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米的教案設計8篇 魔力米:突破創新的教案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1W

米的教案設計是一種常用於教育學習的教學工具,旨在幫助教師提供高效的教學計劃。通過認識米的教案設計,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效果。本文將為您介紹米的教案設計的特點和應用方法。

認識米的教案設計8篇 魔力米:突破創新的教案設計

第1篇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知道1釐米、1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釐米),知道1米等於100釐米。

2、使學生初步認識直線和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本單元的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起長度的觀念,瞭解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學習用刻度尺量線段(限整釐米)。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釐米和米不多,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缺乏明確的認識。不過學生一般都有一根20釐米長的小尺子,從尺上可以看到釐米。所以教材先從釐米講起,然後再講米,以及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直線的概念對學生來講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教材採用描述的方法,讓學生直觀認識直線和線段的特徵,並利用實例讓學生辨別直線和線段,學習量線段的長度。

教材注意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1釐米、1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釐米和米的長度表象。教材還根據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實際作業,給學生較多的實踐機會

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一些單位的名稱和單位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教材先説明尺的用處以後,讓學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認識1釐米、2釐米……的長度。例1是用尺量圖釘的長度,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以幫助學生看到1釐米的大致長度。教材還安排了讓學生量一段線和量自己手指寬度的實際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清楚1釐米到底有多長,以加深學生對釐米的認識。

例3,是量紙條的長度,使學生知道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通過例題和“做一做”的練習,以及練習三的練習,使學生初步學會量物體的長度。由於學生年齡小,初次學習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所以不可能量得很精確,有1~2毫米的誤差是難免的。

這一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建立米的長度觀念,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釐米。教材先説明要用米做單位度量長度的理由,安排了一幅米尺圖,使學生對測量工具有一些感性認識。例4,是讓學生把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幫助學生建立1米長的表象。例5,通過數一數摺尺上釐米的刻度,知道1米=100釐米。為了加深學生對1米實際長度的認識,教材安排例6是實習作業,讓學生用捲尺量教室的長度。這部分內容的“做一做”和練習三中的練習基本上是讓學生實際量物體長度的題目。

1、這部分內容用2課時進行教學。教學教科書上的例1~例6,完成練習三中的第1~8題。

2、教學認識釐米時,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拿出他們自己的小尺子,説明尺子的用途,然後幫助他們認識尺上的刻度及其實際長度。

3、1釐米到底有多長,要讓每個學生都清楚,這對於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是很重要的。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認識尺上1釐米、2釐米……的長度,再用尺量一量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再教學例2,讓學生量量自己手指的寬度,看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1釐米。通過這些實際量的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起“1釐米”的長度觀念。

4、例3,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建立了1釐米的長度觀念以後,讓學生量紙條的長度。在量之前,教師要向學生説明量的方法。量時,要把紙條左端對準尺上標有“0”的刻度線,然後再看紙條的另一端所對着的尺子的刻度是幾釐米,這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為了讓學生看得更清楚,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進行示範。在學生自己量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巡視,加強個別指導,糾正不正確的量法。要把量得的結果寫在括號裏。

5、教科書第10頁“做一做”的第1題,是用尺量實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看鉛筆的左端對着尺子的什麼地方?右端對着哪裏?看鉛筆的右端所指的刻度,就可以讀出長度來。但是,量削過的鉛筆時,鉛筆尖靠近不了米尺的刻度,可以藉助三角板來量。如下頁圖。

第2題,是讓每個學生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寬度和一的長度。量的結果不可能很精確,只要大約是幾釐米就可以了。教學時要注意每個學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確,及時糾正不正確的量法。

6、教學米的認識之前每個學生要準備一把1米長的尺子(或用竹竿、木棍等製成)。

7、教學時,要先説明量比較長的東西或距離,通常要用米做單位。為了使學生印象比較深刻,分別用米尺和學生用的小尺子量講台的長度,並説明用米尺量比較方便。

8、教學例4時,教師指着手中的米尺,告訴學生這把尺的長度是1米,再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並相互比較一下,使學生初步認識1米的長度。接着讓學生兩臂伸平相互量一量、看一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使學生藉助於自己的身體,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教科書第11頁的“做一做”,要讓每個學生都量一量繩子,能瞭解1米、2米、3米等有多長。

