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教學反思6篇 詩詞教學:探索優化之路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4W

詩詞教學反思是一門探討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課題。我們通過深入研究、剖析和反思,力求揭示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本文將從多個角度探討如何提高詩詞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通過反思和創新,為傳承和弘揚優秀詩詞文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詩詞教學反思6篇 詩詞教學:探索優化之路

第1篇

?山居秋暝》這首律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詩人描繪了山中秋夜優美的景色,清新幽麗,富於詩情畫意,其中寄託着詩人自己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楓橋夜泊》這首詩所描繪的是楓橋的夜景。從其中的“泊”字我們可知,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羈旅情懷。《長相思》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也是這樣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詞,表達了作者羈旅懷鄉的情懷。納蘭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詞人,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豔,頗近南唐後主。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曾給其極高讚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依據每首詩的特點和學生的生活積累、閲讀能力,我設計了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學流程,收穫還是蠻大的`,現總結如下:

教學這首詩時我分三步走,一步一個台階,使學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維能力、吟誦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課前查閲的資料。先交流對王維的認識,知道他被稱為“詩佛”;接着交流題目,從題目中感受時間地點意境,整體上把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初步感受意境的美。第二步,自讀自悟,標畫描寫了哪些事物,各有什麼特點?試着理解每句話的含義。創設班內交流的氛圍,在思維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後讓學生畫一畫,並在背誦這首詩後,默寫這首詩,使創新和內化有機地融為一體。

這首詩的學習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學生學習逐步深入。先引導交流對作者的瞭解,拉近和文本的距離,在試着交流對題目的理解,指導理解課題的含義。接着讓學生藉助資料理解每句話的意境,抓住關鍵詞“愁”“寒冷”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感悟詩歌的靈魂。最後也是讓生背誦並配畫,將積累與創造有效融合。

這首詩詞學習時直接放給學生自學,以檢查的形式將學生的思維調動並引向深入。

學完三首詩後,讓他們觀察:三首詩的共同點是什麼?進一步去體會他們的性情,感悟他們的情懷。

學生通過查閲資料環節有效地為本文的學習降低了難度,自學能力提升明顯,動手動腦能力得到很好的鍛鍊。

第三首詩詞放手對優等生來説沒有難度,但是中下等的學生則有點茫然。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照顧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思維程度,讓所有學生都有所提高,讓每個學生在整堂課中都能充滿活力,都能學有所獲。另外,我還會增加吟誦的環節,在指導學生有滋有味的朗讀之後再引導他們思考領悟!

詩詞教學反思6篇 詩詞教學:探索優化之路 第2張

第2篇

在教學本課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書中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自己弄懂詩句意思,然後比較三首古詩詞,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寫法上讓學生體會詩與詞的不同,詩結構勻稱,有韻律,讀起來琅琅上口;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有詞牌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如《舟過按仁》中“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這句話寫的是吃飽飯的'牧童休息時的情景。把以地為牀、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教學時讓學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還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亮,牧童心裏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着了……圖中插圖中河面上為什麼起波浪?難道真的用傘作帆能前進?或許是順風順水罷了?

學完本課後,讓學生嘗試着把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使詩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過改寫,讓學生走進詩歌,與古代詩人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代詩歌的深邃意境,認識祖國古代文化的燦爛悠久,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祖國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幫學生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含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第3篇

?古詩詞三首》是一篇精讀課文。本課包括兩首詩《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首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宿建德江》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通過對月夜景色的描寫,前者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而後者則表達了作者對豐收之年的喜悦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每一行詩都是一幅畫,為我們展現了反差非常大的天氣下的美麗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讚歎和熱愛之情。

這一節課上下來,感覺還不錯,有以下幾點與大家一起交流:

1、《語文課程標準》五、六年級詩歌學習的目標是:“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因此,我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環節中,我採用的是常規的教法,依照常規步驟:(1)初讀詩歌,感知內容;

(2)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並結合重點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4)説説詩歌大致的意思。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基礎砸實。

2、在基礎良好的掌握下,我在教學過程中,緊抓關鍵詞語引領學生不斷猜想,推想,想象作者當時的心境,引領着孩子們在古詩詞的意境中賞析,體會,把玩,領悟,而孩子們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積累的知識與老師交流,切磋,互動,就是在這切磋互動中,孩子們不斷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豐富了情感,與詩人共鳴。

