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8篇 探討朱德扁擔教學的啟示與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2W

朱德將扁擔作為教學工具,激勵紅軍戰士在行軍中學習知識。這種獨特的教學方式,不僅加強了戰士的身體素質,更鍛鍊了他們的意志品質。本文將就朱德的扁擔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分析其在教育教學中的意義和啟示。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8篇 探討朱德扁擔教學的啟示與反思

第1篇

2、大致瞭解課文講了什麼故事,為什麼扁擔先藏而後又不藏。

通過學習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什麼故事,為什麼扁擔先藏而後又不藏。

2、師:就是這麼一位偉大的將軍,他面對缺糧的困難,是怎樣身先士卒,

(1)自由讀課文。你讀後會浮現什麼情景?請仔細觀察文中插圖,你感受到了什麼?

(4)説説為什麼起先要藏起朱德的扁擔,後來又不藏了?

在開課設計時,我以扁擔挑籮筐的形式出示課文內容,形式的簡單轉換傳遞的是新奇,換來的是學生高漲的參與熱情。整堂課沒有了學習歷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學生們都充滿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進入課文的中心內容。教學時,我先從整體入手,通過初讀感知文意,通過在讀感知人物特點;然後從細節入手,通過課文的重點詞句品析,讓學生逐步走進人物內心,感受人格魅力。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8篇 探討朱德扁擔教學的啟示與反思 第2張

第2篇

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孩子來説,要感悟朱德同志的高貴品質,難度似乎大了一點。因此,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介紹朱德這個人物以及他在課文中所處的環境,在此基礎上再接着講讀重點段落(第三段)。

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為其逐步培養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並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中的“不遠處”來體會當時環境的危險。

第二自然段中介紹區挑糧的原因是我訓練學生説話的重點。讓學生用“因為……所以……”來了解儲備糧食的原因和挑糧的原因,並通過反問“去挑糧容易嗎?”讓學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詞語的意思,聯繫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糧的艱辛,為後面學生感悟朱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埋下伏筆。第三自然段是重點,“一道”、“一塊兒”兩個詞語其實很能體現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

?朱德的扁擔》講的是為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戰士們一起到山高路陡、距離遙遠的茅坪挑糧食的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也表現了戰士們對領袖的關心和敬愛。為了讓孩子們徹底感受到朱德同志的這種品質,我採用了觀察插圖與分析人物行動的方法:

在弄清了為什麼要去挑糧、朱德同志的身份的基礎上,讓孩子們認真觀察文中插圖,説説自己看到了什麼?起初,孩子們都沒有仔細觀察,只説看到了朱德同志也和其他戰士一起挑糧。我提醒孩子們要仔細觀察圖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細節都不要放過,經過提醒,孩子們的觀察細緻多了。有的説看到了朱德挑着糧食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説朱德的籮筐裏滿滿的,一定很沉;有的説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和戰士們沒有任何區別;有的説周圍雜草叢生、山高路陡,但是朱德同志始終微笑着,他一定感覺和戰士們在一起很開心……説了很多。從圖中,孩子們看到了朱德同志作為一個將領,始終和戰士們在一起,沒有上下之分,他們感受到了一個親切的朱德,一個嚴格要求自己的朱德,一個沒有架子的朱德,一個以身作則、與戰士同甘共苦的朱德。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從圖中,孩子們就能基本感受到朱德的高貴品質。

二、認真分析朱德的行動,體會朱德的品質

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始終引領孩子分析朱德的行動來體會朱德的品質。我先讓孩子們數一下第三小節共有幾句話,孩子們數出了7句,然後我們就一句句來分析。重點分析朱德的穿着、戰士們與朱德的舉動。其中,戰士們與朱德的舉動是重中之重,我問孩子們戰士們為了體諒朱德同志,想出了什麼辦法?大家一起分析出了:勸、藏,我又問孩子們:當戰士們勸朱德不要去挑糧食時,朱德有怎樣的行動?當戰士們藏了朱德的扁擔之後,朱德同志又有怎樣的行動?孩子們從文中的“不肯”與“連夜又趕做了一根扁擔,並寫上了‘朱德記’三個字”體會到了朱德的高貴品質。

