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篇 探究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提升國小語文教學水平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5W

針對國小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本文進行了反思和總結。從教學設計、教材選取、教師授課等角度入手,探討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以期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更好的收穫。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篇 探究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提升國小語文教學水平

第1篇

在教《夜宿山寺》這課時,讓學生先初讀,再讀,三讀課文後,再請學生説説詩句中寫了哪些事物,並説説自己的理解,有興趣的可以進行小組交流。

但我很快發現,許多學生並沒有參加小組交流,而是饒有興趣地在畫畫,並發現其中一幅有問題的畫,那是一張畫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傾斜得厲害的高樓的畫。

看到這情況思考一下後就默許並支持了這一學習方式,並且請學生對那幅畫作出評價,學生很快糾正了錯誤,從而掌握了詩句中“危”字的正確解釋。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預設”,而是及時關注到了課堂的教學生成。由此我深深感觸教師的機智應在於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並在過程與方法中融入新知識的學習指導。

我相信學生對這個詩句的理解也已融入他的生命中。新課程標準不再視知識為確定的獨立於認知者的一個目標,而是視其為一種探索的行動或創造的過程,它倡導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獨特的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師要不斷探索這三大學習方式具體有效的操作方法。

這些方法不單來自教師的實踐和創造,更應該關注學習者自身的實踐和創造,他們自己創造的方法更適合他們自身的學習特點和需求,為師者多麼需要敏鋭地捕捉和推廣“畫畫”這類具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的“生成”啊。

教學需要預設,但預設不是教學的全部,教學的生命力與真正價值在於預設下的生成教學。“關注生成”,它所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第一要義的教育宗旨,它所倡導的就是自學,也是實踐新課標最基礎的陣地和途徑。

從這節課教學可以得出,新課標下的預設首先要求構建一個“學習主題”,應該思考怎樣合理組合學習內容,使內容與目標相一致;應該思考運用哪些學習策略,使效益與方法相一致;更應該思考學生對學習內容所持有的體驗和情感。

在預設過程中,教師從傳統的線型設計轉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設計上,即從“以教定學”轉到“以學定教”這一新理念上來。

但是在具體的課堂實踐過程中教師心裏揹着新課標,手中還是拿着那張舊船票。這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地課堂上的生成教學,即真正意義上以學定教。

結課時,看到學生臉上那一縷莊嚴肅穆的神情,我知道,這堂課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有三:

首先,這堂課充分考慮了我班學生的學情。課中某些教學環節,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古典文化基礎,否則就很難上出好的效果來。我班學生已有了一年誦讀經典文化的積累,《論語》《大學》《中庸》《三字經》等經典著作,納蘭性德、司馬光、李白,《烏衣巷》《長相思》《望天門山》等名家名篇,孩子們都已不再陌生。所以,課堂才有了濃濃的文化氣息。

其次,這堂課對課程資源進行了充分地挖掘與合理利用。課中,我適時引進了老舍先生描寫草原的相關段落,讓學生在感受草原美景的基礎上,認識到要用非常少的文字描繪出草原的美麗更不容易,為後面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還有相關人物、典籍及詩歌背景資料的適時呈現,有利於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詩意,圖片的展示、音樂的渲染,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為學生體會詩境起到了好的促進作用。

再次,各個教學環節嚴謹、紮實、有效。導入部分意在感受草原的美麗,獲得一些感性的認識,結課環節意在激發學生傳承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兩個教學環節細針密線,紮實高效。另兩個環節一“讀”一“悟”,“悟”為教學重點,以提出問題開始,以問題解決結束,前後照應,渾然一體。

本堂課安排的合作學習內容是每個同學在小組內讀一遍《敕勒歌》,同步安排了五位教師對小組活動情況予以記錄。經過觀察發現,很多組組長很負責任,安排好讀的順序後,各自讀詩,然後組長進行正音,可惜的是給的時間不夠,組長正音後沒來得及讓出錯的同學再讀就叫“停”了。之後的展示環節每個組都有代表主動上台,兩人一組進行展示,我給其中表現好的畫上紅旗。本次合作學習的要求是明確的,合作過程有序,但是評價環節薄弱,基本由老師包辦。合作檢查後正音的力度也弱了一點,發現有好幾個同學將“低”讀成了“地”,此處應該還要多叫學生讀、聽,而不應急着進行下面的.教學。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篇 探究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提升國小語文教學水平 第2張

