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2篇 登頂語文之巔——《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7W

這是一篇關於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的文章。本文將介紹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反思等內容,希望能為同行們提供有益的借鑑和指導。

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2篇 登頂語文之巔——《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

第1篇

為了貫徹新的課改理念,配合新的課改理念的實施,語文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翻新座位安排形式,到大量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再到引入探究性學習……課堂上真是五花八門、熱鬧非凡。尤其是在公開教學中,教師們更是追求形式新穎獨特的教學,甚至是以作秀來吸引眼球、用噱頭博得掌聲。而學生們到底學得怎麼樣,學會了什麼,教師卻無暇顧及,真可謂是教師教得辛辛苦苦,學生學得迷迷糊糊。為此,崔巒教授提出了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常態語文教學。那麼我們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就要充分考慮如何才能讓自己教起來輕鬆,讓學生學起來紮實。

?爬天都峯》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通過我和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描寫,向我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通過對話的描寫,展示人物內心的情感是本文表達上的特點。

2.初步體會我 和老爺爺互相鼓勵、勇於克服困難的品質。

1.出示天都峯的圖片:小朋友,還記得黃山奇石裏的金雞叫天都嗎?請看

大屏幕,這就是有名的天都峯!天都峯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險,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掛在陡峭的山巖上,使許多遊客望而生畏,能夠登上山頂的人,真可稱得上是勇士了!這節課就讓我們跟着作者一起去感受爬天都峯的滋味。

1.課文裏都寫了誰去爬天都峯?請小朋友自己去讀讀課文,把生字和多音字讀準確,把課文讀通順,標出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2.學生讀好後,讓他們再次讀讀自己認為難讀的地方。

3.老師覺得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就是你們朗朗的讀書聲了,誰願意把自己認為難讀的地方讀給大家聽聽。

5.課文寫了誰去爬天都峯?指名説我是一位――板書:小朋友

這是一位怎麼樣的老爺爺?板書:老爺爺,課文是怎麼寫的?(白髮蒼蒼、年紀比我爺爺還大哩!)

1.這一老一小都來到了這座奇險無比、令人生畏的天都峯,(板畫:天都峯),準備迎接挑戰,課文又是怎麼描寫這座天都峯的?請你們讀讀第二自然段,劃出句子。

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①自由讀這兩個句子,特別是哪些詞體會到天都峯險峻?圈出來。

筆陡:陡是生字,請看老師寫這個字。這樣筆直陡峭的山峯就叫筆陡。

從天上掛下來:正因為山峯如此地筆陡,石階旁邊的鐵鏈才會像從天上掛下來一樣。

天都峯高1829米,而我們的教學樓只不過幾十米!再次齊讀。

第二句:這麼高、這麼陡的石級,你能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4.小朋友站在這麼筆直陡峭的天都峯下,她會怎麼想?

指名説,師:她的心裏直――發顫。你能給發顫換個詞嗎?

1.此時小朋友的心裏非常害怕,那最後有沒有爬上去呢?課文哪一自然段告訴我們?齊讀第7自然段。那究竟是誰使她克服了害怕,爬上了天都峯?(老爺爺)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小朋友和老爺爺的對話吧。

2.自由讀課文 3――5自然段,當小朋友和老爺爺見面時,他們彼此都問了對方同樣的一個問題,請你們找出來。

兩組互讀對話,師:簡單的問題,卻讓我們看到了他們並不平靜的內心,他們在問對方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的?指名説,引讀問題

師:他們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決定克服困難,爬上去,所以老爺爺也

4.他們説爬就爬,瞧,我爬得多用勁!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讀,找出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攀(這麼陡峭的山峯,一不留神就會掉下來,必須得緊緊地抓着這鐵鏈,怪不得 攀字下面是一個手,)板書:手腳並用

5.朗讀:這麼險峻的山峯,小小年紀的我卻能克服困難,堅持爬上去。誰能讀好這個句子?自由練――指名――齊讀

6.引讀:老爺爺也會和我一樣,奮力――一會兒――一會兒――

7.我和老爺爺在爬天都峯的過程中,會互相説些什麼鼓勵的話?

8.聽了彼此的鼓勵,他們堅持爬呀爬,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齊讀第7自然段。

是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付出汗水,怎能爬到峯頂?(板畫:箭頭)相信爬到峯頂後的這一老一小會無比的喜悦,我們下節課再一起去分享吧!

