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讀後感6篇 穿越中國歷史的魅力:畢生讀史如探寶!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4W

《中國通史讀後感》是一本承載國家歷史滄桑的重要著作。通過深入探索中國過去的興衰榮辱,讀者能夠更全面地瞭解中華民族的起源、發展與演變。作者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深入淺出,不僅能夠滿足讀者的知識需求,更能夠引發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與反思。

中國通史讀後感6篇 穿越中國歷史的魅力:畢生讀史如探寶!

第1篇

古語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暑假中,我懷揣敬畏之心讀了《中國通史》一書。從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到春秋諸侯爭霸,秦始皇一統九州,分合離析的三國兩晉、盛世大唐再到宋元明清王朝更迭……悠悠歷史長河在我心中呈現出一幕幕波瀾壯闊的畫卷:有王道霸業、文治武功;有血雨腥風、悲涼殺戮;更有鼎盛榮耀、痛惜恥辱!掩卷沉思,不禁感慨:“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浩如煙海的上下五千年歲月,飽含了華夏民族的興衰成敗。當我讀到鴉片戰爭、1860年6月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那段歷史,耳畔似乎迴盪着強盜們肆無忌憚燒殺搶掠的狂笑聲,我內心悲憤之情無以復加。圓明園裏數不清的亭台樓閣、奇珍異寶、花草樹木堪稱世界級傑作,是何等的精美罕見啊!他們凝聚了多少中國人的智慧與汗水啊!當英法聯軍衝進圓明園,看見珍貴的文物和無數的金銀珠寶時,彷彿餓獸見到了獵物,瘋狂的搶奪、瘋狂的打砸燒,莊嚴華貴的宮殿在三天三夜滾滾濃煙中被吞噬,遮天蔽日的火光下昔日華美的圓明園化作一片廢墟!

憤恨之餘,我想:就當時的中國而言,這場“一把火”的浩劫恐難躲避,英法國土面積不如我們,人口數量不如我們,為什麼他們敢肆意踐踏我們的國土?因為我們當時太弱了!清政府軟弱、無能、怕事,一味求和真能如願以償?落後怎能不捱打?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去英國的研學活動,在大英博物館裏,我看到了許許多多中國精美絕倫的文物,高達2萬多件,這些文物從何而來,不言自明,它們靜靜的用自己無言的方式向世人訴説着自己的前世今生,這就是我們那段恥辱歷史的見證!

我又想到,2019年3月23日這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在習近平主席和意大利總理的共同見證下,796套中國流失文物由意大利歸還中國,長達12年的追索,這條“流失文物”回家之路走的並不容易。但是,我們終是成功了,因為我們不一樣了,如今,我們每個中國人背後是一個強大的祖國!我堅信: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文物踏上“回家”之路!這個“中國夢”必將在不遠的未來實現!“少年強則中國強”,作為一名中國少年,我定將牢記歷史,不忘初心,發奮讀書,勇往直前!

中國通史讀後感6篇 穿越中國歷史的魅力:畢生讀史如探寶! 第2張

第2篇

翻開《中國通史》這本書,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説;一個人如果能身處在歷史的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豐富的一座知識寶庫。

面對風雲變幻,迅速發展的當今世界,只要瞭解歷史,才能更好的把握現在,充實人生,創造未來,只有借鑑歷史,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充實人生,只有學會反思歷史,才能更好地認清未來。隨着翻開目錄,這一本書寫得是從有人類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間的事,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民族歷史,及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箇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藴。歷史藴含着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藏着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箇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堂,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於中國人,才能對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説,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熟悉的無疑是一位難嚥的苦藥。《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了闡述,對我們來説,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你是藴含着經驗與真知,它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輝煌與悲愴,交替與更新,也預示着人類的未來。

我們雖然對歷史沒有細微地瞭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曆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簡要的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瞭解中國歷史,中國人人有責!

第3篇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研究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的給出的答案是:其一,以史為鑑,指導人們社會實踐;其二,繼往開來,陶冶人類精神品格;其三,温故知新,傳承人類文化財富。而中國歷史無疑是在世界歷史長河中,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的。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套裝《中國通史》無疑是中國通史方面的一部別出心裁的佳作。

這部《中國通史》,著者分別署名為張蔭麟、呂思勉、蔣廷黼。在這三位史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當然屬呂思勉了,他在史學界的地位,是有目共睹,且無人代替的。此前曾讀過呂先生的《白話本國史》一書,確實受益匪淺。而蔣先生在中國近代史方面的建樹也是獨樹一幟的,他的《中國近代史》也很精彩。而本人讀書有限,對張蔭麟先生的作品不甚瞭解。而這部《中國通史》不是簡單的、機械的將三位大師的作品拼湊起來,對中國歷史的複述中,總有一個目標指向在當代中國,這實際上反映出三位作者在寫作中國歷史之時,正處於兵荒馬亂的民國“亂政”之下,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研究與透析,始終有一個面向,是希望從歷史中尋找到民族振興的經驗與教訓。