第2篇

?小馬過河》是國小語文第三冊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敍述了小馬馱麥子去磨坊,路上要過一條河,老牛説水很淺,可以過,松鼠説水很深,他的夥伴剛被淹死。在質疑的環節中,學生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小馬過的是同一條河,為什麼老牛説水很淺,剛沒小腿,而松鼠卻説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小夥伴他們倆是不是都説錯了,課文最後為什麼説河水不像老牛説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説的那樣深”一個説“水很淺”,一個説“水很深”,這不僅是擺在小馬面前的一對矛盾,同時也是擺在學生面前的一對矛盾。以往在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時,我採用了演示、比較等方法進行分析講解,但因受到時間、教具等方面條件的限制,效果並不理想,大部分學生仍是一知半解。這回當我再上到這篇課文,再講到這一問題時,我換了一種方式進行教學,卻意外地收到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本文共有三幅生動、美麗的圖畫,而第三幅圖老牛、小馬和松鼠都在其中,於是我請學生拿出彩筆,按老牛説的那樣——“水剛沒小腿”,把“水”畫至老牛的小腿,然後再順勢再把“水”延伸,讓小馬也站在“水”中如圖所示。學生剛畫完,立即大叫起來:“老師,松鼠太小了,被水淹掉了”瞧,一目瞭然,不用老師多説,學生自己就明白了。

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這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加強

第3篇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髒,已經沒有時間重畫一張,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狗,不僅巧妙地掩蓋了了污漬,還給作品平添了幾分家的温馨。告訴我們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

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課文,卻往往是語文老師心中最“怕”的課文,因為它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用語文老師們的話説,就是沒有“可挖掘”的東西。在一陣“無措”之後,靜下心來備課……經過我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幾點是我認為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開頭,激起學生興致上課開始,我便對學生説:“今天老師知道有領導來聽咱班的課,所以就特意買了一件特別漂亮的裙子,可惜在來校的時候不小心被刮壞了,老師非常傷心,你能幫幫老師嗎?”學生聽後紛紛舉手發言,同時又恰當的引出課題。

二、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本文記敍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着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明瞭了。

四、聯繫實際,理解爸爸的話。理解爸爸的話是本課的主題所在,但在生活中,好事變壞事的事其實很少。我在課堂中,就引導學生説説在生活中碰到困難是如何解決的,學生在思考中也就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認為課文所要表達的東西也就是讓學生懂得碰到困難要動腦筋思考。

五、圖文並茂的板書,課後名言的拓展,字詞卡片的精心設計和製作,都可以成為今後教學中的小小的收穫。當然,遺憾的是,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且時間較短。

第4篇

9月25號日我校舉行了一次新課程、新理念的教學研討課。我在教學國小語文第三冊的第6課《我選我》的過程中。有一個教學片段是這樣的:

老師把課文裏第二段的最後一句。“突然,王寧站起來説:“我選我。””的一個句號誤打“突然,王寧站起來説:“我選我!”。當時,有個學生提了出來。

霎時,我愣住了!究竟是理還是不理呢?如果管他,那麼我這節課該如何上下去呢?我原來的教學設計怎辦?……最後,我順勢進行引導:書上為什麼要用句號而不用歎號呢?

我的問題一出,同學們就唧唧喳喳地吵起來。我先讓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得出的結論不??

