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滾動的球教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03K

優秀的教案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擁有一份詳細的教案是可以讓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有更多的注意力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大班科學滾動的球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大班科學滾動的球教案8篇

大班科學滾動的球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對滾動的物體發生興趣,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徵。

2、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5、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方形積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種圓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徵。

1、出示一圓形物體,操作滾動。

小朋友,這是什麼?它怎麼樣了?還有哪些東西會滾動呢?(幼兒自由發言)

2、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實驗操作。

3、教師幼兒共同總結實驗結果。

?1〉你玩的是什麼?你是怎麼玩的?為什麼它們會滾動呢?

?2〉引導幼兒講述自己在玩中的新發現、新問題。

小朋友,在玩的時候,你還發現了什麼問題?(啟發式提問:它們滾得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二)幼兒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為什麼有的物體滾一下不動了,有的能滾很遠。有的可以到處滾,

有的`卻朝一個方向滾。為什麼有的滾得很直,有的會拐彎。

(三)幼兒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係。

1、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操作。

2、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什麼物體滾動的軌跡不同。

3、教師操作兩種不同的形狀的物體,驗證幼兒猜想。

4、師幼共同交流實驗結果:物體的滾動與它們的形狀有關係,茶葉筒可以滾直是因為兩頭是一樣粗的,一次性紙杯滾不直是因為兩頭粗細不一樣。

(四)幼兒滾動自己身體

小朋友,我們的身體也會滾動,大家一起試一試。

活動反思:

在這節課中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還不夠到位,太過於形式,幼兒沒有探索到什麼就收了,沒有讓幼兒真正在探索中去發現問題,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讓幼兒更直觀地瞭解、對探索產生更大的興趣。

小百科:滾動,漢語詞彙,釋義為轉動體沿轉動方向的運動稱作滾動。也指的是物理中轉動與位移的平面複合運動。

大班科學滾動的球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瞭解帶圓的物體會滾動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狀的物體有不同的滾動路線,並嘗試記錄。

3、體驗合作遊戲的快樂,願意進一步探索物體的滾動路線。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物品:罐頭、杯子、球、紙盒、方便麪筒、積木等。

2、幼兒座位前面地上貼點,標有“√”“×”的兩個筐,趕“豬”棒2根。

3、大記錄紙一張,小記錄紙人手一張活動過程:

一、探索哪些物體會滾動在活動室裏散放着紙杯、茶葉筒、球、塑料盒、積木等各種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麼?請你玩一玩,看看哪些東西會滾動,把它找出來,放到打“√”的筐裏,不會滾動的放到打“×”的筐裏(過會收掉)。

2、幼兒操作,集體檢驗結果(請兩名幼兒來檢驗)。

3、認一認,各形體(圓柱體,球體,豐富“圓錐台”)t:會滾動的東西里面可以分成幾類?它們是什麼形體?

小結:上下一樣粗,上下兩個面是一樣大的圓形的物體叫圓柱體。

不管從哪邊看都是圓的,不管往什麼方向推都能滾動的物體叫球體。

一頭大一頭小的叫圓錐台。

4、t:為什麼這些東西會滾動?你發現了什麼祕密?

小結:它們的身上都有一個地方是圓的,圓的東西沒有角,所以會滾動。

二、遊戲“滾進球門”,探索不同物體的不同滾動路線,並記錄。

1、t:你知道這些圓柱體、球體和圓錐台它們的滾動路線是怎樣的?(自由討論)我們通過遊戲“滾進球門”來驗證一下你們的想法。

2、玩法介紹:兩人面對面,一人分開雙腳做球門,一人滾動物體進球門。集體聽老師口令“123,滾”,注意提醒幼兒觀察物體滾動路線。第二遍交換。

3、幼兒遊戲“滾進球門”(操作二)4、集體交流遊戲結果t:你在玩這些東西時,有沒有都滾進球門?(沒有)你遇到了什麼困難?

t:為什麼圓錐台滾不進球門?(圓錐台一頭大一頭小,滾動的時候會轉圈。)結論:原來圓錐台滾動時會轉彎,不能滾進球門,而圓柱體和球體都能滾進球門。

三、遊戲“趕小豬”,探索圓柱體和球體滾動時哪個更靈活?

1、師一手拿圓筒,一手拿皮球t:我們知道了圓柱體和球體都能滾進球門,那你知道它們滾動時誰更靈活嗎?

讓我們通過遊戲“趕小豬”來找到答案吧!