9、例5,是通過看一看、數一數釐米的刻度,通過實際觀察得出1米=100釐米的結論。

10、例6,是實際度量的練習。在進行實際量長度時,要告訴學生一定要從物體的端點開始,一直量到另一個端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量的實物,要注意多選一些學生經常接觸到的,如黑板、課桌、鉛筆、課本……等。使學生通過量實物,初步學會量長度的方法,並加深對長度單位米、釐米的認識。

認識米的教案設計8篇 魔力米:突破創新的教案設計 第2張

第2篇

一、複習教師: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讓學生用手勢具體表示1釐米、1分米、1米的長度。

媒體播放:小明一家人坐車從重慶站出發上高速公路,路邊的里程碑顯示:重慶成都340 km

善於觀察、愛動腦筋的小明問媽媽:340 km是什麼意思?

教師:同學們知道得真多,你們還想知道與千米有關的知識嗎?這節課,讓我們和小明一起具體地認識千米。

教師講述:如果重慶到成都的路程用"米"作單位就是340000米,(板書:340000米)這個數多大呀,不大方便我們記憶。因此,人們又採用了一種更大的長度單位:千米。計量比較長的距離通常用"千米"作單位。

(1)教師説明: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裏面包含1000個1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究竟有多長呢?讓我們一起到操場上去體驗一下。

教師組織學生到學校操場上,先將8個學生站成一排,告訴學生:這8個學生站成一排的長度大約就是10米。請你們推算一下,如果是80個人站成一排,有多長?800個人呢?

學生:我推測,如果是800個人站成一排,大約是1000米左右。

教師小結指出:如果8歲左右的小朋友站在一起,8個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約是10米長;80個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約是100米長;800個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約是1000米長。學生初步想象了1000米有多長。

組織學生分組活動,教師提供活動方案,要求學生作好記載。

方案1:先用捲尺測量教室長()米,同學們沿着長走,數出共走()步,走()個教室長1000米,一共走()步是1000米。

方案2:先測量教學樓長()米,()幢教學樓長1000米,沿着教學樓長走,一共走()步,用了()分,推算1000米要走()步,用()分。

方案3:沿着學校操場400米的跑道跑1圈用了()分,跑兩圈用了()分,跑1000米是()圈,用了()分。

方案4:測量學校林蔭道上兩棵樹之間長()米,如果按同樣的距離,1000米可以種()棵樹。

學生自由選擇方案,活動時間8分,然後學生回到教室彙報。

學生1:我們測量教室長10米,我走了15步,100個10米是1000米,如果走1000米大約要走1500步。

學生2:我們組量得教學樓長100米,10個教學樓長是1000米,大約要走1750步,應該走20分。

學生3:我們組的張浩同學沿着跑道跑1圈大約用了3分,跑兩圈半應該是1000米,估計要跑8分左右。

學生4:我們測得林蔭道上兩棵樹之間的距離是5米,200個5米就是1000米。所以按同樣的距離種樹,可以種200棵。

教師: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分別用什麼字母表示?

教師:你們知道千米用什麼字母表示?你從哪裏知道的?學生:(略)

教師:對。"千米"也可以用字母"km"表示,所以1 km=1000 m。

第3篇

本班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較好,學習能力較強,在掌握已有知識“米和和釐米的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究新知,很容易達到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

導入部分,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讓學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測量的需要。

本節課注意從感性入手,藉助直觀演示,充分調動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通過看、數、比、量使學生對長度單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後通過對直尺的觀察,放手發動學生獨立探索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關係,知道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1、認識長度單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2、在動手實踐中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有用之處。

師:測量物體長度時,要用到長度單位,我們學過的長度

師:請大家用手勢表示1米大約有多長?1釐米呢? 生:用手勢表示1米、1釐米的長度。

師:量哪些物體的長度用米作單位合適?哪些用釐米合適?

