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後感7篇 【人生如夢】-浮生六記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9W

《浮生六記》是清代作家沈復的自傳體隨筆。通過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周圍事物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本書內容涉及倫理道德、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等多個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文學價值。

浮生六記讀後感7篇 【人生如夢】-浮生六記讀後感

第1篇

難得過個無所事事的週末,偷得浮生半日,讀完了浮生六記。

説是六記,其實只讀了四記,另外兩篇在歷史長河裏不知道飄哪兒去了。忘了在哪兒看見一句,林語堂説芸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抱着“到底是怎麼個可愛法,還能比我可愛嗎”的心理翻了翻這本書。看的比較不囫圇吞的是卷一的閨房記樂,和卷三的坎坷記愁。

一篇講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賭書消得潑茶香。青梅竹馬,得償所願,每日談詩論畫觀花賞景,鸞鳳和鳴舉案齊眉。另一篇講的是人生在世不稱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趕出家門,窮困潦倒漂泊異鄉,父親兒子妻子相繼去世,兄弟為了財產與他反目,愁緒滿懷無釋處。作者寫的倒是絲絲入扣,有感動有歎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麼評價。芸娘固然是可愛的。愛詩詞歌賦,也擅長烹飪女紅。心靈手巧,無論是插花還是開party都能別出心裁。温柔賢惠又古靈精怪,恪守封建禮教之餘,也會穿個男裝跟老公出去旅遊。看上去簡直完美,唯獨一點我不喜歡,閒着沒事兒還去給老公物色姬妾,最後那姑娘背叛約定,她也因為各種情感上的.打擊鬱鬱而終。試圖站在當時的時代和環境去理解這件事兒,奈何我實在已經進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實意的愛了為什麼還能跟人分享。或許這才是男人們如此推崇芸孃的原因吧,直男們不切實際的幻想,呵呵。作者沈復,就更不知道怎麼評價了。

一開始年少求學,與芸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後只能看見他終日靠着家裏的庇廕吃喝玩樂,被趕出家門之後窮困潦倒,不去想想怎麼養家餬口,竟然還繼續附庸風雅…完全沒有對妻子兒女以及人生最起碼的擔當。

花了那麼大的篇幅寫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儷情深,還照樣在出差的半年流連青樓。與妻子第二次倉皇出逃,竟然連兒子和女兒都顧不得了。把女兒匆匆許配給表哥家的兒子做童養媳,託人給兒子找了個地方謀生,後來兒子早夭,沈復想的是,芸娘不能延續後代了,為啥是芸娘沒有後代了呢,因為別人又送給他一個小妾唄。

看到最後這句,真是噁心的我連早飯都差點吐出來。陷入糾結。感動過人們的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寫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蘇東坡,後來又説唯有朝雲能識我。冒闢疆這個始亂終棄的大渣男,竟然還有臉寫出個《影梅庵憶語》。

這個人生啊…仔細琢磨琢磨就覺得特別不堪。所以,今天你喪了嗎?

浮生六記讀後感7篇 【人生如夢】-浮生六記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最近開始看一些名人的著作,想漲一下自己的閲歷和學問。《浮生六記》是我最近看的一本書。想在這個裏記錄一下我個人的小小觀點和感受。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我當初購買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名字特別有詩意,我個人喜歡這種調調的詩文,其二呢是因為書的簡介上説介紹了沈復合其妻子的愛情故事。我總是對美好的愛情有特別的期待所以選擇這本書。

這本書現存的一共有四個部分——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

很多人多説羨慕文中男主人公也就是沈復與妻子甘苦與共的愛情故事。可是我看完後覺得並不竟然。沈復與陳芸幼時相識,沈復對其一見鍾情,特地求了母親去提親,當時沈母對芸娘(陳芸,以下簡稱芸娘)還是非常滿意的。那個時候的芸娘父親早亡,留下了幼弟和母親。他們一家就靠着芸孃的針線活補貼家用,在這樣拮据的日子裏,芸娘還讓弟弟去讀書學習。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自己還自學識字。真可謂是一個艱苦樸素認證好學的好姑娘。

