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説課稿8篇 文學路上,高中語文説課共築華章

來源:巧巧簡歷站 8.07K

本文為高中語文説課稿,旨在為教師們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參考。我們從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解析,幫助教師們更好地掌握教學要點,提高教學效果。同時,結合具體案例和教學方法,讓教師們能夠更富有創意地展開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語文説課稿8篇 文學路上,高中語文説課共築華章

第1篇

1.1、領悟如何在激烈的戲劇矛盾衝突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塑造立體可感的人物形象

3.3、認清資本主義剝削階級的吃人本質以及它的必然滅亡趨勢

以20年代的中國社會為大背景,通過周、魯兩家複雜的矛盾糾葛,生動地展現了具有典型意義的剝削階級家庭的罪惡歷史,揭露了舊社會人吃人的本質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罪惡和必然滅亡趨勢。

2.作者是怎樣通過矛盾衝突和人物語言展示周僕園複雜的內心世界?該如何評價這一人物形象?

(先播放約三分鐘的《雷雨》話劇片段將學生帶入《雷雨》中"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特定氛圍之中。)

我想同學們一定看出來了,剛才播放的是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這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悲劇,魯迅先生曾説:"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毀滅給人看",那麼在《雷雨》中毀滅的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山縣。其父在辛亥革命後曾出任宣化鎮守等職,但不久官場失意,回家後常是牢騷滿腹,整個家庭的空氣是抑鬱的。曹禺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裏,對這類家庭裏的人物相當熟悉,他曾説:"《雷雨》……裏出現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段時間甚至可以説和他們朝夕相處"。少年時代的曹禺曾隨他繼母觀看了許多地方戲及當時流行的文明戲,這培養了他最初的戲劇情結。1922年曹禺進入南開中學,並在1925年參加了北方最早的業餘戲劇團體之一—"南開新劇團",演出過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為他從事戲劇創作打下了基礎。1928年秋入南開大學,二年級時又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在此期間,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的黑暗現實,產生了強列的反抗情緒,經過幾年醖釀、構思,1933年在清華大學四年級時,完成了他的處女作多幕話劇《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第一次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華,引起了戲劇界的震動。作家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説,《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裏的產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於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稜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曹禺選集?後記》),"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彷彿有一種情感的洶湧的流來推動我,我在發泄着被壓抑的憤懣,毀謗着中國的家庭和社會"(《雷雨》序)。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在西方,戲劇(drama)即指話劇。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世界各民族的戲劇都是在社會生產勞動和階級鬥爭的基礎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藝演變而來。後逐漸發展為由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藝術。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衝突,通過具體的舞台形象再現社會的鬥爭生活,能激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反映,達到社會教育的目的。戲劇按作品類型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等;按題材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等。(摘自《辭海》)

劇本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戲劇藝術創作的基礎。主要由人物對話(或唱詞)和舞台指示組成。經過導演處理,用於演出的劇本,通稱腳本或演出本(台本)。(摘自《辭海》)

幕和場:幕,即拉開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戲劇一個較完整的段落。場,即拉開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戲劇中較小的段落。

舞台説明:是幫助導演和演員掌握劇情,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點的有關説明的敍述和描寫的語言。説明的內容有關於時間、地點、人物、佈景的,有關於登場人物的動作、表情的,有關於登場人物上場、下場的,有關於"效果"的,有關於開幕、閉幕的等等。

?雷雨》寫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這些矛盾的醖釀,激化,在一個"天氣更阻沉、更鬱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最終這個罪惡的大家庭崩潰了。這一切都是在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之夜進行的,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和雷雨有關。同時,作者以象徵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沉悶的空氣裏,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醖釀着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六、預習提問:請同學們列出周魯兩家的人物關係。(教師明確、見板書)

七、分角色朗讀:課前找好學生,由老師指導做好充分準備,然後再在課堂朗讀,同時要求思考:節選的課文可分兩場戲,你認為在哪分最合適?依據是什麼?

明確:第一場(開頭到"侍萍望着周樸園,一句話也不説。")周僕園和侍萍的衝突

第二場("僕人領大海進。"到結尾)周僕園和魯大海的衝突

八、課堂延續作業:整理第一場中周樸園認出侍萍前後不同的態度及變化的結構提綱,分析周樸園形象的性格特徵。

一、複習導入:通過上節課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同學們已充分了解了文章的總體結構和戲劇衝突,接下來進入文本的精讀階段。

明確:這段"舞台説明"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舞台氣氛。這種氣氛同劇情緊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煩躁、鬱悶不安的情緒,預示着一場雷雨的到來。不僅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務,而且感染了讀者或觀眾,也隨之產生一種壓抑感。這一點跟小説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相同的。(可與《祝福》《母親》《藥》等小説的環境描寫作比較,以加深理解。)