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地體會朱德的高貴品質,我們還即興編排了課本劇,從孩子們的對話中,我也感受到了孩子們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第3篇

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為其逐步培養的。在教學《朱德的扁擔》這一課時,我通過“多讀課文”的方法,引導孩子自己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旨在通過發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讓學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而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難度似乎大了一點。因此,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介紹朱德這個人物以及他在課文中所處的環境,在此基礎上再接着講讀重點段落(第三段)。表現朱德高貴品質的兩個關鍵成語我是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感受,自己提問來突破這個重難點的。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目的.是讓學生不同的個體真正走進文本,獲得與眾不同的感悟,促進語文能力的發展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從而實現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

第4篇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戰士們為了堅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離遙遠的茅坪挑糧的故事。課文共四個自然段,以“朱德的扁擔”為題,語言簡潔平實,娓娓道來,向我們展現了一位以身作則、吃苦在前的紅軍指揮官形象。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理解,激發學生對革命先輩的敬愛、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課文講述的事件距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根據課文特點與學情分析,我在教學中採取直觀感知、創設情境的方式,瞭解故事背景、理解重點詞意,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在瞭解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開國大典”圖片及偉人的介紹,深化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本課的學習不僅是對革命精神的頌揚,更是一次愛國主義的洗禮與教育。

交流資料,初識偉人。在導入環節,我出示“開國大典”的圖片,配以簡介,再讓學生交流課下蒐集的朱德同志的資料,初步“認識”偉人。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朱德同志的身份及政治地位,為學習課文、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直觀感知,深化理解。圖片相較於文字,更直觀、更具有衝擊力。對於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説,將多媒體資源配之簡要説明更便於他們進行理解感受,激發其學習興趣。在對“扁擔”、“草鞋”、“斗笠”等詞語進行理解時,出示相關實物圖片,配以教師的語言補充,能讓學生對這個物品的外形及作用產生直觀感受。結合井岡山的地貌圖片,再講解挑糧路---“山高路陡”的`特點,更具説服力,也更利於學生理解挑糧的艱辛。

指導朗讀,體會情感。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貫穿每個自然段的練讀及有感情朗讀,旨在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整篇課文沒有一句對話描寫,則是通過對人物動作、心理進行充分的描寫刻畫,傳達情感。本文長句子較多,我先示範讀,再讓學生自主練習,在朗讀時注意句中的停頓。在講讀故事的過程中,着重指出如“五六十里”、“山高路陡”、“藏”等句中的關鍵詞語,結合對詞語的理解,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小組學習,合作探究。本節課設計了兩次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了“戰士們為什麼要藏朱德的扁擔”及“大家因為什麼越發敬愛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擔”兩個問題。利用這兩次小組合作學習,理清故事發展的脈絡,從“藏扁擔”、“找扁擔”、“不藏扁擔”中,體會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及戰士們對朱德同志的關心與敬愛之情。

昇華認識,傳承精神。在學習完課文後,推薦學生閲讀《朱德的故事》這本書,號召學生傳承朱德同志的偉大精神,做社會主義新時代優秀的接班人。課程的尾聲與開頭導入首尾呼應,偉人精神的頌揚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昇華,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也帶給學生一次愛國教育的洗禮。

第5篇

?朱德的扁擔》這一文講的是為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戰士們一起到山高路陡、距離遙遠的茅坪挑糧食的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也表現了戰士們對領袖的關心和敬愛。

