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線的性質》優秀教學反思8篇 穿越平行線:探索平行線的奧祕 - 優秀文輯的教學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7.22K

本文圍繞《平行線的性質》教學反思展開討論。教師通過課前探究、多媒體展示等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自主探究。同時,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平行線的性質,提高學生數學思維和解題能力,達到優秀教學效果。

《平行線的性質》優秀教學反思8篇 穿越平行線:探索平行線的奧祕 - 優秀文輯的教學反思

第1篇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新課程與舊課程的本質區別是理念的不同。舊課程認為課程是知識,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新課程認為課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經驗,是活動,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自我建構的過程。因此,在這節課的設計上,力爭創設一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最終能靈活解決數學問題。以下是我對這節反思

1、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大膽的重組、加深,通過證明推理題、計算推理題對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進行了靈活的運用。注重學生的自己分析,啟發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2、課堂上在與學生的對話和讓學生回答問題時,有意識地鍛鍊學生使用規範性的幾何語言。

3、注重由學生從臨摹書寫到自主書寫,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

1、課堂的應變能力還需提高。對例三的研究時間過長,使後一階段學生的思考時間較緊,由於時間關係,學生沒有充分思考,雖然學生踴躍舉手,但畢竟其他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在今後備課中,繼續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鍛鍊成長。

3、沒有兼顧到學生的差異,如果在分析的環節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同伴互助,那麼課堂的實效性將更充分體現。

反思是為了促進發展,反思是一種有思考的學習,是一種有理性的總結,可以提高教師教學教研的水平。今後每一節普通的課,都是我不斷反省、審視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基本技能、提高教學水平的載體。

《平行線的性質》優秀教學反思8篇 穿越平行線:探索平行線的奧祕 - 優秀文輯的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七學年備課組組織了本學期第一次磨課活動,由我先設計了學案進行集體備課,明確獨學、對學、羣學的內容,學習目標等。12日在7年6班上了第一節課,提出三個不足:一是課題探究的內容太多,用時過多,只有通過測量探究猜想過於單一。二是由猜想得出性質後分析了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才讓學生運用性質1來推導性質2和性質3。給學生造成誤解,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理解,已得出了性質還要證明。三是對學內容不明顯。經過磨課後,13日在7年5班又上了一節,把課題探究改為先請同學們畫出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觀察得到的同位角還相等嗎?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到的?讓學生羣學找驗證方法,使學生思維更活躍。探究出性質1後,利用性質1來證明性質2和性質3,設計兩個證明題。這樣體現了獨學和羣學環節,還讓學生的思路很清晰。但小組對學時不夠深入,缺少學生點評易錯點的分析。

通過磨課集思廣益,統一了獨學、對學、羣學的認識,對自身教學設計思路和理念有很大提升。下面針對第二節課進行磨課反思如下:

1、複習提問時,採用對學方式讓師友互考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分鐘後,提問學友。學生對學的時效性較強。都想給小組加分。

2、在探究平行線的性質時,讓學生畫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觀察構成的同位角有什麼數量關係?你是怎麼得到的?給3分鐘小組羣學。學生探究出4種方法:1是用三張紙條擺成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平移一條平行線與另一條重合,得到同位角相等。2是通過畫平行線觀察平移三角板即是使同位角相等的過程。3是畫好圖後,用量角器測量同位角,可得兩角相等。4是畫好圖後,把其中一個同位角剪下放到另一個角上可發現它們相等。但只演示了前兩個方法,後兩個沒有全班交流。這兩個演示非常形象、具體的展示了平行線的性質: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使學生很容易接受。在教師提出問題的條件下,學生自己動手,實際操作,進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動腦分析總結出結論,不僅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而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多種方法開闊了學生思維,拓展了思路。教師又追問:如果兩條直線不平行,同位角還相等嗎?一名學生板演畫出兩條相交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構成的`同位角是不相等的。讓學生明確性質的前提條件必不可少。

3、先探究出平行線的性質1後,給出兩道證明題,(1題如圖,已知a∥b,求證:∠2=∠3.

