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3篇 攀峯絕頂,越升越高——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1W

本文為三年級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以《爬天都峯》為例,從語文學習的角度出發,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綜合素養,讓他們在閲讀中得到更多的收穫和成長。

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3篇 攀峯絕頂,越升越高——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

第1篇

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美麗的大自然對孩子來説,總是充滿親和力,他們總想投入其懷抱,去感受它的神奇力量。

我把課文分成三大板塊,由爬山的情形引出兩次“我”和老爺爺的對話,並把朗讀和體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起到以讀促思,以思促説,以説促情的目的。

出示語段:我站在天都峯腳下抬頭望: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師:老師將你們引到了天都峯腳下,你們會用你們的眼睛,腦袋感受到什麼呢?

師:同學們真棒,從作者的文字中讀出了天都峯的這麼多特點。那麼你能用你的語言把它們讀出來嗎?

師:生讀法極多,各有千秋,天都峯似乎真在我們眼前了。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讀會讓文字裏的很多內容跳出來。“跳”出來的便是學生悟到了的,在片段一里我結合圖,引導他們想象和感悟。從較為簡單的文字裏,生卻讀出了天都峯眾多的特點,令人欣慰。我想邊讀邊悟,天都峯的一切也就刻在了學生的腦海了。

生1:這麼小的小姑娘都敢爬,我的年歲比她大,該給她做個榜樣。

生3:這麼高的山,我老胳膊老腿的怎麼爬得上去?這麼小的姑娘都敢爬,我一定得試試。

師:是啊,“不爬天都峯,等於一場空”。老爺爺懷疑自己的能力,可眼前的小女孩讓他敬佩,他受到了鼓舞。

生4:天啊,這麼高的山,我一定爬不上了,老爺爺爬得上去嗎?

生5:老爺爺都敢爬,我可不能輸給老爺爺,那太丟人了。

師:猜一猜,他們都能爬上去嗎?説説你猜測的理由。

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語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勵,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合理,語言豐富,課文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思考,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請兩名學生配動作表演讀“我”和老爺爺的第二次對話。

師:聽了兩名同學的對話,討論:“我”和老爺爺為什麼互相道謝?

生1:老爺爺本來不敢爬,看到這麼小的孩子敢爬天都峯,他才有勇氣爬天都峯的。

生2:小朋友開始很害怕,看到年紀這麼大的老爺爺來爬天都峯,受到鼓舞才有勇氣爬上天都峯頂的。

師:老爺爺和我本互不相識,能夠互相學習,戰勝困難,你在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情景嗎?

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3篇 攀峯絕頂,越升越高——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峯》教學設計與反思 第2張

第2篇

?爬天都峯》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峯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峯的。通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這裏重點説一直對於第二自然段日的教學。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在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如:“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峯的陡。 但是在找一找這些詞語時,卻碰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對於“掛”這個詞語,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這裏的時間就相對多了些,最後我希望通過知識的遷移來使學生理解,我舉了《望廬山瀑布》的例子,通過這裏的“掛”字來使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掛”字,由於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所以這樣一來就比較容量理解了,我也認識到有些東西的學習對三年級剛升上中段的學生不能太強求了,要通過知識的遷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幫助才能行!

今天上課用兩個課時講了《爬天都峯》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着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説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説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説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説,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峯頂爬去……"時我讓他們做動作並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説,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説一説,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説:"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在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 山上不是有台階還有扶的鐵鏈嗎 "當時我就鼓勵説:"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峯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上了三年級的《爬天都峯》一課後,感覺很費力。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由於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國小生年齡小,知識積累有限,很多東西都還是一無所知。需要教師多想辦法,在學習方法上多加指導,才能有效地提高效率。

愛因斯坦説:“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讓學生學會質疑,無疑會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因此我在教學本課時,讓學生在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提出課文中自己認為重要的問題,由師生共同研究解決。從實際情況看,學生所提的問題大多都是文中帶有問號的句子。但我也認真地做了引導回答。從整堂課看,學生所提的問題有價值的問題不多。這些問題也許在成人的眼中都看似無用的東西,可在兒童的眼中恰恰是最有用的、最有價值的“寶貝”。因此,我認為我們不應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小兒科”的問題,如果用兒童的眼光去看,會發現他們所提的問題都是豐富的“金礦”。將來隨着學生能力的提高、知識面的拓展,“金礦”經過細挑煉,會煉出金燦燦的高純度的“金子”。教師要做的是多指導學生如何去發現問題的方法,同時更要保護好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而不能因為學生所提問題沒有價值不去做這項工作,是否也存在“因噎廢食”的道理。

