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樹與草教學反思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5W

老師在教學之後要對自己進行教學反思,在一階段的教學工作結束後,老師們需要及時寫好教學反思,下面是365文檔網小編為您分享的三年級科學樹與草教學反思6篇,感謝您的參閲。

三年級科學樹與草教學反思6篇

三年級科學樹與草教學反思篇1

三年級的《科學》教學終於完成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還算不錯,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記錄下來,以促進自己不斷提高。

感悟一:準備好豐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動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開學備課時,我就擔心第四單元的教學對老師、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本單元教學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沒有這些探究材料,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會大打折扣。還好,學生有學具,裏面的材料雖然不是太好使用,但畢竟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實驗,自主探究了。同時課前合理選擇有結構的材料,製作教具,準備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些課前準備工作,教師一定要抽出時間,精心準備,因為它是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保證。

感悟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載體。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化的,它不同於以往的自然課只注重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還需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對每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個定位與解讀,再將這些目標分解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去,力求通過一節課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能有所得。一節課教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學生經歷了從推測——科學檢測——構建認知的探究過程,學會了科學檢測的方法,建構了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感悟三:關注細節,打造亮點。

回顧所上的一些課,為什麼總感覺缺少一點精彩?反思原因,實際上是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注重對教學的預設,哪怕是一個環節或一句簡單的問話,我都會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見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於自身課堂臨場洞悉力不強,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與技巧,有時候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節外生枝”的提問,即使讓學生對這些生成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只是簡單的一帶而過,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時機,合理開發成的課堂資源。誠然,備課前對教學活動的預設能保證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開展,但我們的備課不能設計的太完美無缺,還需要留一些空白讓學生“潤色”,很多有經驗的老師,他們就是善於運用智慧去捕捉課堂中每個細節,將“意外”轉化成動態生成的資源,於是造就了一個個精彩的課堂。的確,課堂教學無小事,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從小事中、從細節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從“小處做出大文章”。

三年級科學樹與草教學反思篇2

《水生植物》教學反思

考慮到讓學生準備材料的危險性,在上本節課的前一天我去近郊的河裏撈了些水葫蘆作為上課用的觀察材料。由於準備充分,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觀察這些水生植物。在觀察過程中主要是學生自主觀察,而且我要求他們在觀察的同時作好觀察記錄(畫出觀察對象的外形)。

由於見得少,孩子們非常好奇,觀察得也格外認真仔細。他們的觀察順序也不盡相同:有的小組從葉子開始,從上到下觀察;有的從根開始從下往上觀察。一邊觀察一邊還不斷提出問題,如:為什麼水葫蘆會浮在水面上?水葫蘆上鼓起來的地方是什麼,有什麼用?這時候我就用美工刀幫助學生剖開水葫蘆讓他們看看裏面的祕密。讓學生説説他們的發現,這時候孩子們都顯得很興奮,爭先恐後地發言,其中有個學生更是形象地説他們觀察到的切面像麪包的切片,這個回答讓我感到很驚喜,孩子的想象力真是讓人驚歎,讓我這個成年人不得不喟歎自身想象力的貧瘠!看着他們的胃口被吊得差不多了,我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訴學生,學生一對比水葫蘆的結構馬上就明白了水葫蘆浮起的原因。

我感覺這是一次很好的拋磚引玉加聯繫實際的教學。在這一次觀察活動中學生都很好的通過實物觀察獲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徵然後逐漸深入知道一些植物的生長特。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

推薦《植物的葉》是主題單元“植物”中的第五課。教材通過撿樹葉、研究樹葉來發現葉子有相同的結構;再從新鮮的葉與落葉的比較,顯出葉子的生命特徵,最後從一條枝葉的葉子變化過程中得到葉子具有生長、發育、衰老的過程,從而顯出葉的生命軌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了解葉子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植物器官的角度去進一步體會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徵。

課前,我佈置每位學生撿兩片落葉,每一組中的同學儘量撿不同的落葉,以便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大多數同學都帶來了,有些班級帶的學生比較少,我就在課前請每個小組長在校園裏撿了一些不同植物的落葉。總體觀察情況良好,我給同學們留了三個問題進行討論:1、我們小組一共撿到了幾片葉子?2、一共有幾種樹葉?3、觀察到了什麼,才説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麼,才説它們不是同一種葉?發現了一些問題,很多學生將大小不同或顏色不同的同種葉片分到不同種類,大小和顏色確實屬於分類的依據,但是同一種植物的葉片也會存在差異,不能光憑這兩點來判斷他們是否屬於同種植物,要多維度的判斷,比如葉片的形狀、葉片表面的光滑程度、葉片邊緣、葉片的質地、軟硬和厚薄,等等。