2題已知a∥b,求證:∠2+∠4=180°)。先讓學生獨學,有了一定想法後,再對學、羣學。但此處對學不明顯。讓學生通過證明得到另外兩條性質,發展了學生邏輯思維,增強了主動學習的意識,目的性很明確。

4、用一個版塊,結合同一個圖形,板書課前複習的平行線的判定和通過證明得到的平行線的性質的推理格式,加以對比,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何不同?通過有形的具體實例,使學生在有了充足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認識,總結出平行線性質與判定的不同。判定是由兩角相等或互補的數量關係推出兩直線平行的位置關係;性質是由兩直線平行的位置關係推出兩角相等或互補的數量關係。將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三者相結合,同時滲透了數形結合思想。板書設計很合理,清楚,有利於學生對比、思考。

5、為了讓學生明確什麼是判定?什麼是性質?我又安排了一個小遊戲,猜猜他是誰?舉出一名學生的特點,讓大家猜,點出這個過程就是判定。指出一名學生王子超,讓其他學生説他有什麼特點?點出這個過程就是性質。通過這樣的類比通熟易懂,學生接受較好。

1、我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還有一次口誤。這是今後要避免和改正的,加強教學語言的備課。還要多聽課,取長補短。力爭做到精講精練。

2、在師友對學時,沒有訓練師傅點評知識點的易錯點,易混點。今後在培養學生點評上下功夫。多給學生展示發揮的空間,激發學生勤於深思、善於總結的學習潛能。

3、講解和展示練習的時間不夠,講評由老師代勞,沒時間讓學生糾錯。今後在教學中關注時間的合理安排。

第3篇

①教的轉變: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在引導學生畫圖、測量、發現結論後,利用幾何畫板直觀地、動態地展示同位角的關係,激發學生自覺地探究數學問題,體驗發現的樂趣。

②學的轉變: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的層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課堂氛圍的轉變:整節課以“流暢、開放、合作、‘隱’導”為基本特徵,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減少干預,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比較流暢的特徵,整節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對話”、“討論”為出發點,以互助、合作為手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在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中自主選擇獲得成功的方向,判斷髮現的價值。

第4篇

從20號下午抽到課題《10.3平行線的性質》後,我就覺得這一課題是對我的一次很大的挑戰,因為本次參賽選手都是優中選優的,在教學工作中肯定都總結了一定的教學經驗,起碼對教材非常熟悉。而我呢,對七年級教材新課講授卻是第二次,第一次還是2005年,這與熟悉教材的同行們比較,就是一個挑戰。對於本節課的處理我也一直糾結,第一個糾結的地方就是課件的製作,以前上課我都喜歡用ppt做課件,本次比賽,我就想在課件製作上求不同,大膽地嘗試用flash做課件,是熟練地用ppt還是求新用flash?到底哪一個選擇更成功,這使我有點糾結,最終我還是選擇後者;第二個糾結的地方,時間緊,又是借班上課,抽到課題後,只有一晚上時間準備,既要書寫教學設計,又要製作課件,還要熟悉學生認知情況,對於我來説又是一大挑戰。想三者都做到最好,我能力有限,很難辦到,所以我最終選擇精心準備教學設計,求新制作好課件,就忽略了學生的認知情況。

45分鐘很快結束了,但這節課卻帶給了我很多的反思。

1、教學目標基本實現,新課程標準下,過程與方法的教學,通過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基本達到,我的教學設計基本完成;

2、flash製作的課件完成的比較順利,尤其在例題講解中,flash製作的圖形分離,使學生一目瞭然,把本節課的難點通過動態的圖形運動展現出來,讓學生輕鬆接受,這也為七年級學生今後學習圖形平移變換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學生知識掌握的反饋信息也基本達標,大部分學生都掌握從複雜圖形中去找簡單的基本圖形,然後運用本節課學習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這次的同課異構形式的比賽活動,讓我在學習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①自身對課程內容的講解時缺乏靈活性;

②邏輯語言的表述有時不夠明確,引導學生時語言不夠到位;

③由於時間緊,課前沒有展示課件,我認為七年級的'學生與國小生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在製作課件時採用不同顏色的字體展現內容,給學生的觀察帶來不便,影響了學生的參與度,有點華而不實。本節課的效果證明,我的兩個糾結都選錯了,忽略學生的學情使本節課的師生互動,配合默契程度很低,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用flash讓課件展示地點固定比較單一,一味的求新求異結果卻適得其反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

總之,同課異構雖然只是一節課,但通過這一節課的互相學習與分析讓我更加清楚了數學教學的內涵與方式,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這樣的學習中來。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非常感謝市教研室的領導孫彥主任,何承全主任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學習平台,也非常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辛勤參與與大力配合,為我們青年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相信在這種機會的鍛鍊下,我一定能夠迅速成長,以更優異的表現勝任數學教學工作。