後來芸娘和沈復結婚後,感情甚好。甚至到了沈復要學外地學習,卻捨不得芸娘,心心念念想回家,無心讀書的地步。俗話説的.好,先成家後立業,但是沈復居然為了夫妻間的相聚時光,放棄了自己的學業,令人大為不解。也許這也就厭惡了沈復父母后期對芸娘厭惡禍根。身為一個合格的妻子,應該是鼓勵丈夫在外好好讀書,去考取科舉,不應該和只想着順從丈夫。另外還有一段種提到沈復和他爹在外地工作時,因為發現芸娘會寫字於是叫了芸娘後代其婆婆寫家書,後面婆婆覺得芸孃的家書寫的可能有些不清不楚的,於是就不叫她寫了就自己寫了。這讓公公覺得是芸娘不肯寫家書,顧開始不喜了,後來沈復知道了原由,想像其爹解釋,芸娘又勸他不要説,説是恐怖遭婆婆不喜。其實我覺得這種原由,其實可以讓沈復稍加潤色後和公公反應,這樣承擔了不該承擔的錯誤,讓替公公開始不喜她了。接下來公公擇妾這段我不太能理解,在古代看來娶妾很正常,但是這個是公公房裏的事情,當下婆婆還健在並不應該由你一個媳婦來操辦,你這樣做了只會讓婆婆厭棄,覺得你為了討好公公背地裏做這些,不夠尊重她。

芸娘有些在我看來不夠完美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認她知書達理,能夠陪丈夫閒談詩書共遊山水。無論貧富都能和丈夫一起風雨同舟,並不對其有任何抱怨。但是也同時因為她的這種知書達理,是的沈復更為的不求上進。

第3篇

作者對七巧百出的花木園藝的描寫和對一花一木一石的情義的刻畫,都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古人的閒情逸致,同時也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裏所包含的很多獨特的藝術美和個性魅力,正如龔自珍在《病梅館記》裏批判束縛梅花自然生長的審美方式:“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願你我都擁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畢竟你過得好不好,與生活無關,與你的心態有關;現如今物慾橫流的世界,我們的生活好像只剩下匆忙、敷衍和疲憊,少了享受與趣味,生活的樂趣,在於我們自己去發掘,沒有樂趣的一生,未免顯得過於乾癟。

第三卷,主要記錄了沈復和芸曲折坎坷的人生軌跡,讀起來着實讓人難過,但是此卷文字卻又讓人覺得真實、感動。開卷作者就有言:“人生坎坷何為乎來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觀點引起了廣泛讀者的共鳴,是呀!人生坎坷並非作惡多端之孽,反而行善也會徒增煩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芸的善良讓自己在家中困於裏外不是人的`境地,芸的一味付出令自己為丈夫操碎了心;理想的婚姻和家庭狀態是“家和萬事興”,可也避免不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的情況,只因為禍患常起於日常瑣事,偏聽偏信、信以為真,若得不到及時的解釋,誤解就會一個個接踵而至,矛盾也就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了,如果再沒有一個明事理的人,這個家就亂套了,芸就是這諸多誤會的“背鍋俠”,芸擔任寫家書一事,使得一家人心裏各生間隙,父親因信中妖姬之事大怒,又牽扯弟弟跟鄰里借錢之事,而弟弟故意掩蓋事情真相,至此誤會更深,歸罪於芸,無奈芸百口莫辯,只能啞巴吃黃連;而作者沈復於外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藍,文韜才情也沒有超脱到可以養家之境,芸久病無錢問醫,女兒被迫做童養媳,兒子無奈寄人籬下,拮据窘迫之時,還需纏綿病榻的芸刺繡補貼家用、為其出謀劃策;於家不能周全家庭關係,芸平白受些惡氣只能隱忍,林林總總,任由芸一人去思慮,終因心思過重,疾病連綿,懷恨辭世。