對於不同的葉子具有相同的結構:葉片、葉柄。我沒有重點強調了葉脈是葉片的一部分,不要把葉脈和葉片並用。這是教學上的一個失誤。導致關於葉脈,學生竟然把它歸入到葉的結構中去了,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用比喻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用手掌比喻樹葉,把小臂當作葉柄,手掌就可以是葉片,手掌上的紋路就是葉子的葉脈。)這樣學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紋路並不是一個單獨的部位,而是屬於手掌皮膚的一個部分。

讓學生判斷一根枝條上不同位置的葉子的生長狀態時,如果我能引導學生從大小和顏色上進行對比觀察,就可以得出左邊的就是葉芽、小葉片、嫩葉等。對於枯葉失去了生命特徵,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徵一樣。學生就會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葉的組成和葉的生長變化過程。

《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反思

一年之中,植物都發生着不同的變化。這一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中就有。對於他們來説,春天和秋天裏植物的變化最為明顯。關於春天,同學們説得最多的是植物發芽了,萬物生長。對於秋天,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果實成熟了,樹木落葉了,小草枯黃了。

對於變化明顯的部分,孩子們很容易就説出,也因此,觀察中的變化這個活動比較容易。但是對於一些不明顯的變化,需要測量和記錄,才能在對比中發現,而這一部分,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活動的持續時間太久,完成比較困難。

因此,這一課,對於科學概念學生能夠理解並掌握,但是指向於科學技能的觀察一棵樹或者一棵草在秋冬季節的變化這一內容的完成,對學生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由於三年級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還不能夠較長時間的專注於同一件事,所以書本16頁的記錄表對很多孩子來説形同虛設。如果能夠利用好這張表格,那對於孩子們來説,科學概念的發展會更加完善。

前兩個班級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表格列入教學。課後,我覺得這樣不妥,雖然有難度,實行起來不太現實,但是還是應該在教學中提到。使學生熟悉這種記錄方法,會自己繪製這種表格。所以,我將書上的表格作為典型,介紹了它每個部分的意思和記錄的方法,而後請學生自己選擇一種感興趣的植物,自己繪製一張觀察記錄表。如果有時間和興趣,課後還可以進行一次實地觀察。我覺得這樣處理相對不處理來得好。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一課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整個單元的小結,主要內容是對整個單元的學習進行一個梳理和整理。由於前面每一節課都上得比較踏實,大多數學生對植物有了一定的瞭解,能夠寫出很多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稱,這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同學們能從這些植物中知道他們的相同和不同,並且準確地用維恩圖表示出來。對植物共同點的概括,我的學生基本能夠得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髮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整理已有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得出植物共同特徵。這節課的整理就水到渠成了,總體難度不大.

對於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為例的9張圖片,用詞語概括難度較大。像“種子”“生根”“發芽”“成長”“成熟”“結果”一類,學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葉長出”“真葉展開”這一類專業名詞就比較難接受,這也屬正常。通過探尋植物的共同特徵,學生深入地認識了生命體的基本特徵,開始關心生命的點點滴滴。

三年級科學樹與草教學反思篇3

師:同學們,平時玩過滑梯嗎?誰能説説玩滑梯時你有什麼感受?

師:你從滑梯滑下來時,身體與滑梯接觸的地方有什麼感覺?學生彙報交流。

小組交流,學生説出身體與滑梯接觸時有摩擦的感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生活走向科學,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親身體會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探究活動:

1.體會摩擦力。

活動一:手在桌面上摩擦。

師:請大家用手在桌面上摩擦,你有什麼感覺?

師:請你在手上墊上白紙,再在桌面上摩擦,你又有什麼感覺?

活動二:拉動蹲在地上的同學。

師:拉動蹲在地上的體重較大的同學,説一説在拉動時你有什麼感覺?

師:拉動蹲在地上體重較輕的同學,説一説你又有什麼感覺?

師:通過剛才兩個活動,你有什麼發現?

