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5篇 探尋山谷之謎:一位教師的反思與教學啟示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1W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本經典的中學生讀物,通過講述一個充滿謎團的山谷探險故事,引導讀者發掘人性、友情和智慧等主題。而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全面思考、探究人生意義,是教師需要反思的重要問題。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5篇 探尋山谷之謎:一位教師的反思與教學啟示

第1篇

?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以前我曾經上過教研課,對於這樣一個文本,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文後的第2題上。這樣一個問題很有值得探究的意思。因為學生們成了學習的主體,他們會聯繫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舉一反三”地掌握文本藴涵的的教學價值。

我的導入並不想玩什麼噱頭,指導學生寫“謎”和“迷”這兩個字,區別它們的不同意思,提醒學生不要寫錯了。課文分節並不多,第三自然段寫兩個旅行者揭開山谷之謎,寫得比較具體,讓多名學生讀一讀,把一些長句子讀通順。然後扣住題目,師生一起來概括課文內容,這個任務比較簡單,我引導他們列出三個部分的小標題來:山谷之謎——揭開謎底——得到啟示。這時,我説,我們寫文章其實與學課文過程是反過來的,應該是先列提綱,再組織詞句,形成整篇文章。在研修過程中,雖然是剛剛開始,但是我在感受以前一些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之中都是含有“價值”的。

我最近喜歡在和學生初讀課文之後,來個稍深入地瞭解課文內容的環節。我個人設定為“過渡環節”。這節課的過渡環節是讓學生找出山谷之謎和謎底,比較簡單。

最有價值的是學習本文的寫法。我讓學生把《山谷中的謎底》與《最大的麥穗》兩篇課文進行對比。在我的引導之下,學生們發現了《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的寫法主要有三:一是前後照應——謎面和謎底;二是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三是以物喻理,畫龍點睛。對比着前後兩文,學生們心中對文章的寫法應該有了較深的印象。

不是説語文教學就是抓最核心的價值嗎?我的觀點有二:一是單刀直入地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有明確的認識;二是抓住價值點,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説和寫的訓練。這樣,才能真正地實施文本的教學價值。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5篇 探尋山谷之謎:一位教師的反思與教學啟示 第2張

第2篇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敍事簡潔,説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導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並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啟示的話,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繫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採用猜謎導入課題的方法。我説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説那是“月亮”。我説:“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説),於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着“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第3篇

本次公開教學是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背景下進行的,本着讓學生在“課內閲讀、課內學習”的理念,我執教的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感悟人生”中的兩篇課文《最大的麥穗》和《山谷中的謎底》,這兩篇課文都是借事説理的文章,《最大的麥穗》敍述了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到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弟子們挑挑揀揀,結果兩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的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山谷中的謎底》講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有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啟發人們“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因此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兩篇文章雖然敍事簡潔,但説理深刻,對於國小生來説,很難一下子理解深刻。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品讀關鍵段落和讓學結合生活實際對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做的比較滿意:

教學《最大的麥穗》一課時為了突破重難點,讓學生領悟到必須善於抓住眼前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我讓學生自主充分地讀描寫弟子們摘麥穗時的相關段落,並抓住關鍵詞句説説感受。通過讀課文、畫句子,同學們感悟到了很多:“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體會到了弟子們的猶豫不決,正是在他們猶豫之時,失去了許多機會。“他們總認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着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體會到弟子們的不滿足,很隨便的放棄,不知不覺中一再錯失良機等等。

教學《山谷中的謎底》時,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的描寫了雪松與積雪抗爭的傲然姿態。為了讓學生感悟雪松的特點,我讓學生用心品讀這段語言文字,學生通過讀、思、悟,雪松的特點體會的非常深刻。學生彙報:“彈性”表現雪松的枝條機動靈活,“彎曲”讀出雪松面對壓力與困境作出暫時的退讓,隨機應變。“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感悟到雪下的大,松樹承受的壓力特別大!但在承受壓力時又適時退讓,不屈不撓,堅持不懈,最終讓自己生機勃勃。

