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教學反思7篇 扁鵲的醫術教學:反思與啟示

來源:巧巧簡歷站 8.8K

扁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他的治病方式被後人稱為“扁鵲治病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和醫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其教學方式進行了反思,並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案。本文將對扁鵲治病教學進行深入探討。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7篇 扁鵲的醫術教學:反思與啟示

第1篇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閲讀文本去理解、體會。

教學時我通過研讀扁鵲和蔡桓公的表現,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從中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這個部分學生的想象很豐富也很合理,只是在進行朗讀訓練的時候,學生讀不出文中人物的語氣。我在指導朗讀時讓學生通過語氣的對比,瞭解扁鵲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執的態度,體會扁鵲的高尚醫德。可由於學生的'朗讀總是達不到我的要求,而且時間又倉促,我只能趕快進入下一個環節,導致朗讀的訓練成為一個虛設,朗讀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沒能真正實現。

本課的寓意揭示,若讓學生多方面聯繫自己的缺點談感受,那麼這則寓言的學習會有更大的價值。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7篇 扁鵲的醫術教學:反思與啟示 第2張

第2篇

?扁鵲治病》取材於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説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由“皮膚上有點小病”發展到“皮肉之間”,繼而到“腸胃裏”,最後“深入骨髓”,渾身疼痛而死。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後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閲讀文本去理解、體會。我以扁鵲四次給蔡桓公看病為主線,通過研讀蔡桓公的反應,來探究文本,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通過想象來豐富文本。我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蔡桓公和扁鵲表情、神態、動作的詞句讀讀,然後讓他們通過這些描寫想象蔡桓公和扁鵲的心理活動,再把自己想到的補寫在書上。學生積極性很高,想象合理豐富。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讓學生進入課文中去,在寫中體會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學生能更深入的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第3篇

教完本課,總覺得不盡人意,反思課堂教學,有幾點體會:

一、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教師只是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中教師要自始至終不去幹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 ……

二、要體現開放式教學思想。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並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本課教學就是要體現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三、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扁鵲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教學中,我注意了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導引下的語文教學還有許多東西要我們去探究,去實踐。

第4篇

從備課上來説,課前準備較充分。查閲了不少關於扁鵲和桓公的資料,記住了扁鵲的小故事。對於文中桓公的表現,進行了合理的推測與分析,得出了獨到的見解。絞盡腦汁將課文的各個環節用自然的過渡性語句串到一起。儘量的打開思維的空間,不拘泥於課文中僅有的文字描述,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補足了文中人物的豐滿度和立體感,讓學生們察覺到:其實看似遙遠戰國人物也並不是那麼平面化,那麼不可感知,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覺得好像和他們一起度過了故事中的這段時間,因為有了親身經歷的體會了,入文了,所以感覺就實在了,道理也就水落石出了。另外在其它幾個班級試講,又有和同級部老師以及領導的交流和溝通,對這一課的瞭解只有越來越清楚和深刻。那麼,即使沒把交流的內容悉數呈在課堂上,但因為感覺知道的多了,所以,講課的底氣就不一樣了,好像什麼樣的狀況都可以駕馭了。

從上課上來説,總體課堂確實氣氛不錯,學生的發言,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針對我班學生的特點,一個問題可以有好幾種問法,舉例説明,如果一個問題太難,太寬泛,那麼可以問得具體點;可以提些選擇性的問題;也可以把一個問題分成三節來問,環環相扣,層層加深;可以把上一個問題的`答案變成下一個環節的問題;還可以給學生一些簡短的暗示、提示等等,這是課堂氣氛能否活躍的技巧),聽講的態度,老師的整體調度,基本上較為順利。除了有個別小環節有遺漏,再是對板書有些小遺憾之外,凡是能想到的差不多都做到了。

第5篇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通俗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閲讀文本理解體會。

一是課前質疑“扁鵲是一位名醫嗎?”從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閲讀文本,尋找自己的答案。這個問題,學生理解非常到位。

二是以扁鵲三次勸説蔡桓公治病為主線,通過研讀扁鵲和蔡桓公的對話,揣摩兩個人物的不同心理,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蔡桓公和扁鵲表情、神態、動作的詞句讀讀,然後讓他們通過這些描寫想象蔡桓公和扁鵲的`心理活動。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使學生能更深入的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這樣既能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讓學生貼近文章,在表達中體會人物的心理,同時還能從中感受到扁鵲的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蔡桓公諱疾忌醫和固執己見,為明理做鋪墊。

不過,在朗讀訓練時,對文中人物的語氣把握還稍有欠缺。朗讀的基本形式能夠達到教案的設定環節,但是在學生回答並且指導讀的時候還有些牽強,顯得不是那麼自然。

三是聯繫生活體會寓意。理解寓意是學習寓言的靈魂,能把寓意不着痕跡又水到渠成地理解透徹並有深刻感悟是完美教學的目標。本課的寓意揭示,我先借分析蔡桓公病症由小到大的原因滲透“防微杜漸”的意思。

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但是我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扁鵲與蔡桓公的對話上,以至於草草結束了課堂。此次教學活動,感謝潘書記的悉心聆聽,細緻的點評。從這堂課中,我學習到了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並且在習作中學會運用對話描寫。

第6篇

我曾執教《扁鵲治病》這課,在總結全文的時候,問學生:“學完了本課,你有什麼收穫和感受?”學生小手林立,爭着回答問題。

A生説:“我學會了文中的生字詞,知道了‘諱疾忌醫’的含義,就是説有了病,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老老實實地醫治。有了缺點錯誤,也一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認認真真地改過。”

B生説:“我知道扁鵲的醫術高超,不用任何檢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現在的醫生強多了,他真了不起。”

C生説:“我知道蔡桓公太驕傲了,聽不進別人正確的勸告,我們要虛心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

突然,學生D站起來説:“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樣,我認為扁鵲不該跑到秦國去。因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總可以延長蔡桓公的壽命吧!生命無價!”