理性分析後,縱然詩情畫意、琴瑟相對,但夫妻二人的關係若是長期建立在不對等的關係中:妻子一味付出、忍讓,丈夫不諳世事,白頭到老必是難事;生活可絕不止琴棋書畫詩酒花,還有操心不完的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第四卷,作者無心仕途,一生浪遊,飽覽天下,看盡了山河美景,看透了人生悲歡,享人世之趣,體味平凡之最;不糾結於俗世,不苟活於錢銀,不哀怨於生活瑣事,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寵辱皆忘,實乃風流韻事;然而人間事道不盡,道不盡山川美景、風花雪月,道不盡沙漠荒煙、懸崖碧嶺,道不盡士知己、醉紅顏,道不盡世間幸與之不幸,莫不人珍我棄,人棄我取,豈不快哉?

第4篇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國小課本里的節選,一直記憶猶新,特別是對文章名《浮生六記》這四字念念不忘,覺得有種超脱世俗的雲淡風輕之感(當然小時候不會這麼概括,只覺得很文藝罷了),時至今日終於讀完,但感覺隱隱有些意難平,還是提筆寫下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大概故事的開頭越美好,到結局就會越悵然。故事的主人公沈復生於書香世家,和芸娘青梅竹馬非卿不娶,而後就順遂地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嗯…以沈復的視角看待,確實如此,他這一輩子做的最正確的決定大概就是和芸娘在一起吧,芸娘真的'是我在書中見過的最完美的女性了,世上所有形容女性美好的優良品質都能套用在她身上,沈復何德何能?誠然,他是愛芸孃的,芸娘也確實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可是他的愛比起芸孃的付出顯得太淺薄,説他真正為了芸娘讓開心做什麼事情的話,大概只有帶着男扮女裝的她出去遊玩過一次,其他好像都是芸娘在努力的包容他,讓他維持他的孩子氣和天真;努力的維持他可笑的自尊而不惜拔釵當酒來宴請他的友人…可是即便是這樣,他都覺得一切理所應當,甚至將這些歸納於閒情寄趣,以為芸娘甘之如飴。

芸娘這短短的一生幸福嗎?後期窮困潦倒疾病纏身時有沒有一絲絲後悔?是因為憨園違背了誓言還是因為公婆誤解生活拮据骨肉分離才使得病入膏肓?種種都不得而知,但是從世俗意義上來説,沈復真的不是一個良人,他沒擔當,沒責任心,不求上進,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好像永遠是個小孩子,永遠學不會成長,最後芸娘離開人世這種打擊也只會讓他更加沮喪……沒法在物質方面給妻子兒女保障,最後落得一家分離,死生不復相見。

可能在感情方面他比起同時期的古人要好太多,但是還有有些接受不能,特別是芸娘病重後他南下經商,將賺的所有錢財都用來狎妓,甚至還腆着臉説是因為“身材狀貌有類餘婦芸娘”,這樣便能顯得你專情嘛?最後還留戀不捨“半年一覺揚幫夢,贏得花船薄倖名”,這樣暗搓搓的炫耀真讓人不適,但凡他把銀錢拿回家,芸娘也不會落得無錢醫治早早撒手人寰的地步了。

可能正因為太真實了,所以總覺得戳到了自己的內心,可能不該苛求別人怎麼度過自己的人生,或許沈復這樣孩子氣的過完一生也不失為一種幸福,但是心底還是有些為芸娘抱不平,那麼好的女子本該有更美好的人生的,可是又有誰説的準呢,説不得她真的如沈復感覺的一樣,和他在一起甘之如飴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畢竟快樂的時光只佔據人生小小的一部分啊,剩下的生活的苟且才是常態吧。

第5篇

這是一個悽婉動人又十分勵志的故事,篇幅不大卻道盡人生的滄桑與無奈。沈復就像曹雪芹一樣,在人生的過程中沉浮。所謂“浮生”也是源於此意吧,不受控制則為“浮”。

現在的我們,對那個年代的人生觀、價值觀包括愛情觀當然都有各種不理解和不明白;但我還是感受到了一件不受時空限制的事兒,那就是——變故。變故這個話題也是怎麼説都不為過,因為它基本上是脱離了所有控制,成為了一個永恆的存在。