1.周僕園和侍萍的矛盾衝突(三十年生死恩怨,愛情的糾葛)——矛盾焦點

2.周僕園和魯大海的矛盾衝突(罷工與反罷工,階級鬥爭)——本質衝突

1.提問:周樸園和魯侍萍的見面是偶然的,魯侍萍認出了周樸園,而周樸園並沒有認出魯侍萍,那麼魯侍萍為什麼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並當面斥責周樸園對她的迫害和30多年來的悲慘遭遇,而是以敍述別人的故事的口吻訴説自己的遭遇呢?明確:30多年的悲慘遭遇和痛苦的經歷已經把她的性格磨練得堅強勇敢,她對殘酷的現實充滿了憤恨,但她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這一切不幸歸結於"報應"和"命運";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樸園的"懺悔"中產生的某種輕信和諒解。在對話中,她既有意識地在隱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語言動作中不斷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徵,這正是劇中人物複雜的內心活動的外在表現

2.提問:侍萍在與周樸園的對話中,有幾處掩飾?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點?明確:周樸園四次問到她姓什麼,是誰,她都很自然地掩飾過去,語調平緩,不露聲色。表明她性格特徵的語言動作有:熟練自然的關窗動作,對侍萍的身世及周樸園的隱情細緻地述説,對繡着梅花襯衣的熟記。

3.提問:第一層中,周樸園的情態上有哪幾次變化?請按情節發展敍述。明確:開始是漫不經心地用對待下人的態度談起了雨衣和關窗的事;忽然從侍萍的關窗動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識之處,感到奇怪,認真地詢問:"你——你貴姓?"氣氛趨於緊張,情節出現波瀾,而魯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氣氛稍有緩和;周樸園就口音把話題引向無錫,轉彎抹角有意識地詢問三十年前發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魯侍萍在周樸園的連連追問下,仍然保持語調的平緩;但聽到周樸園在有意撒謊,遮蓋罪行,於是她悲憤地敍述了自己30多年來的悲憤遭遇,使周樸園驚恐緊張的情緒不斷增長;他時而"痛苦","汗涔涔地發出‘哦’的歎聲",時而驚愕地問:"你是誰?";當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時,周樸園已經驚恐地語不成聲。

4.周樸園保留傢俱、熟記生日、關窗習慣説明什麼?周樸園有良心的發現,深切地懷念魯侍萍?

明確:説明周樸園沒忘舊情,多少年來一直在"紀念"着她。周樸園的感情很複雜,他確實曾對温柔美麗的魯侍萍動過情,但他對欺辱魯侍萍的行徑必須掩飾,因為在他看來,同"下人"有一些什麼是有損門第的。到了晚年,身邊的妻子繁漪很不馴服,兒子也對他敬而遠之,他時時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獨,因此懷念魯侍萍,藉以彌補他靈魂的空虛,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實,他的懷念是廉價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當他知道魯侍萍就是眼前的魯媽,就立即聲色俱變,以至於最後兇相畢露,辭退四鳳和魯貴,開除魯大海,並聲稱"以後魯家的人永遠不許再到魯家來。"他對魯侍萍的欺辱、摧殘,他對魯侍萍的忽冷忽熱、軟硬兼施,充分顯露了他的殘忍、自私、冷酷、虛偽,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

5.提問:周樸園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趕出家門的侍萍時,為什麼會驚恐萬狀呢?明確:因為他意識到侍萍的出現,將威脅到他的名譽、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種種罪惡將昭然於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驚愕""惶恐"。他以為搬了家,離開了無錫,從前的罪惡無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現,卻給他精神上以沉重打擊,他表現出的驚恐萬狀正是他內心虛偽的表現。

6.提問:周樸園畢竟是幾十年來壓榨工人的資本家,他在驚恐之後對侍萍的態度又有了哪些變化呢?明確:他認出侍萍後,首先是翻臉不認人,厲聲責問"你來幹什麼?""誰指使你來的?"妄圖恐嚇侍萍,但侍萍從幾十年的壓迫中已經把自己磨鍊得頑強勇敢,周樸園的責問只能引起侍萍悲憤的反駁;周樸園見硬的不行,又以"現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舊事"又何必再提呢",試圖穩住魯侍萍;然後又採用了哄騙的手段,口口聲聲地表白他沒忘舊情,——屋中陳列着從前她喜歡的傢俱,每一年都記得她的生日,保留着關窗的習慣,多少年來一直在"紀念"她;最後,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給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來的舊恨新仇。

7.提問:魯侍萍又是如何對待周樸園的呢?明確:這時的侍萍,經過30多年苦難的折磨,對過去充滿了仇恨,面對着周樸園的威脅哄騙,繼續控訴周樸園的罪行:"我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錢算得清的",並當即撕毀了支票,表現了她的骨氣和尊嚴,表示了她對周樸園和不公平社會的蔑視和抗議。

