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學反思6篇 精進文學思辨: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5W

《桃花心木教學反思》是一篇關於教學經驗總結和反思的文章。本文將探討桃花心木教學方法的優點和不足,以及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方案。通過深入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育質量。

桃花心木教學反思6篇 精進文學思辨: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第1篇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一片綠葉可以顯示大地的生機,一件平凡的小事可以藴涵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在給學生講授台灣著名的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這篇優美的散文時,也讓我茅塞頓開,一個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什麼?怎樣做到傳道授業?

作者從觀察育樹人育樹的道理中,領悟到做人的道理。樹木要成為參天的大樹,必須自己尋找水源,紮根泥土,奮力拼搏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人要成為棟樑之才,必須歷經生活的磨練,獨立自主,奮發圖強適應社會的需要。作為教師我也從中得到啟示,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往往對學生不敢放手,扶的太多,甚至包辦代替,學生產生依賴,讀書不願動腦筋。上完這篇課文後,我佈置的作業是小練筆,讓學生寫自己的讀後感,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不少同學對文中藴含的道理感悟很深。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自己也得反思。特別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感到現在的學生閲讀能力較差,部分學生對讀書沒興趣,真正用心讀書,走進作者內心,品味文章,好多學生做不到。當我看到好多孩子並不是快樂閲讀,而是被動的讀書,也反思我們教學方法。為了加強閲讀習慣的培養,規定學生每天的讀書時間,做閲讀記錄卡。現在的孩子在家寵愛過度依賴心強,獨立性、自覺性差,好多家長也沒有關注孩子的閲讀。所以校內閲讀,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尤為重要,我們年級組全體語文教師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因此,我覺得必須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要教給孩子學習的方法、生活的能力,這樣將來孩子才能適應社會,才能有創造性的思維。如果一個民族沒有創新怎麼能前進?我們教師擔負着民族的'重任,人才的培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應該為學生的未來着想,要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我們的確任重而道遠,工作壓力很大。對授之以漁,我們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方法,除此之外,還需要付出自己許多艱辛的勞動,教師職業不只是我們謀生的的需求。

桃花心木教學反思6篇 精進文學思辨: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桃花心木》第一課時上完了,回頭想想,這節課上得不賴。

這節課的教學環節設計為:“檢查朗讀——自學生字——歸納主要內容”。在每個環節裏,我都注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回顧實施過程為:

因為課文是雙休日佈置學生回家預習的,從書本上的閲讀批註可以發現,只有少部分的學生認真閲讀了課文,絕大多數的學生只在重點句段選了一二處,簡要寫下了自己的體會,與《匆匆》一課相比,讀得並不認真,所以在檢查朗讀這個環節,我特意多加了幾分鐘。

“誰準備好了,想把課文讀給大家聽?”誰先舉手,我就叫誰,讀得正確流利的加二分,讀得有感情的加三分,並讓學生下去寫在黑板上的小組積分欄裏。原本寥寥無幾的舉手,因了這加分的誘惑,逐漸多了起來。原本我是想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多讀的,但他們並不舉手,我就只能叫那些學習好的學生,現在想想倒也不壞,好學生讀一遍,他們在心裏也跟着讀了一遍,把自己沒有把握的.地方聽會了,就有信心舉手了。等到第一遍課文讀完之後,再讀第二遍的時候,舉手的同學越來越多,加分的同學也越來越多。讀第三遍的時候,我讓學生選擇自己讀得最好的、能讀出自己理解的段落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選擇讀第十四自然段,你讀完了我讀,我讀完了他讀,特別是學習靠後的朱曉東同學讀得慷慨激昂、富有感情,我給他加了十分的時候,教室裏沸騰了,學生都舉手想要展示自己的朗讀和理解,看着那一張張熱情的小臉,我想,孔主任提倡的“爭先恐後讀課文”的場面,我做到了。反思學生所以熱情的原因,加分的誘惑有之,老師的鼓勵有之,讀到一定時候教室裏那特殊的“讀”的氣場的感染亦有之。這個環節我對自己、對學生都非常滿意。

一共五個生字,採取小組合作自學發現需要注意的地方,指名到黑板挑寫的流程,提問到的小組不參與板演,讓每個小組都有機會

有難度的問題,沒有采取小組討論,而是讓每個學生自己默讀、思考,然後指名回答問題。在聽取兩個學生的回答之後,引導學生梳理怎樣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問題,小有收穫。還應該展示一下批註做得好的同學的課本,不能僅僅加分了事。

第3篇

今天講到《桃花心木》一課時,期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我讓學生讀文,帶着這樣的問題,當你通篇讀完後,你覺得哪句話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只要用心讀書的孩子,問題很好解決,很明顯,大家一直認為“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這個句子不但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 我便圍繞這個句子展開教學。這句話的一個關鍵詞又是什麼呢?孩子們反覆讀了兩三遍,已找到了答案,迫不及待的告訴我是“不確定”。是啊,生活中的不確定太多太多,在文中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桃花心木苗的生活不確定,用心讀書的孩子們找到了根據,説出了理由。這些不必細説。