2、出示“趕豬棒”,介紹遊戲玩法t:這個遊戲需要三個人合作,兩人做小樹,一人分別趕“皮球小豬”和“圓筒小豬”,繞過“兩棵小樹”。看看誰先到達,誰就靈活。

3、請兩組幼兒遊戲,其餘幼兒觀看結果。(操作三)4、集體交流,得出結論。

t:你覺得“皮球小豬”和“圓筒小豬”,誰更聽話,更容易趕?(皮球)為什麼“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難趕呢?

小結:我們趕圓柱體時,它只會往一個方向直直地滾去,轉彎時不靈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滾動,很靈活,很聽話。

t:你們説球體的滾動路線是什麼樣的?圓柱體呢?(四面八方、直直的)5、出示大記錄紙,帶領幼兒完成記錄表t:玩了這麼久,我們趕緊把它們的滾動路線記錄下來吧!老師這裏有一張物體的滾動路線記錄表,我們來看看。

t:你能看懂這些標記嗎?誰來記錄?

總結:原來圓柱體的滾動路線直直的,圓錐台會轉彎,球體可以向四面八方滾動。

四,延伸活動1、t:今天,我們玩了這麼多會滾動的玩具,還發現了一個祕密,就是他們滾動的路線不同。平時在家,你們還在哪兒看到過會滾動的東西?它們滾動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請你們回去玩一玩、試一試,把它們滾動的路線記錄下來,明天帶到幼兒園給小朋友看好不好?

2、每人發一張記錄紙,回家記錄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源於幼兒的生活,生於幼兒的興趣,設置遊戲情境,以幼兒自主探索為主線,教師適時指導、提升為輔線,充分激發了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培養了幼兒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兒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學、玩中學,達到了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

大班科學滾動的球教案篇3

設計意圖:

在貫徹《規程》、《綱要》的過程中,我們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改革從常識教育逐漸過渡到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改變了以往一味地灌輸、傳授的方式,讓科學教育賦予孩子們以操作和探索,讓科學活動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活動,但是科學探究並不是盲無目的,而是要適當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以引發幼兒既動手又動腦,通過自己探究去解決問題。

本次設計的活動就是遵循這樣一種教育方向。活動前讓幼兒初步感知球體、圓柱體能滾動的現象,然後在本次活動中拋出一個需要幼兒去解決的問題,就是讓不能滾動的東西,也能滾動起來,這就需要幼兒將已有的形體認識運用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將已有的動手能力發揮出來。而在探究的過程中,也將會生成出新的問題,這個新問題也就是下一階段孩子們可以探究的內容了。如此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解決不斷的生成新問題,就可以不斷地引導幼兒深入地探究學習。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運用各種方法,使長方形的牙膏盒和紙張滾動起來。

2、體驗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兒的探索慾望。

3、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紙張、記錄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紙張、vcd光盤、圓形玩具、彩色卡紙、小球、鉛筆、剪刀、膠帶座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老師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複習滾動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紙張,引導思考皮球和易拉罐為什麼會滾動?

二、提出問題:

請小朋友將不會滾動的牙膏盒和紙張變得也能滾動起來。

提示:可以改變它們的形狀,也可以用老師提供的卡紙、小球、vcd光盤、圓形玩具、鉛筆幫忙,讓它們滾動起來。

要求:可以先幫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幫助紙張變一變,做好一個後要放在地上滾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後再去拿另外一個。看誰今天想出來的辦法最多。

三、幼兒操作,師巡視指導。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請有代表性的幼兒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據他們出示的作品記錄。

2、同樣作品的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大班科學滾動的球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摸弄,引起幼兒對球在斜面上滾動的現象感興趣。

2、學習用語言和圖表表達自己的操作和體驗。

重點與難點

1、物體在斜面上會移動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體移動的速度是不同的。

活動準備

1、幼兒在科學角活動中已對物體的滾動發生興趣。

2、已學習過作單一物體的觀察記錄。

3、網球、洗衣板、積木、記錄紙、筆等。

活動流程

設疑探索——討論體驗——記錄延伸

活動過程

探索一:

1、設疑:怎樣不用力推,球也能滾起來。

2、探索:幼兒自由的操作擺弄,教師巡迴觀察。(可能出現:極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積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討論:

(1)幼兒講述自己的方法並演示。

(2)小結:板的一端墊高了,不用力推球就會從高的地方往下滾。

探索二:

1、設疑:請小朋友兩個人口起玩,想辦法使兩隻球在板上滾的快慢不一樣。

2、探索:幼兒自由結伴操作擺弄,教師巡迴觀察。(可能出現:兩塊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積木墊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塊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塊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積木墊的一樣高)