1.周僕園形象新解——分組討論周樸園是一個由封建地主轉化而成的資本家。他殘忍、冷酷、自私、貪婪而又虛偽。但我們也應看到人性是複雜的,

?雷雨》是一出人生的悲劇,更是人性的悲劇,在命運的困頓中苦苦掙扎而又難逃摧殘和拷打的人性正是它所要毀滅的"有價值的東西"。所以周僕園對侍萍的懷念不免帶有虛榮和軟化的成分,但總的來説應該承認他的懷念是真實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周僕園對侍萍的"真"是以侍萍的缺席為前提的。他保持她生前的習慣一方面是懺悔,另一方面是為了向周萍交代。這樣一個人,和他周圍的人之間自然要發生着尖鋭的矛盾。而他,也終於在這些重重的矛盾中,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境地。

魯侍萍與周樸園的對話,從私生活的領域揭露了周樸園的反動階級本性。魯大海與周樸園的對話,從社會生活的領域揭露了周樸園的反動階級的本性。

從連續緊湊的戲劇衝突可見:周樸園對侍萍先是愛,後是趕,趕走之後又懷念,他懷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時,他竟是那樣的兇狠!周樸園正是富有個性的活生生的資本家形象。他那矛盾的行為,以其性格的複雜性、多面性,顯示出他作為董事長的周樸園的基本定性──真誠的偽善,偽善的真誠。

對魯侍萍始亂終棄,大年三十從家中趕走→冷酷、殘忍、自私

對魯侍萍由"愛"到"趕"到"懷念"到"兇狠"→虛偽、冷酷、自私

侍萍是一個受侮辱,被損害的女子,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剛毅、倔強。她自己被遺棄以及三十年掙扎的痛苦經歷中,認清了周樸園的真面目。她雖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慘命運是階級壓迫造成的,但已意識到她同周樸園之間事實上存在着階級的壁壘。她知道自己的親生兒子周萍是不會認她這個生母了,也斷言自己的兒子,被周樸園稱為鬧得最兇的人魯大海是不會認那個董事長做父親的。她對過去的事,有的只是滿腔的悲憤。她對周樸園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兒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來伺侯周樸園的少爺。她把這歸之於命運的安排,但最後又發誓以後永遠不想再見到周樸園,表現了對自己的命運的抗爭,對不公平的社會的控訴,從自己痛苦的經歷和現實的磨練中堅強起來了,表現了她的自尊與剛強。(分析侍萍不要錢的情節)由於反動統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還存有封建倫理觀念和宿命論的思想,因而認識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個腐朽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卻把原因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對周樸園,她不去公開揭露,反而在他表示他懷念她的時候心軟了,這些都説明了舊社會不僅摧殘了勞動人民的軀體,而且毒害了他們的靈魂,從另一方面暴露了舊社會的黑暗。

六、周樸園作為一個典型形象塑造其社會意義是什麼呢?

明確:周樸園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有一種可怕的統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長成的資產階級,同封建階級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經濟的、思想的血肉聯繫。

1.請同學們回去參照老師的分析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對矛盾衝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通過第二場周樸園與魯大海的矛盾衝突,進一步分析周樸園的性格特點。周魯兩家的矛盾衝突的根源是什麼?

2.參考戲劇《雷雨》,試選取《林黛玉進賈府》中的一個場景,展開合理的想象將其改編成戲劇。

高中語文説課稿8篇 文學路上,高中語文説課共築華章 第2張

第2篇

人教版職高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我的空中樓閣》,是一篇語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説是集文學性和思想性於一體的美文。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自然之景,希望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有關詩文,培養學生欣賞自然、熱愛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時,讓學生領悟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1、這篇文章的教學對象是職高一年級的學生,國中的學習已經使學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識的積累,但在鑑賞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還有待加強。

2、我們的學生大多閲讀面不夠廣,文化積澱少,語言表達能力和鑑賞能力相對薄弱,再加上他們的社會閲歷尚淺,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內涵時會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老師作好引導工作。

根據現代教育理論,高中生的心理特點與發展規律,以及新大綱的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用本文象徵精神家園的“空中樓閣”來引導和薰陶學生,充分發揮散文的美育功能,從而使學生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理清文章脈絡,學習託物言志,寄情於景的表現手法。

4、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從中訓練和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即創新思維)。

1、本文是一篇經典美文,語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鑑賞和品味本文的語言美當做一個重點。

2、古人説“一切景語皆情語。”散文以它特有的詩意畫意的語言形式,無非就想寄予一種情感,揭示一個道理,説明一個態度等等。但這往往是文章深層的東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樣,它用了託物言志,言了一個什麼“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難點。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具體教法如下:

1、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所以我以討論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他們團隊合作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學時着重創設一種情感與認知相互促進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教學氣氛中,自主地獲取知識,又陶冶情感,所以整個課堂貫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語言富有詩的韻律之美,從培養學生語感角度出發,故採用誦讀法。在重點品位文章語言時指導學生誦讀。

4、這篇文章的'畫面感很強,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選擇了多媒體教學,出示適當的圖片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也可通過形象的畫面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一個好老師不僅要奉獻,也要教會學生髮現真理。”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具體學法如下: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説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課時或兩課時。這裏我談談我一個課時的設計。