生:回答哪些物體的長度用米作單位合適,哪些用釐米合適。

師: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測量一下桌面的長度、課本的長度、硬幣的厚度,彙報時要彙報你測量了物體哪一部

師: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毫米。

通過實際測量,學生髮現了已有知識解決不了的問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慾望。

師:觀察直尺1釐米之間每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用mm

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估計身邊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師:我們用直尺來驗證一下,看1分硬幣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師:我們閉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長,用手勢比一比。

師:前幾天在我們滬嘉鄉下的那場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們用不用穿雨鞋呢?

師:通過上面的練習我們發現毫米比釐米還要小,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都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在學生原有對釐米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討論,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建立表象,並結合生活中的應用思考問題,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接下來我們再來認識一個長度單位——分米。 師:請同學們觀察米尺,10釐米有多長?10釐米也叫做1分米,用dm表示。

師:只要夠10釐米,就是1分米,用手勢來表示一下1分米的長度,同桌互相用尺子驗證一下。

師:你來大膽的猜想一下,1米中有多少個1分米? 生;進行猜想。

師:我們來驗證一下,觀察米尺,從0刻度起每數出10釐米做一個記號,一直數完,看一看一共有幾個記號?1米中有多少個1分米?

師:估算一下你身邊的物體的長度,同桌用尺子量進行驗證。

第4篇

指定一學生量小繩,量出4釐米,6釐米、10釐米;量得最長一段是多少釐米?這條小繩量了沒有?要知道這條繩子有多長?還要接着量。用釐米尺量小繩量的次數多,很慢,有沒有別的辦法能快量出為條繩子的長度呢?揭示“認識米,用米量”。

(1)拿出米尺,把兩臂伸平放到米尺上,量一量看一看到1米的什麼地方?

(1)出示摺尺,把摺尺拉直和米尺比一比,問這把摺尺正好多長?

(2)看摺尺上的刻度,一共有多少釐米?説明1米=100釐米。

(1)出示捲尺,認識捲尺,用來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或量兩地間的距離,在量的時候,一定要把尺子放平拉直,從物體的端點開始,一直量到另一個端點。

第5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 。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於“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學、乘車旅遊、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這就使得本節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考慮到錦江國小校園及學生的特殊情況,在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實際長度概念時選用學生熟悉的學校周圍的一些環境,這樣既能有效化解難點,又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1.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於1000米。

教學重、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師:到目前為止,你知道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毫米、釐米、分米、米)

師:如果我們要量從大慶到哈爾濱的距離,用毫米、釐米、分米、米這4個長度單位合不合適?

師:1000個1米有多長?你來猜測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場,走兩圈半就是1千米)

師:請每個人都在心裏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長,説給你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師: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麼長,你想不想親自到室外去驗證一下?我們一會兒到外面去驗證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樣長。

你們走了多少步?你們感覺走的累不累呀?用多長時間呢?你覺得1千米怎麼樣?今後,我們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來估測一下,從一點到另一點你走的路大約有多長

第6篇

(一)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二)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釐米”.

(三)通過同學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具:1米的直尺、摺尺、捲尺,4釐米、6釐米長的紙條.

(1)量物體的長度用什麼工具?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麼?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釐米有多長?2釐米,3釐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應注意什麼?指名兩名學生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3)現在我請一位同學來量講台桌的長(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結果).因此,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

出示米尺,這是一把米尺,觀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釐米為單位.

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捲尺,和教師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樣的.

那麼1米到底有多長呢?教師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從地面到講台桌的什麼地方是1米,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長.

讓學生用自己的捲尺,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兩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麼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還是不到1米.同學們看到在公共汽車或電車的車門口有一個1米的標記,不足1米高的兒童可以不買車票,超過1米則要買票,同學們乘車要自覺遵守這一規定.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釐米,1釐米有多長呢?同學用兩手指比一下,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並排畫出1釐米.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用兩手比一下.那麼米和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教師出示摺尺,這是一把摺尺,伸直正好是1米,與1米的直尺相比,一樣長.看一看這把尺上有多少釐米.10釐米、20釐米、30釐米、……、100釐米.再看看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釐米;請同學們看看你的捲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釐米.同時,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釐米為單位,分成10份(如圖11).

