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篇 品味中國:一場舌尖上的味覺盛宴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3W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由央視推出的紀錄片,通過展示中國各地的美食文化,讓全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它不僅是一部味蕾的享受,更是一次對中國文化的探索。本文將就其影響力和思考展開闡述。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篇 品味中國:一場舌尖上的味覺盛宴

第1篇

這是一部不同尋常的紀錄片,從飲食的角度啟迪人生。大學畢業前就聽説這部紀錄片風靡網絡,但真正驅使我觀看的動力是聽朋友説“片中幾乎一半內容都與雲南有關”,身在異鄉的我忍不住便決定一飽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饋贈》後,我只想到了一句話:常懷感恩之心。

感恩家鄉。作為雲南人,我有幸從小在美麗的自然風光環繞下長大,在豐富的美食給養中長大,自從高中畢業離家去上海讀大學,每年僅有兩次回家機會,如今工作 了,離家更遠,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在許許多多人眼中,雲南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那裏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也有恐怖的毒梟。我曾因自己來 自雲南而自卑,曾嫌棄家鄉經濟落後。隨着我思想逐漸成熟,我為自己對家鄉的偏見感到慚愧。我懂得:雲南,我的家鄉,不應和其他經濟發達的省市拼gdp,受 限於地理環境和國家宏觀部署,它永遠不可能成為經濟強省。也正因為這樣,它才能較好地保存其美麗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民風,而這是當代社會最稀缺的!看到片 中找松茸的卓瑪,我想到了終生在農村耕作的爺爺奶奶,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就沒有我的今天。無論我走到何處,最開心的是看到別人知道我是雲南人時詫異的表情,“怎麼可能,你普通話説得那麼好;你的英語説得那麼好;你居然跑到那麼遠的地方來……”沒錯,我是雲南人,我離開家鄉不是嫌棄它落後,而是那裏的生活 過於安逸,年輕的我要追求挑戰與超越,我要讓雲南人的名字傳遍中國,傳到海外。總有一天,“彩雲子弟”會回家……

感恩祖國,感恩人民。無論是採摘松茸的卓瑪、出海打漁的林紅旗、年邁的魚把頭,還是挖藕的兄弟倆,亦或是種筍的老包、阿亮,研製火腿的諾鄧父子……他們都是平凡的人,為了生活幹着平凡的事業。但正是這些生活簡樸的中國人的辛勤勞動讓我們能夠享受到一道道人間美味。

感恩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來形容,是大自然賜予了我們生命,自然是我們人類真正的母親。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篇 品味中國:一場舌尖上的味覺盛宴 第2張

第2篇

中國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無論是習俗還是食物。如今,我們的技術越來越先進,生活中充滿了科技之氣。也許,我們會感覺很幸福,但這樣真的好嗎?古老的職業和悠久的傳説,正被機械們一茬茬收割殆盡。

就連美食,也沒有從這悲慘的命運中逃脱。原本故鄉親切、熟悉的味道,轉化為了陌生而高貴的山珍海味。成百上千的人發瘋似的品嚐着這些華而不實的“人間珍品”,而不起眼兒的家鄉菜,卻被人們漸漸遺忘。只是因為家鄉菜的樣子並不華麗、美觀。但他們哪裏知道,越是珍貴的'美味,看起來越是平常無奇。也許,當人們終於醒悟時,當他們再想品味家鄉的味道時,那親切、熟悉的香氣早已隨着時間,消失在這人世上。 孩子的不捨,老人的落寞。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兩個鏡頭。他們要的不是富貴,而是能和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圍在一起,吃着團圓飯。但這真的是太難太難。這個願望是多麼地樸素,但樸素,卻充滿了力量,卻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美味、習俗、文化……難道真的要隨着科技的發展,而“葬身海底”嗎?五千年啊,也同樣經受不住風風雨雨的考驗嗎?

無論怎樣,昨天已記入歷史,散發着或喜或悲的光芒;但明天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與非,對與錯,全都要靠自己去編寫。

但我們必須明白: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來處!

第3篇

北風呼呼的吹,雪花飄飄灑灑。村頭的二踢腳響起,臨近春節了,街頭巷尾家家户户瀰漫着濃厚的節日氣氛。

媽媽的石磨又啟用了。經過泡製的黃豆再加上兩勺水灌進石磨頂端的小孔裏,蒙起眼睛的小毛驢繞着石磨慢悠悠的拉磨轉圈,一會功夫,白花花的生豆漿沿着石磨下邊沿流了出來,一盆、兩盆,滿滿當當,這便是水磨豆腐的食材。

大火呼呼的吞噬着鍋底,開水在鍋裏翻滾,一雙佈滿裂紋的手在使勁的擠壓着裝滿生豆漿的紗布袋,豆汁沿着木板流進開水鍋裏,沸騰着,翻滾着,等擠壓完全部的豆腐食材,鍋裏的火候也差不多了,媽媽最拿手的就是拿出一種叫滷水的添加劑,慢慢的點入翻騰的豆漿鍋裏,奇蹟就在這裏,大鍋裏的豆漿開始分離,一會功夫,豆花開始成形。屋內屋外瀰漫着濃厚的豆腐味,我們孩子們自然很饞,口水已經在喉嚨裏下嚥多次,這時候媽媽便會先盛出兩勺加上佐料讓我們解解饞。接下來,媽媽會用大漏勺把大鍋裏分離好的豆花裝入一個大竹篩子,上面加一塊洗乾淨的木板,木板上面放置一塊大石頭進行擠壓,滷水從篩子的空隙裏流淌下來,小狗小雞們也都聞出原汁原味的豆腐味兒了,在院子裏追逐打鬧,哄搶豆腐渣兒解饞。個把小時後,篩子裏的滷水已經被擠壓乾淨,掀開木板,這原味豆腐算是完工了,媽媽會小心翼翼的把篩子裏的豆腐切成方方正正的塊存起,以便春節享用。

農村人過年,最實誠的就是每家每户都自己宰殺一頭大肥豬,豬血便是這時候收集的。入秋,天高氣爽,在隴東北部山區,蕎麥花開遍漫山遍野,充足的吸收了大自然的陽光、水分,辛苦的農民在秋後便儲存好這冬天用來享用的蕎麥麪。蕎麥麪加上新鮮的豬血,經過精心的揉搓,精洗之後,像山東人攤煎餅一樣,一張一張,媽媽在節前馬不停蹄的趕製,

攤好豬血蕎麥麪以後。白裏透紅的蕎麪在案板上散發着誘人的香味,大的食材算是準備好了乾淨清亮的胡麻油在鍋底 旋轉,隴東特有的乾菜加入鍋底沙沙作響,媽媽利索的向鍋裏添加各種佐料,自然少不了豬血蕎麪,少不了香氣四溢的豆腐,葱是剛從地窖裏挖出來的,嫩綠色的葱花撒在豬血豆腐的碗裏,看着都讓人垂涎三尺,口水直流。在隴東,把日子過好了叫“殷實”,誰家殷實不殷實,就看那一碗豬血豆腐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