導入應該簡潔,既要貼近學生,又要貼近文本,所以我採用的導入是:針對現在社會的購房熱和人們對內部裝潢的講究,提問:請問同學們你們構建過自己的小屋嗎?如果讓你自己選擇,你會把小屋造在哪裏呢?在學生暢談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後,小結這小屋是我們心靈的港灣,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今天,有一位台灣作家李樂薇想給我們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麼現在就讓我們跟着導遊李樂薇,一起走進課文——我的空中樓閣。

1、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並用多媒體輔之以形象的畫面和優美的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初步領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讓學生放聲朗讀,要求儘可能地根據自己的初步體驗,融入自己的情感,進入作者描繪的意境中去。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還要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和任務去讀書: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勾畫出文中的優美語句,想一想它美在哪裏。

劉勰説得好:“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閲讀教學中應該像葉聖陶先生説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以“問題“展開,結合學法指導,與學生一起進行四個問題的探討。

這個問題的設置主要是想拓寬學生的思維,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此題主要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依據。立足文本,是閲讀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通過對文本中個別語句的推敲,學生就較容易走進作者的內心。

3、面對自己的最愛,作者描寫了小屋周圍的哪些景物?分析這個問題的同時,把多媒體畫面和配樂錄音交互使用,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作者所描繪景物的欣賞和對作者抒發的熱愛大自然情懷的理解。

4、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提問:為了突顯小屋的美,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去寫的?(因為本文層次清楚,學生基本上可以歸納、提煉出來,這樣做,目的在於,快速提煉課文的要點,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至此,通過對語言的品位和誦讀,以及多媒體的展示,學生對文本的畫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體會,這是本文重點的落實,但學生對文章僅僅認識到這個層面還是不夠的,要真正理解本文,還必須瞭解寄予其中的情感,這樣才能真正讀懂文章,進入另一個層次,這就涉及到下一環節。

第3篇

下面我將與各位分享一下我對課文《阿房宮賦》的教學設想。

?阿房宮賦》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課文。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是傳誦千古的名篇。教學時,可參考“課文説明”和“有關資料”,分別在內容和形式上給學生做一些必要的提示。通過讓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加深對這篇賦諷喻現實的思想意義的認識;通過講解賦體的源流和特點,讓學生將這篇“賦”和本單元學過的其他三篇“古文”做一些比較,掌握賦在描寫、敍事、議論等方面的一些特點,為熟讀背誦打下基礎。

基於文言文自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本文的學習,應着重讓學生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內容,從而更好地體會文章所要表現的內容。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瞭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瞭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

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並使之運用於今後的寫作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3.正確對待人生中的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學生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為我的教學重點,“正確對待人生中的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誦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好的導入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語設計如下:“‘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板書課題——我有一個夢想)

1.在初讀文章的過程中,我會讓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理解。

2.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投影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同學討論,教師強調重點,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老師課前把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越讀文章越短,最後只讀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學和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請看投影: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可謂()矣!嗚呼!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可()矣。

2.請學生在文中找出“雄、大、眾、多、糜、極、速、悲”的具體內容,並朗讀這些內容。

杜牧為文,十分重視辭彩的“華赫而莊整”,作者充分利用賦的特長(“賦者,鋪也。鋪採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潑墨如雲,鋪陳渲染描繪阿房宮。請看課文第1、2段。

(1)這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宮貌是如此的富麗堂皇,宮人是如此之眾多,生活是如此之驕奢糜爛,齊讀,cai教學媒體展示音(配樂《漢宮秋月》)像。

第4篇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位是學習中國戲劇和外國戲劇。《茶館》是本單元中的一篇閲讀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動性的人物語言,掌握文中的戲劇辯論,認識人物性格是怎樣在辯論的生長、變革中得到顯現的。

本單位第二篇,這個位置決定了它在學生知識的掌握中起着承先啟後的作用,既要引領本單元的講授任務,又要牢固掌握已經學過的知識:既要負擔教會學生觀賞要領的事情,又要教會進步大的學生的現實本領。

老舍話劇創作的高峯是《茶館》寫於1957年,曹禺稱它為“中國話劇史中的經典。”劇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館為中心場景,展示了清末、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後三個不同時代的、近50年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動盪、黑暗和罪惡,達到了作者預想的創作意圖,即埋葬這三個可詛咒的時代,宣告舊中國必將走向滅亡。《茶館》全劇共三幕,一幕寫一個時代,每一幕敲響一個時代的喪鐘,最後一幕三個人的談話點出了全劇的主題。

課文節選的是《茶館》第二幕。這一幕寫的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

這篇課文的教學主體是高二學生,對於戲劇,他們僅僅在國中接觸了《威尼斯商人》選段和《白毛女》選段,客觀地説對戲劇知識他們瞭解一些,但戲劇的鑑賞能力還有待提高。

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2、掌握《茶館》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及其獨特的戲劇衝突。

3、培養學生的文本研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論”指出:學習中,學生的“心靈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參觀者”,學生應由“無知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教師應由“有知的”傳輸者變成探索的激發者和引導者。根據這一理論和語文課標的核心理念,師生課前分別準備資料,課上師生互動,通過誦讀、討論、研習、品讀的過程,完成教學目標,解析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認清那個時代的黑暗,瞭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現在幸福生活。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的要求和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閲讀策略教學”三步驟,確立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步教學法。