語文課本中所挑選的課文都文質精美,不僅僅有識字、礪志的功能。我們還要做的是從作者行文的精妙構思中,教給學生閲讀和寫作的方法。

眾所周知,低年級的學生以識字教學為主。對如何自主閲讀文章並從中學習寫作的方法是教的很少的,因此我們必須側重這方面的教學。因為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教師該講解的一定要講解,不能一味追求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因為他們還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在學生的頭腦中還,沒有這種觀念。我認為有效的講解,能為學生將來的“自主探究”學習,提供有效的保障,使之更加行之有效。

飯是一口一口地吃,學習也是一點一滴地積累。古語云“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從點點滴滴入手培養學生的能力,才能讓學生少走彎路,大放熠彩。

第3篇

?爬天都峯》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齊讀課題,並糾正課題中都的正確讀音,緊接着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為什麼用squo;爬squo;,而不用squo;登squo;呢?讓學生帶着這個疑問學習新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 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

在學習爬天都峯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 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説的話了。

學完本文後再讓學生回答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為了搶教學進度,對重點字詞段的品讀不夠,學生理解不深入,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後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説,再向以説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在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本教育?這是許多老師共同探討的問題。什麼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生本教育,是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在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本教育這種理念呢?

參加了生本教育培訓及聽了幾節生本課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生本課堂特別重視課前預習,我個人理解是重視個人感悟。在教學形式方面,更注重小組學習、小組展示等,而我們以前的教學主要提倡讀中感悟,雖然上課有小組學習這種形式,但並不是主體教學形式。如何在已有的教學中滲透生本教育?

一、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讓學生週末作了預習。上課伊始,我讓學生在小組內展示個人讀。從展示讀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能做到課前預習,少部分同學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會讀的還是平時那些同學。為了彌補這一點,我讓學生喜歡讀哪一段就站起來讀哪一段。

二、説。讀完課文後,學生會有自己的想法,就有表達的慾望,於是我給他們一個説的平台。我先讓孩子們在小組內説説:你知道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之後進行小組反饋。第一小組説:這篇課文主要我和老爺爺一起爬山。 從這一小組反饋可以看出他們小組不會學習,沒有進行小組討論。緊接着,第二小組説:我們小組認為,這篇課文主要寫爸爸帶我去爬山,半路上遇到了老爺爺,後來爬上了天都峯。其他小組反饋的內容大致相同。這種現象屬於理解不到位,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非常正常,於是,我進行點撥,提了一個問題:他們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峯了?孩子們在我的點撥下,很快找出了答案:爸爸帶我去爬山,我和老爺爺互相汲取力量,終於爬上了天都峯。之後,我又讓學生説説,你讀懂了什麼?通常學生很容易回答:我知道天都峯很高;我怎樣爬天都峯等淺顯的問題。

三、問。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藝術。這篇課文質疑的的地方比較多。雷亦凡提出:為什麼老爺爺要謝謝小朋友?小朋友為什麼又説要謝謝老爺爺呢?這兩個問題提得非常有價值,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解決課文的重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釋疑。要解決提出的以上兩個問題並非易事,於是,我讓孩子們分小組討論,可孩子們還是一臉的茫然。於是,我降低了難度,問:小朋友做了什麼事讓老爺爺覺得她有勇氣呢?老爺爺的什麼事又讓小朋友覺得有勇氣呢?帶着這個問題,很快孩子們找出了答案。

一、小組展示讀、小組討論如果運用得恰到好處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參與度,但小組學習未真正落實,只是停留在表面。這種形式還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強化訓練。

二、小組討論的問題難度不宜過大,教師可適當降低難度,使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

三、讓學生提問,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隨後釋疑,更能體現生本教育。

四、在説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更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學,效果會更好。如,在説的環節中,我讓孩子們説説課文的大概內容,學生一下子不能完整地説出來,於是,我進行點撥,提了一個問題:他們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峯了?雖然孩子們在我的點撥下,很快找出了答案,但在這個環節教師放手不夠,有硬拽着學生走的嫌疑。如果讓學生釋疑後,再讓學生説説課文大概內容,相信效果會更好。

?爬天都峯》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回顧教學過程,我主要從以下幾個切入點進行課堂教學,效果還不錯: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峯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峯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峯的困難,為學習我爬天都峯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峯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最後,理解爸爸説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後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