此外,本書編輯天衣無縫地將三位史家的著述縫合到一起,給人渾然一體之感,整部書讀起來酣暢淋漓,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底,一般讀者可能感覺不到這是三個人作品的組合,這也足見編輯的功力和良苦用心。而在每一個重大歷史時期或者更新換代的時候,編輯們也在空白處用簡潔明瞭的語言,短短几十個字就概述了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各國的發展情況和重大歷史事件,使讀者在以時間為縱向維度瞭解中國歷史的同時,也能夠對世界歷史有一個橫向維度的把握,這不得不説是一個突破。

一部通史,通古通今通天下,知興知衰知興替。短短的三冊書二十八個章節,系統的講述了中國古今發展,從文明之處的民族起源到中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再到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內容豐富、全面而且詳略得當,基本上覆蓋了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大事件和小轉折,所訴之事均有歷史材料做依據,這也是三位先生有如此成就的基礎,就是對歷史的態度十分嚴謹,不是模糊猜測,得過且過。而對於有爭議的地方作者指出也都點明瞭,這些爭議也許會隨着更多的史料被發現而得以解決。

呂思勉先生在序言中寫道,“其淺陋誤謬之處,務望當代通入,加以教正。”這就是大師風範,謙遜,睿智,堅守。而蔣廷黻先生則寫到:“我們要注意帝國主義如何壓迫我們。我們要仔細研究每一個時期內的抵抗方案。我們尤其要分析每一個方案成敗的程度和原因。我們如果能找出我們近代史的教訓,我們對於抗戰建國就更能有所貢獻了。”這就是大師們在民族危急時對社會的思考,對國家和人民的擔當,並肯為了心中的理想和世人的理想而奮鬥終身。雖然他們“武不能上馬安天下”,但他們全力嘗試着“以文用筆定乾坤”的信念來拯救這個民族。也許他們從不認為自己在做着偉大的事,但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着對的事,他們希望“微薄”之力以興民族。我們常説擁有匠人之心,也許終其一生只做願意做的事,只做對的事,對得起自己讀書時許下的願,對他們來説,就比任何事都要重要。

第4篇

這個星期因為自己偷懶的緣故,只讀了本書的第一二章,即《婚姻》《族制》二章。關於古代婚姻和族制,之前讀的其他讀物已有涉及,呂先生的論述則更為完整。當然,即使呂先生自述「敍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淺顯」,但是讀起來還是頗有些費力。呂先生寫作此書,文白夾雜,用字精準,使我讀起來還得時不時停下來查查詞典。此書原為編寫大學教材所作,這也顯示出當年的大學生與今日大學生素質之差異。

婚姻、族制二章,我每章都讀了不下兩遍。印象最深刻的,卻不是這兩章的主旨本身,而是呂先生的性別觀與婚姻觀。呂先生是民國時期人,論歲數當比今日青壯年男子早出生近一百年。其關於兩性關係與婚姻家庭之見解,卻比今日之男性(主流男性,當然也有部分女性)要先進得多。

最讓我感歎的是關於離婚一節。古代(以清律為例)雖然「夫妻不相和諧而兩相願離」可離婚,但婚姻內男性對女性的支配地位導致男性不會輕易放手,而背夫私逃還要加罪。因此,呂先生提到:「即使結婚之時,純出兩情愛慕,絕無別種作用摻雜其間,尚難保其永久,何況現在的婚姻,有別種作用摻雜的,且居多數呢?」要想解救痛苦的家庭,「與其審慎於結婚之時,不如寬大於離婚之際」。

通常男子談論離婚問題,一般都難以跳出男權視角。呂先生站在如此深明大義的高度為女子之自由辯護,讀着讀着,我都忍不住要懷疑呂先生是否真的是直男了。

瞬間聯想到最近網上大火的「最美婚登員」,對前來辦理離婚的夫婦謊稱「打印機壞了」,迫使其無功而返。如此舉措,看似「挽救」了瀕臨破裂的家庭,然而除了滿足婚登員個人的道德優越感之外,並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人家夫婦本就不合,回去以後該吵的還得吵,豈是因為不能辦理手續便可破鏡重圓的?此類愚蠢的善人,其危害恐怕勝過理性的惡人。

至於結婚,呂先生則以「巴西的波洛洛人(bororo)」為例,介紹其觀點。這種人青年時過着浪漫而縱慾的生活,待到「年事較長,性慾較淡,彼此皆欲安居時」再結婚。呂先生認為這種制度較為合理,因為「人類的性質,本是多婚的」,婚姻與同居,只是為了分工合作,屬於純粹社會性的關係了。因此,讓愛情的歸愛情,利益的歸利益,豈不兩全?