依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捷的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必須主動“投入學習”和課程標準大綱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師生關係,創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採用了多媒體激趣教學法,誦讀法,分析討論法和比較鑑賞法。

1、觀賞《茶館》全劇,瞭解人物的命運。(使學生對《茶館》有感性認識)

2、上網查閲資料或翻閲書籍,瞭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寫作背景,弄清“戊戌變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預習課文內容,清除語言障礙,準備複述。(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礎)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畫面,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茶館的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客生活上的變遷可以反映社會的變遷。

整個步驟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個環節

1、解決教學重點、梳理情節,品味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a、指名同學簡要複述課文節選部分的情節,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進行概括。在這個環節既檢測了預習,使預習和新課緊密銜接,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b、篩選人物富於個性化、動作性的語言進行朗讀、品讀,教師進行範讀。(這個過程既使學生從語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藝術成就,又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準備了充分的依據)

c、分組討論人物形象,重點討論王利發,教師點撥、歸納。(“言為心聲”上個環節的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大家羣策羣力,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產生的原因,分析《茶館》的矛盾衝突,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解決教學難點)

b、常四爺是旗人,卻也反對大清帝國,這説明了什麼?

c、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吳祥子、宋恩子這類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時?

這三個問題的解答,結合李三、大兵、唐鐵嘴等人的經典語言,就把全劇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衝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衝突。這樣學生就理解了本劇特殊的戲劇衝突,理解了《茶館》的主題。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比較《雷雨》與《茶館》的戲劇結構,瞭解本文的平面結構。

閲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選段,分析水手長的什麼模樣。

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分角色表演《茶館》的一個片斷,加深對本文中人物的認識。

第5篇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文章是《漁父》,我將從教材、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流程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論述。

?漁父》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麪人生”中的一篇課文,本板塊還選了《報任安書》這篇文章。這兩篇文本在內容上既對立又統一,它們是“生存與毀滅”的選擇問題,有較強的互補性。

本專題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閲讀作品,能讓學生對重大人生問題有思考和追求;學生能對問題展開探討,學會辨證地思考,周密地説理,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能通過經典文本學習,思考“直麪人生”的豐富內容和表達上多樣的方法;積累經典文本中的名句,歸納整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與文本展開對話”和“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結合本專題教學目標和文本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①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

②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③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

④通過對比閲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重點;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難點: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並通過對比閲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較淺顯,翻譯理解的難度不是很大,因此重點在問題探討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主要採用誦讀,引導,點撥,研討等方法。

因為這篇文章相對比較簡單,我設計的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莎士比亞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發問。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報任安書》,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為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而兩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詩人在踽踽獨行,憔悴的臉上寫滿孤獨的悲憤。當他的心被憂慮撕裂的那一刻,他選擇的是縱身躍下汨羅江。其熱血化作滔滔波浪,隨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潤了整個民族的靈魂!他,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為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輔佐了楚懷王、楚頃襄王,在鄭袖、張儀的離間在兩次被流放到江南、漢北。

背景:屈原在最後一次被流放時,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在湘潭一帶遊蕩,遇到一個漁父,在和漁父交談以後便懷石投江。

3、結合註釋,學生自由讀,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活用字,並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至於(到)、可以(可以用來)

學生翻譯,其他同學補充指正,學生齊讀,進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1、文出現了幾個人物?全文是以怎樣的形式展開的?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漁父:不知姓名和來歷,駕一葉之扁舟,垂釣於江上。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表現了屈原怎樣的人格?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來回答。(以四人為一小組,明確發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回答的基礎上可以補充。)

屈原不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願“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協的特立獨行者,“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還刻畫了一個矢志不渝地堅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現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漁父這一形象,那麼漁父是怎樣一位形象?塑造這一形象有何意義?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

漁父規勸屈原“不凝滯於物”,要“與世推移”。當“世人皆濁”時,他開導屈原“淈其泥而揚其波”,當“眾人皆醉”時,他規勸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舉”,漁父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此外,當屈原表示不贊成他的處世態度時,漁夫只是“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也刻畫

出他不愠不火、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塑造這一形象,對屈原來講,具有襯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堅持理想、堅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和生動化)、反問(強調人物的堅定決心)

作為對比和襯托,表現屈原的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的品質。

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的認識。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他不願隨波逐流,“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選擇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隱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為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7、自由討論你怎樣看待屈原和漁父的處世態度?更欣賞哪一位?