小結:當我們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個物體時,會感到費力,這是因為物體和桌面或地面之間產生了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科學上稱摩擦力。推拉物體時感到很費力説明摩擦力大,感到比較省力説明摩擦力小。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1)提出問題。

師:通過以上實驗和活動,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2)猜想假設。

(3)制定方案。

師:這只是我們的猜測,能不能設計個實驗來驗證你們的猜測呢?

實驗方案一:選擇表面光滑和粗糙的兩塊木板,分別在上面用同樣的速度拉動同一個木塊,看看用多大的力,並分別記錄下來。每個實驗做兩次,比較兩個實驗用力的大小。

實驗方案二:將木塊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塊上先後加放不同數量的砝碼,分別用同樣的速度拉動木塊,比較兩次實驗用力的大小。

(4)實施探究。

教師巡視指導。

實驗記錄表

實驗次數改變的因素保持不變的因素我們的發現我們的結論

(5)展示交流。

師:以上實驗結果説明了什麼?

師:大家説得很好。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被拉動物體的輕重有直接關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被拉動物體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動物體越輕,摩擦力就越小。

3.摩擦力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師:生活中有很多與摩擦力有關的現象,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出示課本圖片,可投影或播放有關視頻)。你能説一下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嗎?

學生彙報。(手被磨得有些疼痛。)

學生彙報。(手磨起來要滑多了。)

學生彙報。(拉體重較大的同學需要費很大的力氣,而體重較輕的同學就要省力多了。)

學生彙報。

學生猜想假設並相互交流。學生討論後彙報:“可能與物體接觸面光滑程度有關”.“可能與被拉物體重量有關”等。

各組討論實驗方案並彙報。

各小組根據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工具進行試驗,並將驗證結果記錄下來。各組學生開始試驗。

各組展示.彙報實驗記錄與過程。

學生討論彙報。

學生彙報。

學生在對比活動中感受到費力和省力,體驗摩擦力的存在。

引導學生正確瞭解人們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實例,以及人們克服摩擦力的做法,並進一步理解這些“克服摩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麼作用。通過交流,認識到人們要儘可能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使學生全面認識到摩擦力的利與弊。讓學生明確科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要為生活服務。

三年級科學樹與草教學反思篇4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因素在於教師。因為教師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者、引領者和組織者,教師的科學素養、營造的探究環境直接影響着學生探究活動的效果。

1、教師是引導科學探究的設計者。

本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各種探究方法認識水。因此,本課教學重點放在對水的觀察上,運用直觀的圖片、各種實驗器材等,讓學生學會動手、動腦,並用多種方法去了解自己身邊的物質和相關事物,使學生知道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多給學生動手的時間,讓他們將水倒來倒去,觀察水流,從而發現水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的形狀、透明和容易流動的特點。

2、教師是科學探究的引導者。

三年級的國小生在敍述時還是不能完整地説出來,但是他們通過動手實驗、觀察討論,通過老師的引導和歸納,他們多多少少的都能對水的性質説一些。這裏也要指出,國小生的思維是無序的,對同一種事物,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兒童特定的年齡特徵所決定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處處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去完成探究任務。另外,為了避免學生着重對水這一具體事物的觀察而忽略科學的觀察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觀察,使他們學會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去觀察認識水。

3、教師是科學探究的組織者。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來看,學生前後的變化是不言而喻的,這也充分説明低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科學進行實驗探究時,訓練他們先動腦,再動手,帶着問題有準備地、有目的地去親歷,是培養學生正確地進行實驗探究的一種有效方法。當然,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學會正確地科學探究,孩子們的科學素養才得以很好的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才會提高。

三年級科學樹與草教學反思篇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大象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飄呀飄,飄下來》第二課《降落傘》。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探究降落傘的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降落傘下落速度與降落傘的哪些因素有關係。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合理地選擇問題、積極地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

2、開展學生獨立的探究活動,並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

3、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在自主探究中發現降落傘的下落速度與傘面大小、傘繩長短、重物的輕重等諸多因素有關係。

教學準備:

傘面,繩子,重量不同的重物,透明膠、剪??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談話:如果一個雞蛋直接從三樓掉下來,雞蛋會怎樣?你們有什麼好的方法能讓雞蛋從三樓掉下去不壞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揭示課題

3、觀察降落傘看看它由哪幾部分組成?

二、初步感知、動手實踐。

1、學生自讀“做個降落傘”,瞭解降落傘的製作方法及過程。

2、小組合作製作降落傘,教師巡視指導。

3、製作好降落傘的同學可以試着玩一玩降落傘,比一比,從同樣的高度下降,誰的降落傘下降得最慢?