有的同學認為用歎號好,因為歎號能加強王寧選自己的決心。

有的同學認為還是用句號好,因為他覺得王寧當時雖然經過考慮,但是他是個較害羞的孩子,用歎號不符合王寧當時的心理。

還有的同學説,王寧在他的好友李小青的潛移默化之下已經養成了熱愛勞動,關心集體的習慣。認為他是在心態平和的情況之下説出這句話的,所以應用陳述的語氣來説……

第斯多惠説過:“知識是不應該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的掌握它們。”課堂上學生髮現了問題並鬧出了一段小插曲。在老師誤打標點的情況下,喚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感,這是新課標所提倡的。學生在主動學習的情感支配下,自主學習、交流、合作,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自己獲取知識後的成功喜悦。在上述的教學當中,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領悟了文中思想,理解了課文內容,課堂氣氛活躍,教師恰當的讚美,洋溢着民主平等的意識,充滿了對孩子創造精神的呵護。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孩子們敢於發言、樂於表達、熱情高漲、思維活躍。

第5篇

本次口語交際設計巧妙。按照“聽錄音——看資料——學介紹”三個層次,通過傾聽、表達、適當閲讀動物資料的綜合練習,逐步引導學生抓住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奇特的功能等角度,介紹有趣的地方。

應該防止指導過度,千篇一律。多放手給學生,相信學生的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素質”,它既是一個人智慧的反映,也是一個人隨身攜帶的永不過時的魅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強弱,對一個人的發展與成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口語發展實際,我想,一堂好的口語交際課,應該達到讓學生敢説、會説、樂説的境界。

一.教學效果:口語交際的核心就是雙向互動。我在這堂課的教學活動中,想方設法實現課堂教學中的雙向互動。首先是師生互動,教師必須轉變角色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這次口語課中,我以動植物的一員——大象阿姨的身份參加這次聚會,從一開始和孩子們的相互問好,活動中大象的示範介紹,課堂中對學生髮言的評價,老師與學生互交朋友,無不體現了老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

二.成功之處:本着這樣的理念,我設計了這次口語交際課的教學方案。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願意與別人交流,並能認真聽別人説,然後作出評價。這堂課也讓我收穫了很多,原來我很怕上口語交際課,通過這次的實踐,我覺得口語交際不再那麼遙遠、那麼神祕,其實也能讓老師喜歡教,讓孩子們喜歡上。綜合自己整堂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比較成功:

這一堂口語交際課上,我為學生的交流創設了情境,把教室變成動物園,讓孩子們扮演自己喜歡的動物,一起參加在動物園舉行的“有趣的動物大聚會”,我則扮演大象阿姨受獅子大王之託來當這次聚會的主持人和評委,準備評選有趣的動物。大象阿姨主動向動物精靈大聲打招呼,孩子們很快進入情境,大方地介紹自己的名字,並向身邊的“小動物”打招呼問好。通過大象阿姨的自我介紹,引導動物從名字、樣子、特點等方面進行自我風采展示。然後進入快樂的交朋友活動,最後評選、頒獎。通過這些有意思的活動把學生帶入到情境中去,在生動逼真的情景中展開交際,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表達慾望,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

在口語交際中,傾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巧。在本節課上,我特別強調對學生“聽”的要求。在老師示範自我介紹和豬籠草介紹的時候,我都先對學生的聽提出明確的要求:“認真聽,邊聽邊記;如果有問題可以禮貌插話。”聚會結束還會評選出幾名“最佳聽眾”。孩子們很認真地傾聽,並禮貌地質疑,比如:只有“手指”大的“絨猴”喜歡捉“蝨子”吃,這“蝨子”是什麼東西呀?這麼小的“絨猴”怎麼敢吃那麼大的獅子呢?孩子你一言,我一語地問開了,把課堂引向高潮。孩子們都聽得很認真,在評價他人時也能從語言和介紹的內容有趣在哪兒進行評價,並能對同學的發言進行補充。

不足之處:有一部分學生交流水平有待提高,還不能比較詳細地介紹“自己”。在今後的口語交際中還要注重從字到詞,從詞到句子,從連貫的句子到一段話的練習,這樣孩子們就會循序漸進,步步跟上,為今後更好地進行口語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改進措施:發揮多媒體課件與課堂的整合作用,讓學生在口語交際的同時感受到了圖、文、音、動、色等多種信息的綜合刺激,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使整個課堂形成了充滿活力、愉快而有成效的交流氛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