3、討論:

(1)幼兒講述合作的經過,並進行演示。

(2)小結了兩塊平整的板面,積木墊的低不一樣,的滾動快慢也不一樣,墊的高的板球滾的快,墊的低一點的球滾的慢。兩塊積木墊的一樣高,平的一塊球滾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塊板球滾的慢。

4、幼兒體驗

記錄:

一、請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記錄下來,讓大家一看就明白。

二、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記錄。

活動結束:

今天我們玩的是球,那麼別的東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大班科學滾動的球教案篇5

活動設計背景

在日常活動交談中發現,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玩吹泡泡,看着那一個個在陽光下閃耀着五顏六色光彩的泡泡,總是特別的歡欣雀躍。“為什麼泡泡水能吹出泡泡?”對泡泡水冒出泡泡時特別好奇、貪玩。為了滿足幼兒求知慾,讓幼兒能動手操作,使幼兒能在玩中學,學中樂,培養他們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和嘗試慾望。

活動目標

1、創設條件,引導幼兒進行探索,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使幼兒產生愉快的情感。

2、通過操作活動了解泡泡水的製作方法,發展幼兒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泡泡水的製作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安全併科學的方法制作泡泡水。

活動準備

1、泡泡水一瓶、吹管、用鐵絲做成的各種形狀的吹泡泡工具、毛巾若干。

2、膠水、洗潔精、洗手液、水大量,杯子、勺子、吹泡泡使用的工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吹泡泡與幼兒進入活動場地,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引入課題。

二、觀察、討論活動:

1、提問:“誰做過泡泡水?”?(引出製作泡泡水的話題)

2、提問:你是怎樣做泡泡水?泡泡水裏面放有什麼材料呢?

3、請幼兒上來上來嘗試製作泡泡水,並吹一吹。

三、用科學配方製作泡泡水

1、認識製作材料:膠水、洗潔精、洗手液、水

2、教師出示數字卡片:1 2 2 4

3、認識比例:1:2:2: 4

4、出示字卡放在相應的數字下面:1:2:2: 4

膠洗洗水

水手潔

液精

5、教師示範製作泡泡水:

製作泡泡水的科學方法:1份膠水、2份洗手液、2份洗潔精、4份水(一勺為一份)攪勻,教師吹泡泡給幼兒看。

師:在我們生活很多地方需要使用到科學配方,像煮菜,鹽放多了就會鹹,放少就會沒味道。

師:為什麼老師吹的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因為洗潔精、洗手液有制泡劑,可以產生泡沫,膠水可以保持水分,防止水分的蒸發。)

四、幼兒操作:運用科學配方製作泡泡水

五、給不同形狀的工具給幼兒觀察,説一説,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請幼兒選擇工具來吹泡泡,並觀察泡泡的形狀。(提醒幼兒不要把泡泡水沾到嘴裏)。

六、結束活動:組織幼兒吹泡泡。

教學反思

活動組織成功與否,與活動中各環節的設計,活動語言的組織,以及對小朋友的反饋的預測等要素有關。因此,老師要準確把握好活動過程,需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儘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夠充分的準備,也不會一次就把活動組織的完美無缺。事實上,組織活動的過程,也是一個實驗的過程,挖掘、發現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使小朋友和老師都受益,使活動邁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試上《有趣的泡泡》一活動時,發現有幾個能力較差的幼兒在吹泡泡時有倒吸的現象,這就告訴我們在備課時對幼兒可能要發生的現象都要考慮進去,以便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同時也告戒我們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幼兒,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因此,我們要把握好一個活動,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們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實驗,也許每次的結果並不是如你所願,但就在一次次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總結了經驗,獲得了提高,這便是最大的收穫!

大班科學滾動的球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不同物體有不同的滾動路線。

2、自主探索出三類物體的滾動路線,並嘗試記錄。

3、在遊戲中體驗合作探索的樂趣,產生進一步探索物體滾動路線的興趣。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物品:罐頭、杯子、球、紙盒、積木等。

2、小棒8根。(為遊戲《趕小豬》而備的趕“豬”棒。)

3、大記錄紙一張,記號筆一支。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體會滾動?

在活動室裏散放着紙杯、茶葉筒、球、塑料盒、積木等各種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這裏有些我們平時用過、玩過的東西,請你們把會滾動的東西找出來。”

評析:開放、自由的空間很快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玩一玩:請你們玩一玩,為什麼這些東西會滾動呢?