這篇課文敍述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學生只有在瞭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學生對於扁擔充滿了好奇,因此我着眼於扁擔的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瞭解紅軍戰士不畏困難、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再者,由於孩子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補充了朱德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的'有關知識,還告訴學生十大元帥是:林彪、朱德、陳毅、彭德懷、劉伯承、賀龍、徐向前、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我一邊介紹一邊在心裏感觸“書到用時方恨少” 呀!如果平時能多引導學生多讀一些歷史、革命題材的書籍,現在上起課來就輕鬆多了,這是我今後應該加強引導的方面之一。在品讀課文,理解課文時,我主要引導他們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繫來感悟文章內容。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對“井岡山”等詞語感到陌生,我又稍加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並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中的“不遠處”來體會當時環境的危險。由此引導學生理解什麼叫“會師”,學生在自己的“半知”和教師的講解中理解了。第二自然段介紹去挑糧的原因是我訓練學生説話的重點。讓學生用“因為……所以……”來了解儲備糧食的原因和挑糧的原因,並通過反問“去挑糧容易嗎?”讓學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詞語的意思,聯繫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糧的艱辛,為後面學生感悟朱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埋下伏筆。第三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我先提問“朱德是怎樣挑糧的?”讓學生邊讀邊劃出相關的句子,再邊看圖邊用自己的話説説,先説穿着,再説動作由此產生對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時也抓住“一道”、“一塊兒”這兩個詞語,體會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接着,我讓學生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為什麼要藏扁擔?藏好了心裏會怎麼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麼?他為什麼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他們在這裏説得很合理到位,通過想象中他們對朱德與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體會。

所以,教學中應時時關注學生的動態,讓知識轉為己有,關注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真正學到知識,掌握學習方法。

第6篇

?朱德的扁擔》講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戰士們為了堅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離遙遠的茅坪挑糧的故事。文章以“朱德的扁擔”為題,與細微處見精神,語言簡潔平時,娓娓道來,既展現了一位以身作則、吃苦在前的紅軍指揮官形象,也表現了戰士們對朱德同志的關心、敬愛之情。

教學之前,我給學生們佈置了查閲資料的作業,以便於孩子開門更好的理解本課內容。學生對於刻了字的扁擔一定充滿了好奇,因此着眼於這根扁擔的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瞭解紅軍戰士不畏困難和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再者,由於學生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讓學生做好了課前預習,向家長了解,或在家長的幫助下蒐集關於朱德同志的資料,初步認識朱德,課中適時介紹朱德並交代當時的背景,補充講解當時井岡山的軍事形勢,雖寥寥數語但可以為理解課文內容提供幫助。

在整體感知課文後,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讀了課文,你有什麼不懂的地方?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提的問題很多,有詞語類:會師、草鞋、斗笠、山高路陡、井岡山根據地、儲備等;有問題類:大家為什麼要把朱德的'扁擔給藏起來呢?朱德同志為什麼又找來了一根扁擔?朱德同志為什麼要在自己的扁擔上寫上“朱德的扁擔”五個字?等等。引發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

在第2自然段的教學中抓住關鍵句“從井岡山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來學習,通過聯繫生活經驗,結合圖畫體會“挑糧路”之長、之險,“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着去”這句話中的“爭”字表現了戰士們不畏困難、不怕吃苦、爭相挑糧的高漲熱情,進而體會戰士們不怕困難、爭相挑糧的精神。

本課教學中,只學了前兩個自然段,我主要引導學生以督促2悟,並進行隨文識字,大多數同學對這兩個段落裏的字詞掌握較好。

第7篇

在教《朱德的扁擔》這一課時,正好是督導聽課的時候,雖然事先經過了準備,但是還是有很多問題存在着。

一,基礎。在讀到“斗笠”,有學生讀成了du笠,當時我只是糾正了讀音,而沒有引申出去講下它是多音字.