失去愛人是變故,家道中落是變故,納妾不成是變故,顛沛流離更是變故……幾乎走遍了全中國、閲盡了人生辛酸的沈復,行文間卻沒有什麼大喜大悲,只是從容的道來這一生之事。是真的看破,還是無奈到了盡頭?是想明白了人生,還是出離了命運?我很難揣測,唯有感其心、勞其形,算是一種狀態的釋放。

話説回來,無論幅度大小,我們的人生也都是沉浮不定的。就跟心電圖一樣,只有起伏高低的不同,但都在起伏,沒幾個人希望變成一條線的樣子吧?所以我們能不能安心的面對沉浮,真是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狀態。

按照目前的科技進步,我們對自己命運的控制力會越來越強,直到最後會有一批長生不死(不老難度太大)的人。這種人你説到了最後是不是也沒什麼好追求的了,也不能有什麼變化了?但是仔細想想他們會成為一批有史以來最害怕變化的人,因為死不了了,所以只要有一點兒生命危險的事兒都是巨大的風險,他們的餘生都將在與這種風險的對抗中度過。

這樣看來,咱們現在這個活法兒還不錯,起碼想開了的可以不畏生死,沒想開的也頂多想多活幾年。總比扛着巨大的壓力強,不敢坐車坐船坐飛機,也不敢散步游泳玩兒攀巖,生命變成了漫長的平淡折磨,也算是被拉平了一條線,生命的存在也失去了意義。

所以我就可以説結論了,雖然起起伏伏跌跌宕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質。無論遭遇多大的變故,前面都有可能峯迴路轉,即便生活真的侷限於平庸,你還可以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在這裏還會有棲息之所,也還有逆轉的空間和餘地。

越寫越像雞湯了,看上去有點兒像——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報——這樣的忽悠。但這不是我的本意,因為我覺得失去了就悲傷,得到了就歡喜,失敗了就認慫,成功了就叫囂。這些都是順理成章的,天經地義的。但無論你走上的是哪條沉浮之路,成也好,敗也罷,你的內心都要清醒自知——成敗得失都是過眼雲煙,接下來的變故,又會帶你到不同境地。

所以沈復的《浮生六記》在我看來就是起于波瀾,止於不驚。看的時候——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想的時候——卻是從容與安寧。

第6篇

沈復其人,大抵可窺一二矣。[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卷一便是《閨房記樂》,通篇皆是二十三年來沈復與其結髮妻子陳氏的瑣碎情事。説它瑣碎,是因為幾乎沒有幾件代表性的大事,平鋪直述到不需要任何懸念轉折;説它皆情事,則是因為字裏行間莫不是珍惜、卷首頁眉都透着恩愛。沈三白,料想又是一情痴矣!記得當年初見,彼此仍是少年。沈復喜她才思雋秀,雖恐其福澤不深,然心之所繫不能釋之,對母親訴言:非姊不娶,那年,沈復十三歲。都説古人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這一個十三歲的小小少年,因為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傾慕上了比他大了十個月的族中阿姊,這一傾慕,就是一生。

婚後某晚,其與故人划拳飲酒,酩酊大醉卧倒在牀,醒來時陳氏正對鏡曉粧。我自己看書的時候不做別的念想,現在回頭來看,不過就是一次醉酒,有什麼值得刻意寫下來?轉而想到,大概從妻子過世之後,他再也沒法兒喝醉醒來還能看到她當窗理雲鬢的模樣了吧?那時候,陳氏初為新婦,整日恭敬侍奉堂上,寬和以待下人,怕被人説新娘憊懶,日日太陽初升便要起牀,沈復喜歡賴牀,可看她嚴肅認真的樣子,只得跟着一同早起,這大概就是現在年輕人常説的“為愛改變”了吧。