在這段,呂先生進一步分析道:性慾是天生的,宜宣泄不宜壓抑,然而十餘歲的男女經濟上實在難以自立,教育子女也無法勝任,因此只好晚婚。有人晚婚,還有人因生計艱難而獨身,此皆實為社會制度壓抑人性,既不利於個人,也不利於社會安定。對此,他給出的方案是:「將經濟及兒童教養的問題,和兩性問題分開,就不至有此患了。所以目前的辦法,在節育及兒童公育,救濟遲婚及獨身問題」。

男女可自由結合、生育,卻不用擔心經濟自立與兒童教養問題(交給社會分工),這簡直就是要革掉婚姻制度的命啊!呂先生進一步指出:婚姻制度是時代的糟粕。男權社會下的家庭使女子「漸淪為被保護的地位,失其獨立,而附屬於男子」,男子卻並不因「女子在產育上多負了責任」便公道地承擔起別的責任,反而「乘此機會,壓迫女子,多佔權利」。這一現象,即使已延續數千年,到了「今日,個人主義抬頭,人格要受尊重的時代」,豈能長存?

呂先生又援用當時的「新式女子」,從反面論證他的觀點。他説:女子對家政生疏,顧及工作便無暇顧及家庭,恰是社會進步之表現,因為「對於家政生疏,對於參與社會的工作,卻熟練了。這正是小的、自私的、自利的組織,將逐漸破壞;大的、公平的、博愛的制度,將逐漸形成的徵兆。」

在婚姻一章之末尾,呂先生提出:「賢母良妻,只是賢奴良隸。」「我們該教一切男女以天下為公的志願,廣大無邊的組織。」家庭是對婦女進行奴役的工具,在婦女覺醒後,必將被打碎——這想法簡直不要太先進。到了21世紀,婚姻和家庭果然在發達國家顯現出瓦解的前兆。尤其是隨着避孕技術的發達,性慾的釋放也不再需要婚姻這一庇護所,這為婚姻的徹底消滅搬走了最後一塊絆腳石。呂先生真高人也!

最後再談談一個小細節:傳統人士總認為人有成立家庭、愛護家庭、延續家庭之本能,並常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論之。然而呂先生尖鋭地指出:人愛家庭,是因為後天文化塑造,而非先天本能。「人之愛家,乃因社會先有家庭的組織,使人之愛,以此形式而出現,正猶水之因方而為圭,遇圓則成璧」。所謂擔心無後,也是因為「人總有盡力經營的一件事,不忍坐視其滅亡」,也就是前期投入太多,不忍看到之前的投入變成沉沒成本而已。工業社會的獨身、晚婚等新興觀念,雖是舶來品,卻能迅速在中國傳播起來,正説明人滿足自己生活之本能,要高於建立家庭之本能。

這一論述,雖然我總覺的有哪裏不對(也許他的觀點缺乏進化與遺傳研究的支持),但不得不説,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啊。

第5篇

我從國中開始讀《史記》,直到如今,牀頭總還是擺放着這本書,雖然讀了不下五遍,卻仍然覺得,《史記》所藴含的知識還遠遠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是人感到302019年前,羣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説,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2019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思想深邃、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為歷代“正史”開創先河。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其中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最為引人深思。

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衞青霍去病漠北決戰,揚大漢雄風。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退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窸窣作響。而就是這書頁輕微的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裊裊,激盪心間。錢學森糞土萬户侯,棄洋歸根,獻身航天;鄧稼先隱姓戈壁灘,嘔心瀝血,新捐國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蒼生皆得飽。《史記》傳遞着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它讓我領悟什麼叫做“精忠報國”豪情壯志。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於制服水患,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踐卧薪嚐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今天,這精神依然在發光,在弘揚。曾記得,在年初暴風雪肆虐的日子裏,正是全國上下萬眾一心讓我們挺過難關——武警戰士撲在高速公路上頂着寒風奮力除雪,疏導交通;電力職工在高空連夜搶修受損電網,甚至付出年輕的生命;出租車司機在油價高漲的日子裏,免費接送受困市民。古往今來,在困難挑戰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眾志成城往往能成為每個國人心中的一盞燈,指引我們跋山涉水,繞過道道彎,邁過道道坎,直至勝利的前方。眾志成城,每個中國人心中的一道長城。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在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的科技越來越先進,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但是我們依舊需要中華民族聰慧的祖先給我們奠定精神基調。在我們構想宏偉藍圖時,給我們前車之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中找到我們的幸福未來。

第6篇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文明沒有中斷的古國,擁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我為了進一步探求、瞭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便翻開了《中國通史》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中國五千年曆程的風風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時期,下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歷史皆有史,一以貫之,詳細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讓讀者明白,中華民族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過來的。這本書與我國另外一本偉大的史書——《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説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説句實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邊看文字註解,邊看《二十五史》。

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敍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在書中講述的不僅僅是政治、制度,而且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中國通史》敍述內容不再是單純的褒貶人物、列舉事狀,而是逐級分編、分章、分節,有利於敍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敍述的內在邏輯聯繫。

在它的故事裏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正所謂讀史明智,其義同上。説到秦始皇,無人不説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但部分史書卻未見其功,全間其過。這些對他的評價正對應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楊慎的那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中國通史》我感悟了:鋭氣藏於胸,和氣浮於臉,才氣見於事,義氣見於人。才是明智的選擇。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則是不變的法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