語言和思維是語文課的雙翼,一堂好的語文課要給學生充分語言實踐的機會,發展學生的語言;同時還應有一定的思維含量,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鍊。在發展語言和訓練思維的過程中,還應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薰陶。《爬天都峯》第一課時的教學我就是以此為理念支撐進行設計的,教學中我試圖讓學生在語言、思維、情感這幾方面都有所收穫。

國小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

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説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語言是語文課不同於其他課的教學任務,一節好的語文課應是學生的語言有所發展的課。

1.紮紮實實學字詞。《爬天都峯》是三年級上冊的課文,學生正從低年級向

中年級過渡,課文中有些生字學生掌握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因此字詞的教學教師還應該比較注重。在揭題環節,我就讓學生拿起筆來寫寫題目中的生字爬、峯,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寫字時間。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我結合課文的講讀進行教學,這樣既降低了學生的難度,又提高了效率。比如筆陡這個詞語結合板畫進行理解,發顫結合語境通過換詞進行理解,攀字根據字形來理解等。

2.紮紮實實背句子。背誦是積累語言的方法,學習語言需要適當的記憶。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詞語和句羣,乃至一篇篇精緻的美文,會給他的語文功底打下堅實的基礎,語言運用能力也會隨之提高。《爬天都峯》第二自然段中的兩個句子準確、形象、巧妙地將天都峯的險峻峭拔描寫了出來,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好材料。教學這兩句話時,我讓學生在充分感悟、朗讀的基礎上,及時地讓學生進行了積累。

在構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維能力的培養佔據着核心地位。在閲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機會,幫助他們開闊思路,豐富想象,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因此一堂好的語文課應有一定的思維含量,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

1.挖掘課文空白,發散思維。課文往往會留着一些空白,教師如果善於挖掘課文中的空白點,巧妙地設計問題,給學生創造填補空白的機會,這樣學生就有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思維能力也將得到訓練。《爬天都峯》中的我和老爺爺在問對方也來爬天都峯時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空白點,於是我設計了小朋友和老爺爺在問對方的時候,他們的心裏又各自在想些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思考、組織、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散。

2.創設學習情境,發散思維。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能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習心態,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爬天都峯》第六自然段描寫的是我在攀登天都峯時的情景,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體會我攀登時勁頭十足後,讓學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之後,我語鋒一轉:老爺爺這時候也是在努力地向上爬着,他也像這位小朋友一樣。接着進行引讀:老爺爺也是奮力──一會兒──一會兒──。在這樣的感情朗讀和創造性引讀中,給學生創設了一種努力向上攀登的情境,在這個時候讓學生來説説小朋友和老爺爺在爬天都峯時會互相説些什麼鼓勵的話,他們肯定會思維活躍,語言流暢。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但是我們不能像講解知識要點一樣,通過講解的辦法,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直接教給學生,而應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爬天都峯》的教學設計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是教師強加的,而是在自然而然中受到薰陶的。

作好鋪墊:要讓學生感受老爺爺和小朋友那種不怕困難,勇於戰勝困難的品質,在設計教學時必須先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天都峯是多麼險峻,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攀登天都峯的困難有足夠的認識。因此教學描寫天都峯的句子要充分,給學生作好情感鋪墊。

讀中感受: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我們教學時要注重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感染。《爬天都峯》的教學中,我設計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小朋友和老爺爺那種面對困難時的勇氣和信心。

説中感染:《爬天都峯》除了讓學生感受不怕困難的品質,還告訴學生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我通過讓學生説説老爺爺和小朋友在攀登過程中會説些什麼鼓勵的話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行為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

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2篇 登頂語文之巔——《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 第2張

第2篇

1.講讀全文,教育學生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奮發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培養他們從小不怕困難的品格。

同學們去過天都峯嗎?誰能介紹一下有關天都峯的資料?(去過天都峯的同學可説説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沒去過的同學可介紹一下自己從網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資料。)

如:天都峯:是黃“七十二峯”中的最險峻的三大奇峯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階約有1.5公里長,坡度在70度之上,最險處近乎於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掛在陡峭的山巖上,使許多遊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鑿了石凳,增設了鐵索。解放後又修鑿了1000多級石階。

天都峯最險處是鯽魚脊。它是一道長約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1.瞭解大意: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主要寫誰爬天都峯?帶着問題默讀課文。