評析:這個時候,幼兒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會滾動的東西,開始有些興奮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滾一滾,玩一玩,那麼作為教師,應給予幼兒自由玩的空間,但並不是讓幼兒毫無目的地玩,而是帶着問題去玩。這個問題就是:想一想,為什麼它們都能滾動呢?讓幼兒在玩中發現,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滾動物體的特徵。

3、説一説:為什麼這些東西都能滾動?

評析:幼兒帶着問題自由玩,對問題的答案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於想把自己的觀點告訴大家,這時老師及時給予幼兒大膽表達的機會,幼兒自由發表意見,老師適當引導,總結出答案:因為它們總有一個地方是圓的,所以會滾動。

二、第二次探索:物體滾動的路線是怎樣的?

1、遊戲:滾進球門。

老師介紹遊戲玩法:小朋友兩兩一組,一人分開雙腳做球門,一人滾動物體進球門,輪流進行。

評析:這個遊戲的優點在於,縮短了幼兒等待遊戲的時間,一個人滾動物體時,兩個合作伙伴能同時觀察,共同探究發現不同物體的滾動路線,有助於發展幼兒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在幼兒遊戲過程中,老師所做的就是觀察與傾聽,必要時和孩子們一起玩,做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鼓勵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去發現,讓幼兒體驗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通過這個遊戲,幼兒會發現,有的東西滾不進球門。小組的兩個合作伙伴對發現的這一現象進行了質疑、思考、討論。這時,老師作為活動的引導者,有必要帶領全體幼兒對這一發現作一個總結和提升。

2、集體交流,並嘗試記錄物體滾動的路線。

老師:“哪些小朋友的東西滾不進球門?”(幼兒回答、交流後,請幼兒把這些滾不進球門的東西都送到前面來,這樣可以讓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師以驚奇的口氣提出疑問:“咦,為什麼這些紙杯、方便麪筒、肯德基筒就滾不進球門呢?”幼兒思考、討論。

當幼兒回答出“這些東西都是一頭大一頭小的”、“滾動的時候會轉圈”等答案時,老師及時作現場演示,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觀點和想法的接納、重視和讚賞,同時也可以讓全體幼兒對圓錐台滾動時會轉圈這一科學現象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這時再請幼兒上來在大記錄紙上記錄它們滾動的路線,幼兒都躍躍欲試。在記錄出圓錐台滾動路線的基礎上,再來記錄圓柱體和球體滾進球門的路線對幼兒來説就更容易了。

評析:在這一環節裏,幼兒學會了記錄,懂得了當自己在科學探究中有了結論或觀點時,可以通過記錄把他們呈現出來,讓幼兒瞭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學”,培養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三、第三次探索:圓柱體和球體滾動時哪個更靈活?

1、遊戲“趕小豬”。

老師介紹遊戲玩法:這是一個三人合作的遊戲,小朋友自願組合成三人組,其中兩人做小樹,一人分別趕“皮球小豬”和“圓筒小豬”,在“兩棵小樹”中間繞“8”字型走,三人輪流進行。

評析:上一個環節中,幼兒已經自主探索出三種物體的滾動路線,但對圓柱體和球體滾動路線的異同還沒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作為教師,有必要為幼兒提供更進一步的觀察、經歷、體驗的機會,讓幼兒探究出球體、圓柱體的外型與它們滾動路線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為了解決這一難點,老師在這個環節中首先設計了一個三人合作的遊戲——趕小豬。這個遊戲巧妙之處在於,幼兒在趕這兩種小豬繞“8”字走時,由於圓柱體和球體的不同特性,幼兒趕着它們轉彎會有很明顯的差別,一定會有不同的感覺,為順利解決活動難點埋下伏筆。教師在遊戲中繼續扮演活動支持者的角色,對幼兒的探究活動儘量不去打擾。

遊戲結束後,老師提問:

“剛才,我們趕了‘圓筒小豬’和‘皮球小豬’,你有什麼感覺?”

“為什麼‘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就難趕呢?”