3、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詩詞所抒發的情感的'基礎上,再通過聽泛讀和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使學生的情感迴歸到詩的本體上來。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通過對詩中景物的描寫,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本課教學環節中安排了“小練筆”,讓學生將本課古詩詞任選一首改寫成小短文。孩子們的興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較豐富有趣。本課的二詩一詞同學們都有選擇習作。習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時教學時間緊常常忽視這種小練筆,而今看來着實是個失誤。往往這種小練筆更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激發他們學習語文、運用祖國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這篇小練筆我佈置孩子們寫在小作文中。我準備進一步引領孩子們去欣賞品評更多的名作,讓他們充分享受創作的快樂!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幾方面總結如下:

學習一首古詩,必須理解了詩意才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詩可以通過文中的註釋以及插圖,並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地理解古詩了。我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孩子按照上述方法學習了《宿建德江》後,接下來放手孩子們學習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並且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將《宿建德江》改編為了一個小故事,並讓孩子們暢所欲言學習了古詩詞後對作者借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學過程相當順利。孩子們在理解了詩意後,能有感情地朗讀詩詞,並且在當堂就背誦會了詩詞。

2、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本課中的詩詞,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不同,以及作者不一樣的心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都寫了月夜的景色,表達的情感卻不一樣。

雖然這一課的學習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學永遠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課中,課堂容量很大,學生們學習的自主權受到牽制,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課堂上多次出現教師牽着學生走的現象,整個課堂教學基本是按照教師的預設在順利進行,缺乏精彩生動的課堂生成效應。

今後在教學當中,我應該注意,遵循課標中以學生為主的目標,精心備課,合理安排,把課堂還給學生,自己做一個課堂的掌控人,做到對課堂收放自如,而不是一味地牽着學生走。

第4篇

古詩在這個學期被選為我們學校的打磨課內容,如何教古詩便成為我們教研活動的主題。一首古詩被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重複着,為的是找到教古詩的最佳方法。這次我選擇《秋思》這首詩,它排在三首表達思鄉情詩歌的中間。雖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着詩人的感受,想着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麼?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

在這之前,我聽過三年級兩位老師教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她們的教學方法大同小異,亮點是能借助多媒體把學生帶進一個詩意的課堂。我個人也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於其它的課文閲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閲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説,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着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在眾多的借寫家書的詩中,張籍的這一首《秋思》獲得的評價最高。王安石説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它語言精煉,藴含豐富的內容。題目有“思”,而整首詩中卻沒有一個“思”字,那這個“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 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後,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樑,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課後的集體評課中,許多老師也認同我這樣處理所帶來的效果,值得一學,同時也指出我的不足之處是多媒體課件中少了把學生帶入意境的聲音,多了一些不必出現的秋景圖。今後在製作、運用多媒體課件時,我會向一些年輕老師學習,提高製作課件的能力。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第5篇

⒈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⒊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⒋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想象意境,領會詩情,品味詩句,背誦,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⒉家鄉,是每個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絃,誰一觸動它,就會發出最纏綿的思念之音。今天我們就隨着古詩《泊船瓜洲》,與王安石共彈一曲思鄉曲吧!

[背誦思鄉古詩,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亮相的機會,喚起他們的成就感,激發他們樂於自覺背誦古詩文的興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導語,撥動學生的思鄉之琴絃,引發學生的閲讀期待。]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嗎?“瓜洲”在這裏指哪裏?

⑷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想一想:哪句詩最能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

[讀通是讀懂的前提,因此,先讓學生試讀,適時輔以教師的範讀,或學生的賽讀,力求讀通的同時,讀美。並讓學生藉助圖、課後註釋,以學生自己對詩歌內容的領悟來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來取代統一答案,以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來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⑴讀着讀着,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同桌之間互讀、練説。

⑵描述關於綠的好詞: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綠”過江南的美麗景色?( “陽春三月”、“鳥語花香”、“奼紫嫣紅”、“生機盎然”、“綠滿江南”、“桃紅柳綠”、“春風和煦”……)指數名學生説。

師: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一派綠意盎然的春光圖。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吧。學生朗讀。