把握人文目標,激發學生情感,自然到了火候,由樹我們也自然而然的聯想到人,聯繫我們自己的.生活實際,你的生活也定會不確定,在不確定的生活中,你是怎樣做的?是否經得住生活的考驗?是否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是否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是否在此基礎上努力生長?當然這一連串的問題是相關聯的。其實孩子們都有話可説,覺得很多事情似乎難於啟齒,在我的一再引導下,孩子們還是沒有勇氣站起來談到自己的“生活逆境”。在我的一再鼓勵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仍沒有站出來,我冒昧的點到了張xx的名字,她怯生生的談到了她的生活,儘管語言有些支離破碎,當然這不是她平時的水平。她的情況我十分清楚,在我的幫助下,她完成了一次超越自己的心聲流露。“爸爸得病後,我覺得天都塌下來了,爺爺上了年紀,腿腳不便,我們家本來就不富裕,現在更是雪上加霜,從爸爸得病那一刻起,我暗暗下決心,以後我一定好好讀書了,再也不貪玩了,我要努力學習,找到工作,改變我們家現在的樣子…”

感謝她,我話音剛落,掌聲已經響起來了。在不確定的生活中,你變得堅強了,懂事了,很大的收穫,是一筆財富。

有一個開頭的,大家開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看透了大家的心思,我也不再點名了,想説的便主動站起來交流了,李xx也談到了他的生活環境,不確定正是姥爺的離世,他十分悲痛,因為是姥爺一直把他帶大的,媽媽的改嫁似乎對他打擊也不小,他也信誓旦旦的説,“我也不知將來幹什麼好,我只想好好學習,不給媽媽惹麻煩,想姥爺,我要更聽姥姥的話…”又一次掌聲雷動,我不知道大家是佩服他的勇氣,還是和他有類似的經歷,產生了共鳴?還是被他的真情實話打動?總之,掌聲許久。

孩子們的所想所思在筆尖流淌,停筆片刻,如釋重負,眸子也明亮了許多,看到這一切,我似乎也看到了他們的未來,她們才是一棵棵真正的,能經歷風雨的“桃花心木”。

第4篇

在教學《桃花心木》時,我有意識地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來理解,領悟其中藴含的道理。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我帶領學生朗讀了這句話以後,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議論。如,樹木的“不確定”是指什麼?人的“不確定”又是指什麼,學生能通過樹木的“不確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從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指生活的變化無常,會經受困難或遭遇不幸等。

為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生能聯繫生活實際,談了自己知道的在艱苦環境中自強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學生還能從反面談到一些人被優越條件嬌慣成了“温室裏的花草”,經不起生活的風雨的事例,兩相對比。“為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生通過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艱苦環境的人,接受的考驗和磨練更多,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

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為了生存與發展,必須通過自己親自去實踐,去競爭,去拼搏。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才會有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本領,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得到生存與發展。

反之,長期在確定中生活的人,依賴性強,生存能力差,甚至會成為廢物,被社會淘汰。學習這一課學生很投入,從“讀”到“談感悟”學生領悟的很好,我也很滿意。

第5篇

在上《桃花心木》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讀了課文説説你都讀懂了什麼?讓學生反覆讀種樹人給樹木澆水的句子,使學生從心中產生了疑問,出現了矛盾的心理,種樹人這樣做到底有沒有道理呢?從種樹人的一番話中不僅使作者悟出了道理,也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使它們在實際生活中認識本課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讀中體會種樹人的一番話,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而不是我來講他們聽,我只起到一個牽針引線的作用,也真正的讓學生在學習上獨立自主。

在學生的朗讀指導上還不夠精,學生以奇怪的語氣朗讀澆水的句子,在語氣不到位的情況下沒有及時的進行指導,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學生讀後,沒有具體的評價,我的'鼓勵性語言也不夠多,沒有帶動起學生的氣氛,導致我和學生都沒有進入到狀態當中,因此感覺我與學生有些脱節了,不過這次從備課到講課我都收穫到了很多,我想我以後一定會多參加這樣的教學活動,多學習,多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桃花心木》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課文,借種樹喻育人。寫了一位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裏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説明了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生活的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第6篇

這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章,借種樹喻育人。課文寫了一位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裏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説明了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生活的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的成長才有重要意義。

林清玄的散文吸引讀者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善於從生活小事或不起眼的事物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讀了課文學生不難説出,本文主要講:作者看到種桃花心木的人一些奇怪的舉動,經過與他的一番對話,悟到了一個人生道理——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我相機板書:

種桃花心木的人有哪些奇怪的舉動呢?學生讀文概括出:一是澆水的時間不定,二是澆水的水量不定。假如老師就是種樹人,你有什麼疑問呢?學生紛紛發問:為什麼你不按時來?到底一次澆多少水?等等。然後在讀讀文中作者的疑問。

本單元要讓學生體會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於是,我引導學生迴歸課題——桃花心木。以物命題,意圖何在呢?意在街桃花心木讓人知道,人也要會在不確定中生活尤其重點體會課文以“桃花心木”為題,不是單純地寫樹木,而是借樹木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樹似人,人如樹,樹與人的`形象疊印在一起,以此體會到文章在表達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上完這堂課後,細細琢磨,我覺得以下兩個方面做的欠缺:

1、在學生的朗讀指導上還不夠精。要讓學生深入到課文中去,咬文嚼字,在朗讀指導中,要注意技巧,從語速、語調等方面有層次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從而更好地感悟文本的內容。

2、評價語言沒有特色。尤其是鼓勵性的語言少,因此沒有帶動起學生的氣氛,導致我和學生都沒有進入到最佳狀態當中,因此感覺師生不能同步,有些脱節了。

學無止境,無論是“教”還是“學”都需要我們孜孜以求。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充實自己,多學習,多研究,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