三、觀察與實驗

1、猜想:根據自轉旋翼的知識,請同學們猜想一下,降落傘的下降的速度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2:談話:同學們的每一個猜想都值得去研究,那麼怎樣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實驗)在實驗之前還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呢?

3、引導學生對以上猜想進行驗證,教師做適當的指導。

四、表達與交流。

1、學生交流:請學生交流研究的問題,過程和自己的發現。

2、師生小結:影響降落傘的下降速度快慢的因素有那些?

3、想一想:除了降落傘以外,還有什麼物體也在空中飄?他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五、拓展延伸。

學生自讀“科學自助餐”,瞭解關於降落傘的故事。

六、板書設計

降落傘

影響降落傘下降快慢的因素

傘面的大小

傘繩的長短

重物的輕重

反思:在本節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製作參差不齊,極大影響了實驗探究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增加教師演示的環節以幫助學生製作和分析。

三年級科學樹與草教學反思篇6

第四單元 磁鐵 我們知道的磁鐵

本堂課要讓學生充分的活動起來,首要的是要準備充分的、結構性強的材料。本課是一節典型的實驗探究課,因此實驗材料的準備非常重要,這是上好這節課的前提。為了上好這節課,課前我進行了兩方面的材料準備:一是佈置學生課前收集各種各樣的磁鐵;二是我準備了各種形狀的磁鐵(條形、環形、馬蹄形、圓柱形、方形、不規則形等)、斷裂磁鐵、鐵屑、細繩、鐵器、銅器、、鋁器、曲別針、大頭針、指南針、塑料棒、小車、泡沫塑料、水槽等,並且保證每組材料的數量充足

由於材料準備充分,學生在課堂上才表現出空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玩各種各樣磁鐵的過程中不僅發現了磁鐵的`性質,還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學生經歷“發現問題--設計實驗--實驗探究--獲得結論”的探究過程。

本課活動的重點放在學生玩磁鐵的活動中,期望學生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有較多的發現,因此,課堂中留給學生二十分鐘的時間投入“玩磁鐵,找發現”的課堂探究活動之中,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實驗、去發現。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自由的、開放的探究情境中不僅發現了磁鐵吸鐵、隔着物體也能吸鐵、兩端磁力大、指南北、磁極間相互作用的性質,還發現了磁鐵對電視屏幕、收音機信號的影響、磁力線的形狀、斷裂磁鐵磁極的變化、磁化現象、磁偏角現象,有的學生還利用自己帶來的廢舊馬達、喇叭等提出了有關電磁鐵的問題。

一節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反思――《認識internet》

在上完每一節課後,我都會就這節課不足的地方進行反思和探討。在上完《認識 internet》這節課後,我通過反思,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從理論知識上讓學生對互聯網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這節課是五年級下學期開設的第一節網課。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什麼是 internet,認識ie瀏覽器,怎樣打開ie瀏覽器。由於這節課關於網絡的術語比較多,而學生對於這些枯燥的內容不感興趣,只想上網瀏覽。新課改要求我們首先要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應該先讓學生瀏覽一些好的網頁,激發起他們的興趣。再跟他們説,瞭解一些上網術語,對他們更好的認識網絡有幫助。這樣學生知道了學習這些知識的重要性,自然就可以集中精力聽課了。所以在講授過程當中,我為學生演示了教學課件,把這些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做到了課件當中。通過課件生動的演示,學生知道了什麼是互聯網,它能夠幫助我們完成哪些事情;同時,還知道了上網應養成良好的習慣,對網上信息知道怎樣取捨。

2、學生自學效果不明顯,沒有真正達到小組協作學習

這節課的設計是讓學生先通過自學掌握 80%,剩下的老師講解。可是效果並不好,有的學生只是照着書讀,沒有進行思索,離開書本讓他用自己的話説根本説不出來。顯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高。

由於我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得我設計的自學這一部分並不成功。

當然,在教學活動當中,一節課的設計難免不疏漏之處,關鍵在於我們教師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反思。我覺得應該提倡 ”兩個允許,三個一點“,即允許失敗,不允許不嘗試;允許小進步,不允許原地踏步。”三個一點“即每天實踐一點,每天反思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通過反思,初步培養了我的反思意識和積極主動的反思態度,敢於質疑、提出不同見解、善於探究的良好的反思品質。學校的研究氛圍越來越濃厚,教育觀念不斷得到更新,素質教育不斷得到深化。