屈原選擇了壯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現了不屈的氣節。

司馬遷選擇了勇敢的生,以生踐志,表現了堅韌的意志。

漁父選擇了超然的活,以隱守志,表現了自由的靈魂。

這三種不同的人生選擇都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有了文天祥、聞一多,用他們的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麼叫做堅貞不屈;所以有了韓信、勾踐,用他們的行動向我們驗證了什麼叫做堅韌執着;所以有了陶淵明、柳宗元,用他們的詩篇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瀟灑豁達。

那麼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又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讓我們珍愛生命,用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氣節來提升生命的價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擁有一份超然與豁達,享受生命的魅力。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識(古今詞、活用字、特殊句式)。

第6篇

?囚綠記》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三課,本文是一篇散文,現代作家陸蠡按照“戀綠--囚綠--釋綠--念綠”的思路與講述了與常春藤相處的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同時也寫出了作者的生活現狀以及真摯的心願。含蓄地指出了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文章構思新奇,詳略得當,語言含蓄,深沉厚重。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瞭如指掌,還應該對學生情況有所把握。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高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所以找出本文的行為脈絡並不困難。但是他們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態度把握還比較膚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重點對這一方面進行引導學習。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比喻、反覆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通過朗誦、小組討論的方式,品味文章中的語言,學習象徵的寫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

3.體悟作者對綠的摯愛之情,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學習比喻、反覆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學習象徵的寫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作者對綠的摯愛之情,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講授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同學們,我們常説綠色象徵着希望、象徵着生命,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愛。由於喜愛,不少人則有了將一抹綠色“佔為己有”的想法,然而當綠色被囚禁時,生命之色便開始發黃、發枯,不再有活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囚綠記》這篇文章,看看文章中的“綠”是否遭受了同樣的經歷。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然後再播放音頻,糾正他們的讀音與情感。

其次,我會讓學生來介紹作者,我來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讓學生有感情地再讀文章,找出文章中所説的“綠”指的是什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會進行明確:作者寫到:“圓窗外面長着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裏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由此可知,文章中所説的“綠”指的是常春藤的枝條。

2.緊接着我會讓學生思考:“我”為何如此喜歡“綠”?在學生思考後我會指定學生作答。並且明確學生的答案,因為“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3.順勢我會問學生是否自己的喜歡的東西就要據為己有呢?文中的“我”為什麼要“囚”綠?我會讓學生在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我來對學生交流的結果進行總結:“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葱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因為“我”喜歡這抹綠色,希望“綠”可以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4.最後我還會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我”“囚綠”的結果如何?“囚”住了那抹綠嗎? 學生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上能夠齊聲回答沒有囚住。然後我會帶領學生一起來分析他們所找的具體的語句。“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的植物。……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常春藤被“囚”之後,它還是固執地向着以前的方向生長,而且在被“囚禁”的情況下,常春藤開始變得沒有升生機和活力。不得已,只能“放走”這抹綠色。

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會組織學生合作討論: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作者的這種“囚綠”的行為,思考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情感?(前後四個人討論後回答。)最後我對學生的討論進行概括性的總結,昇華本節課的情感。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戰爭爆發一年後寫的,回顧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將窗外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之所以囚禁這抹綠色,一方面是因為喜歡,另一方面是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永遠向着陽光,可以使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想囚禁這株常春藤。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嚮往。同時也揭示出了常春藤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生命的不可侵犯。在此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象徵的寫作手法。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回顧本課的思想,體會作者對自由的嚮往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佈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並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基於此,我將作業設置為:運用象徵手法寫一篇文章。

第7篇

?林黛玉進賈府》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慢慢走,欣賞啊”中的“總從俊眼傳出來”板塊中的課文。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小説的特點,鞏固深化小説鑑賞知識,學習課文中塑造人物時運用的細膩鮮明的刻畫筆法,提高閲讀欣賞小説的能力。

(1)結合課文閲讀使學生了解《紅樓夢》的主要內容和它的思想性、藝術性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3)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課文根據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點決定人物出場的寫法。分析形象,培養學生良好的分析習慣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4)訓練學生通過揣摩人物語言、動作及細節描寫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並會用這種細讀文本的方法閲讀相似文本。

(1)學生在研讀小説過程中,培養審美觀,領會人物的美感。

1.學習文章圍繞中心事件運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多種手段塑造個性化人物的筆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刻畫人物的寫法。

(二)學法:自主學習、預習、自由討論、還原學習法、歸納法

現在高中學生課外閲讀量小面窄,但藉助影視媒介對《紅樓夢》有一定了解,本着鞏固基礎、遷移知識、加強能力的原則,強調突出重點、分散突破難點,補充延伸教材內容,採用設疑激趣、啟發調動的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學生的潛能,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人物。

(1)簡介《紅樓夢》作者、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點出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着重講敍前五回的內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全書中的作用。

第二課時內容分正是今天説課的重點:即王熙鳳的人物形象分析

(2)小説中關於賈府的環境描寫的歸類,重點是外觀、佈局、陳設、器物等

由於影視劇等方面的興起,加之《紅樓夢》在民間流傳甚廣,同學們即使沒有看過《紅樓夢》全本,對裏面的重要人物還是有點熟悉的,對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尤其是像王熙鳳這麼重要的人物。從同學們記憶中對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的瞭解開始導入,挖掘出同學們的前認知,和今天所要上的課相結合。