第5篇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了平行線判定之後學習的,學生對平行線性質的探索過程會比較簡單。因此本節我先讓學生量出同位角大小得出性質一,然後直接讓學生口述性質二與性質三的證明方法,進行思考總結。

在教學中我儘量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知識來解決。注重思想方法的形成。

性質的判定與性質要區別應用。學生容易混淆。這節課我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後代表回答,最後給出示意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平行線的性質解決問題。

這個環節中讓學生討論並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平行線的性質,進一步解決問題。

及時的`鞏固應用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線的性質。本節我設計幾個例題,在鞏固知識的同時鍛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學生積極性較高,但個別題目需要有理解熟練應用的過程。

當然,對於平行線的性質以及平行線的判定需要進一步的練習,這些將在第二課時進行。

第6篇

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在引導學生畫圖、測量、發現結論後,利用幾何畫板直觀地、動態地展示同位角的關係,激發學生自覺地探究數學問題,體驗發現的樂趣。

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的層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整節課以“流暢、開放、合作、‘隱’導”為基本特徵,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減少干預,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比較流暢的特徵,整節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對話”、“討論”為出發點,以互助、合作為手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在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中自主選擇獲得成功的方向,判斷髮現的價值。

第7篇

這節課整體來説效果還可以,大多數同學都能夠運用平行線的三個性質進行説理,但也發現一些問題:

1、歸納性質時,可建立圖形與符號之間的聯繫。板書中只寫了性質的文字表述以及符號語言的表示方法,而圖形只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下,如果能夠將三個性質在同一個圖形中表達出來的話,學生對性質的記憶就更為方便。

2、在教學過程中,巡視度不夠。在教學過程中,我喜歡用小組長批改的形式,原以為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在課堂上發現,有的小組長在批改時,只知其然,而不知道該怎麼講解。

3、錯過教學資源。有兩個同學到前面板演時,都出現了缺少依據的情況。自以為簡單,所以我當時的想法是學生忘記寫了,因此在講解的'時候,我只是輕描淡寫的讓學生給補充上了,而沒有講為什麼要寫這條依據。

4、對學生的估計不夠。在“複習舊知”環節,原計劃是讓學生口述完成説理過程,可學生的反應沒有我預想的那麼快,其實這時候我就應該放慢下來,讓學生以手寫的方式來代替,可是考慮到時間,我還是讓學生口述完成的,這為後面的探索過程埋下了隱患。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針對以上幾點問題,我有如下改進措施:

1、備課充分。在備課時從不同班級的學生情況出發,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因材施教。

2、抓好課堂時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的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側重基礎,勤動腦,多練習。巡視時側重那些基礎較差,接受能力較慢的那部分同學。

3、抓住課堂教學資源。當學生出現問題時,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然後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

第8篇

4月6日在我校召開了一場有關於高效課堂的研討會,應區教研室要求,我上了一節示範課。本節課我選擇了一節有關於平行線性質和判定的綜合應用課。

我理解的高效課堂應該是教師對學生數學思想的正確引導和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所以本節課我設計了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回顧——説一説,利用課本例題1對平行線判定的方法進行復習,增加了自己提問同伴回答的環節,提高了對本例題的要求,從方法、觀察圖形上對學生進行指導。

第二環節,應用知識——做一做,利用課本中的例3對平行線的性質進行復習,增加了求任意夾角的環節,為進一步的兩到三步證明奠定基礎。

第三環節,總結方法——辨一辨,總結方法中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圖像,明確每個圖像中角與線的位置關係。

第四環節,深化提高——想一想,嘗試用兩步證明去解決一道關於命題的證明,讓學生從中體驗邏輯推理,一題多解,以及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第五環節,層層遞進——考一考,對學生當堂所學內容進行檢測,在書寫過程中體會證明的邏輯關係,對學生的書寫格式加以規範。

反思:能夠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能夠參與到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效果較好。

需要改進的方面:在第一環節中的討論應更具有多樣性,給出例1的圖形後應該將這道題目徹底放開,學生通過觀察圖像,自然得出由角相等得到線平行,或者由線平行得到角相等。老師應將學生回答的問題在黑板上板書並按性質和判定兩類分開,按這樣的方式比之前的設計應該更好一些。

熱門標籤