評析:這一問題給了幼兒較大的發散思維空間,由於幼兒都分別趕過這兩種“小豬”,有了親身的經歷和體驗,所以都有話説,樂於説。根據幼兒的回答,老師提出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就難趕呢?”幼兒經過思考和觀察發現圓柱體是一個長長的圓筒,而皮球從各個角度看上去都很圓,由於它們形狀上的不同,導致它們在滾動的時候出現了不同的結果。教師這時及時演示,同時請幼兒上來説一説,指一指,並注意肯定和讚賞幼兒的發現,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從上到下一樣大的圓筒,我們把它往哪兒推,它就只能往一個方向直直地滾去,轉彎時不靈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滾動,很靈活。

得出結論後,讓幼兒在記錄紙上補充出球體可以向各個方向任意滾動的路線。

四、結束活動

老師小結活動情況,對積極參與遊戲和探索的幼兒給予表揚,並提出問題和要求:“你們還在哪兒看到過會滾動的東西?它們滾動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請你們回去找一找、滾一滾,把它們滾動的路線也畫下來,帶到幼兒園來給大家看。”

評析:會滾動的東西不只侷限於課堂上幼兒所看到的,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幼兒對它們依然有好奇和疑問,於是老師順理成章地在活動小結以後向幼兒提出問題和要求,讓幼兒課後繼續進行滾動路線的探究和記錄活動。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源於幼兒的生活,生於幼兒的興趣,設置遊戲情境,以幼兒自主探索為主線,教師適時指導、提升為輔線,充分激發了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培養了幼兒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兒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學、玩中學,達到了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

小百科:滾動,漢語詞彙,釋義為轉動體沿轉動方向的運動稱作滾動。

大班科學滾動的球教案篇7

1、年齡段:大班

2、課題名稱:滾動的物體

3、課題來源:日常生活中,物體的滾動現象是常見的,也是幼兒樂於探索的。如:幼兒在玩皮球的時候,總喜歡把球放到滑梯上讓它自由滾落,又或者用手推、用腳踢等,在玩的過程不自覺地進行無意識的嘗試,在嘗試中去發現其中的“奧妙”。平時在玩積木和筆及其它東西時常會不自覺地讓它們去滾動,這種無意識的嘗試讓我想到有必要引導孩子去發現一些科學原理。

4、活動目的:

a、通過讓幼兒自己探索問題,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b、通過對生活題材的挖掘,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探索的興趣。c、在活動中注意幼兒自己的動手實驗與嘗試,培養孩子自我

價值的肯定能力與發現問題的自豪感,樹立自信心。

5、設計框架:

一、師(提供操作物體若干):有什麼辦法能使物體滾動?幼兒討論。

幼兒嘗試操作,自由探索,交流。

二、為什麼物體開始不動,後來滾動了呢?討論,小結:因為對物體施加了力。

三、幼兒嘗試操作同樣的物體在不同的情況下滾動的差異。

1、當物體在平地時的滾動。

2、同一物體在滑坡度不同的板上滾下來的差異。

3、同一物體在坡度一樣,但質地不同的板上滑下來的差異。

4、討論原因。

四幼兒嘗試操作不同的物體在同樣的條件下滾動的差異。

1、大小不同或形狀不同的物體,在平地上施於相近的作用力看它們的結果有什麼不同。(圓柱體|、球體、不規則形狀或同樣的形狀不同的大小的物體等)

2、同理使不同的物體在同樣的坡度上滾動。

3、使不同的物體在不同質地同樣的坡度上滾動的差異。

五、交流小結:物體的滾動是有條件的,並不是所有的物體都會滾動;物體的滾動與物體的重量、形狀、坡度、作用力及物的質地都有關係。

六、啟發思考:為什麼有的物體在坡上只會滑下來,而不會滾動?

七、延伸活動:到生活中去尋找“滾動”的現象,並思考。

大班科學滾動的球教案篇8

一、教學內容

瞭解帶圓的物體會滾動,有角的物體不可以滾動。

二、教學目標

1、幼兒瞭解物體的形體,知道哪些物體可以滾動;

2、通過操作幼兒感受可以滾動物體的特徵。

3、激發幼兒樂於動手動腦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可以滾動物體的特徵

難點:認識物體的形體,並可以流利地説出它的形體和特徵

四、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講授法.操作練習法.引導發現法.總結歸納法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啟發式教學

六、教學內容及過程

1、情景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老師:體育場今天有一場滾動比賽,我們來看一下有哪些參賽選手呢?(皮球、魔方、文具盒、報紙、八寶粥桶)

2、學習新知識:

(1)引導幼兒瞭解球體和圓柱體為什麼會滾動?

(2)幼兒瞭解正方體、長方體、長方形為什麼不可以滾動?

小結:它們的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角,圓圓的,所以會滾動。

(3)、幼兒操作並作出判斷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物體,幼兒來動手試一試它可不可以滾動,可以滾動的打√,不可以滾動的打×。

(4)、歸納總結:它們的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角,圓圓的,所以會滾動。

3、佈置作業:家中尋寶

我們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家中可以滾動的物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