找出文中重點描寫王熙鳳的相關段落,請同學們討論和他們記憶中的王熙鳳是否相同,並找出相關句子,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相互交流。讓學生接觸文本,從文本着手,學會拋開影視劇先入為主的觀點,而從文本中找觀點。

從王熙鳳的出場開始着手。王熙鳳的出場的安排:“先聞其聲,再見其人”一直是被紅學家們所津津樂道的,所以要重點突出。利用現有文本分析王熙鳳的出場和其他人(王夫人、邢夫人、迎春三姐妹)的出場有何不同,並加上脂硯齋在旁的點評,點出王熙鳳在賈府的`地位、身份的不同,並讓學生對王熙鳳精心安排的出場所表現出來的心機有個大致的瞭解。

王熙鳳是《紅樓夢》裏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作者曹雪芹在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同樣傾注了很多的心血。王熙鳳在《紅樓夢》裏的表現是出類拔萃的。所以作者在她一出場就花了很多的筆墨使讀者對王熙鳳這個人物有個最初的印象。

所以作者對王熙鳳的一番描寫不可輕易放過。先從分析王熙鳳的穿着開始,點出她是個庸俗、貪婪、華貴、得勢的人物。她的性格在她的穿着中就有體現,同樣王夫人的性格在她的房間佈置上也有體現。所以將她穿着中的三個“金”和王夫人房間三個“半舊”相聯繫起來,進行比較對比,同時點明賈府百年繁華的氣派。

俗話説“相由心生”。王熙鳳的外貌描寫準確地表達出了她“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性格特徵。重點分析王熙鳳的“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點明美麗和歹毒在她身上的對立統一。

對於文本的細讀就是要每個可能有內涵的字詞都不可放過。如賈母的一聲“笑”,簡簡單單的一個就把王熙鳳在賈母面前的受寵程度給表現出來。

而當林黛玉正不知如何稱呼時,“眾姐妹都忙告訴她”中的“忙”字也是不可忽視的,這表現了王熙鳳在眾姐妹心目中的地位和在賈府中的地位。

王熙鳳在賈母面前對林黛玉的一番親熱更是文中的重頭戲。理應重點分析,要求學生能夠領會王熙鳳表面文字後的深沉含義,把握王熙鳳當時的心裏想法。

“攜着黛玉的手”是表示親熱。做戲給賈母看,討好賈母。“仍送至”“因笑道”,接下來的這話是和賈母説的,但是又是説給林黛玉、賈母和迎春三姐妹聽的。

“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這句很明顯是誇黛玉的。“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這句話同樣是誇黛玉的,卻連帶着把賈母、迎春三姐妹都誇了個遍,説的八面玲瓏、大家歡喜,而兩個“竟”字又是對林黛玉側面的敲打,警告她不要仗着賈母的寵愛就在賈府無法無天,王熙鳳的心機可見一般。

而接下來的話王熙鳳適當的在賈母面前充分地表現了她對林黛玉的同情和關心。將王熙鳳這場表演中最重要的道具:手帕單獨拎出來。將王熙鳳的“用帕拭淚”和王夫人等人的“掩面泣涕”相比較,點出賈府一羣人的虛偽、狡詐。並聯系學過不久的魯迅的《祝福》裏的一幫女人“陪”出些眼淚來,進一步揭示王夫人等人的虛情假意和冷酷無情的面目。重點向學生分析為什麼曹雪芹在此處用的是“用帕拭淚”,而不是“掩面泣涕”,點出王熙鳳的演技之好和心機之深。

在分析了一段王熙鳳的精彩表演後,讓同學們揣測王熙鳳的語氣,用王熙鳳的心態朗讀這段文字,加深學生的印象。

王熙鳳假哭、賈母勸阻,這個細節的描寫又一次表現了王熙鳳在賈母心中的地位。重點讓學生注意“忙”這個詞,解析這個詞的內在意藴。

王熙鳳的連環問,和三個“只管”又是表現她心機和演技的一場戲,一句話裏包含着好幾層意思,要求學生能夠把這些藴含着的意思揣摩出來。

而王熙鳳之所以能夠深得賈母信賴和歡心,並獲得賈府掌權人的身份,不僅僅是她會討好賈母,八面玲瓏,還因為她能夠恪守禮節,治理能力強。這在文中她和王夫人之間的對話就可以明白清楚地表現出來。分析這段文字,點出王熙鳳的治家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要求學生揣摩這段話,並學會活現當時王熙鳳的語氣和神情。

強調《紅樓夢》裏的微言大意,要求學生學會分析文本時本文的重點,為了檢測學生的這種能力,作業就佈置為要求學生分析描寫賈寶玉的相關文字,從那段文字中找出微言大意的地方和表現賈寶玉性格特徵、在賈府中的地位等相關內容。

言行表現:{見黛玉,恭維——拭淚——喜:察言觀色、機變逢迎。

第8篇

曹禺的劇作《雷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是高中第一個戲劇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