夫妻兩人遊園消夏,讀書論古,品月評花,可惜好景終不長久,沈家家道中落,陳氏又接連失弟喪母,多番打擊之下,身體日漸沉痾,病榻之側,沈復悉心守護終不曾離棄。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我想天下恩愛夫妻大抵都相似吧,記得婚後數年,沈復和陳氏整理書卷論及詩詞,沈復得知陳氏最為推崇者是那張口吐出大半個盛唐的李太白,當即像個小孩子一樣笑道:“夫人定是與‘白’有緣啊!”陳氏不解,沈復説道:“夫人啟蒙於白居易的'《琵琶行》,詩詞最重李太白,夫君我字‘三白’,可不是一生都與這個字有緣麼?”陳氏莞爾。此間情狀,不解風月之人如何體會得來!即便是如今這個多少顯得寡情的年代,多少痴兒情女,也會因為“你生在六月,我生在七月,天下怎麼會有這麼巧的事情肯定是緣分讓我們在一起”而驚歎,情到深處無從解釋,只好託詞於上天,道一聲:一切真乃緣分也。其實文中最打動人的,不是夫妻情事,不是患難與共,也不是相守到老。

世間有的是扶持一生的夫妻,難得的是,沈復在斯人不再後,於貧病孤苦中,一字一句寫下了這些故事,只屬於沈氏夫婦的故事,《浮生》一卷,名垂文史千古,萬尺黃泉之下,雖於逝者無補,料想也能一慰佳人芳魂了罷!

第7篇

先秦諸子、秦漢文賦、唐宋詩詞、明清小説,今天我給各位分享的是清代嘉慶年間一介普通文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感動於書中記錄的日常生活的“真情”與“真趣”。拂卷,感受書中主人翁心無羈絆、灑脱真摯的個性。全書共六記,描繪愛情美好、記錄童年趣事、承載坎坷人生、描摹心中風景還有中山奇遇和養生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帶給我的三美。

一個是嬌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長頸,眉彎目秀”,這女子如此平凡,卻美得恰到好處,舉手投足間盡是知書達禮、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靈動的雙眸之中,傳遞出的.是一種温柔而堅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復的妻子,陳芸。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書生,生性直爽,放蕩不羈的書生,沈復。他約她遠出遊郊,她女扮男裝,怎掩眉目間秀麗的風姿;他與好友郊外觀花,她蕙質蘭心,巧設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載六菜,菜餚置身花瓣之中——好個色香味俱全!好個詩情畫意!飲茶論詩、遊歷山水,處處有他們結伴的身影,“金風玉露一相逢,卻勝似人間無數”。

或許他們的愛情並非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只因他們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摯的情懷,而深深感動你我。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算白髮爬滿鬢角,我們依然對這個世界充滿探險和好奇。書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沈復從小就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他會把叮人擾人的蚊子關進自己的蚊帳裏,用煙慢慢噴它們,對它們吞雲吐霧。此時,蚊子變成了“羣鶴飛舞”,令擾人的蚊子“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極富想象力;還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叢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野獸,把土堆當作小丘,把低窪處當作峽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這個童年創造的世界裏暢遊其中、自得其樂。

沈復在《浪遊記快》描述了許多地方的山水風景,30年的遊歷他或沉醉於自然風光或暢遊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讓沈復心動、流連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靜雅的西山、空悠的無隱庵等等,用清淨心觀世間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筆分享世人,這一山一水,都是沈復心靈休憩的世外桃源。(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繪於文)也觸動千萬讀者心靈,所以他筆下山水分外美!

?浮生六記》是浮世生活的真實寫照,沈復“以全是人工,卻歸於自然”的散文,道出人世真正的色彩。記愛情之美,宛如一對情侶,把酒賞月,品詩論畫,比翼雙飛,行走世間;寫閒時雅趣,栽植花木,遊歷山水,春夏秋冬皆有風景;敍坎坷人世,滿心期待,布衣飯菜,悠然自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