“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就課文內容而言,孩子們説的頭頭是道,然而,是否真的就懂了呢?於是我讓孩子們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一説“你或你的親戚朋友有這樣的經歷嗎?”經過一番回顧,孩子們説道“上次老師要我們自己推薦當班幹部,我退縮了,沒有把握住機會。”“我的哥哥,找工作時,嫌棄人家這裏不好那裏不好,結果畢業兩年了還是沒有正式工作,而他的同學,就在一個地方好好幹,現在都升職了,哥哥後悔的不得了!”……學生説了很多,此時,我覺得學生真正理解了這篇課文所揭示的道理。

在理解“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時,我首先讓學生説一説由雪松的特點你想到了哪些人或事,學生説了很多:《卧薪嚐膽》《胯下之辱》等故事,通過故事讓學生具體感悟“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含義,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對這句話的理解。語文教學來源於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引領孩子走進生活,由生活中提煉出哲理,相信此時,這個哲理對孩子們來説已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身臨其境,更加深刻。

但是整節課下來,我還是有一點思考:一節課上兩篇課文是第一次嘗試,到底怎樣實現語文課讓學生在課內閲讀、課內學習?如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既高效又內涵深刻?還需要我們老師繼續摸索、繼續嘗試,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

第4篇

在學習《山谷中的謎底》(蘇教版國小語文第11冊)一文時,教師讓學生聯繫瞭解到的歷史人物、事件或生活實際,説説對“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談到了“卧薪嚐膽”的勾踐,談到“紅軍長征”在歷史中的作用,甚至談到了拳擊手只有收回拳頭才能更有力出拳的事例。這些富有創見的'體會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了文本的意義。這時一位學生也表達了他的“獨特”體驗:“既然要學會彎曲,再尋找反彈的機會,那麼《紅巖》中的江姐等革齤命烈士為什麼不彎曲一下,再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呢,他們犧牲了,是不是白白送掉了性命。”

這樣的感受和理解看似有一定的獨特性,但背離了文本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獨特,教師覺得這其中的原因既是價值觀的衝突,又是學生對“彎曲”一詞內涵把握不準造成的,因此沒有輕易加以否定。於是引導學生就這種觀點進行爭鳴,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學術氛圍中對話、溝通,認識到“彎曲”不是人格的屈服,不是信仰的放棄,而是智慧的前進,就這樣通過生生、師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拓寬了視野,豐富了體驗,對課文的把握和理解也由膚淺到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使學生在對作品交流的準確感悟中進入作品的“精神家園”。

在閲讀過程,由於種種原因,學生出現了錯誤的理解和體驗是常有的事。如在《狼和小羊》(蘇教版國小語文第3冊)一課中,討論“狼為什麼不直接吃小羊,而要找茬吃小羊?”時,一位學生説:“因為狼覺得不可以再説謊了。”對於這種完全“文不對題”式的獨特體驗,教師要在不傷害學生自尊的前提下,敢於説“不”,並且可以循循善誘、巧施疑問:“哦,狡猾兇惡的狼什麼時候變得誠實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認識的謬誤之處,一笑之間領悟並接受文本的價值取向。千萬不能不置可否,因為這不僅是對這位學生的誤導,更是對其他學生的誤導。

真實的閲讀教學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常會生成一些有意義或無意義、重要或不重要的“意外”,這些“意外”或許打亂教學的節奏,教學機智就是正視“陰錯陽差”,重視“節外生枝”,珍視“靈光一閃”,這樣,我們的語文閲讀課堂將走靈動,走向睿智,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

第5篇

?山谷中的謎底》講述了兩位旅行者看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個山谷中的奇異景象後得到人生啟發的故事。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勇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是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在整個教學中,我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注意課外延伸。力求“讀中感悟、導之以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探索的空間。在教學中抓住以下兩點:

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的表現了雪松與積雪抗爭的傲然姿態。“反覆的積,反覆的彎,反覆的落,反覆的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在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索,以讀促情,以悟促讀,以自讀、默讀、齊讀以及創設情境的引讀這多種形式的讀,邊讀邊想象,讓學生感受到雪松與積雪抗爭時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畫面,讓雪松那頑強抗爭的形象清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

文中的啟示比較難懂,也是本課的難點,我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來突破難點:首先誘導學生身臨其境,與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導學生感悟旅行者的話語,把握重點;然後通過《卧薪嚐膽》這則小故事讓學生具體感悟“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含義,並留下鮮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最後通過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課堂延伸體驗啟示,突破難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