在理解“陡”時,我利用了簡筆畫讓他們理解,但是還應該在邊畫邊説。另外,課文還應該讓他們多讀,讀透徹。

二,組織。課堂紀錄掌握的不好,小孩子一放開後,有點收不住。在開火車的時候要明確要求,對於這個要訓練到位,這就要平時多多練習,要仔細傾聽小孩子的發音。

三,在課上我提的問題過於繁雜,太多,小孩子跟不上,在以後的提問題時要注意問題的目的要明確。

四,在聽課的錢老師的指導下,明白了,課堂不是以回答問題為主,而是要學生自己讀,反覆讀,深入讀。要讀好每一小節,老師的'作用是起引讀的作用,讓學生節節讀好。另外在讀書時也要目標明確,不要繞圈子。

第8篇

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的集中體現,是一種靜態的文本。但其意義不僅僅是向學生展示了語言符號,而是在其精當、精彩、精妙的語言文字背後,隱藏着作者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豐富的感情。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不能僅僅懸浮於文本的表層,不能用簡單的“是什麼”、“怎麼樣”來機械地處理文本。我們要把握文本中或泄世奔騰或脈脈隱含的感情脈搏,深入理解語言文字所依託的生命意義,使學生能在激盪的感情中受到感染,使他們能在

?朱德的扁擔》一課,我就充分注意去挖掘文本價值,激活學生的獨特體驗。如:第二自然段中第三句話,“從井岡山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這句話可以看出路程之遙遠,其挑糧之艱難。可是,我們這些孩子根本無法體會到這一點,就算我講解了很艱難,學生在學習下一自然段時,就無法感受朱德與紅軍戰士同甘共苦的感情了!因此在教學時,我先問學生:“你知道五六十里到底有多遠嗎?”學生根本沒這個概念!因此,我舉出身邊的列子,有吉首到乾州來回那麼遠,學生馬上説:“哇!那麼遠啊!我們坐車還要好長時間呢!”我又問:“那你們走過這麼遠的路了嗎? ”生:沒有,這麼遠,我們走得話,到那兒的話可能要天黑了。 我接着説:“那戰士們要挑着糧食來走這麼遠的路,而且山高路陡,那是什麼感受呢?”學生馬上回答:“累唄!”聽到這樣的話語,我突然覺得現在的孩子真的.沒吃過苦,乾脆讓這些小皇帝們來試試!於是,我提議來個親身體驗,我要請一個學生來表演。學生們十分踴躍的就舉了手,我挑了個身材挺健壯的吳長鬆,給他身上背上兩個書包,誰知他對大家説一點也不重,那這樣,我又給他加了個書包。於是他開始圍着教室奔走,我要求走20圈。大家很開心的看着,他也很高興的快走,前幾圈都挺順利的,剛到9圈,他速度就明顯的放慢了,我説:“運糧可不能耽擱,山上的戰士們還等着呢?”於是吳長鬆又開始加快速度,到13圈,突然摔倒了,大家哈哈大笑起來,叫他起來,他繼續揹着書包走,終於走完了20圈。這時,我問大家:“你們看我們的同學揹着書包在教室裏走了20圈,現在你們來觀察一下”大家發言可積極了,有的説:“他的呼吸都不穩了”“他頭上出汗了”我叫一名同學摸摸吳長鬆的背,那個同學説:“背上都濕了,還很熱”,我請表演的吳長鬆説感受,他説:“我覺得真累,手都酸了,腳都疼了!”

這時,我對同學們説:“同學們,你們覺得吳長鬆背得很輕鬆嗎?戰士們肩上的糧食更多,走的路更遠,遇到的困難更多,你能想到他們會遇到什麼困難嗎?”馬上,有學生就説:“他們走的山路會很高,路會很窄,要是下雨的話,就更滑,更危險了。”吳長鬆很積極的舉手,他説:“他們走那麼遠,草鞋會磨破,腳會打起泡的!”還有學生説:“路上有許多送動的石頭,會絆腳的,一不小心就會摔交的” 我連忙説:“你們説得真是太好了,老師都彷彿看到了他們在這樣的路上艱難的走着。”

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通過教師對文本的挖掘,激活了他們對文本的獨特感受,也讓這代的小皇帝們體驗到戰士們那辛苦的路程。這段雖不是重點段,但從這裏所讓學生理解的感受是很難得的。所以,一篇課文,老師要善於挖掘文本價值,激活學生獨特的體驗,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教學的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