聽了D的發言後,學生們都把手舉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來,或離開座位,有的則和旁邊的同學私語起來,似乎在小聲討論扁鵲的對與錯。此時,我想這是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現他們個性的'時候。於是,便稍稍做了個安靜的手勢,説:“同學們,扁鵲應該怎麼辦呢?請你們有秩序地發自己的見解,並説明理由。”(學生稍稍安靜)

有的説:“扁鵲應該跑到秦國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説不定還會搭上自已的小命。”

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雖然蔡桓公開始不聽扁鵲的勸告,但現在他已知道錯了,肯定會配合治療,説不定會治好呢!”

緊接着,一學生反駁説:“蔡桓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現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説:“扁鵲在初遇蔡桓公時,就應想法設法讓蔡桓公配合治療。這樣,扁鵲不但救了蔡恆公的命,也許還會得到好多珍寶呢!”

作為教師,我並沒有到此為止,急於下結論,而是趁熱打鐵,讓學生在課後去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寫話題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鵲……》

以上教學片段真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但學生的回答卻讓我看到了學生的世界是充滿無限想象力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並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學片段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新觀念:

一、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幹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範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麼做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談到了“生命無價”的深刻含義,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並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三、重視語文的薰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的表述中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從學生髮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注意不脱離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價值觀的引導與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繫起來。《扁鵲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在注意上述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第7篇

第三節課是語文課,將要學習寓言故事《扁鵲治病》,趁着學生第二節課到室外上體育課之機,我早早地在黑板上寫下了三個越來越大的“勸”字和一個“跑”字,如下:勸

第二節課下了,同學們滿頭大汗地陸續回到了教室,我趕快裝作回辦公室拿教具與他們“擦肩而過”,其實卻在暗中留意他們的表現:只見張慧等幾個平時不大作聲的女孩先注意到了黑板上的幾個字,她們沒有出聲,邊看黑板邊向自己的座位走去,由於沒顧得上看路,張慧差點被伸出的桌腿絆倒了。緊接着,快言快語的張之晗發現了,“這是幹什麼嘍!”他盯着這幾個字發話後,議論聲便此起彼伏,“怎麼寫三個‘勸’字,還有一個‘跑’字呢?”“這是樑老師寫的吧!”……此時,我明白,下一節課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學生的注意力已經在不經意間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終於到了第三節課時間,“上課”“起立”師生問候剛完畢,最沒有“紀律觀念”的左一夫不舉手就發話了,“樑老師,您怎麼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勸’字,還有一個‘跑’字”我故作驚訝裝,激勵並推波助瀾道:“你發現了問題,不錯啊,愛動腦筋,乾脆老師給你們的'幾分鐘時間,看看你們還能就這幾個字提出哪些問題”話音剛落,學生的小手如樹林般高高舉起。“樑老師,您怎麼只寫‘勸’和‘跑’,不寫別的字”“怎麼寫三個‘勸’字,而只寫一個‘跑’字”“為什麼勸字不寫一樣大,而是從小變大”……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一股腦兒全拋出來了。

我知道,是時候了,於是,話鋒一轉,説道:“你們真會提問啊,樑老師都差點被你們的問題淹沒了,老師想説,會提問質疑的同學是聰明的同學,老師還想説,提出問題後能自己想辦法解決的同學是更加聰明的同學,你們想做這樣的同學嗎?”“想──”響亮的回答聲衝破門窗傳得很遠很遠。“可是答案就在我們今天學習的寓言故事《扁鵲治病》這篇課文中,你們找找看吧!”一聲令下,學生脹紅着小臉迫不及待地讀起書來。看着他們,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羣提着小籃拾貝殼的孩子,他們在找尋,他們在比較,他們在嬉戲,他們在歡笑……

“老師,我知道了”“我也知道了”我被他們喚醒了。

“因為蔡桓公生病了,扁鵲三次勸他,所以樑老師寫了三個‘勸’字。”

“我還知道蔡恆公不聽勸告,最後扁鵲發現他的病無法醫治,就不再勸他,但又怕蔡恆公責怪自己治不好病,於是提前跑到蔡國去了,所以樑老師寫了一個‘跑’字。”

“這個我知道”,一向沉穩而又愛動腦筋的任浪終於忍不住了,“因為蔡桓公的病越來越厲害,扁鵲越來越着急,也是越來越努力地勸他治病,所以三個‘勸’字越來越大!”

“從哪兒可以看出蔡桓公的病越來嚴重。另外,能通過你的朗讀讓大家感覺到蔡桓公的病越來越嚴重,扁鵲也是越來越着急地勸告嗎?”

理解課文內容這個教學重點就這樣在輕鬆,愉快的師生,生生對話中有序地展開着,“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幫助,不能掩飾自己的錯誤缺點,不要諱病忌治”這一寓意的揭示也在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中順利地得出了。

當學生或扮蔡桓公或扮扁鵲,興趣盎然地分角色朗讀,表演時,我在心中暗暗地感慨,誰説孩子們越來越不喜歡學習,誰説我們的孩子越來越沒有創意,只要為師者,巧設教學環節,他們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就是一個個等待點燃的火炬!我要為此而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