?瀏覽因特網》教學反思

1. 如果説本節課最大的不足,那就是未能體現出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學習。一方面,固然是瀏覽網絡部分的學習合作性較難體現,另一方面也是未能料到濱海實小的學生上網能力如此之強,除了機器的軟件環境故障之外,幾乎沒遇到什麼障礙。從而使合作學習形同虛設;

2.課內與學生交流與談話多了點

我的設計意圖是:學生不僅要學會獲取信息,而且要學會表達和交流所獲取的信息,在網絡沒有能夠熟練掌握之前,是不合適使用網絡交流的。使用word或powerpoint又會遇到許多技術問題,耗費大量時間,從而本末倒置。因此,使用語言交流是最佳方法。

但是頻繁的交流又會打斷學生的操作,使課堂變得零碎。這是我在設計過程在仍未解決的問題。還請各位老師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

(四)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在網絡上利用百度搜索引擎的分類搜索功能查找信息的方法,同時對搜素到的信息進行及時處理和保存。通過今本節課學生了解了網頁信息的保存方法,瞭解收藏夾的使用方法。學會了保存網頁中的文本信息和圖片信息。初步培養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之處部分學生保存信息技能有待進一步培養。再教時注意通過合作學習充分探索網絡信息的處理保存方法。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學科,同時強調學生的運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瞭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的前提下,對百度搜索引擎的一次綜合運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靈活的使用百度分類搜索的功能快速準確的查找到有用的信息,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小組合作能力。

國中信息技術七年級電子雜誌教研活動學習心得

今天是11月6日星期五,我參加了在浦口區橋林中學吳友惠老師開的一節“制定電子雜誌創作説明表”公開課。這是一節七年級第三單元設計應用文檔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電子小報製作包含哪些元素,然後通過大量的實例來展示電子小報中包含的元素,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些實例來了解和認識電子小報中應該包含的元素,以便於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知道製作一份電子報刊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這節課前我並沒有事先閲讀吳老師的教案,所以對於這節課,吳老師將做如何的安排我並不知道,因此在課堂上我認真的聽講。給我最大的感觸就今天的吳老師的課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我相信同學們也應該聽懂了今天所學的內容和目的。

這節課是一節介紹電子雜誌應該包含哪些項目,至於用什麼軟件並不在今天所學範疇,所以介紹了幾種可以製作電子雜誌的軟件供學生參考,但重點還是以將要所學的word為主。這是一節比較難上的課,吳老師能夠通過大量實例來讓學生感受電子雜誌應該包含的內容,讓學生有個整體印象。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然這可能也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對我們的老師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個人認為吳老師這節課還是不錯了。

但是今天這節課的導入部分過於簡單和草率,任務交待的不夠清楚。儘管有的時候老師希望能夠採用大量的實例進行展示,讓學生多加見識,但也正因如此,讓學生看的眼花繚亂,不知道以誰為主,結果適得其反,就包括我在內剛開始也不知道老師將要講解什麼內容,有什麼任務,直到後來才慢慢明白過來。所以也讓我深刻的認識到,在一節課的起始,一定要將教學目標交待清楚或者將任務明確化。這裏可以利用情境來導入本節課所學任務,也可以展示一些本節課的樣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本節課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簡單的展示一至兩個完整的電子小報,並做簡單的介紹,電子小報中含有哪些項目,讓學生明白今天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原來就是要知道電子雜誌的基本組成。那麼在下面的介紹和展示的過程中,同學們就會有針對性的對觀察和認識每一份展示的電子雜誌是不是都包含這些內容,同時這些內容都是由什麼組成的,哦,原來就是將一些圖片和文字組合在一起,就是電子小報了,這樣也解除了同學們對電子小報製作技術的神祕感,讓學生更加有信心去完成和創作屬於自己的電子報刊。

當然在後面的展示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説出電子雜誌的基本組成,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有同學只能説出一到兩點,但可以多請幾個同學來説説自己觀察的結果,這樣一來,儘管回答問題同學是少數,但大多數同學在別人回答問題的時候會主動的去思考,他回答的對不對或者還不夠全面,還有哪些漏掉的沒説,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對那些答案知道的不完整的同學進行一個適當的補充,對完成教學目標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任務明確化;二、舉例不宜過多;三、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四、建立師生互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