教師出示捲尺,並説明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捲尺.用捲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由學生拿住捲尺的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麼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2.以4人小組為單位,利用4個人用1米長的捲尺,分工量下面的長度(每組量一項):前面黑板的長,後面板報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牆壁的長等.測量後,每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認識長度單位“米”是在認識長度單位“釐米”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接觸“米”比“釐米”機會少,度量時也比較困難.

教學一開始,在複習釐米的基礎上,提出讓學生測量較大的物體課桌的長度,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釐米”去測量,非常不方便,使學生體會到需要較大的長度單位,從而引入新課.

學習新課分三個層次,首先認識米,通過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體的1米高,1米長,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再讓學生用自己的米捲尺,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體的什麼部位,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量出2米、3米、……的繩子來.

第二層次,根據釐米和米的實際長度,研究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通過讓學生在1米的直尺上、摺尺上,和學生自己的捲尺上,找出1釐米,再數一數1米里有多少個1釐米,並通過1釐米、1米線段的對比,學生清楚地瞭解“1米=100釐米”,為熟記它們之間的進率提供鮮明的表象.

第三層次,指導學生用米尺量較長的物體,由於距離比較長,所以採用小組合作測量的辦法,幫助學生掌握測量要領.最後通過選擇合適單位的方式,檢查學生對米、釐米兩個長度單位空間觀念形成的程度.

第7篇

九年義務教務六年制國小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並學會用米測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米=100釐米。

2、米尺量會用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團結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米的長度觀念,知道知道1米=100釐米,能用米尺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米尺、學生尺、10釐米長的紙條、繩子等。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用什麼作單位去量物體的長度?(釐米)上節課的內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錯,誰能用學過的知識幫老師量量黑板的長?

請學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長。(學生用釐米量黑板的長,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確的結果。)

師講述:看來,同學們如果用自己的尺子來量黑板的長很麻煩。誰有更好的辦法呢?(做一把更長的尺子)大家真聰明,能想出這麼多的好辦法。老師這裏有一個好寶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長,想不想知道這個寶貝是什麼?

(1)(出示米尺)大家看,這個寶貝就叫做米尺,它的長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就方便多了。

(出示米尺圖)這就是米尺的縮小圖,請大家拿出你們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數字不同,刻度線不同)

請一位學生拿自己的尺子來量一量老師的米尺上從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長?(10釐米)

(2)同學們,下面我們就用米尺來量一量,看看從地面到講台桌的什麼地方是1米高?

教師再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長。

①同桌兩人合作量一量,從地面到你身體的某個部位是1米,並比劃出來,再説説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還是不到1米?

①量一量,雙手張開多大是1米?把這個長度記在你的頭腦裏。

①找一找,你身邊哪些物體的長約是1米。(門的寬……)

(課前讓學生準備10釐米長的紙條若干條、不同長度的釐米尺作為測量工具。)

同學們,你們桌上都有一條1米長的繩子,你們能測量出它有多少釐米長嗎?請選擇你最喜歡的工具去測量。

提問:從剛才大家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1米=100釐米)

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米尺,引導學生通過數米尺上的刻度驗證剛才實驗的結果。

師創設故事情景:明明是一個二年級的國小生,有一個星期天,明明去看望奶奶。他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家的窗簾已經破舊了,他想:平時奶奶多疼我啊,我也應該孝敬奶奶。於是,明明決定用自己攢的零花錢給奶奶買窗簾布。他就自己先量出了窗户的長和寬,再把這個尺寸告訴布店的老闆,老闆幫明明選了一塊又實惠又好看的布。明明把這塊布送給奶奶,奶奶用它做了美麗的窗簾布。大家直誇明明是個聰明孝順的好孩子。

第8篇

結合學生實際的生活,通過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加深了學生對1千米長度概念的理解。

對於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説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説一説。然後通過討論、彙報,使學生了解到: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車上的路程表,等等。

通過列舉生活中的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

通過説一説、量一量、走一走等系列活動使學生建立起數感,感知、體驗“千米”的含義,為以後進一步更深層次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