師:你看,這“綠”字讓你們這麼一説,竟如此的豐富多彩;這“綠”字讓你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05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四,古詩三首,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6篇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從歷代詩歌中汲取營養和精華。魯教版特別採編了唐詩與宋詞這兩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編寫了《唐詩宋詞選讀》這一選修文本,讓學生欣賞到了氣象恢弘的初盛唐詩歌,領略到了姿態橫生的中晚唐詩歌,歌詠了北宋的舊曲新聲,傾聽了南宋的亂世詞心。

不知不覺中,半個學期的授課已經完成,在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與精神的陶冶的同時,更給我們的授課者和聽課者帶來審美的體驗和創新與反思的機會。

首先,《唐詩宋詞選讀》具有經緯交錯,逐層推進的文本特點。

從初盛唐到中晚唐,從北宋到南宋,以時間為“經”。本套選讀文本在初盛唐詩壇上選取了8位詩人18首詩歌,在中晚唐詩壇選取了12位詩人24首詩歌,在北宋詞壇選取了11位詞人24首詞作,在南宋詞壇選取了11位詞人21首詞作,目的在於擷取每一個時代的星輝,瞭解每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與寫作特點,引導學生細微地感受研讀名人名篇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

由意象意境到格律節奏,從聯想到詩眼詞眼,以鑑賞為“緯”。本着〈〈語文課程標準〉〉應該“學習鑑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徵”的要求,本套選讀文本,以“詩歌入門”系列為緯。以鑑賞詩歌離不開對意象和意境的理解開始,首先介紹了有關“意象與意境”的感性知識;然後從誦讀出發,瞭解“格律與節奏”幫助學生深入地欣賞詩歌的音樂之美和諧之美;“聯想與想象”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藝術魅力,既能夠進行分析鑑賞,又能夠學會應用;最後讓學生掌握鑑賞詩歌的又一重要方法——尋找詩眼和詞眼,理解用典,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這一緯度中,主要採用了小步輕邁,分層推進的方式,力求推動學生初讀文本,然後深入研讀文本,最後的得出自己的.感受。

其次,《唐詩宋詞選讀》具有歌詠吟誦、多元解讀的鑑賞特點。

當學生沉浸在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的時候,詩中那皓月當空,幽美的景色頓時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在美景離情之中,不由讓人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可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當藝術家喬榛、丁建華用飽含深情朗誦《長恨歌》時,學生的情感也隨之起伏不定,從楊貴妃得意的專寵,到馬嵬坡楊妃的慘死以及蓬萊仙島楊妃的不忘舊情,隨着朗誦的情語出之,一個哀婉纏綿的愛情故事也流淌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間;

當學生用《月亮代表我的心》《風中有朵雨作的雲》《浪花一朵朵》等當代通俗曲調演唱柳永的《望海潮》時,我們不僅看到一幅幅西湖美景、錢塘江的壯觀、杭州市區的繁華富庶、當地人民的安詳生活,更為孩子們突發奇想的音樂天賦所震撼,詞字添配的絲絲相扣,旋律與優美壯麗、生動活潑的詞作畫面相得益彰,學生們精彩的演繹贏得了全班同學的陣陣歡呼聲。

在歌詠吟誦中,學生不但讀出了詩詞的音韻之美,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和心靈的共鳴。同時學生髮揮個性的獨到見解,疑義相析對文本進行了多元的解讀。

在解讀辛棄疾《青玉案》一詞時,對詞中的“那人”,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説是“情人”,有的説是“志同道合的知音”,有的説是“孤傲、不趨流士的志士”,也有的説是“一種理想的追求目標”等,不同的拆解,體現了學生對作品的個人體驗,表現了不同人對詩歌內在情感的心領神會。

在學習《長恨歌》時對楊貴妃這一人物的評價是“諷刺”?是“同情”?還是“無辜”?學生們也議論紛紛,有的説“楊貴妃恃寵而嬌,一人昇天,仙及雞犬”該唾棄;有的説“楊貴妃與李隆基生死相戀,夢魂縈繞”,此真情專一的愛情值得歌頌;有的説“楊貴妃只一女子無意於專權弄政好於武則天,是李隆基把持不住自己,荒於朝政,才導致國滅”楊妃何德何能能夠挽回敗局值得憐憫-------學生們對於這個問題非常的感興趣,自己通過互聯網找尋的相關資料也非常的多,介紹給其他的同學時都能侃侃而談,而談到自己的理解時也能按照自己的體味,有自由,有個性的闡發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就可以不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有了自己的獨立體驗的自由和空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