(本文主要寫了暑假裏,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峯,“我”與一位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登上天都峯的事。主要寫"我"和老爺爺。)

2.理清思路:小組討論,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峯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是寫爬天都峯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峯之後的對話(8-10自然段)

“我站在天都峯腳下抬頭望:啊,頂峯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告訴我們峯頂很高,是運用誇張的手法,寫出天都峯高聳入雲”“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寫出了石級壁陡實指天都峯之險。“掛”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嗎?”寫出了自己在險峻山勢面前擔心,怕爬不上去,用“發顫”寫出了當時害怕的心理。

在朗讀時一是讀出山勢的險峻、陡峭;二是讀出來作者心理的緊張與擔心。

①“我奮力向峯頂爬去。”“奮力”讀時要加強語氣,讀出充分鼓起勁來,盡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會兒攀着鐵鏈上;一會兒手腳並用向上爬……”兩個“一會兒”讀出作者爬山時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歷盡艱辛克服各種困難。

③“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終於”是奮力的結果,還能表現出“我們”經過巨大努力之後爬上了天都峯的快慰心情。

把帶點詞的語氣讀出來,從而體會到:要攀登高峯,必須奮力向上,勇於攀登,才能達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謝”,通過討論,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①"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這句話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氣對老爺爺行為的影響。“居然”是説老爺爺能爬上天都峯是出乎意料,根本沒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峯,才有勇氣向上爬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我”由望峯生畏到堅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氣來源於老爺爺的行為鼓舞。

通過交流,由此得出他們都是在對方的鼓舞下,爬上頂峯的。

(1)自己動手畫出爸爸説的話,認真讀一讀,“汲取”是什麼意思?(吸取)

(這一老一小,雖然互不相識,卻能相互鼓勵,相互學習。)

(3)爸爸為什麼説這句話?(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才能取得進步。)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要善於從別人身上獲取力量,增添勇氣,把事情辦好。

今天我為大家説的是《爬天都峯》。這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課文,通過本組教學,幫助學生儘快地適應中年級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教學的過渡。因此這一組教材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段語文教學的接口處,而這篇課文是第3篇精讀課文,所以它在本單元是舉足輕重的。

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學生字詞,檢查評議,書寫生字。

這裏我單説第二課時:提示課題,提出學習任務讀議結合,理解重點句段,依據板書,弄清全文之間的聯繫。

根據課標3——4年級階段目標要求的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注重體現人文精神。根據三年級學生具有初步理解詞句意思的能力;學生能初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細閲讀教材內容後,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讀課文。

針對教學內容,我打算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訓練。從圖中理解體會,教師通過“教、扶、放”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以情景教學法激發興趣,使其樂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先以質疑的方式,引入課題,質疑:我們怎麼才能上到山上去?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天都峯怎麼樣?有什麼特點?引出天都峯的高和陡。然後讓學生展示一下蒐集到的天都峯的有關資料,並小組交流。再通過比較“登山”與“爬山”讓他們體會爬山是手腳並用。這為後面的體會思想起到鋪墊作用。

(2)朗讀課文按“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後”把文章分為三部分。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部分,小組討論:天都峯有什麼特點?找出句子讀一讀。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二部分,聯繫上下文理解“奮力、手腳並用、終於”等詞語。小組討論:人物的動作、語言,體驗我的心情。

3、自讀第三部分,自由討論:老爺爺為什麼要謝我,我為什麼要謝老爺爺?“居然”是什麼意思?如果用上別的詞語效果一樣嗎?(果然、突然、忽然)並分角色讀“老爺爺和我”的對話。齊讀爸爸的話,品析“汲取”是什麼意思?你從爸爸的話中懂得了什麼道理?(善於從別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學習: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峯,請把你在“爬天都峯”中的感受介紹給大家。

?爬天都峯》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峯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峯的。通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這裏重點説一直對於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在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如:“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峯的陡。但是在找一找這些詞語時,卻碰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對於“掛”這個詞語,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這裏的時間就相對多了些,最後我希望通過知識的遷移來使學生理解,我舉了《望廬山瀑布》的例子,通過這裏的“掛”字來使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掛”字,由於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所以這樣一來就比較容量理解了,我也認識到有些東西的學習對三年級剛升上中段的學生不能太強求了,要通過知識的遷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幫助才能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