?雷雨》是中國現代話劇中極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而本文又位居單元之首,學好本文,將對本單元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話劇,選入課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藝術結構精巧的作品,它的戲劇衝突非常集中,在該劇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體現,這將是我們本節課學習的重點。

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而《雷雨》是中國現當代戲劇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單元之首,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單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雷雨》是現當代戲劇單元的第一課,屬於課內教讀課文。鑑於教學大綱對本課提出的在戲劇衝突、戲劇人物和戲劇語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知識目標:瞭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走進作品,走進大師。學會鑑賞解讀戲劇。

能力目標:1、嘗試網絡環境中解讀經典文本,充分凸現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

2、學會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查詢、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最終實現網絡與學生互動、學生與教師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將信息技術與課程無縫整合的理念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情感目標: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培養人文情懷。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我計劃共用三個課時來講授《雷雨》。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難點:以人文意識探究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雷雨》的教學是戲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戲劇教學有着領起、示範作用。既要教學生鑑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鑑賞的方法。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朗讀、點撥、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閲讀和鑑賞能力。

1、朗讀,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戲劇常識及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知識點撥,初步解讀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形象。

2、點撥,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並發展能力的目的。

1、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瞭解戲劇常識、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

3、深入研讀文本,利用實時網絡討論,探究教學難點。

上課伊始,我先播放電影《雷雨》結局片斷。以濃厚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視覺衝擊渲染情感,創設氛圍。以激發學生閲讀興趣。

之後,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僅23歲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華大學時創作的四幕劇《雷雨》,為我們留下了這麼一個悲劇結局、一聲歎息。在幻想、憧憬、掙扎、嚎叫之後。雷雨之夜,三個愛恨交織,有着火熱人生的年輕人同時踏上了生命的不歸路。《雷雨》,除了生命毀滅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還有多少個難解的迷,究竟還能告訴今天的我們多少些人與人性的啟示。

接着,我與學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稱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走進《雷雨》。

我採用換位思考。由學生主體積極、自主的給自己提出學習任務。也就是假設學生是老師,在首次接觸戲劇這一文學形態,在教學戲劇單元第一課《雷雨》時。他們會讓學生首先了解什麼?並讓每位同學設計一個問題,發佈在網絡討論區。

就是將學生剛才提出發佈於討論區的問題。進行整理、篩選、總結、提煉出兩大問題。

教師將全體學生分為兩大組。各組負責其中一個問題。之後,教師提供給

利用網絡,使用關鍵詞在網絡上搜索有關信息的網站。訪問其中一個獲幾個站點,收集相關的信息。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參考網址和搜索引擎。

在這一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享受學習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接着,首先要求學生對自己所蒐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把整合好的資料發佈於他們自己的討論區。

之後,教師讓一些學生講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間,教師作適當重點點撥。

之後,教師作簡要小結 。並補充《雷雨》人物關係圖,使學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複雜人物關係。為下面教學做好準備。

1、在瞭解戲劇要點,大體把握了《雷雨》之後。迴歸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研究達到解讀戲劇的目的。培養學生鑑賞戲劇的能力。我選擇課文節選部分的第一場戲,也就是周樸園和魯侍萍三十年後的重逢。作為研讀的重點。

2、插播電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斷,並提出思考題。

a、這場戲的戲劇衝突是什麼?這場衝突最引人入勝的戲是哪一段。

3、在觀看完電影后,學生結合電影和課本解答思考題a。

以此得出,魯侍萍身份確定使這場戲劇衝突的點。之後,讓學生課堂口頭回答以下問題。

⑴周樸園在不知是魯侍萍之前,周對魯是什麼態度?找到依據。

⑵兩人圍繞三十年前在無錫發生的事件展開對話,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周樸園幾次問魯侍萍的姓氏和身份?這些問話和動作展現了怎樣的心理變化過程?

⑶周樸園在知道是魯侍萍之後,周對魯的態度有何變化,哪裏體現?

4、在把握了戲劇衝突和戲劇人物語言的基礎上。接下來,教師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和自由討論的權利。利用網絡討論區,深入解讀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

a、周樸園愛魯侍萍嗎?他對魯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嗎?你覺得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

b、魯侍萍對周樸園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糾葛持什麼態度?你認為魯侍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之後,教師援引曹禺的原話“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的祈望着看戲的人們也能以一種悲憫的眼光來俯視這羣地上的人們。”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憫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勵和要求學生儘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觀點解讀人物、讀出自己。

5、討論完畢。教師選擇其中精彩觀點進行集體賞析、點評,以深化學生的認知。

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研究範圍,拓展課外研究性學習。

1、教師示範性的提出有關《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題。如:a、《雷雨》的命名

2、鼓勵和要求每位學生在自己的討論區發佈一個研究性命題。並讓他們選擇其中較有價值的一個命題。作為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

3、要求學生課外以doc格式記錄成果。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至老師的電子信箱(gqxxxng3@

同學們。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構的一個“人的舞台”上。我們以自己的方式自覺、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進《雷雨》。現在走出《雷雨》。在網絡環境中,老師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讀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