛋殼受力實驗中獲得的經驗自然地遷移到拱橋上去,從而弄清拱橋受力大的原因。

奇妙的光大班教案篇7

設計意圖:

聲音無所不在,無所不有。對大班幼兒來説,聲音是熟悉的,但對於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卻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隨着幼兒年齡增長聲音也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喜歡故意大聲尖叫。為了培養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和思維的靈活性及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良好的説話習慣,我設計了這節嘗試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聲音的奇妙,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瞭解噪音和樂音,懂得在生活中避免噪音,感受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活動目標:

1、發現聲音產生的原因,知道不同物體振動後發出的聲音不同。

2、能分辨樂音和噪音,知道噪音的危害。

活動重點:

知道物體通過振動產生聲音,不同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難點:

知道噪音的危害,在生活中避免發出噪音。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用具:碰鈴、鈴鼓、三角鐵、玻璃瓶、紙、塑料袋、紙盒、橡皮筋、米粒。

2、教師操作用具:鼓、各種聲音的錄音,三個裝水的玻璃杯子。

活動過程:

一、遊戲:“杯子會唱歌”,引起幼兒興趣。

二、探索不同的聲音。

1、引導幼兒嘗試讓自己的身體發出聲音的方法,如拍手、跺腳等。

2、引導幼兒讓物體發出聲音的方法,並感知不同物體振動後發出的聲音不同。

三、小實驗《米寶寶跳舞》,探索聲音產生的原因。

1、幼兒將米粒放在鼓面上,敲擊鼓面,觀察發生的現象。

2、討論米寶寶會跳舞的原因。

3、再次進行實驗,把一隻放在鼓面上,敲擊鼓面,感受物體振動產生聲音的原理。

小結:各種聲音,都是由於物體振動所引起的,敲鼓時聽到鼓聲,同時能摸到鼓面的振動;人能講話時由於喉嚨聲帶的振動。

四、幫助幼兒認識樂音和噪音。

1、教師播放兩段錄音,請幼兒聽一聽,有什麼不同的感覺?那種聲音好聽?優美好聽,聽起來很舒服的聲音被人們稱為樂音;刺耳、難聽、雜亂的聲音讓人聽了心煩,稱為噪音。

2、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是樂音,哪些是噪音。

3、説説噪音對我們身體的危害?聽到難聽的噪音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4、幼兒結合自身生活説説怎樣才能避免發出噪音?

五、教師總結:

小朋友知道了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好聽的聲音是樂音,難聽的聲音是噪音,今後我們要多聽樂音,保護自己的耳朵,不要聽噪音,自己更不能發出噪音。

奇妙的光大班教案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瞭解濃度和水之間的關係,對科學現象感興趣。

2、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看到的現象並願意和同伴交流。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教師:紅色的飽和糖水、透明水。

幼兒:抹布人一塊

第一次操作:普通紅色水、透明水(每人一份)

第二次操作:普通紅色水、透明水(每人一份)、

糖(每組一份)勺子(每人一個)

第三次操作:@紅色的飽和糖水(每組一份)

@糖(每組一份)勺子(每人一個)普通的紅色水、透明的水(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教師表演魔術,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1、導入,幼兒猜測。

教師:今天謝老師要給小朋友表演一個魔術,請你看看,老師手裏有什麼?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老師把手裏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裏,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2、教師實驗。

教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老師慢慢的將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裏,能不能變成兩層?

二、幼兒嘗試探索實驗。

1、試一試。

教師:小朋友,那麼你們想做這樣神奇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

2、討論:

教師:小朋友,你們成功了嗎?

教師:為什麼你們沒有成功呢?(想一想,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説一説。)

三、出示神祕的添加物“糖”,幼兒再次進行探索。

1、出示糖。

教師:因為老師的水裏加了一種的東西,而你們的水裏沒有,是什麼呢?(糖)

教師:老師的水裏加了糖,可是你們看到糖了嗎?糖去哪了?

總結:糖都溶解在了水裏,所以我們看不見。

2、幼兒進行探索實驗。

教師:這一次請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材料再來試一試吧!

3、討論。

教師:孩子們,這次你成功了嗎?

@成功了。你是怎麼做的?(和大家分享成功的方法)

@沒有成功。為什麼加了糖還是沒有成功?(幼兒討論)

總結:放很多很多的糖。

四、出示紅色的飽和糖水。幼兒進行探索。

1、出示飽和的紅色水,幼兒觀察討論。

教師: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的放了很多很多的糖的紅色的水是什麼樣子的?(幼兒觀察討論)

小結:老師的水很粘稠。

2、幼兒實驗。

教師:讓我們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放很多很多的糖,水變得粘稠的時候再來試一試吧!

3、討論。

(1)教師:這次成功了嗎?

(2)教師:為什麼加了糖紅色的水會沉下去呢?(幼兒討論)

小結:在水裏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麼多的糖溶解在水裏,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

五、延伸活動

小朋友紅色的水裏放了糖能變成兩層。如果放入鹽會發生什麼

呢?如果在透明的水裏放入糖又會發生什麼呢?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試一試吧!最後,自己把桌子收拾乾淨。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慾望以及儘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